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4|回复: 7

浅谈当代诗歌之晦涩难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1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浅谈当代诗歌之晦涩难解<br>刘水<p>某日,水在《诗路花雨》聊天室里,跟“风火水”大哥,闲扯“湿”谈。说的正欢,这时一向古灵精怪的“调皮丫头”跑进来问我:“看不懂的诗,算不算好诗呢?”她认为要任何人都读的懂,且都明白得了的诗,才能算是好诗。 <br>嗯,一首好的诗歌,它该以什么形式叙述出来,方能称之为好诗呢?是隐晦含蓄还是平白直叙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当代诗坛的一大问题。 <p><br>勿庸置疑,当代诗坛,隐晦诗歌比较盛行。甚至流行到诗人们在写作时也用是否晦涩来作为标准。而隐晦诗歌的盛行,必然会给我们这些打小就将诗歌与汪国真划上等号的年轻人带来阅读与理解上的困难。<p>在多次于朋友谈论中都有不少人提及对当下诗歌读不懂,很难理解,不知原作者所云何物。仔细想想,还真值得思考。今天在此,我想针对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p><br>其实诗歌之“读不懂”是直接关系到当代诗歌如何写,如何读的问题。甚至关系到中国诗歌往那个方向走的问题。 <p>我认为,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多向交流的过程。即在阅读时:是阅读者与写作者之间、阅读者与文字本身、阅读者与自身个体感知……等多方面的一次交流过程。我们在阅读一篇诗歌时,对象虽然只是文字作品本身。但是在阅读前、中、后这一段过程里,必然地就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与原作者来了一次对话与交流。作者用的是文字,而阅读者用的是个体的感知。 <p><br>其统一的是无论作者还是阅读者,他们凭籍的都是自身的知识体验、思维及社会经验。这就给了双方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可能性。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作者写作时想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而阅读者阅读时却用的是自己的思想。每个人思维方式的差别,必然造成了双方之间理解上的差异。可以说一百个人读同一篇诗歌,其理解却是各不相同的。 <p>但这个人人各异,却必需有个大前题。那就是这个“异”,必须是在“大同”下的“异”。因为不管作者如何写,读者如何读,其所依据的都是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文字,声音,符号等)。而语言是人类共同创造出来,作为相互间交流的工具。这种工具是符合人类与自然发展规律的工具。诗歌作为“时间艺术”,其赖以生存的工具就是文字。 <p>诗人主要就是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阅读者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理解作者及其作品。单一的文字,其意义和涵义是已经被人们制定好了的,是人们为了更好地交流而达成了共识的。就象我们玩游戏时先就制定好了规则一样。但是这些单个的文字,一经组合,其次意义又各不相同。 <br> &nbsp;<br>这是文字本身魅力的所在,也是文学艺术永不枯竭的原因所在。 <br> &nbsp;<br>也正是这个文字组合出来的意义不确定性,因此才产生了人们阅读理解的各不相同。 <br>因为对这种组合的不确定情况下,阅读者在接受单一字、词的基本意义后,就不得不加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判断、理解这篇作品。因此就必然会发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误解。但,这种误解是很正常的,也是很美好的。这也是诗歌魅力中的一个要素。为什么一首好的诗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能打动我们内心的真正原因。 <br> &nbsp; &nbsp; <br>“阅读时,是阅读者的第二次创作”。这种第二次创作的过程,就是“阅读”带给我们深层次享受的过程。当然也不是说阅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随意地曲解原作者的本意。毕竟这“第二次”是针对原作者的“第一次”而言的。 <p>在聊天室里,我给“调皮丫头”的回答是:“那要看是谁写的,和是谁读的”。 <p>不能单纯地说:“能让任何人都读懂的就是好诗”。毕竟诗歌是一种艺术,而且是最高形式的艺术。艺术讲究的是“真与美”。但这种“真与美”并不完全等同与现实自然中的“真与美”。 <p>艺术的“真与美”是艺术家们通过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对自然现实加工提炼过的“真与美”。也就是所谓的“第二自然”。因此艺术是要求有深度和广度的。是要求在接受(阅读)时必须经过思考后才能产生共鸣的。而不是一目就能了然的那种。诗歌尤其如此。假如诗歌其语言过于直白、结构过于直观、表达的思想倾向过于明显……那么读起来往往会味同嚼蜡,毫无美感可言。因为诗之美是要读者自己感受出来的,而非写作者单方面地给予。 <p>阅读者只有在积累了自身文化的含量、拓宽了自身知识视野、加深了自身个体感知经验(思考)才有可能从多角度去理解一首诗和作者本人。如果要求一位大字不识的人去读懂并且理解尼彩的《我是我》,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p>因此我们在阅读诗歌时,碰到一些我们看不明白,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去责怪作者写的太深奥。而更应该自我检讨一下,努力充电或者向原作者本人请教。 <p><br>当然阅读也还需要讲究一些有效的方法。比如将一篇作品放到不同的背景去理解,或者努力找出这篇作品的作者,其想表现的情感倾向性在那。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 <p><br>在前面,我谈到在客观因素下的“读不懂”及如何读的问题。在阅读者自身素质尚还欠缺的客观情况下,读不懂是正常的。当然在这之外,尚有不少主观的因素。而这些主观的因素才是导致当代诗歌读不懂、难以理解的始佣作者。这些主观因素主要来自写作者本身。以下我就这些主观因素的形成与存在以及诗人如何写的问题,接着谈谈自己个人的看法。 <p><br>纵观中国当代诗坛形式晦涩的诗歌一度成为主流。成为众多诗人自觉不自觉的追求。仿佛为有籍此,方能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及思想的深不可测。在这里我必需用自己的笔尖,揭开这些故作玄虚的面纱。 <p>当下的诗人,在某种意义上讲,无疑有点象暴发户。经过文革时期的极度贫乏,八十年代的彷徨迷惘,进入九十年代后的今天,文化的国门豁然大开。(其实早在八十年代,西方的资源就已经大量涌入)企图在文化上,也象八九十年代那样来一次飞速的发展。诚然,作用是不小的。对于中国本土文化而言,这些西方资源的大量涌入,既充实了文学内质,又冲刷了传统文化。不过任何事物都有负面的效果,区别只在于这种负面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br> &nbsp;<br>一如八十年代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也带来了人文精神的极度低落的负面效果一样。八九十年代以来,大量西方文化资源的侵入,给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带来的副作用症状就是——“消化不良”加“呼吸道梗塞”。 <p>中国的诗人们吃腻了“杜甫、李白”这两种国产奶粉。开始西欧那品种繁多的奶粉感兴趣起来。一时之间,存在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神秘主义,机械主义,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等等等等等,许许多多良莠不等的“主义”们纷拥而至。诗人们高唱着:“让我一次吸个够”大肆地吞食着这些未经检验的奶粉。 <br> &nbsp;<br>贪吃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消化不良”。而婴儿们的身体是那样地娇嫩,因此这些未经检验的食品,使他们的肠胃消化不了,因而导致上吐下泻的症状出现。这难道说不是一种病症吗? <p>暴发户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忌讳别人看穿他的出身。因而用大肆挥霍自己仅有的金钱来给自己挣面子。在文化现象中,诗人中的暴发户们也是如此。一些人在西方捞了大把的资源回来,试图让大家忘记他曾有的贫乏,因此就大把大把地挥霍着他们的西方资源,想以此来掩饰其自身底气的不足。诗人耻于言之有物,也耻于言之可解。故意把自己搞的神秘西西,在这种情况下,莫说是读者看不出他所云为何,就连诗人与诗人之间也大打迷踪拳。为此,这些爆发户们给自己找来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他们说:“诗歌是个体感知的产物”“诗人的世界是一个纯粹而绝对的世界”他们叫嚣:“将诗歌归换给诗人,诗人不是为别人而活”“要做纯粹、唯美的诗歌”……等等等等,一如斯说。 <p>这些话,乍一听,唬的人一愣一楞的。但仔细推敲,却不由地让我哑然失笑。在此,我先分析一下诗歌读不懂的几个主要原因。诗歌读不懂的最大因素就在于诗歌形式的晦涩。而形成诗歌晦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p><br>第一<br>作者独特的表现风格! <p>比如李金发的诗。他的诗在文字排列和文字属性上,做了打破思维惯性的处理,从而显得晦涩。但我们只要研究他的诗风成因,就不难理解他的这种晦涩。李金发先学的是雕塑艺术,因此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就会运用雕塑艺术的特征与技巧。因此,他的诗具有立体美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的。象李金发这种创造性的晦涩,是可以原谅而没必要批评的。 <p>第二种导致诗歌晦涩的原因是作者以自己的私生活入诗。 <p>用自身的个体感知来组成诗歌,必然会发生作者自身明白,而读者一头雾水的局面。虽然写诗必须向自己的私自生活经验来寻找素材。但如果将这些挺个人的感知直接入诗,就难免显得琐碎了。比如某一处风景,你和你的恋人曾在这里决别。那么这处风景对你自身而言,自然极具意义。而一旦你将这种个体感知直接入诗,且大发感慨(比如你说你要在这死了,呵呵:)但在读者看来,却无动于衷。因为他们没有这场经历,又不知道你的这段经历。所以难以跟你产生共鸣。只有将这种个体感知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成符合大家的审美情趣以及大家有过的经验,读者方能与作者共享这种感觉。 <p>这类晦涩的诗歌大致产生于初涉诗歌的新手。只需作者在写的时候,注意为读者的感受思考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得了的。 <p>第三种原因是以学问入诗! <p>比如爱用典故。对前人的经验依赖非常大。往往乞援于前面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宗教、学术、社会等语言和背景。这也是消化不良的一种体现,籍此写出来的诗歌,在读者尚未知晓这些前人经验的情况下,就难免地晦涩起来。这是所谓的“知识份子”写作的最大通病。这种晦涩在中国诗歌颇有悠久的传统。在中国宋代,由黄庭坚所领衔的“江西诗派”将这类晦涩发挥到了极至。 <p><br>我本人生于江西,长于江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影响不小。这种晦涩在当代诗坛上也颇具数量。一类是翻炒本土传统文化,一类是贩卖西方资源。这样的诗往往令读者无处着眼,难以理解。这种晦涩唯有要求作者本人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将某些古典的意象转化成符合当代读者思维和知识经验的诗。才能改变这类晦涩。 <p>第四种晦涩的形成原因就在于作者本身文化素质的欠缺。<p>表达能力不济。这种原因很简单,也值得同情。乃是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写出来的诗往往形成“口是心非”的局面。避免这类晦涩唯一的办法就是作者自己赶紧去充电。 <p>还有一种原因也是非常值得原谅的。那就是作者有所顾及。任何艺术形式都在所难免地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制约和干扰。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压力下,作者不得不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伪装,从而晦涩起来。这种例子古往今来多不胜数,最典型的莫过于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 <p>如果说以上种种导致诗歌晦涩的因素都还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那么在下面我所要提出的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p>这种极为错误的晦涩就是主动晦涩,为“晦涩”而晦涩。也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暴发户心态。 <p>这些作者本身知识底蕴很薄,大半没有原文知识。仅凭翻译和一些道听途说的理论,企图以晦涩的形式来掩饰其文字组织松散、价值取向不明,诗歌内质虚无的缺陷。他们拒绝理性,推崇感性。为自己不加思索就写成了诗而沾沾自喜。他们认为:“人是最不确定的,潜意识世界极为混乱而无法整理”。因此,诗人只需把这种虚无复印到没经过理性筛选的世界(即他们所谓的纯粹的诗)。他们拒绝在诗歌创作中进行分析性思想过滤的裁剪和序列(即构思)。而推崇采取快速的自动语言,将个体的经验一成不变地从他自身的繁复芜杂中展现出来。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完成的诗歌,必然会导致晦涩。其破碎的经验、孤立芜杂的意象、段点的重叠、时间和空间被打散、混乱多指的思想倾向给读者制造了一座迷城。读者可以从一千道门中进入,却找不到一个出口。 <p>正是这种严重的恶习影响下,诗人耻于被人了解。他们往往将:“平白”与“直白”、“明朗”与“浅显”、“含蓄”与“晦涩”等同起来。而这一系列对比的词组当中,前者是诗之美,后者是诗之恶。而越来越多的人将这些区别混淆,从而产生了当代诗坛的极度虚无和精神危机。 <p>这种思想上的虚无和形式上晦涩,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思想界的混乱无序。诗人们在叩问前人无所得,透视现实无多获,幻想未来无所解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就将目光放到了离自身遥远的西方资源上。这无异于望梅止渴,甚至是饮鸩止渴。晦涩的诗歌中大都是因为西方资源使用的过为繁复重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末落危机,首先必须得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稳定合理的意识形态。诗人只有在掌握了明确的精神价值趋向,方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将诗歌回归给大众。 <p>也只有在相同的价值取向及意识形态下,诗人与读者之间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2 12: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该文作者分析得完全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2 20: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那几种分析是正确的,不过可能还不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09: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2 0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努力学习一下。收获多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2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7 编辑

<br>分析透彻精辟,很有见的,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3 2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8 编辑

再缜密一点会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6 12: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58 编辑

学习。<br>圈子中以为的好诗,往往与大众读者的认可有很大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7 08:31 , Processed in 0.079750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