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6:07 编辑
预感 / 里尔克 / 陈敬容译<p>我像一面旗被包围在辽阔的空间。<br>我觉得风从四方吹来,我必须忍耐,<br>我下面的一切都还没有动静:<br>门依然轻轻关闭,烟囱里还没有声音;<br>窗子还没有颤动,尘土还很重。<p>我认出了风暴而且激动如大海。<br>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br>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br>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p> 1-1“旗被空间包围”这个想法独出新裁。更绝的是,这个空间是“辽阔”的。包围,应该是一个固体静物封闭一个固体静物。而这儿,包围物不是物,是无形的空间,而且是辽阔的;被包围物不是静物,是一般情况下应为动态物的旗。于是,就:虚空包围了暂时安静的动态物——躁动不安、命运惶然的感受立即被生动鲜明地表达出来了。这就产生了无数种理解:驿动的心、狂躁、认真地等待、忐忑、使命感、责任的重负、紧张感、惶惶不可终日……,这才是真正的诗!最臭的写法是意欲直接写出自己的想法,结果什么也说不清,因为我们的心情是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的。心情永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元素的化合物。<br> 1-2接着上一行,风从四方吹来了,应该动起来了,可旗还在忍耐着不动。本身是动态物,且外部因素也在催发着动,但偏按捺着不动,那种忍耐的强度、责任心被推向了极限。<br> 1-3“我下面的一切”一语看似一般,实则非同小可。旗在屋顶上,是精神、是领率,它首当其冲地承受命运。旗下的屋子犹如其子民,又是其根基。旗按捺不动,既是为了保持其子民的稳定存在,又是因为其子民的稳定存在逼迫着旗不能擅动。“我下面的一切”就揭示了两者间的关系,把旗在现实中的位置标明清楚,这一点决定了旗为什么是命运的第一承受者。<br> 1-4,5对下面的一切进行了几个细节描写。门的关闭为什么是轻轻的?神秘感、虚感。轻轻地关闭暗示这种关闭只是暂时的、难耐的。写烟囱很有意思,不是写没有烟,而是说没有声音。没有烟是安静,而声音都没有则是一片死寂了。窗子没有颤动就预示着窗子是会颤动的,写成“窗子一动都不动”就没有味道了。虽然是写静,但写成“还没有颤动”就造成了表面上的静,而实质上生生不息地蕴含着将要发生的动!这样一幅静的画面就丰富了,具有无穷的内涵。尘土很重违反常识,尘土明明是轻的。可如果写成“尘土也一动不动”又俗了。尘土重就给我们感觉尘土是不动的,这不动不是因为表面上的不动,而是因为尘土内在的本质因造成的,这样的不动就深达本质了。尘土重固然违反常识,但这种通感一点儿也不让我们觉得别扭。注意,这儿连用了三个“还”,体味一下,把三个“还”都去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骚动不安感是不是就损失大半了?<br> 第一节全力写静,但不是单调地写静,而是处处孕育着将要发生的动。第二节就动了起来,不动则已,一动翻江倒海。两节既构成强烈的对比,又固有着内在的发展。<br> 2-1“认出了风暴”!“认”:风暴原本就是存在的、与我之间有着灵犀!这也证实了第一节一直孕育着的动在这儿终于展现了、实现了。<br> 2-2,3“舒展开”是放,“跌回”是收,“抛出去”是放,放-收-放,这个接受命运的过程波澜壮阔,的确激动人心。当我们要形容某种程度时,最愚蠢的是去形容这程度,最真实自然、也是最有力的方式是不形容,而是去抓住过程的本质。在这儿,这个本质是:收与放的反复交替、相互的否定之否定。<br> 2-3,4“独个儿a 置身在b 伟大的c 风暴里d”=“一面旗a 被包围在b 辽阔的c 空间d”。这两个一静一动的表达,其内在遵从的其实是同一个公式,这就是这首诗本质的内容、不变的真理。而真理必须在变化中进行、展开、丰富其自身内涵,所以此诗在表观形象上,以静耐为开端,以动撼为结束。<br> 干净、简洁、自然、质朴,就是这首诗的语言;其实真的能做到这些,也就成大师了。在短短九行之内,里尔克就为我们曲径通幽、引人入胜地创造了一片宏大的天地。而其间的韵味可以供我们长久地临读、思考、感动。<p> 写诗,是源于表达情感,但绝不仅仅是表达情感,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大可不必一定要写诗。写诗更是为了理解自身的情感、超越自身的冲动,对自我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向领悟真理。作这种努力的同时,诗人就有意无意中用一种新的形象思考刷新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在本诗中,旗被空间包围、尘土还很重、认出风暴、把自己抛出去,这些都是新颖的观察与思维。真正的创新必然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新颖随便就可以进行,比如旗的飘扬被精神病者的意识驱动、尘土象水晶一样发光、风暴是我们的兄弟、把自己抛到自己的胃里……这样乱七八糟的“新颖”只要闭着眼睛可以无休无止地瞎编下去。如果诗是追求这样“新颖”的,那么写诗就是一种很贱的举动。不,写诗应该是非常严肃、真诚的,不严肃真诚,怎么可能探察到人类精神内在的深度、从而揭示出两个以前从没被结合在一起的词汇之间原来有着妙不可言的关联?而如果写了一首诗,通篇都是别人说过的话、早就司空见惯的比喻、大家都已熟知的哲理,这首诗又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读者读诗是应该摄取精神营养,总是吃没有营养的东西,那个读者的脑袋就随之报废了。<br> 一个伟大诗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在于,他要为我们人类的精神大厦添砖加瓦:在精神真挚上、在真理认识上、在思维开拓上、在语言之美上。<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