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55|回复: 4

[转帖]杨克:年鉴工作手记摘要:2004年新诗症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1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35 编辑

<p><br>跟前两年已有所不同,80后“E世代”普遍趋向成熟,他们不只是“冒头”,许多人的个人风格已经渐趋明朗。尽管在本质上他们跟已有的几代诗人在诗学上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但在写作实力上已不存在多少距离,每个“新锐”开始具有其独立性。当下诗的差异只是个体的,而不再是代际的。以后再以生理年龄的划分来概括一个诗群体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它只能使各个诗群的区分变得暧昧,看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美学原则上的划分。 <p>网络的普及使诗歌繁荣,似乎同时也使诗歌平面化。当下一般性写作的诗人普遍化。锋利的、尖锐的作品减少。早期的先锋诗人趋向沉稳创作期。我们可以读到很多非常结实的诗歌,却很难读到异峰突起,耳目一新的穿透之作。当前的诗歌界就像两个波浪之间平缓的水面,没有那种狂风大作,波涛汹涌的喧嚣,但我们仔细凝视着这个诗歌的海面,并不意味着就丧失深度。 <p>2004年除了有体制内的诗歌评奖活动,民间的各种评奖活动尤为频繁,其声势和奖金都大大超越了“官方”的规格,进入了传媒和大众的视野,这在以往是没有过的。诗歌朗诵会、研讨会和诗歌论坛群起,各种话题也风起云涌。诗歌活动频繁,说明诗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逐渐有力。在我们编选98年鉴之前的那几年,诗歌边缘化状态异常明显,主流报刊诗歌园地稀薄,年度诗选消失殆尽。通过这些年来诗人们的努力,诗的生态环境已渐有起色。诗歌民刊抬头,越来越多的诗人办起了民间诗刊,但是这种体制外诗刊正在发生往“体制化”逆转的趋向,商业主义的成功渴望,使民刊对独立性和差异性的追求相对减少,这就限制了艺术探索力度,除了起到活跃创作的作用,逐渐丧失了民刊赖以存在的根本。 <p>近年诗歌的地域性被普遍强调,冠以“某省”、“某个区域”诗人,这或许有诗歌单一文本自足性不够的原因,所以诗人企图通过群体来呈现其强势。但以前是以流派的团体方式出现,他们至少在写作指向上还有某种一致性,现在以行政区域划分的集结来呈现,这有好有坏。好:有利于地域性的诗人和作品被挖掘;坏:艺术本无疆域,会给人带来错觉。 <p>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方面,本年度现实关怀的作品蜂拥而至,这于中国当下人们的生存状况十分吻合,值得提倡。跟世界遭遇的时候,诗人更多的对话社会主题自有其意义,然而也要注意过于自然主义的写作,口水化往往使诗人的表达停留于事物的表象。 <p>早期先锋诗歌的另一极在继续:例如垃圾派和垃圾运动,他们的文本被认可度不够,姿态性更强一些。像手机短信这样的诗歌形式也第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生活在继续,诗歌在生长,我们永抱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p><br>摘自《2004中国新诗年鉴工作手记》<p><br> <br> <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6 07: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35 编辑

是啊,人不可能一生都很尖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6 15: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35 编辑

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7 1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35 编辑

许多人的个人风格已经渐趋明朗。尽管在本质上他们跟已有的几代诗人在诗学上并没有什么新的突破,但在写作实力上已不存在多少距离,每个“新锐”开始具有其独立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7 22: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35 编辑

“看来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美学原则上的划分。”这正是需要广大诗人来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8 13:30 , Processed in 0.06969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