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6|回复: 4

老宅的记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8 17: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宅的记忆-高安路73弄一号

在上海的安静的高安路上,有一栋不起眼的一套小洋房,二层楼,一个铁皮门,门里是一个五十平米的院子,院子里有两棵芭蕉树,一株桂花树,小楼静谧优雅,周围也没有喧闹声,就在那栋小楼里,我们全家在里面生活了4年多,从1957年到1960年。

这次奉父母临终之命,送父母骨灰魂归大海,我们姊妹来到这个昔日的老宅,我们在院子外的铁皮门往里面望,什么也看不见,往墙高处看,寻找那棵桂花树,还在,仿佛还是五十年前那么高,我们的敲门居然引出了一位消瘦的老太太,当我们说明来意,她居然欣然同意我们进去看看,于是打开铁门,我们又看到了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看到的曾经是我们的老宅。

我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法式建筑,早年的主人应该是一对法国人,半月形的窗,里面木条地板,壁炉,二楼卧室,洗浴间都是欧式的,记得那时每到春天,都有工人撬开木条,钻到地板下去寻找白蚁,爬出来是都是灰头灰脸。

然而老太太告诉我们是英国人,前些年这英国人也来看过这昔日他的家。现在的楼上住着一对英国夫妻,当我们在楼下园中谈话时视乎惊动了这对夫妻,他们悄悄在上面看。

老太太和我们的谈话又让我们增加了对老宅的更大的兴趣,也让我们惊讶,原来这老宅的现在主人是原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的儿媳。据她说,这屋子产权属于上海市政府。

我立刻想起了上海是有一个老副市长金仲华,金市长一直是上海传奇人物,网上说他是老报人,金副市长已经于1968年4月3号在书房自杀,那是文革时期。但是老太太告诉我们他们家是在1969年搬过来的,那就是金市长去世后,那么金市长本人不会在这座老宅住过。

我记得我们搬走后,是当年的市检察院检察长林搬来,他家业仅住过七八年,接着就是金。这些素材真够写一部小说的。

那么那个建造这座洋房的原主人,那个英国人是什么人,恐怕也是无法考证了。还有上海解放后,英国人是何时离开的,假如是1949年后,那么在1949年后就应该是上海市政府接管,这五六年又是谁住的?

我想,假如把住过这座老宅的每户的历史都记录下来,够写一部长篇的,假如连起来,或许就是一部现代中国的百年史。

老太太告诉我们目前这座屋子虽然已经老旧不堪,市值仍然达到千万,我们暗暗吐了舌头。

就在昨天,我曾经来过一次,并且绕过,转到建国西路的波兰领事馆,不由回忆起当年在寒风凛冽的冬天看到外国妇女穿着裙子,高跟鞋的样子。至今还奇怪为何外国妇女冬天不惧冷,现在看到这到了冬天满街都是穿裙子的女孩,也就见怪不怪了。

然而我还有件事,就是寻找当年的结拜兄弟洪柏健,姜贵植,一个当年上海滩的巨富子弟,一个出身于上海名律师,班上还有个长的非常精致的小姑娘,漂亮的像小号的林黛玉,只记得叫叶善章,也是书香子弟吧。

至今还记得在洪家,一个三或四层小楼做作业的情景,一杯牛奶,几块饼干,幻灯,大把的法币,用崭新的法币曡飞机,在大院里玩,在洪家的院子里假山边和泥巴,后来他家住了一个班的解放军。至今不知道他家里人如何和解放军相处的。

如今走到安亭路,我却辨认不出当年的洪家的小楼,倒是有个浙江省办事处有个楼有点儿像,出来个值班老汉说会不会洪家是浙江人,这里面的屋子是浙江人的。我不值可否,再往前走,一个花园小区,里面有套小楼很像当年洪家的屋子,不过这里已经是高档的别墅,不便打听了。

我们和老太太聊天,我突然想假如我一辈子不离开这座屋子,在这儿生活几十年,假如没有文革那全民变态的时代,我也许就是一个永远不了解中国的人,就像许多老上海一样,一杯老黄酒,一碟臭豆腐干,安静,平安,贫困而满足,不知道真正的农村,别的城市,也无需知道,只知道这儿那么舒适,安宁。

沿着建国西路,前面有一溜老房子,俗称“石库门”,住着我的一个朋友的父母,老两口一般大,加起来有190岁,据老太太说她十八岁嫁过来,就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们的石库门,前些年这儿开始房子改造,给了老两口一百万,搬到宝山去了,人家都说老人在老屋住久了不宜搬家。不久就听到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如今这对老鸳鸯只剩下了一个。

再走,不远处,街边,看到一个老鞋匠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旁边是一堆旧鞋子,他低着头只顾纳鞋子,心怀说这老人上次就看到过,这老人看年龄也有八十以上,胖而头发花白稀疏,一举一动皆是老派上海人,简直就是老上海的见证,我们想给他照张相,他连连摇头不让。

上海这些年变化太大,唯有这高安路变化不大,真是深为纳罕。

忘不了,这静谧的高安路,这安宁的73栋一号。



注:金仲华, 新闻工作者国际问题专家,建国后历任中国新闻社社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副市长.

 文革开始后,金仲华受迫害。金仲华没有遵照宋庆龄的嘱咐,将其寄来的信件"阅后烧掉",被"造反派"抄家时抄走。金仲华于1968年4月3日,在书房上吊自杀。

  1978年,金仲华被平反,骨灰安放于上海市龙华公墓。1989年,清明节前,被迁葬到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



金仲华



  


金仲华(1907年-1968年4月3日),笔名孟如、仰山等,汉族,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任《世界知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长。

  简历

  1923年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于1928年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助编。1932年初,任《东方杂志》编辑。同年,任苏联塔斯社上海分社的电讯翻译,开始研究国际问题。1933年底,受聘于福州路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杂志。1935年金仲华进入生活书店任编辑主任。同年6月,与叶绍钧、刘大杰、陈望道、老舍等署名发表《我们对文化运动的意见》。12月,与马相伯、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署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金仲华赴香港,协助邹韬奋筹办《生活日报》,同年夏回上海后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仲华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为国内外报刊撰文呼吁海外华侨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抗战。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编辑《抗战三日刊》与《全民抗战三日刊》,介绍战局进展,以通报抗战消息,并附有金仲华妹妹金端苓手绘的战局地图,很受好评。1938年8月到达香港,参与筹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和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并任《世界知识》、《星岛日报》主编。时宋庆龄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金仲华任执行委员。1939年春,青记分会创办中国新闻学院,金仲华兼任副院长,主持院务。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1942年初,与夏衍、金山离开离港,来到桂林。1943年,金仲华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4年夏,日军进攻湘桂,同年年底至重庆,任美国新闻处译报部主任,常选译《新华日报》言论、消息,翻译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

  1945年,日本战败。金仲华随美国新闻处迁往上海。同年12月,在上海复刊《世界知识》杂志。1948年,辞去美国新闻处工作。同年7月,前往香港,接受中共委托,主编新华社香港分社对外英文期刊《东方通讯》。1949年3月,离开香港返回内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仲华先后任《新闻日报》、《文汇报》社长、中国新闻社社长(1952年12月-1968年),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1952年11月-1967年2月)。

  文革开始后,金仲华受迫害。金仲华没有遵照宋庆龄的嘱咐,将其寄来的信件"阅后烧掉",被"造反派"抄家时抄走。金仲华于1968年4月3日,在书房上吊自杀。

  1978年,金仲华被平反,骨灰安放于上海市龙华公墓。1989年,清明节前,被迁葬到上海万国公墓名人墓




(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RSS 订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9 08: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去散文版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9 1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4 09: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的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4 23: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9 23:21 , Processed in 0.10108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