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36|回复: 6

[转帖]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去向——谈吕亮耕的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5 1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蓝棣之 <p>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去向    <br>——谈吕亮耕的诗<br>                            <p>我在编选《现代派诗选》的时候发现,三十年代一些写过不少好诗的青年诗人,如玲君、南星、史卫斯、李心若、陈江帆、侯汝华、刘振典、吕亮耕等,后来去向不明,无法追寻他们的踪迹。这对于研究中国新诗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颇有不便;《现代派诗选》出版后,好些读者和诗评家飞柬相询,希望我通报这些诗人的小传,我也基本上无可奉告。真是愧对读者与诗坛。但我知道一直有人在默默地做这种发掘工作。我的青年朋友刘福春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令我钦佩。现在我又很高兴地看到,易龙云、吕宗林同志编成了《吕亮耕诗选》,在这方面填补了一个空白,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它同时又是一集被岁月的尘沙掩埋了几十年的艺术珍品,直到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br>最近,我十分欣慰地收到吕亮耕先生之子吕宗林同志惠赠的《吕亮耕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2月版);我这才详细了解到,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吕亮耕,在抗日战争时期非常活跃,写有大量优秀诗篇;在解放战争期间与解放后,也一直有诗作发表。这本《吕亮耕诗选》就收录诗人在抗战前、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四个阶段的118首诗作,内容翔实丰富。我们看到吕亮耕也与别的进步诗人一样,抗战前曾经为中国象征派诗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抗战开始后又很快投于了抗战文艺的洪流,同样驰骋了自己的才华。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阐释吕亮耕诗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把握中国新诗嬗变的内在脉络<br>1934年秋,二十岁的吕亮耕来到上海,住在“亭子间”里,一面自学,一面从事象征派诗的写作。他开始与戴望舒往来,而且在当时很重要的现代派诗刊《新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他所写这类诗数量不多,但《Ottava &nbsp;Rima四帖》、《独唱》、《索居》、《譬喻》都是上乘之作,尤其是《Ottva Rima四帖》写得很精美纯熟,颇得象征诗奥秘。“愿思维是一笠帽,一垂纶,/我好肩一肩细雨不须归。”(《眼》)“我怕:三峡风吹散两地思,/化作断了消息的血潮!”(《纤》)“哪是绿洲,再汲不出一颗葡萄泪,/我把戈壁翻来复去:一大块空白!”(《无题》)这些诗句都表明,诗人在语言和艺术上的很深造诣,且体验很深。现代派诗人徐迟在为《吕亮耕诗选》撰写的序言中说:“亮耕早期的诗歌,象征主义色彩比较浓厚,忧郁、凝重,大多是个人感伤情怀的咏叹;后来抗日战争改变了他的认识。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但抗战前夕我们对艺术的追求,不能完全否定掉。一个诗人以追求艺术性作为他的起始点不是什么坏事。倒是不以对艺术的追求作为起始点的诗人到头来可能是可悲的。”徐迟是吕亮耕当年的诗友,他这些话写于1985年10月。我认为,徐迟这一席话,对于一代有才华的诗人在抗战前夕所作的纯艺术的追求,以及这种追求的价值,作了一个很好的有历史眼光的阐述。这是真正辩证的阐述。这样来看问题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的。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往往走极端或简单化。我们往往是,为了肯定作家们后来的进步或者转变、转向,把先前的思想与艺术追求一概全盘否定掉。我们对于鲁迅、郭沫若、茅盾、闻一多等的研究中,都有这种情况;对于好些诗人的研究,也有这种失误。就连徐迟同志自己,在1979年写自己的自传时还在说,他三十年代前期是个现代派,诗风晦涩难懂,很少读者,并且说他于四十年代“批判了、舍弃了现代派”。可见徐迟后来的体会也长是期考虑、反复沉思的结果。借此对吕亮耕象征诗及其那一段对纯艺术追求活动进行评价的机会,再次提醒注意这个问题,期望我们少一点形而上学,不要在作家的评价上总是不断翻筋斗。<br>抗战炮声一响,吕亮耕即投于抗战文艺写作的洪流。在四十年代,他先后担任了好几家地方报纸的副刊编辑,后来又当了三家地方报纸的总编辑和主笔。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相当多的抗战诗歌。这些诗歌,有世界性的广阔眼光,又瞩目现实生活。他的诗,可以说是把西方诗与传统诗得体地加以结合的成功尝试。他在抗战期间所写诗的题材是很丰富的,既有《给战士》里那样的鼓动性诗歌:“我叫冲锋号鼓舞你,/华夏健儿好身手——/继后羿射日的雄姿,/洞穿那一面面日章旗。”也有《写示日本天皇》里那样的诗句:“靖国神社的御临祭,鬼鬼崇崇,/谁不知道你是猫哭老鼠假慈悲!”还有《咏蛇》那样的诗:“然而徒然,人没有尽学得了‘蛇’的智慧。/在痛苦里翻身,给烦恼丝裹束如蚕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吕亮耕在创办各种抗战文艺刊物时,针对着当时诗歌创作界严重地存在着的概念化、公式化与标语口号化的不良倾向,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认为诗作者们若是“老是在蔽塞的小天地中回旋,乍看起来虽冠冕堂皇而实际上却空无一物。”因而提出了“要面对现实”及“内容与艺术并重”的主张。他与孙望一同发起组织的“中国诗艺社”及其编印的《中国诗艺》月刊,就是企图使这股时风有所改变,并愿以创作来实践这种主张。这种见解,这种胆略,在我们深入研究抗战文学发展时,很有值得注意的价值。而他的诗《望金陵》、《江南曲》、《驮马》、《风灯》则是这方面的名篇。<br> &nbsp; &nbsp;这本诗集中有一部分,是诗人抒写大时代中个人情怀之作,如《梅讯》、《春天的梦》、《奇异的生命》、《失题》、《写给自己》、《梅菊吟》、《不死的记忆》、《我飘泊在故乡》等,都极有情趣,洒脱地表现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操,从这些诗可见诗人的至性至情。“愿从劲节求知己,/岂向柔枝托至情。”(《梅菊吟》)这就是诗人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格就是命运。因此诗人完全是因为诗歌方面的原因,因为对诗的过于执著的追求,他蒙受了二十多年的不白之冤,并含恨于1974年辞世。当我们了解了他的不幸遭遇,再来读他的诗《快乐》:“我要告诉远远近近的朋友/我快乐。生命如春花开放在春天,/阳光在泛滥,哗哗的波浪在呼喊。/原因很简单:我生活在新中国!”正如徐迟在序言中所说,对于这首诗,怎不令人读了掩卷凄然?<br>《吕亮耕诗选》的问世确是一次打捞沉船的工程。现在沉舟已经升出水面,站在读者的立场,我们首先得感谢诗人的知交易龙云同志和诗人的儿子吕宗林同志。易龙云同志1960年与诗人订交,直至1968年他本人也终于进了“牛棚”。1979年吕亮耕先生“错划右派”的问题得到改正后,易龙云同志即遵照诗人生前希望出版诗集的遗嘱,多方联系,不辞辛劳,打听消息,为出版奔走,不断写介绍文字,请求帮肋,为诗集出版作出了很大贡献。吕宗林同志则出面与有关读书馆联系,积极查找父亲在各报刊发表的作品。他们二位为诗坛做了很烦琐很重要的工作。在这里,我顺便说起吕亮耕先生之子吕宗林,因父亲的命运而受连累,但他不甘沉沦,他也不会沉沦,因为他的血管中流着吕亮耕的血。他近日给我来信,说他已在电视大学毕业,并且有诗在各地报刊发表。从他寄来的彩照,我看见他那文静、高雅、善良的气质,真为诗人吕亮耕感到一丝欣慰。他写的《吕亮耕小传》很肯切,言简意赅,抓得住要领,看来他有一手很不错的功夫。我希望宗林日后取得更大成就,以不辜负父亲在九泉之下的殷殷期待。<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989、7、6 于北京青苑<p>         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5 17: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知道了一位现代派诗人的名字和诗歌以及去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5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学习 长见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6 21: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向前辈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8 23: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继往开来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4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5:04 编辑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8 13:33 , Processed in 0.18132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