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4|回复: 4

转贴[耳目一新一一评歌剧[刘三姐]乔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18:0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百年来,被广西一带劳动人民称为“歌仙”、“歌祖”、“造歌之人”的刘三姐,今天以她独有的艺术光彩,闯进了歌剧舞台。

这里用“闯”字,我觉得最能表达看戏时的感觉。

首先,它让我们在歌剧舞台上,看见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以山歌作武器,向着封建统治者奋勇冲杀的闯将。山歌这把七首,她用来是那样锋利,那样得心应手、锋刃指处,真是所向披靡。这种闯劲,这种斗争精神,使人振奋,使人神往,使人感到痛快淋漓。我们的戏剧舞台上,不乏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英雄人物,但是刘三姐这员劳动人民的闯将的出现,却独具声势,独具丰采。以致使人感觉她不是平平常常地走上舞台,而是出人意料地闯上了舞台。以她为主角组成的阶级斗争的画面,也因此具有了独特的色彩。

其次便是她的歌。那些千锤百炼、掷地有声的山歌.作为歌剧的唱词,层出不穷地送入观众耳中的时候,赢得了观众们异口同声的赞美。民歌的好处,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是劳动人民的粒粒珍珠,片片匕首,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喜怒哀乐创造出来,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在诗的艺术上经常成为人们学习的范例。但是这部歌剧里,那些散在各处的粒粒珍珠,却获得一个完整的生命,为刘三姐这个人物传神,化成了刘三姐这个人物的血肉。很艰设想,离开这些民歌,怎么可能精确地塑造刘三姐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在这部歌剧里,那些表达劳动人民斗争精神的、直刺封建统治者的胸膛的片片匕首,被铸成了重武器,更有力地轰击着封建统治的大厦。这些民歌再不是小画幅了,它构成了一大幅表现阶级斗争内容的完整的画卷。能够抓住这个题材的特点,这样充分地运用当地存在的大量民歌素材,表现了广西同志们的艺术独创性。这种独创性也是一种闯劲。这一闯,闯得好,把歌剧艺术的天地闯得更宽阔了。同时,这些民歌的运用,使歌剧观众们满足了渴望巳久的文学欣赏上的要求,我认为也是这部歌剧受到热烈次迎的重要原因。

见其人,人是这样性格鲜明,风格独具;闻其声,声是那样铿锵有力,一呜惊人。这也无怪《刘三姐》的演出,把观众引入了豁然开朗、耳目一新的境地,而得到同声赞美了。

豁然开朗,耳目一新,本来是一切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达到的境地,但是达到这种境地,极不容易。特别是当歌剧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作更大努力的时候 ,《刘三姐》的成就和经验,就更值得珍视了。

从宋代人已有文字记载来看,刘三姐这个人物和她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经—千多年了。广西一带各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提炼和推敲,创造了这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直到现在,还有—些上了年纪的人,说他们的父亲或者某个长辈人物,亲眼见到过刘三姐,或者碰上过有刘三姐参加的规模巨大的对歌。如果谁说这不可能,他便要和谁翻脸。许多至今还在这些地区流传的山歌,都被认为是刘三姐亲口传下来的。甚至把因地区不同而山歌风格各异的现象:也编在刘三姐的故事里了。他们说刘三姐斗争了一生,走遍了广西各地,所以她年青时到过的地方,那里的山歌便清新流畅;她中年时到过的地方,那里的山歌便激昂强烈;她晚年才到的地方,那里的山歌便深沉浑厚。而且据说广西各地都有丰富的山歌,只有一处没有,那是因为刘三姐来到这里时走累了,睡了一觉,所以没有传下歌来。许多好山好水,因为附丽了她的传说,成为名胜之地;这些地方大都成了山歌手们举行盛会——也就是所谓“歌圩”的场所了。至今,譬如柳州的鱼峰山,这个相传是刘三姐成仙的地方,还经常举行“歌圩”,平时夜晚也总有许多人在这个拔地而起的山峰上唱歌。柳州的歌手说:“一踏上鱼蜂山的石阶,山歌便从心里飞出来了。”许多地方还为刘三姐盖了庙宇。总之,劳动人民用全部热情创造了这个人物,用以表达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用以寄托自己乐观向上的生活理想;用以表现自己永不枯竭的艺术天才;最后,作为自己的理想人物而成为自己尊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因为劳动人民是用自己的模样、自己认为最好的模样来塑造刘三姐的,所以在广泛流传的刘三姐的故事中,她是那样善于劳动,据说她不仅在插秧、砍柴、纺织筹各种劳动中,一人能顶百人,而且她还发明了广西特有的那种用竹筒做成的水车。看来,她不是普通的劳动能手,还是一个超乎常人智慧和力量的劳动者。据说,她还富有军事才能。可惜这方面的故事流传不多,但相传在太平天国的起义军中,曾以刘三姐这个名字作为绰号,表彰那些在战斗中建立了功勋的女战士。这至少说明了刘三姐的斗争精神,在革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的地位。这一点很重要。许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都是这样创造成功的:首先被肯定一点,使人物站住了脚,然后加以补充,加以发展,最后使这个人物在各方面都臻于完美。杨家将的创造过程是这样,刘三姐的创造过程也是这样。刘三姐的本领很多,最杰出的一种,当然是她作为一个歌手的本领。并且她的一切本领,一切好的品质,都是围绕着劳动人民的歌手这一基本形象表现出来的。这方面的故事多极了。在所有这方面的故事中,主要的表现有两点:一是表现她的斗争精神,二是表现她的唱歌才能的无敌。在所有关于对歌的故事中,她从来没有碰上过一个敌手,都是把对方打得大败,譬如在和唐代诗人罗隐对歌的一段传说中,她只用了这样一首歌:

江边洗衣刘三姐,你有山歌唱得来,山歌只有心中出,那有船装水载来。

当头一棒,便把这位运来满船歌书,有恃无恐的饱学之士打了个哑口无言。

她的斗争精神,表现在她蔑视统治阶极的一切,什么封建王朝的尊严,什么地主豪绅的权势,在她眼中根本一钱不值。她经常把她的歌作为利刃,痛快淋漓地戳穿那些大人先生们的面皮。她因此受尽迫害,飘泊一生,但是她毫不畏惧,毫不动摇。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天,当她手攀青藤,背倚悬崖,正在高声唱歌的时侯,统治者暗暗举起刀来,砍断青藤,她失足落进了下临无地的大河。但是她没有死,她在波涛滚滚中,唱出了这样一首歌:

浪滔滔, 河里鱼虾都来朝, 急水滩头唱一句, 风平浪静姐逍遥。

跌落万丈深渊而不死,反而唱出这样乐观、这样气势磅礴的歌,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何等的自信力!从刘三姐这个具体的人物来看,这当然是她的性格的闪光,但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劳动人民怎样用他们的满腔热情,创造了刘三姐这个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贯串着劳动人民所固有的那种浪漫主义精神。劳动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把自己的信心和理想斌予了刘三姐;因而刘三姐也就栩栩如生地活在劳动人民的心目中。

这是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的形象。这个形象是一个人民歌手的形象。概括起来,我觉得可以这样讲,刘三姐是广西—带各族劳动人民,从山歌这个角度上,经过千百年的推敲提炼,创造成功的一个理想人物。

我所以不厌其详地作了这样的叙述,是因为这里已经包含了歌剧作者们的第一步工作,而且是关键性的一步。从各种传说中,寻找出来这样一条鲜明的红线;从各种认识中,找到了这样—种共同的认识,于是刘三姐作为一个劳动人民的歌手,作为一个阶级斗争的战士,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地呈现出来了。这是—个认识过程,也是—个创造过程。这个过程,当时被歌剧作者们称之为“务虚阶段”,也就是怎样用今天的思想水平来鉴别素材,来发展素材。我认为歌剧《刘三姐》之所以获得成功,歌剧舞台上的刘三姐之所以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是由于歌剧的作者们既能正确地继承了劳动人民的这个创造,又能大胆地发展了这个创造。

歌剧所作的最里要的发展,我认为在于鲜明地突出了刘三姐的敢于斗争的精神。

全部歌剧所表现的,一是劳动人民以山歌作武器,和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封建统治者要迫使劳动人民放下山歌这个武器,劳动人民要更有力地使用这个武器,揭露统治者,打击统治者。在这场斗争中,刘三姐做了奋勇当先的急先锋。歌剧所安排的这个环境,歌剧所展开的这样一种矛盾,正好充分地来表现刘三姐的敢斗争的精神,正好精确地来描写刘三姐的独具色彩的性格。这样,歌剧的作者们就使传说中的刘三姐,在舞台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使歌剧所展示的阶级斗争的画幅,有了独特的色彩。

请看《对歌》这场振奋人心、令人拍案叫绝的戏吧!作者通过前几场戏,介绍了人物,揭开了矛盾,巧妙地把观众引到这里来,来看这场长劳动人民志气、灭统治阶建威风的大会战。愚蠢而狂妄的封建统治者,动员了他的文化大军,想生擒刘三姐,一举歼灭他们所谓的“反歌”。劳动人民这面正要反守为攻,奋力一击,彻底打垮阶级敌人的威风。一场奇光异彩的斗争开始了。这正是英雄可以用武之地,你看刘三姐斗志昂扬,奋勇当先,横冲直闯,东挡西杀。她是那样善于寻找敌人的弱点,她是那样善于待机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她是那样善于组织进攻的力量,她是那样善于打乱敌人的部署。武器是那样锋利,战斗是那样勇猛,不禁使人联想起了长坂坡大战中的赵子龙。这种联想,看来不论不类;但是这种得到充分表现的斗争精神,却是同样使人神往。

这场戏中,出现了三个秀才,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站在斗争的一方,从反面衬托了刘三姐。这三个人物的出现,很有意义。这不仅因为他们的轮廓勾画得比较准确,是这个剧本的次要人物中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他们的出现,加深了因而也增强了对歌的社会意义。这是尖锐的斗争,也是强烈的对比。这几个劳动人民眼中的蠢才,是被地主阶级作为“天才”请来对付刘三姐的,是那位笨蛋地主的文化大军。这三位果然以文化特权者自居,以正统的卫道者自居,目中无人,不可—世。但是,一旦交锋,马上“沙罐破底”,被罗先生——这个胆小的奴才不幸而言中。你看他们陷在刘三姐的歌阵中的那副狼狈相,真是叫人笑破肚皮。这是劳动人民对这类封建爪牙的尖锐讽刺,和对刘三姐的热烈歌颂作为对比,使得这场斗争更强烈,更多彩,更富于思想性。因为是这样的三位秀才,他们要说古论今,之乎者也,这就使得刘三姐有可能在多方面打击他们。通过对歌的全部内容来看,对封建阶级的上层建筑,刘三姐几乎进行了全面的轰击。“塘边洗手鱼也死,走过青山树也枯”,这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最彻底的否定。正因为思想这样深刻,才显得刘三姐的刀锋那样锐利。正是在这场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斗争中,刘三姐的形象才高大起来,放射出璀璨的光辉。而敌人,那个声色惧厉的地主,那三个狂妄自负的帮文人,变成了过街老鼠。

同时,这场戏的处理,也最能说明歌剧作者们的独创精神。我们知道,在传说中虽然有很多关于对歌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主要是表现刘三姐的智慧和歌才,而对方大都是因为不服气才来对歌的。歌剧中对歌的处理大大不同了,和原来的那些故事相比,几乎起了质的变化。歌剧作者们根据题材的特点,把对歌处理成了特定情景中的一种阶级斗争方式。这里再不仅仅表现刘三姐的智慧和歌才,更重要的是表现她的斗争精神。这里,把山歌的战斗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把刘三姐作为阶级战士的精神面貌,刻划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对三位秀才的处理,也是这样。他们来此也不是为了任才使气,而是为了做一个胜任的帮凶.才那样辛辛苦苦地收集了满船歌书。如果按照生活的原祥,事实上这类的秀才会唱并且喜欢山歌的人是不多的,出歌对他们根本是风马牛。我在广西遇到过这样一位先生,是个教书匠,他在山歌窝里生活了六七十年,提起山歌,他哑然一惊,好像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山歌这种东西似的。对歌这场戏中,三位先生竟然唱出来这么多。虽然鳖脚可笑,但他们毕竟唱出来了。在生活中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艺术中却表现得那样可信。这里又表现了作者们的创造性。根据剧本特定的情景,只有让他们唱出那些歌才能更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也只有如此,才能更突出地表现刘三姐,像上面说的那样。从这场戏的处理,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塑造刘三姐这个人物的时候,作者们较好地运用了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这是他们的独创精神的来源。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使刘三姐这个人物更完美,更接近理想。

戏剧进行到《对歌》这一场,我觉得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对刘三姐这个形象的塑造,看了这场戏,谁还会忘记刘三姐呢?这样就有利于作者们在后面的几场戏中,进一步去丰富这个形象,发展这个形象,使这场斗争更深刻,使剧本要表达的思想更完整。

《禁歌》这场戏是—个重要的发展,因为它进一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斗争意志,和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从刘三姐这个人物来看,我觉得这场戏相当有力地表现了她和劳动人民的血肉关系。当封建统治者拿出了最后的一张王牌——政权的力量,来参与这场斗争时,劳动人民用全力保护了刘三姐。因为保住了刘三姐,就意味着这场斗争的胜利。所以,当我们看到刘三姐在劳动人民的卫护下,时隐时现,神出鬼没,使敌人在—片歌海中,感到四面八方都是刘三姐的时候,不禁高声鼓掌,人心太快。我敢断定,这时候每个观众都相信,不论封建统治者多么猖狂,他们是奈何不得刘三姐的。

刘三姐这个人物所具有的力量,能够令人信服地感到不可战胜,这才是这个艺术形象的最后完成,《禁歌》这场戏的作用在此,它在塑造这个人物上,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一个主要人物有声有色地活起来了,整个戏也就有声有色地活起来了。

一个主要人物具有了鲜明突出的性格,整个戏也就有了鲜明突出的风格。

—个主要人物有了深刻明确的思想,整个戏也就有了深刻明确的思想。

在歌剧舞台上,创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这正是今天的观众所渴望的。歌剧《刘三姐》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它为我们的歌剧舞台,创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劳动人民的理想人物的形象。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是她那充沛的斗争精神仍然能有力地鼓舞今天的观众,和今天的观众心心相印,所以这部歌剧的出现,使人兴奋,使人情不自禁地愿意为它鼓掌。

现在再来谈谈那些使人耳目一新的歌。

大概歌剧的观众们都有这样一种要求:希望在欣赏一部好的歌剧时,也像谈到一首好诗一样,诗意葱茏,能满足文学欣赏的欲望。这种要求确实比较严格,但是歌剧的作者有责任满足这种要求,因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恰好歌剧《刘三姐》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这也是使人情不自禁地愿意为它鼓掌的另一个原因。

前面已经说起过,离开了那些引人入胜的歌,刘三姐这个人物就会失掉她的一切光彩,不再存在了。这种现象当然说明了那些山歌实在好,同时也说明了那些山歌用得好。一首山歌,单独来看可能是极好的,但是要使它性格化,变成歌剧的唱词,能够恰到好处地为人物传神,就极不容易了。我们作为观众,看见刘三姐冲口而出都是好歌,很自然,很随便,好像也很容易。我们当然羡慕她的歌才,觉得她不愧是一个人民的歌手。但是把那么多的歌,安排得那样自然,那样准确地表现她的精神面貌,那样运用自如地表现她的锦心绣口,却使歌剧的作者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莫夸财主家豪富, 财主心肠比蛇毒, 塘边洗手鱼也死, 走过青山树也枯。

这首表达刘三姐的愤怒的歌,是她在对歌中向地主作最后的致命一击时唱出来的,因为是对地主阶级彻底否定的总结,所以形象是那样有力,感情是那样饱满,斩钉截铁,深刻地表现了刘三姐对地主阶级的憎恨。这当然是首思想鲜明、形象生动的好歌。但是当我们知道了这首歌的原型时,便会恍然大悟,立刻领会到此中还有歌剧作者们的点石成金的本领。原来这首歌是形容狠毒的女人的,说狠毒的女人走到塘边鱼也会死,走过山边树也会枯。应该说,原来的这首歌是民歌中的糟粕,但是这首歌的后两句,形象很生动,很有表现力。作者发现了这一点,然后又极有创造性地作了改动,一旦用来表现地主阶级的狠毒,面貌便完全不同了。这是改动较大的—首。诗的语言应该是最精粹,最富表现力的,所以有时改动一两个字,神采便完全不同。古人说“一字千金”,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再举一首为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8: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就连, 我两结交订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 奈何桥上等三年。

剧本中采用了不少好情歌,朴实、健康、深切。这一首最有特色,最能表现刘三姐式的爱情,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一首。据我所知,这一首也改动过几个字。原来是“结交六十年”,自然是“哪个五十七岁死”了。如果不改,也应该说这是一首好歌;这一改,改得极好,使那种执着而又奔放的爱情口吻,脱颖而出。爱情的当事者,性格何似,也仿佛如见其人。到了九十七岁的年纪,死去以后,还望在奈何桥上等待自己的爱人,而且要等上三年。这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我国人民形容爱情坚贞不渝的那句成语“百年偕老”,更觉得意味深长。如果是五十七岁,便大不相同了。这几个字的改动,表明了歌剧作者们的艺术感觉力有多么敏锐,推敲文字又是多么认真,真是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了。

我不想再举什么例子,因为剧本中的好歌词触目皆是,而且已经有目共赏了。我还想说的倒是几句题外的话。

锤炼语言,推敲文字,以求准确地表达思想,生动地刻画形象,本来是从事文字创作的人的本分,正像画家要练习素锚一样。但是这点常常被人轻视,被人忽略。特别是歌剧,我觉得它也应该属于诗的范畴,语言文字要求更精炼准确,像诗一样的精炼准确,然而在不少歌剧的创作中,这点好像常忽略。

不能设想,一部好的歌剧可以抛开好的语言,可以抛开语言的美。假设歌剧《刘三姐》的语言是拙笨的,是漫不经心的,我们哪里还会有这样一个优美动人的形象呢!歌剧《刘三姐》的出现,应该促使我们,知所努力,知所警惕。努力学习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刻苦认真的精神,像《刘三姐》的作者们所曾做过的那样,警惕那种漫不经心,降低水平的态度,文学创作是不能聊以塞责的。

这都是题外话,扯得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20: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为自由歌,歌为人抒情

欣赏大作!问好 祝福阁下!{: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1 21:53:12 | 显示全部楼层
:lo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 15:24: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9 17:41 , Processed in 0.09860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