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53|回复: 3

在数字的天空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1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海波 于 2012-6-26 18:06 编辑

在数字的天空下

要是按照图书市场的情况来看,诗集在这个时代是滞销货。一本水平一般的小说也可以不使出版社亏本,但一本诗集,尽管很好,也只能是诗人自费付梓。其实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在欧洲各国,小说固然比诗集畅销,却不会有中国这样大的悬殊。比如在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就是畅销书。当然,“《恶之花》是一部诗集,但不是一般的、若干首诗的集合,而是一本书,一本有逻辑、有结构、有头有尾、浑然一体的书”。《在数字的天空下》也就是这样的一部“书式的诗集”。我致力于将一本诗集进行通俗化处理,当你读下去了您们就会发现,它不再是一部诗集,真是一本可以大众化的书。

(一)

我无法给自己在这本书中所担当的角色下一个定义,我或者算不上是本书的作者。《在数字的天空下》分为四卷,我自己的诗歌只是其中之一;其实我们共有十一个人,是我们十位利川一中在校学生(另有一位就读于恩施高中)共同书写的此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或许是一部多人诗歌的合集,算是诗刊。这样说来,又回到了老路上,但我希望您们首先明白,它不是一部诗集,它是书。是一本经过精心编排的、有主旨有针对、有预谋有步骤、有开始有结局、有趣味有意义的书。尤其是不乏趣味,因为我们的诗歌所写尽是我们在校的生活,我们的学习生活并非毫无趣味。在学校我们成立了自己的诗社,我们就深更半夜不睡觉地写诗,我们更吵架恋爱,我们这些学生真干过什么,我们就用诗歌如实写出来,又正是因为诗歌的关系,我们获得一种别样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事物物。

书的第一卷主要收集了八名学生的诗作,但并非全是诗歌,其实大半内容是我在编排时所写下的有“注解”意味的文字。所以,我觉得自己大概就是一位“主编”。我对我们的诗歌进行逻辑上的编排,并写下许多注解性的文字,尽可能完善地对每个人的诗歌作出诠释。而这样的工作只是使一部诗集得以通俗化,我的编排或注解并没有改变诗歌原意,相反,我只是依据它们本来的意思,挖掘出更深的意义。其实我们的诗歌不过是几名乳臭未干的孩子的牙牙学语,说实话,根本算不上是诗歌,更没有能力推向社会。然而这本书的价值正不在于它的诗歌,而在于这些学生诗作中所反映出的事实。我们只是一群高中生,我们也写诗,这一无比高贵的文学样式,我们是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思想。我们都是认真在写诗,这绝对不是什么要上教给教师检查的思想报告,或是什么应试作文,我们写诗就只是写给自己。也因此,我们的诗歌中有我们最真实的想法,而您们也将感受到我们的心理。


我们本是无意地写写诗歌,但这无意却意外地产生了作品。我们在诗歌中留下真的思想和我们诚挚的感情,而“真”便是“创作”了,这与作文有本质的区别,但与日记又有所不同。如果说一本书是有立场地,那么《在数字的天空下》即是立足于这个时代高中生的生活,并向我们的父辈讲述我们高中生的心曲。我们的父母老师毕竟不是现代的学生,您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真实的感受。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您们的孩子其实被培养成了什么人,尤其是在高考的强压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状况又是怎样地呢?可是您们都不知道。这一卷诗歌正反映出有这样一伙高中生,他们为学业所累,而高考更造就了他们的“抑郁”。

在我们这一些各具特性的学生诗歌中,存在一些普遍内容。其实我们都是生活在一样的环境之中,我们的身份也同样,我们的感受只要是真实的,就有共同之处。也正是因为我们诗歌中存在如此多的普遍性,我们的诗歌方得以集合成书,而我们的书才有可能具有了最为广泛的意义,是社会的意义。比如在临近09年高考的五月,这段时期我们这些学生莫名其妙,不约而同地写下了最不可理喻的诗歌,是最黑暗的诗篇,最深刻地反映出了我们这些学生的心理状况。



《快死的树林》

树林里,叶子飘落。弧线,画出一道道忧伤的感觉。风,干燥。
谁的想念,遗留林间,被鸟叫撕破。乌鸦探出头,衔着黄昏后的黑暗,啁啾。
天空中浮现阿拉伯数字,显现出某个熟悉的背景,那么模糊,但又似清晰。
干枯的白桦树,被小小生灵钻得千疮百孔。还有那个折骨的树枝,悬在另一个树枝上,摇摇欲坠。
荒芜的土地,长着稀稀疏疏的三叶草。忧虑地退缩,然后消失。
                                              2009/05/20


这是我们一位同学写下的那样的诗歌,代表了我们在临近高考的五月份所写诗歌的整体形象。叶落、风吹,乌鸦、黄昏、朽木、断枝、荒草,而这都是我们对我们学校的印象。《快死的树林》正是以一组组极具疲惫色彩的意象,表现出了那样抑郁的一个学习环境。

《快死的树林》还描绘了一个更不可理喻的意象:“天空中浮现阿拉伯数字”。其实不只是他一个人有这种感觉,在我的《站在地狱的门口》一诗中也写到,我们学生都“穿一袭印满阿拉伯数字的长袍”;而我在五月份所写的《死刑》一诗中,也有“阿拉伯数字的胡杨林”的隐喻;无独有偶,另一位同学在他的诗歌——《假如》中也有“为何几个阿拉伯数字还惹人头疼”的控诉。这惊人的雷同完全只是巧合,是我后来在整理我们的诗歌时偶然发现,并特别重视起来的。刚开始写诗时,我们吵吵嚷嚷,爱的是诗情的挥洒,但到后来,我们写诗便更多抒发起心中真实的感受,甚至也在挖掘某些下意识的东西了。在那个临近高考的五月,我们都在莫名的意识中感到头顶的天空已不再蔚蓝,天空中排列着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
我们现代学生的天空不是蓝色,是黑色的,我们的天空中更没有云朵,我们头顶的天空布满了阿拉伯数字。这不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诗歌意象,也不再是我们利川一中几个学生的幻觉,这更是我们所有现代中学生生存状况血淋淋地描写,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生活在这样恐怖的一片“数字的天空”下。“在数字的天空下”于是也就成为了这本书的书名,这本书不仅是我们十一名学生的,它更反映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



(二)

第二卷是另一位同学的个人诗集。在写诗方面,我和这位同学比较相似,我们的诗歌都较多,因此有自己的体系,我俩的诗歌便独立编排。但我们所反映的一些心声是相同地,所以本书共四卷,每一卷各自独立,但又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从第一卷到第四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这卷诗歌突出反映一个问题,就是一名差等生的心理。我们这位同学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又还不守规矩,在学校抽烟打牌,半夜翻围墙出校,并犯有“网瘾”的典型。这样的学生令人厌烦,在老师家长眼中,这种学生就是“堕落者”,然而这种学生心里真实的想法您们知道吗?


其实说起来很好笑,整理我们这些学生的诗歌,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原来我们写诗的大多数学生也都是“学业失败者”。在学校,我们都是底层的学生。所以我也想过,我们或许没有资格“发言”,因为我们是在教育环节中将要淘汰的一群,淘汰者岂不就是“无用之人”。我们之中的许多人更还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坏学生”。其实我们不光学习成绩差,我们的思想也存在严重问题,我们中不少人都有辍学的经历,比如我自己。所以有时候我也怀疑,我们是否真的就没有资格向社会发言,因为我们是不优秀地,甚而是“有害”地,我们是理应被遗忘的一群。但我们也要说话,我们有苦闷为什么不能说出来?我们就要发言,我们用诗歌语言述说我们这样一类学生的辛酸与悲苦。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仅是我们学生处在一片“阿拉伯数字的天空”下,其实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被“数字的天空”所笼罩?在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着“差生歧视”现象,差等生在这个社会上缺乏关怀,而种种异样的眼光就直接导致我们之中许多同学的颓废与堕落,甚至养成叛逆的不健康人格。高考结束,我们这些写诗的学生中的差等生就会提前进入社会,我们是被高考淘汰的一群;但我们代表的不止是我们这有限的几个人,每年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差等生因通不过高考这道门槛,带着永远不能消除的耻辱感和自卑心理进入社会。这种人的思想又有几人理解,他们的心态又是怎样地呢?差等生生活在一个不被承认的阴暗角落,现行教育制度严重缺乏对这样一群学生的关注,我们的社会也在有意或无意中排斥他们,使这样一群学生根本无法融入生活。


上次,收到一位诗友的短消息,其实他的学习成绩也是垫底,他说的那句话却使我无比伤感起来。他也是说的那一句话:或许,我们不是好学生,但我们都是好人,我们只要做个好人就够了。是啊,我们不是好学生,我们不是,十个阿拉伯数字就足以证明我们当学生的失败。我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过就是注定要造淘汰的不合格产品。但我们也渴望生活,我们也渴望成人,渴望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一份事业,有自己对社会责任的一份担当。我们也关心社会,就像我们也为汶川地震中的遇难同胞默哀,我们就为这一份社会感情写过诗歌;对于国家灾难,我们也心存苦痛,我们也不能容忍国家的分裂,我们更愤恨恐怖主义危害我们的社会。


一想到高考过后就要拿着我们的最高文凭——高中毕业证——进入社会,不知道我们真能参加什么工作,又能做得多好。我有时也不免恐慌,害怕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我更害怕人会堕落,会不会陷入黑暗的泥沼里,但我们都牢牢记住,我们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还有社会责任的担当。如果说我们是鸟,被折断翅膀的鸟,小鸟们也绝不会放弃飞翔。
在这本书里收集了多少幼稚的诗作,然而我们都是用心写地,真的是我们心里出来的文字,我们这一大堆学生习作里也是有称得上是真的诗歌。比如《我会好的》,在我看来,它是我们这一群写诗歌的学生——被社会所抛弃的差等生的灵魂的呼声。



《我会好的》

那是无边的心境
一个酸甜苦痛过后的人
埋藏在了心底深处
我会好好的
说给你听
或许为了一个人
或许为了一群人


是的,我们都是被高考所淘汰的一群,高考过后我们就要进入社会,但是我们在社会上会是个好人,我们一定要成为好人。“兴许,我真的算不上一个好学生,但我想我一定是一个好人”,这是我在自己的诗歌中说过的话;其实说过这种话的又何止我,我们几名写诗的学生也都说过,就像那个“阿拉伯数字”的意象一样,也都是不约而同说出地。我想,这不仅是我们几个人的心声,它也代表了我们这一类人——在高考中被优胜劣汰掉的差等生,甚至一切被主流社会所抛弃的人的心声。


榕树下《在数字的天空下》链接地址: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894959#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8: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王海波 于 2012-6-26 18:05 编辑

(三)

如果说第一二卷还只是客观地反映高中生苦闷的学习生活,那么在第三卷中,也就是我个人的一卷诗歌,则进入到对现行教育制度本身的“质疑”。


那些造就我们学生苦痛之舟的原因是什么?就我在学校亲眼所观察到的种种现象,揭露我们学校在高考“指挥棒”下如何荒唐的实施教学,我们学生又是怎样鲜活地受应试教育的折磨。当然,这一切都是由我原写下的诗歌引申而来,我只是在对其诠释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述说一些可笑又无可奈何的事实。


在高考制度一统天下的局势中,我们的中学为提高升学率,便只有通过“恶补”和机械似的不断重复知识点来强化训练。学校为此给我们制定了极其严格的作息时间,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甚至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代价,把超负荷的学习任务强加到我们的头上。正是在如此残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我们学生的生活过得极其单调乏味,每一天除了听课,做作业和考试,完全没有了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在学校,学生就是被圈养在厂房里的畜生,吃喝拉撒都由人来安排,而抓膘产毛成为我们唯一的生存目标。在封闭式管理的校园,我们学生的时间概念就是无尽循环往复的七个日子,我们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教室、寝室、食堂、厕所,四点一线的一个简单几何图形。严格的生活制度已逐渐将我们学生的头脑也“制度化”,久而久之,我们发现我们只有在别人设计出来的制度环境中才可以生存,一旦走出制度之外,对周围的环境完全一片茫然,深陷入贫乏无聊,精神极度空虚。


在现行教育制度的天空下,我感慨我们学生的生存状态是如何荒诞无稽,我更质疑我们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新诗采取排斥的做法。中国的古代是“诗歌王国”,但如今,我们失掉了写诗的传统不说,我们的国人甚至普遍欠缺对中国新诗的鉴赏能力。即使一谈到诗歌,我们也还只是谈中国古典诗词,而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新诗不予以肯定。中国新诗在教育环节中的缺失,是导致中国新诗式微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正因为学校教育没有为新诗培养出读者,中国新诗在社会上缺乏展示舞台而发展不景气;更进一步说,倘若没有高质量的读者,不仅是新诗,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也就是因为不满我们的教育对中国新诗的排斥,我在2010届高考场上交了四张新诗答卷,而没有答一个考题。我希望提高中国新诗在社会上的地位,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地位,因为我深信,只要我们首先弥补了新诗在教育环节上的这一个漏洞,中国新诗迅速成长的机会就可能到来,回复诗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的局面就会到来;我更相信透过诗歌,可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因为我们自古就是“诗歌王国”,诗歌的繁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符号。



2010年湖北省普通高考成绩查询
姓 名        王海波
准考证号        113464727
报名号        10422802110164
身份证号        42280219900314XXXX
总 分        50

科 目         分 数
语 文        48
数 学        1
外 语        0
综 合        1


《在数字的天空下》不仅排列了一首首的现代诗歌,还有我对我们诗歌写下的分析性文字。在对我们的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更穿插着对中国新诗历史和现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的讲述,所以这一部书又好像是一本“教材”,是关于中国新诗的教材。因为对中国新诗的引介必须和我们的诗歌有机地结合起来,而我们这些学生习作又不可能涉及中国新诗,近一个世纪发展的所有领域,书中对中国新诗理论知识的介绍不免显得支离破碎。但又并非毫无体系,我已尽可能去做,把中国新诗发展的主要成就,现代诗歌鉴赏的主要视角,以及我们应该对新诗持何种正确的态度的种种看法都写进了书里面。自然,对于一名诗歌初学者而言,我不可能有什么高见,但我正是站在一个较低的鉴赏水平上,怀着无比热忱,对中国新诗做出了“学前教育”。正好比一个幼稚园教师,这样的工作也是很有必要地。我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新诗,喜欢上诗歌。



(四)

如果第一二三卷还只是以诗歌为主,我写下的解释性文字为辅,那这最后一卷就完全不同于以前。第四卷也还有诗歌,然而诗歌只是一篇千言万语的文章的补充。就是在这一篇文章里,我完成了对自己地阐述。


高二下半年,我在我们学校成立了一个诗社,前三卷所展示的诗歌其实都是那时候所写,我真正开始写这本书,还是在距离自己高考仅剩下一百日的那一天,这第四卷则完全是在后面这段时间写成。在这一卷,描述了在决定自己一辈子命运的一百天里,我的思想的挣扎。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内,首先我尽快完成了书前三卷的诗歌编排和注解工作,在有前三卷作铺垫的基础上,我投入了全副精力和最热烈的情感以及最苦痛的记忆,写出这最后一卷。在这一卷里,您们都给我闭嘴吧,而只是必须听我说。对于中国现行教育制度,我充满愤怒,我心里积累起成章的仇恨。谁能承受这种情绪的风暴呢!您们只有进入到我强硬的话语之中,去感受了。


我们写的诗歌并没有什么水平,都只是学生习作,然而它们是有意义地。作为反映现代高中生的真实心理,我们的诗歌记录下我们最真实、最深刻的思想痕迹。我相信您们若看过此书,一定会被震撼地,您们简直不敢相信,我们这些在校高中生会有这种种思想。而我是以编辑者的身份在书写此书,我阅读同学们的诗歌,我自己就已经觉得不可理喻。在写诗的几名学生中,有一位同学极度迷恋“死亡”,他写过百首无不言死的诗歌,其实我们写诗的几名学生在思想上都有点“偏离”。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还只是学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性格都不过是我们教育作用的反映。而分析中国教育对我本人最大的影响,也就是铸成了我的“叛逆人格”。第四卷记录下我高中“四”年的人生经历,我最苦难的感受,以及我对一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产生怨恨的缘由。


《在数字的天空下》就为了能引起您们大人的关注,关心现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也思考思考一种行将就木的教育制度的病理。我之所以会如此反叛高考,自然有一些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和及其复杂的心理条件,而造成这些的因素毁掉的也不仅是我一人。高考的叛逆不是我吊儿郎当,在高考场上如此作为的也不止我一个,而我可以代表历届在高考场上交另类答卷的学生向社会发表一个公告,告诉所有人我们有愤怒,我们有仇恨,但自己知道我们是不反社会地,我们反抗的是一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



http://photo.blog.sina.com.cn/photo/a6c25fddtc20dfccc3e0a
教育之杯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322265书34538422包29336552家43323441庭675444544作3124736业847042
23556243考试74664833664577631分数14425164430908976名次743711344
3343352366532灌41131562212335背5437362156755做3466733142445
55七4412环234775454443抑4350255教54435553234重7323335
55455天2342循22562郁24352室33334堂3522校352学33
256265232绝32315恶34厕3424623425166食201点512
62望4636422视333近444所55955室35524425351
33845十54524补3908591343寝561363期3242
324225二24652764黄2456243453望41444
2年4124202卷3523密5343父344145
52223题34635冈42445联43母5
112海43142一4335考53324
高13天百494辈子63三
343炼764454狱614
301六3452月354
10422802110164
113464727
高00考



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大钱学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才


这也是现代诗歌,一首图像诗。具有朗读性本是诗歌的一般特征,然而这首诗歌无法朗读,它甚至都没有文字,有只有形式,形式即内容。诗歌表现出我对中国现行教育制度最系统的批判。诗歌中杂乱繁多的数字,表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环境,每个中国学生都包裹在没完没了的阿拉伯数字中。阿拉伯数字是名次和分数的符号,名次和分数所造就的学习动力和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应试教育的学校唯一的施教方式。应试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国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就只是为了通过高考而设立的,提高升学率才是中国所有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我们的高等院校只有一种招生制度,那就是依据高考成绩排名。高考挡在所有学生通往大学之路的“门前”,通过高考是我们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唯一途径,而且还是千千万万人都在拥挤的独木桥。即使我们的学生千辛万苦通过了高考,中国的家长们又会为大学高昂的收费制度苦恼不堪。教育本是国家大计,然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已严重功利化。(建设经济的制度是很成功,但也不应该被当做万能制度被应用到教育领域。)功利化主义渗透到教育理念之中,我们的学生便被培养成经济建设的工具,我们的学校就是把“人”生产成“才”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加工厂。中国教育的功利化,最终只会导致国家信仰和民族存亡的危机,这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真正的悲哀之处啊!


我的高考成绩出来后,父母也打算让我再复读一年,争取下次能好好高考,我说了,这不可能。或许此刻您们不会懂得我对一种教育制度的恨意,即使我写了一本书,我用那么多的语言来批判。我反现行教育制度已经反出了一个体系,这一整套的认识不仅是感性,它更充满理智,而又由于我对诗歌的学习,我更培养起了一种精神,“诗人精神”,是一种强大的反叛精神。因此,就是让我复读一年,我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态度也不会改变,而我的精神更不可能泯灭。我的高考的结束,即意味着我和一种荒唐的社会制度的彻底决裂,现在就是把我再投入到学校,那就好像机器的开动,我的反叛精神立马会被重新激发出来,仍与之形成对抗。所以,我不愿意去复读,哪怕我就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自己知道我是已经不可能向一个荒唐可憎的制度妥协了。我在批判,我并且企图毁灭,但我自己知道我行为的背后深藏着最强烈的建设欲望。我并不是一名“寇盗式的破坏”狂人,在书中我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意愿以及设计一套全新的高校招生制度来取代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高考制度。不合理的制度阻碍社会的发展,相反,合理的制度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我相信只有通过彻底废除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然后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制度,我们中国的学生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也才是真正的“人”的教育。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社会理想,我呼吁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为之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动手拆了这一片笼罩着我们学生,我们的学校和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数字的天空”,还中国大地渴望已久的光明。



                                            2012年6月7日


榕树下《在数字的天空下》链接地址:
http://www.rongshuxia.com/book/5894959#0.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6 1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们用情感从沉埋的记忆深处挖掘出来之后,才觉得多么的动人多么的珍贵和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9 17:54: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v1飘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9 08:39 , Processed in 0.09974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