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9|回复: 2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及文学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0 14: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3:16 编辑

20世纪中国文学史及文学理论<p> &nbsp; &nbsp;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延续了几千年的古典文学转变为崭新的现代文学,是一个伟大的变革过程:“五四”完成了这种转型,经过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市民文学为主的诸种形态,被逐步定位为社会型文学。到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变动,文学发生巨变,社会型文学开始分化为:社会型、思想型、娱乐型等多种文学,形成文学上多元共存的局面,标示着20世纪中国文学过程的结束,并可能影响21世纪或更长时间里中国文学的面貌。<br> &nbsp; &nbsp;文学在变革,文学理论的研究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拓与建设一样,适应时代变革而不断前进:历史转型期文艺时间正处于传统与时代、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相撞击与融会的过程,新的理论观念及其范畴、体系的生长点尤须经历比较、综合、实践、修正、重建的多次反复方能形成;从主观上看:文学理论工作的文化、审美视界的拓展,文艺学、美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对新文学经验的吸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学观念与方法,也须经由信息的不断增大、思维空间的不断开拓,直至引发思维方式、理论观念的嬗变及研究方法的调整的复杂过程。<br> &nbsp; &nbsp;文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不但指学术界对理论难题的探讨,如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价值论及其与传统文学反映论的关系,更有涉及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和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作为精英文化的严肃文学的创作与批评,进而扩展到属于大众审美文化的通俗文艺(特别是影视艺术)的制作与评论等新问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立足中国当代文艺实际,站在学术发展前列,沟通传统文论与现代文论,批判地吸收现当代西方各种文艺理论学派的有益成果,构建和发展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有中国自身文化品格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文学理论的发展、充实与提高可以体现在下面几方面:<br> &nbsp; &nbsp;1、从文学基本理论的层面来看,文学本体论及其与文学本质论、价值论的关系。任何一种文学本质论、价值论的确立,都以特定哲学、美学为理论基点,以特定的文艺实践为依据,并在特定文学本体论的视界中展现其整体性与动态性。在我国学术界,立足文艺本体论去探索文学的存在及其本质、价值,还是近20年来的事情。由于人们对作为哲学范畴的“本体”及研究世界本体存在学问的本体论理解不同,以致当它被用到文学领域,形成文学本体论的视界时,导致将“本体”与“本质”,即将文艺的某种本质属性误认为文艺的本体存在;或者以“还原论”取代“本体论”,不是去描述和论述事物的主体。<br> &nbsp; &nbsp;在西方,现代哲学理论的衍变及其面临的诘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化与拓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本体论),应内在地包含以人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为对象的唯物主义史观和人学。如果离开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的辩证统一,不仅人的认识失去了依据,而且作为哲学对象的世界普遍本质、规律也会蜕变成为空洞、抽象的普遍与一般,从而重蹈传统的抽象本体论的覆辙。与此同时,西方当代出现的分析哲学或存在主义哲学,分别从逻辑思维规律和非逻辑思维与自我意识规律的层面,对世界的存在与人的精神现象的关系做出了新的论述,对拓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意识、思想本身的规律及其显现方式有重要参照价值。然而,却不能因此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以思想或精神现象学为对象的学科。对哲学的对象与内容,不应从单一的存在论(本体论)去把握,而应从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诸方面及其联系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扬弃与改造,就在于把哲学对象诸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不断开放、发展的科学世界观。<br> &nbsp; &nbsp;结合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的探索和论争实际,把文学本体定位于人的感性存在及其社会审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整体、系统的文学本体论,从而明确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统摄存在论、认识论和人论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这样,就避免了仅从存在论或认识论一方为理论基点的偏颇,对人类特殊的文学活动的主客体“互化”和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本体研究保持客观,既纠正了那种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等同起来,以存在第一性贬低或轻视主体性的倾向;又克服了那种把主体人作为一种超现实、超历史的抽象存在的唯心主义倾向。由于我们所体认的文学本体论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和人论相统一为理论基点,在探索文学本质、价值,形成本质论、价值论的理论形态时,不仅从哲学价值论的高度阐述认知关系与价值关系的辩证统一,而且更强调从文学的审美特质出发,深化对文学价值论主客体关系特殊构成的研究;这样,既克服了脱离文学价值论而单纯、孤立地强调文学反映论的缺陷,又避免了排斥反映论而一味膨胀、夸大文学价值论的弊端,从而形成以文学的价值认知为基础,以文学的审美价值关系为中心,且包含政治、伦理道德等多种价值关系的总体构架。<br> &nbsp; &nbsp;2、从文学理论观照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的层面来看,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复杂多彩的景观,充分体现了文学现象与文学活动的变动不居,它们不是存在于某种静态之中,而是始终表现为动态的运动过程。正确的文艺理论发展观面对创作与批评的发展,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新问题,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文学媒介的发展,对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都应给以关注和探究。<br> &nbsp; &nbsp;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固然在观念、形态和审美特征上存在着历史性的差异,这些差别在于对人的生命状态与生存意义的切入角度、方式和表达的不同;而从文学精神----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及其审美理想(自由)来看,则是一脉相承,绵延发展的。其中审美意识与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是永葆文学精神得以弘扬的内在活力。正是基于对审美理想的渴望,才激发一代代作家探索与创新的勇气,才为一个又一个时代文学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br> &nbsp; &nbsp;3、文学活动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形式和状态,也是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得以彰显的本体存在。由此形成文学本质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等基本理论范畴的整体结构。对文学本质论的探究,不仅要重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的复合构成,而且重视文学作为一种人学的独特精神品格的开掘,从而对文学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形态进行合乎文学本体论视界的具体阐释。对文学作品论的探究,围绕文学作品的构成(静态分析)及其生成与价值实现内在运动(动态分析),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与规律,又揭示文学阅读与接受的实现机制,使文学作品作为联结创作与接受(再创作)的文学活动的中介地位得以凸现。对文学批评论的探究,既从文学作品论出发,又延伸至文学发展论,这样所考察的问题和所论述的见解,就较能见出文学活动实践的内在的深层关系。<br> &nbsp; &nbsp;再来看20世纪中国文学大致的完整性和世纪末出现的重大变化,文学出现了两个发展形态:代表党和政府主张的主旋律文学;为满足多层精神需求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中国未来的文学面貌如何?伴随着经济、政治改革的进程,民族文化的重构成为极迫切的任务。21世纪的文学肯定是在20世纪文学大体革局下起步、发展,文学始终应该以上述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探索中不断稳步、健康前进。<br> &nbsp; &nbsp;这些基本观点对于网络文学也是实用的。<p>本文根据下列参考书目整理、编写:<p>《文学理论新编》 &nbsp; &nbsp; &nbsp; &nbsp;陈传才 &nbsp;周文柏著 &nbsp; &nbsp; &nbsp;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br>《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nbsp;黄修己主编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中山大学出版社<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7: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欢迎!<br>稍后再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4 16: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goodvv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1-10 07:45 , Processed in 0.1093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