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5|回复: 2

[讨论]有关诗歌的片言只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25 18: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27 编辑

<p><br>  1,诗人因为浮躁,在乱七八糟的流派中失去了自己,给诗也带来了厄运。有好长的时间,诗人以创作别人读不懂,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诗为主旨,让诗歌从朦胧走进了艰涩、隐晦,脱离了读者。而后,诗人们又不断地搞所谓的创新,在形式上,在语言上尽情地摆玩,却不求内在的丰满,结果依旧没摆脱诗歌失去读者的恶果。这样就造成了诗人多,读者少的处境;甚至造成了诗人不读别人的诗,也不读自己的诗的现状。<p>2,我总认为:任何写作手法都无可厚非,但在写作手法纷繁变化的时候,诗人的语言却不得跟风,不得把民族的本质的传统中精华的统统丢掉。<p>近年里,一些诗人重提口语化创作,这虽然是对这二十年来读不懂的诗歌的又一次反动,并且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但这也不是诗歌的宗旨。诗歌的语言永远是最精练的语言,有美感的语言,而不是绝对的口语化。<p>语言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载体,而读者又是通过这个载体来理解作者思想情操和再创造的。如果这个载体(太艰涩隐晦)不能在中间起摆渡的作用,那它就是一堆死东西;如果仅仅起摆渡作用(太直白),不能让读者再创造再思考,那语言也承载不了诗歌,就说不上是诗歌的语言了。诗歌的语言与其它体裁是有差别的。<p>我怀疑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如《诗经》这样说话。我相信《诗经》一定是当时最精练的语言,而不是口语。<p>  3,我们的诗歌在困境中走了二十多年,也没有走出。即使在这网络时代,诗歌生产多得可以将网络堵塞,可实际上,它也没走出困境。我想这责任许多人都得承担。这其中,诗坛的领袖们(名诗人、名评论家、名编辑、名杂志)负着不可推却的责任。这里面主要表现就是互相不负责任的吹捧。还有至命的一点:就是名人的肚量不够大,难以接受真正的新人。<p>当然困境并不是绝境,认真写诗的人们,特别是在民间创作的作者,还怀着一颗执著的心。他们用十二分的热情创作出虽然只有自己欣赏的诗歌(自己能欣赏也是件好事),也足够说明中国的诗歌并没有走到绝路。<p>4,我想好诗有二类吧:一类是智慧的,理性的,给人启发和思考;另一类就是激情的产物,给人以美和力的感受。怎样表达智慧、理性,或是激情就是手法问题了。<p>作品对写者来说,也只有两类:一类在写的时候没有想给别人看;另一类就是专门给别人看的。<p>  5,目前被看好的诗歌,特别是网络上的诗歌,一反从前的朦胧艰涩而平直浅白。这些年青诗人和网络写手把诗歌写得比散文还直白,还拖沓,是有意对前一代朦胧诗歌的反动。前一代人走过朦胧诗后就走进了看不懂的死胡同。现在大家为这种一读就懂的诗歌鼓号,我想它也不可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虽然它可能会昙花一现几个诗人,但出现不了经典的诗歌。<p>  6,对于写法上,有些人说定型是好事,有些人说变化是好事。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的诗,行者一琢磨就知是谁的,那一定是好事;如果任何人一看都觉得可能是谁的,那就不一定是好事了。因为前者重于思想内涵,后者重于技巧<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28 编辑

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5-25 22: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4:28 编辑

读。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9 10:25 , Processed in 0.10174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