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71|回复: 6

读林新荣诗集《涉水之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12 19: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9 编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晓曲在 2004/12/14 09:23am 第 2 次编辑]<br><br>读林新荣诗集《涉水之痕》<br>——晓曲<p> &nbsp; &nbsp;收到新荣的这本诗集已有些日子了,因自己的工作关系,一直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系统学习。在这之前,我在“五岭诗风网站”曾赏析过新荣的小诗《7岁的女儿独自在楼下写作业》。应该说从这时起我才开始关注他的作品,应该说我是被他的诗歌探索精神所打动了的。<br> &nbsp; &nbsp;那段时间,他常把一首诗用两种表达方式同时贴在网上,然后提请朋友们共同为其比较优劣。当初,我并不知道新荣已出版过三本诗集了,而且还是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还以为是一个初涉诗歌的文学青年的拳拳求学热忱。这也是我在网上第一次关注到这样的写作行为,这也足以证明他的谦逊和严谨的写作风格。<br> &nbsp; &nbsp;回到新荣的第三本诗集《涉水之痕》,见其封面题字为著名作家冰心所题,诗人兼诗评家陈超老师以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诗歌报》主编蒋维扬老师为其写序,足见其在诗学上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和影响。读罢书中的一首首小诗,从情感、构思到语言特色,无不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正如陈超老师所言,林新荣的诗突出的观感是“凝神”,“语境单纯却内孕机锋”。这里我想从另外的角度来谈谈对新荣诗歌的感受。<br> &nbsp; &nbsp;总的来看。诗集《涉水之痕》主要编选了诗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的小诗五十余首。它是诗人通过对身边生活细仔如微的观察和思考,徜徉在诗歌的汪洋大海,溅起的一朵朵小小的生活浪花。我一直固执地坚持认为,当今社会,诗歌当以小诗为主流。这一方面是中国母语诗歌发展的主导是小诗,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小诗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时期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加快,人们工作学习娱乐的节奏加快,人们希望将自己生活的偶得和稍纵既逝的思想迅急地反映出来,或者希望在短暂的时间里获得关于人生真谛的启发和美的艺术享受。”(张永健《花开的季节来了》——写在&lt;中国当代抒情小诗五百首&gt;前面)。新荣的小诗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小诗一起,也恰好满足了这一时代的需要。<br> &nbsp; &nbsp;然而小诗难写,这是诗人们共有的认识,写好小诗也就成了大多数诗人的共同追求。因为小诗不小,诗小意大。她需要用尽可能精炼的语言,去揭示尽可能丰厚的生活实质。或关乎生命、或关乎人生、或关乎社会、或关乎道德、或关乎事业、或关乎爱情、或关乎理想、或关乎愿望,林林种种的思想观念都可以通过小诗以小见大地得到充分的释放。当然,如果小诗处理不好,就可能让诗意停在文字的表面,或思维的表面,成了白开水,就无法激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更不用说有什么美的享受了。回到新荣的诗集中,诗人以自己的方式把凝炼的激情注入笔端,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生活情趣的一次次美好闪现。让我们走进新荣的诗歌去感受吧。<br> &nbsp; &nbsp;“白云悠远处 &nbsp;枫叶火燎燎的/烁痛四潭青幽的秋波//抬头/竟有一群雁向南方/急促地掠去/(有一女孩和一男孩这样紧盯着不放)”〈秋境〉<br> &nbsp; &nbsp;这是诗人借物传情,从物象中去发觉与人类情感互动的诗意。新荣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先描摹事物,然后笔锋一转,落笔到自己情感的诗意发现,从而自然地完成从浓缩到升华的过程,去产生言外之意。〈秋景〉就是先通过枫叶、雁引出秋景,最后带出秋景中的一对男女,从而升华到爱情主题的。<br> &nbsp; &nbsp;“颓萎地蹲伏在旷远处/的三只大鸟//第四只掠飞而下/急切/地飞奔着摔跤向同伴走去”〈颓萎地蹲伏〉<br> &nbsp; &nbsp;这是诗人借助直接的物象刻划,通过发现客观事物内部的诗意,从而发掘出与人类互动的情感。这类作品往往留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更大,她无形中赐给了读者一双飞翔的翅膀,可以在诗意的天空驰骋飞翔。这类作品如果不是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正确的思维观念,是很难发现他潜在的诗意的;即便是读者,也可能因不同的生活历程或思维观念而产生较大差异的认识。〈颓萎地蹲伏〉就是通过第四只鸟的条件反射,诗人并没有加入个人的任何情感,只是再现了眼前突现的一个场景,却揭示出了一个大的生命主题。即生命所需要的同情与关爱。<br> &nbsp; &nbsp;最后,再谈谈林新荣诗歌的语言特色。林新荣的诗歌语言总的来看,语言简洁明快,意蕴灵动驰骋。这无疑说,新荣的诗写方向是与时代需要是合拍的。我也一直认为并提倡,诗歌应用简洁的语言,去表现深刻的主题。这也是母语诗歌的特质。所谓诗歌的特质,我指的是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音韵等;不包括情感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则因人而易。中国的古典诗词充分地体现了这些特点。由于语言结构的发展变化,今天的语言和古典语言相比已有较大的不同,用习惯了白话文的现代语言形式去读古典诗词,很多人都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但就其古典诗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应该是贴近其时代背景的。因此,我们应该用简明的现代白话语言,把现代新诗的意蕴展现得尽可能的凝炼丰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把诗歌写得简洁些,并不代表简单。诗歌应充分发掘、引入日常生活语言,但不能让诗歌的语言充斥着一潭口水,否则是难以表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br> &nbsp; &nbsp;诗歌首先必然是个人情感的体现,因而诗歌的个性化色彩也总是明显的。现在还不能说林新荣的诗歌已经尽善尽美了,但我坚信他的诗歌会越来越成熟。新荣的个别作品还存在语境单薄的一面,因为诗写的对象本来就有差异的。另一方面,诗句错落的排列,在一首诗里有时一行多则十七、八字,少则一、二字,一方面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情感变化;但另一方面我以为这样的排列,也可能伤害其结构美,从而影响诗歌的节奏和音韵美。但不管怎样,我对新荣的诗歌是欣赏认同的。作为同行,我也和新荣一样,向着自己的诗歌方向努力着。<p>晓曲2004-9-12日于成都<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3 1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9 编辑

我们应该用简明的现代白话语言,把现代新诗的意蕴展现得尽可能的凝炼丰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把诗歌写得简洁些,并不代表简单。诗歌应充分发掘、引入日常生活语言,但不能让诗歌的语言充斥着一潭口水,否则是难以表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br> &nbsp; <p>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4 06: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9 编辑

诗歌走向艺术的自觉,需要审美品质的引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9 编辑
下面引用由林雨2004/09/13 01:33pm 发表的内容:<br>我们应该用简明的现代白话语言,把现代新诗的意蕴展现得尽可能的凝炼丰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把诗歌写得简洁些,并不代表简单。诗歌应充分发掘、引入日常生活语言,但不能让诗歌的语言充斥着一潭口水,否则是难 ...<br>
<br>谢雨林!<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14 21: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0:59 编辑
下面引用由丁速2004/09/14 06:39am 发表的内容:<br>诗歌走向艺术的自觉,需要审美品质的引领。<br>
<br>说的好<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9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0 编辑

语言简洁明快,意蕴灵动驰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1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0 编辑
下面引用由欧阳白2004/09/19 08:40pm 发表的内容:<br>语言简洁明快,意蕴灵动驰骋<br>
<br>谢谢欧阳赏阅!<br>也多批评。<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7 08:46 , Processed in 0.09518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