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08|回复: 11

第一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举行:诗歌广东,和谐广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9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林雨在 2005/11/14 10:35am 第 2 次编辑]<br><br>第一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举行:诗歌广东,和谐广东。<p><br>(一刀文学网特约记者:张鸿/东莞报道) <p> &nbsp; &nbsp;深受广大诗人观注的首届广东诗歌节于11月4日至7日在广东东莞长安镇举行。本届广东诗歌节共有10多项活动,来自全国全省各地的诗人160多人参与。这是广东省第一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诗歌活动。 <p> &nbsp; &nbsp;广东是一个诗歌大省,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自古以来曾出过张九龄、屈大均、梁启超、苏曼殊、黄遵宪这些名垂青史的大家。<p> &nbsp; &nbsp;在世纪之交的广东,诗歌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众多的诗人聚集在广东,成为当下中国诗坛的实力派。许多关于诗歌的活动,都有广东的名字,都有广东诗人的名字,广东已成为诗歌的热土,吸引全国无数据的目光。 <p> &nbsp; &nbsp;广东诗歌的繁荣,广东诗歌和诗人的崛起,正在南国一隅激扬风气,启人遐思,广东诗歌已形成了富有超前的诗歌理念,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广东民间诗歌刊物的印行,已经成为广东诗歌话语与声音的重要力量,成为广东贡献给中国诗歌的珍贵财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人们突然在全国大型诗歌刊物和互联网上发现,广东原来拥有如此庞大的诗歌力量,一个经济发达的商业都市,变成了诗歌茂盛的庄园。《中西诗歌》、《诗歌与人》、《诗生活》、《一刀文学网》、《露天吧论坛》等一大批诗刊、诗报、诗歌网站,既为诗歌保存了火种,又将全国关注诗歌的目光吸引到了广东。每个时代的诗歌,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广东诗歌提出的“70后诗歌”、“中间代”、“完整性写作”、“民间立场”等诗歌理念,影响了当下的诗坛。2003年春天,诞生于广东的以抗非为主题的诗歌作品被搬上银屏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大量的外省的诗人随着经济大潮进入广东,为广东诗坛增添了光彩,广东目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和本土诗人上千名。因此,广东作为诗歌繁荣的省份,是广东诗人努力的结果。 <p> &nbsp; &nbsp;本届诗歌节是一次诗歌盛会。也是长安镇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由于诗人们和长安镇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把这个诗人欢聚长安的日子,变成诗歌的节日。在长安镇图书馆的馆内馆外、长安镇剧院、在学校、在公园,在莲花山庄,处处有诗人的身影和他们关于诗歌的声音。 <p> &nbsp; &nbsp;据会议安排,未来两天会有如下主要活动:<p>明天(11月5日)一早,160多们诗人和400多位学生、市民就聚集到长安图书馆,举行“首届广东诗歌节”的开幕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卢瑞华宣布本次诗歌节开幕。中国作协党组成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廖红球,中共东莞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双福,中共东莞市长安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袁德和以及诗人代表黄金明分别讲话和发言;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吴赤峰代表省作协向长安镇捐赠百部诗集,中共东莞市长安镇委副书记、镇长梁荣业接受赠书。 <p> &nbsp; 开幕式之后,各级领导及全国各大诗刊的主编、著名诗人、著名评论出席“高峰论坛”,共同研讨“文化如何与我省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为构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制社会、和谐广东”而建设新文化等重要论题,同时就如何在长安镇及其它地市设立诗歌奖、举办青春诗会、世界华人诗歌节、“春天送你一首诗”、设立广东诗人之家等项目进行了论证。论坛将由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吕雷主持。 <p> &nbsp; &nbsp;与此同时,长安图书馆展出了广东100多位诗人的诗集(展出后展品由长安镇图书馆设专柜收藏) 。诗人们还在广场举办丰富活跃的“诗歌社区”活动。活动包括:“签名义卖诗集”(所得款项将捐出助学)、“诗歌广场朗诵”、“诗歌交流”等活动。这个活动十分注重交流,提高诗人、学生、市民的参与感。<p>当天下午,举行“第二届广东诗歌理论研讨会”,有全国多家诗刊主编、著名评论家及来自广东全省各地诗人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着重探讨了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诗歌的关系。研讨会由谢望新主持。 <p> &nbsp; &nbsp;当天晚上,诗歌节举办大型诗歌朗诵晚会上,多位全国知名朗诵艺术家和诗人朗诵了广东优秀诗人的代表作品。 <p> &nbsp; &nbsp;第二天(11月6日),诗人们还会在长安亲手种下“诗人林”。 <p> &nbsp; &nbsp;参加此次诗歌节的还有中共东莞市委副书记黄双福;《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韩作荣、《诗刊》杂志社主编叶延滨、《文艺报》社副总编张陵、《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星星诗刊》杂志社副主编勒晓静、《诗歌月刊》杂志社主编王明韵、《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天涯》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评论家陈仲义、耿占春及澳门的专家和诗人邓思平、官龙耀、姚风,我省著名诗人张永枚、瞿琮、郭玉山、洪三泰、杨克、陈小奇参加了这次诗歌节。 <p> &nbsp; &nbsp;<br> &nbsp; &nbsp;期间,部分诗人和评论家们还参加广东东莞诗人方舟的作品研讨会。<p><br> <p> <p>(转自《信息时报》):广东诗歌节:现场的狂欢与表达<p> <p>  今年10月25日至31日,首届中国诗歌节刚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行,仅仅一周之隔,11月4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又在广东东莞长安镇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160多位著名诗人、评论家的参与。这是我省第一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诗歌活动,更是中国首届省级的诗歌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足以载入中国诗歌的史册。 <p>  11月5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华侨事务委员副主任卢瑞华宣布诗歌节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吉狄马加、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韩作荣,《诗刊》杂志社主编叶延滨等和广东省作家协会、东莞市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p>  诗歌节的10项活动围绕广东诗歌展开,开幕式之后举行了诗歌“高峰论坛”,记者在论坛上获悉,广东计划设立诗歌奖,扶持诗歌创作上有突出贡献的新生诗人,同时还将举办青春诗会、世界华人诗歌节、“春天送你一首诗”等活动,并设立广东诗人之家。诗人们在广场上搞起了“诗歌社区”活动,“百部诗集展”吸引了很多普通市民,这些诗集还将在长安镇图书馆设专柜收藏。晚上诗歌节举办了大型诗歌朗诵会,多位全国知名朗诵艺术家和诗人朗诵了广东优秀诗人的代表作品。6日,诗人和评论家们举办了广东诗人方舟的作品研讨会,并在长安镇种下了“诗人林”。 <p>  广东诗歌力量,在整体上说一直是处于强势的地位,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大型诗歌刊物和互联网上时时都可以看见广东诗人的作品和活动。广东省作家协会《作品》杂志副主编、《中国诗歌年鉴》主编杨克说:“最近七八年来,广东诗人做了不少事情。” <p>  “广东已成为一个诗歌大省”,2003年起外省诗歌界对我们的评价如今被一再引用,开幕式当天下午举行的“第二届广东诗歌理论研讨会”上,《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刊》等全国多家诗歌刊物主编、评论家以及来自广东全省各地诗人代表百余人出席,并探讨了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与诗歌的关系,以及“诗歌的当代品格”。著名理论家陈仲义教授在会上提出了作为一个诗歌大省,在他眼中的广东诗歌十大亮点———<p>  本版采写冯钰<p>  广东有全国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诗歌网站:《诗生活》<p>  诗人江涛、谷雪儿都将自己搁笔后重新开始诗歌生涯的起因归结于网络,“看到有那么多人还在写,觉得自己也还能写,并不孤独”。得经济发展之便,广东诗歌界很多中青年诗人习惯于活跃在互联网上,啸聚并写作着。2002年2月,莱耳、小西、白玉苦瓜、桑克等人创办了中国互联网上第一个有自己独立域名和独立空间的诗歌站点———《诗生活》,其下属的“诗生活论坛”也是国内基于WEB页面第一个专业的新诗论坛,现在已成为“各路人马的会聚地和演练场”,其中多为活跃的当代汉语诗人和部分英语诗人,分布在中国(包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丹麦、巴西、新加坡、韩国、印度、菲律宾等世界各地。 <p>  研讨会前夜,记者与《诗生活》网站站长莱耳谈到网络对诗歌所起的推动作用时,她认为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众多传统媒体中的诗歌板块曾一度削减,而今诗歌的复兴,网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是一个作品呈现的机会,网络发表越过了编辑这一层面的障碍,写诗的人可以即时发表自己;其次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前普通诗歌写作者只能在很小的范围交流,甚至找不到交流的机会而闭门造车,他无法知道他自己已经到达了一个怎样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关于诗歌的工作是在网络上展开并完成的,莱耳列数:“比如为达到一定水平的诗人开设动态的专栏,比如与‘天涯诗会’论坛合办的诗歌虚拟研讨会,甚至比如利用音频的方式、FLASH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诗歌……这些事情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另一些在计划做。”<p>  最有专题特色、最精美的民刊:《诗歌与人》 <p>  从《今天》开始,民刊在中国诗歌的发展中一直有着“真实的第一现场”的特殊意义,好的民刊也是优秀诗人和优秀作品的集散地,网络时代以后,它呈现“现场”的职能被好的诗歌网站更为有效地代替了,但新的存在的必要性又显现出来,那就是对现场精华的浓缩和涵概,在这一意义层面上,黄礼孩主编的的民刊《诗歌与人》是广东目前众多民刊中最具有史料价值与典藏意义的读本,被国内外诗界喻为“中国第一民刊”。  <p>  《诗歌与人》创刊于2001年,其分量之厚重、装帧之考究,在全国民刊中也属凤毛麟角。迄今已推出了“70后”、“中间代”、“女诗人专号”、“完整性写作”等期,策划性与包容力并存,标志着民刊的另一种可能———减弱尖锐性与流派性,增加包容性与普遍性。最近一期《诗歌与人:一个诗评家的诗人档案》,一如继往体现策划意念,所入选的48位诗人全部是诗评家燎原来遴选和点评。<p>  拥有实力最雄厚的移民诗人群<p>  随着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大潮,大批外省移民像逐水草而居的先民一样,为了生存条件的改善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涌入广东,成为广东文坛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广东巨大的诗歌创作人口中,一多半是移民到广东来的外省诗人,且平均创作水平可观。诗人老刀曾用“不胜枚举”来形容移民诗人的数量,在这样巨大的冲击下,广东文坛包括诗坛充满活力,远超前代之格局。  <p>  《诗刊》总编叶延滨认为,一个多移民的城市必然是开放、包容的城市,其中来自不同方向的文化元素会更多,文化交流与碰撞也将更为集中。思想的碰撞是产生好诗的温床。除此之外,这些新移民中必然有一部分诗人,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友,工作辛苦,生存艰难,他们有着“断臂之痛”、“嫁接之痛”,他们体验到这个时代最沉痛的东西,压抑在心底的苦难持久而且巨大。这时候他们自然会想到:要表达。<p>  拥有内地唯一双语诗歌民刊《中西诗歌》 <p>  有论者说,这是21世纪初最具有广东特色的一本民刊———《中西诗歌》是澳门理工学院与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合办的一本刊物。研讨会上谢望新主席笑称其为“半官方刊物”。它的特色在于,通过两地的诗歌文本,进行对中西方诗歌的有效比较、解读与借鉴,它已经成为联系内地与澳门诗歌发展的重要刊物。   <p>  陈仲义认为《中西诗歌》近几期更有长足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有望成为官方刊物,这样一本双语诗歌刊物在广东出现,进一步说明了广东诗坛的开放性、多元性、世界性,也为“诗歌大省”提供了有力的佐证。<p>  坚持了7年之久的《中国新诗年鉴》<p>  “从1998年到2005年,《中国新诗年鉴》今年已经走到第七年了,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诗歌的走向。”主编杨克提起它的时候,电话里有一点唏嘘的声音,不知道是不是他在感慨。“一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就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中国新诗年鉴》出现以前,中国是没有年度诗歌选本的。它开启了年度诗歌选本的风气。另外,编选的体例也比较特别,我们不是依照个人的欣赏趣味来取舍,更重要的是保存每年新出现的诗歌流派、现象,呈现不断变化的诗歌现场。这些东西里面有的我并不一定喜欢,但依然作为资料将它呈现在年鉴中。跟其它诗歌选本相比,它除了诗歌还有理论,特别是诗学观点摘要以及诗歌大事记。这对于许多身处学院的诗歌研究者,以及海外汉学界是非常重要的,有点软工具书的作用。” <p>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诗人公认《中国新诗年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改变了原来只有北京的诗歌声音受到重视的情况,使南方诗歌的声音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吸引了一大批新生诗人。文学评论家向卫国指出“要确立南方自己的诗学、书写南方自己的诗歌评论与南方视角的中国新诗史”,而延续7年的《中国新诗年鉴》本身即在默默回答着这一呼吁。 <p>  2004年年鉴的编纂中,杨克认为这一年度中诗歌新元素不够,但这是正常的现象。“我们主观上希望不断创新,但是突破是在一个阶段的平稳之后产生的,不是年年会发生的。整个中国诗坛也很平稳。”<p>  中国女性诗歌的重要阵地《女子诗报》<p>  “女性诗歌是一个整体称呼,互连网上有一南一北两个女性诗歌专门网站,其中南方的就是《女子诗报》”,《女子诗报》的创始人晓音介绍网站缘起的时候,很是云淡风轻,“《女子诗报》经历过3个阶段,首先是1988年诞生在四川西昌的手抄报时代;然后是民刊形式;直到现在的网络版,算来也18个年头了———《女子诗报》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集团形式出现的女性诗歌创作群体。” <p>  “我们希望人们看我们这个群体的时候,看到的是‘诗歌’而非‘女子’”,晓音认为,过度的关注意味着歧视。这个群体现在的水平比较整齐,她们希望通过写作,在性别之外建立女性诗歌的中心话语。《女子诗报》的诗人们“有意识的摆脱历来性别意识对笔下诗歌的纠缠。她们在一些具有前卫性创作倾向的诗歌创作中,用试图接近诗歌本身所做的有效实验和探索,进行了女性诗人在进入高层次的诗歌领域中,性别意识的淡化和直至消失的创作实践”。 <p>  她还认为,目前诗歌与小说与散文遇到的问题比较一致,南方生活相对舒适,不少女性写作者小女人气重,比较自恋,视野离不开私生活、家庭、肉体,不自觉地以男性中心的视角来自视。“诗人应当是先知与预言者,零碎的东西难以经历时间的淘洗。我不是说女性诗歌不可以关注自身,但如果千篇一律所有人都观照自我,这其实是不正常的。<p>  《作品》杂志牵头的“全国青年诗歌大赛” <p>  在全国省级刊物中,《作品》对诗歌的扶持与推广一向走在前列,其牵头举办的全国性青年诗歌大赛,发现了一大批新生诗人,也是我省文化界一个重要品牌。《作品》杂志连续4年举办了全国性的文学大赛:2002年的文学院专业作家作品大赛,2003年的全国女作家短篇小说作品大赛,2004年的全国女作家散文作品大赛,今年的全国青年诗人诗歌大赛。《作品》杂志不仅是个地域性的刊物,也隐隐将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刊物。 <p>  评论家向卫国认为,诗歌创作能力方面,广东是很强的,但是在理论发言方面还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多年来一直居于北方评论体系中的“外省”地位,其实是对本省诗歌现状的一种扭曲。基于美学的地域性特点,南方与北方的审美观念有别,“当代很多诗歌现象都是我们南方开始的,南方理应有自己的评价体系、理论声音”,那么有理由认为,《作品》作的一系列努力也正是“南方诗歌评价体系”可期待的组成部分。 <p>  与此相类的,广西《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指出,可以考虑将诗歌打造成一个新的文化品牌,让人们说起诗歌,说起诗歌节就想起广东,这也正是《作品》正在做的事。 <p>  独树一帜的打工诗歌 <p>  陈仲义教授在提出这一亮点时显得比较谨慎,只将“打工诗歌”的意义定为“至少在题材上占据了一个新的品种”,而诗人老刀则认为,广东作为改革前沿阵地,应大力关注打工文学,因为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这里汇集了数以千万计的底层劳动者,大量的打工者深味着时代的艰辛,他们由自己的生活出发,必然关注着新时代下人的流动、人在社会变革中的疼痛、人在转型中思想精神的巨变,而这些就是我们当今的时代精神。“我常常听到有人评价文学作品(包括诗歌)的时候,说没有岭南特色。我不知道这些人指的岭南特色是什么?难道在经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这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南下打工热潮不具有岭南特色地域特色吗?我之所以说在广东诗歌比小说等文学门类要强,也基于此。在广东只有诗歌与广东的经济(打工)结合起来了,只有诗歌找到了在现实社会中的位置。就因为经济的强势,在这种强势的阴影下打工者才显得更加卑微,才需要底层诗歌或者说平民诗歌,底层诗歌或者平民诗歌因而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力量。” <p>  深圳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表示,打工诗歌是广东自己的诗歌品牌。他介绍,打工诗歌自萌芽起,已有10余年历史;现在的打工诗歌,无论是文本写作,还是理论探索,都已经不是当年的模样。很多打工诗人、评论者的作品已经进入主流文坛的视野。从广东的现状看,民间诗歌的活跃是“诗歌大省”的底气,“我们不可忽略的外来者的心灵史”。 <p>  而评论家向卫国则认为,诗歌只应该由于它文本本身的力量获得关注,任何基于作者的附加属性(另类、弱势)而生的关注,都有偏离之嫌。关注空间应该更宽广,这一看法同样适用于对“女性诗歌”的评价。 <p>  《天涯》杂志社主编李少君认为可以用“草根诗群”来代替“打工诗歌”这一概念。 <p>  新都市诗歌的出现<p>  “下半身写作”、“垃圾诗派”……一些普通读者认为不属于审美范围内的诗歌流派,在此也得到正视。陈仲义教授认为,这些“新都市诗歌”描写了都市生活中一些侧面,开拓了诗歌经验的领域。广东生活复杂多变,往往作者还来不及思考,就已经强烈地想要表达。<p>  广东一直以来有种包容大度的气质,《作品》杂志副主编杨克表示,人的聚集导致了多元的可能性。诗歌与小说不同,小说作家可以通过作品的发行、改编而做到经济上自给自足,而依靠写诗养活自己是不大现实的。在广东,诗人一般都有一份独立于文学创作之外的职业,可以在解决温饱之后延续写作,他们不大注重发表或迎合。由于剥离了功利性的因素,他们可能更自由,然而原创性不够突出,实验精神不够尖锐。 <p>  韶关学院温阜敏副教授也认为:广东诗歌不为温饱而写作,而是纯粹的自我实现、自我宣泄,这样可能会更加容易地回到诗歌本身,但产生的危机是诗歌变成了把玩的对象,与生活产生了某些脱节。 <p>  完整性写作的理论提出<p>  2003年,广东诗人世宾、东荡子、黄礼孩提出了“完整性写作”这一诗歌美学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广东没有诗歌理论”的空白。严格意义上说,“完整性写作”不是一个流派,首先是世宾在诗论集《批评的尺度》中提出要为“人的完整性”而写作,后来,黄礼孩在《诗歌与人》(2003.7)中郑重推出了“完整性写作”的诗歌专号,2005年又推出了世宾18万字的完整性写作理论。  <p>  诗人黄金明曾为“完整性写作”下过如此定义:“何为完整性写作?就是完整的写作和写作的完整。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通过写作的完整性形式,最终达到完整性的写作目的。”黄礼孩认为“每个诗人在思想境界和艺术审美上探索的必要都应该趋向诗歌精神的完整。”这一诗学概念的提出较好地描述了近年来诗歌创作中出现的新状态。<p>  诗歌节提出讨论了很多问题,还有更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如南方诗学的建立,新的诗歌美学标准体系的架构……普遍认为,作为一个“诗歌大省”,我们还缺乏一位乃至数位诗坛领军人物,但有我省基础良好、基数庞大的诗歌人口为依托,对于边界的达到与超越,可能只是早晚的事。而写作者,似乎更不必功利地期许什么,无月的星空,依然是美丽的夜景。生活着、写作着,已经是一切。 <p>  思考之一——— <p>  感受时代,并表达:诗歌与现代性、<p>  “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诗歌究竟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近年来被人们不断提出,吉狄马加主席在5日的诗歌高峰会议上再次提出了它。他认为,人类有普遍尊重的原则,而全世界诗人目前面对的问题是相通的: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命运,如何写出感动时代的东西。 <p>  当今诗歌遇到的问题不再是语言,我们目前的诗歌语言比之前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丰富,中国诗人对语言的感受与操纵能力,比之于任何一位外语诗人也不逊色,相比语言的丰富性来说,语言的纯洁性反而成为了应该注意的问题。中国现在的文化生态良好,拥有很大的开放度,创作中的形式、手段的不同已经不是根本的问题,问题是能触及人心中最深层最柔软的部分的文本,越来越少了。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如何在诗歌中获得体现?吉狄马加说:“我觉得我们还是缺少恢弘的东西,而不是技巧。” <p>  杨克则认为,我们忽略了一个本质的问题:现在不是文学的时代,而是消费的时代。诗歌是通过隐喻、暗示来传达精神深层的体验,当世界比较缓慢的时候,人们可以使用文学思维来理解诗歌,而当世界进入工具理性的时代,科学社会要求我们理解精确而非模糊,对于大众来说,理解诗歌变成很艰难的事情。 <p>  即使不是面对大众,仅仅是在诗歌界之内,交流也是困难的。中国古典的诗歌美学,在面对现代诗时如何在对话的意义上,与外语诗人站在同一平台上,而非在欧洲文化的中心话语场内,建立合乎中国美学的汉语的诗歌美学体系?<p>  思考之二——— <p>  解蔽:看不见的月亮<p>  意象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诗歌吗?诗人老刀认为,正相反,意象的泛滥影响了人们对内心真实感受的把握,遏止了创新。 <p>  “比如月亮,我们现在看见的已经不是月亮,我们看见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以上的一切,是不言的种种,但就不是那个月亮。”老刀举着一长串的例子,很有点郁闷。“我们看到的一切客体都变成了意象,上面烙满了各种各样的痕迹,你根本找不到一个干净纯粹的词语。不过诗歌的角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反隐喻、反意象、日常主义的诗歌流派都出现了。现在的诗歌越来越趋向于直接,直接地切入人心。诗歌不会被时代淘汰,它必然会自身进步。” <p>  所以,在创造之前,必须解蔽,然后,才能确立新的意象系统,划地为王。<p>  思考之三——— <p>  网络与诗歌:相互拯救并相互伤害着<p>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很多诗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网络与当代诗歌的关系,《一刀文学网》的负责人苏一刀相信,网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本诗集,印成纸刊1000册,最多2000人读,而网络的覆盖与延伸是你无法预料的,一刀文学网最初只是个个人文学主页,但现在每天有上万的IP流量,经常有国外的IP进站,那么一个帖子放在这里,可能一万两万人来读,可能美国、新加坡的读者也在读,这是无穷的潜在受众。” <br>  有很多、很多人来读,这或许就是不少人最初写作的动力吧。“找一个平台表达自己”,仅仅是这样单纯的愿望,将多少人引导向诗歌呢?也正因此,导致了网络上诗歌水平参差不齐,泥沙俱下。《诗生活》的莱耳说:“网上有相当多的优秀作品,只是你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把它们挑出来。” <p>  没有了编辑与版面的限制,诗歌写作者表达的快感空前地容易得到满足,但表达之后是什么?是被回应的心理渴望。写作者都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无数网民的追捧,但绝大多数都不肯静下心来阅读与评价别人的作品,于是评价与回应成为了版主的职责———维基似的评价标准重新回到了权威认证式的评价体系,只是权威平民化了而已。 <p>  为什么在网络上人们很难静下来阅读长篇、品味诗歌?或许也有阅读习惯的问题。莱耳觉得,现在大部分的论坛界面太花哨,影响人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如果能改变为网刊界面,相信会更利于阅读。极端地,甚至可能在未来完全取代纸书。 <p>  “但是诗歌评论界对于网络诗歌却一直视而不见”,莱耳一直在努力将网络诗歌纳入理论界的视野。这里说的网络诗歌,本身也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有些是成熟的作家将已发表的纸媒作品在网上再贴一遍,这样的作品严格来说不算网络诗歌;有的是首发于网络上某个固定的小圈子,作者相对成熟,作品平均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以上;有的则是半成品,即兴的创作,即时的发表……《女子诗报》网站负责人晓音认为“网络对汉语的破坏、对女性诗人的破坏都是很大的,尤其是对70后的女诗人,发表的简单导致她们很多作品比较粗糙随意、现场化严重,对自己不负责任,反过来对网络的破坏也很大。尤其是网络上的诗歌评论,太不严肃,把劣质品轻易地吹捧为好作品,对刚开始写诗的人是很大的误导。” <p>  其实,网络这个平台已经进入了越来越多的评论家的视野。5日的高峰论坛上,著名诗人叶延滨将诗歌版图划分为4大部分,其中就俨然有“诗歌网站、论坛”这一版图的存在。叶延滨认为:“网络版图充分展示了诗歌发表的自由度、容纳度,是年轻诗人最重要的卡拉OK阵地”。 <p>  不论如何,“没有网络的话,诗歌不会在今天这么繁荣”,莱耳一再强调。我相信。我同时相信,没有网络的话,绝大多数文化现象都不会有今天这么繁荣。<p><p> <p> <p>11月5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市长安镇举行 广东诗歌呼唤领军人物    <br> &nbsp;<br>  <br>  <br>  11月5日至7日,首届广东诗歌节在东莞长安镇举行,这是广东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诗歌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卢瑞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共广东省宣传部副部长方健宏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诗刊》主编叶延滨、《文艺报》副总编张陵、中国作家网主编胡殷红、《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天涯》主编李少君,著名评论家陈仲义、耿占春,广东省作协领导廖红球、谢望新,以及来自我省各地市的100多位诗人共同参加了本次诗歌节。<br>  广东有着悠久的诗歌历史,自古以来曾出过张九龄、屈大均、梁启超、苏曼殊、黄遵宪这些名垂诗史的大家。新的世纪之交的广东,诗歌正在经历着一场蜕变,众多的诗人聚集在广东。许多关于诗歌的活动,都有广东的名字,都有广东诗人的名字,广东已成为诗歌的热土,此时,关心广东诗歌的人们相聚在东莞,为广东诗歌的发展出谋划策。<br>    <br>  广东诗歌浮现三个亮点<br>  11月5日开幕式过后,来自全国的各大诗刊主编、诗人、评论家、传媒主编、地区的政府官员在广东诗歌“高峰论坛”上,为广东诗歌发展纷纷献言。广东诗歌的三个亮点在讨论中也日渐清晰:打工诗歌、民刊与网站。<br>  《诗刊》主编叶延滨总结广东诗坛的变化时,首先提到,近年来,打工诗人日益增多,广东的移民诗人令广东的诗歌版图发生了变化。深圳文联副主席杨宏海说:“诗坛应关注广东已出现的一个诗歌品牌:打工诗歌。”如今,广东已经出现一批相当具有影响的写作打工题材的诗歌作者;今年,东莞诗人刘大程打工题材的诗歌《南方行吟》在《新京报》发表后,引起相当大的反响。<br>  但被视为“打工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谢湘南对“打工诗歌”这种说法并没有认同感。“‘打工诗歌’这个定义跟一个人的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诗歌本身来说,仅以题材来划分不见得是最合适。我的方向很明晰,只是在写作跟自己直接相关的东西。”<br>  品牌繁多的诗歌民刊是广东诗坛的第二个亮点。广东是中国诗歌民刊最多的省份,《诗文本》、《诗歌与人》、《中西诗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而由著名诗人杨克主编、由民间资本赞助的《中国新诗年鉴》,更成为中国诗坛的一个标杆性的年度诗歌选本。《诗刊》主编叶延滨认为:“能在重要民刊上发表作品的,在《诗刊》等主流诗刊上也能畅通无阻。”叶延滨甚至认为民刊也促成了他们这些主流诗刊的改变。“我们《诗刊》如果不为这些作者扩大版面,年轻人就不跟我们玩了,他们可以自己玩。所以,现在我们与所有的民刊都发生密切的联系。”<br>  广东具影响力的品牌民刊之一是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与人》,它于1999年底创办,至今已办了12期。早在2000年前后,诗坛还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唱主角的时候,《诗歌与人》做了一期“70后”诗人专辑;2002年后,陆续推出了“中国女性诗歌大扫描”、“中国女性诗人访谈录”、“中国少数民族女诗人”等专辑。<br>  诗歌网络的发达,是广东诗坛的第三个特色,诗生活、一刀文学网等都是其中的代表。诗生活网站是国内最大、最优秀的诗歌网站。2000年刚开通的时候,只有一个论坛,一个月刊;现在拥有10个板块,400个左右国内优秀诗人和批评家的专栏。而诗生活网站负责人莱耳只想把网站当作是一个平台,不喜欢把它做成一个小圈子。目前,“我一个人在主持,有30多名志愿的工作人员,不打算进行商业化,只想细水长流地坚持下去。”<br>  <br>  广东呼唤诗歌领军人物<br>  广东诗歌近年取得的成绩,引起了国内诗坛的关注,甚至有人称广东为“诗歌大省”——这个称号在本次诗歌节上一如既往引起讨论。一些诗人以广东诗歌队伍日益壮大、发表作品众多、诗歌活动频繁等缘由,认为广东已经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前沿阵地和生产基地;而另外一些诗人则指出,在一个文字泛滥的时代,不能够仅以数量来判定一个地区的诗歌发展水平,而要看是否出现被国内外诗歌界所认可的诗人和作品。<br>  《星星诗刊》副主编靳晓静很赞赏广东诗坛的活跃:这里的诗人平衡力较好,既解决了生存,又写好了诗。她认为,广东的诗歌一直很活跃,诗人的队伍也较整齐,老中新几代诗人同时并存,一直都有旺盛的创造力,形成了良好的梯队。但至今,广东没有出现引领诗坛的领袖人物。诗人黄礼孩这样形容:广东诗坛是满天星,没有月亮。“说起云南,我们会想到于坚;说起甘肃,我们会想到昌耀;但广东却没有一个标志性的诗人。”<br>  诗人陈朝华指出:“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诗歌人口的众多,更需要有全国有影响力的诗人和作家。”他更倡议,广东发达的媒体,可以在发掘、推荐、传播真正杰出的诗人作家上,发挥更大的作用。<br>  <br>  诗歌节怎样跟国际接轨?<br>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广东诗歌现在十分活跃,广东诗歌节可以发展成为广东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她认为,如果要办成更加标准的“诗歌节”就要让诗人们真正成为诗歌节的主角,而且不仅要团结广东本土的诗人,还要请来全国性的优秀诗人,甚至世界各国的优秀诗人,“让这里成为诗人们的第二个故乡——精神的故乡”。<br>  诗人谢湘南以曾参加过的一次诗歌节为例,谈起诗歌节应如何国际化的问题。“台北的诗歌节真正把诗歌日常化了。诗歌节期间,市政府的厕所里印有诗文,公交车上印有诗歌,连饮料的易拉罐上都有诗歌,实现诗歌全民化。同时,还有诗歌讨论和诗人的交流,人数不多却相当有效。在会后,还印有精致的诗歌集刊,有各种各样的表演形式,氛围更加活泼有趣。这种诗歌节的日常化特点,跟诗歌日常化的写作本质是一脉相承的。这样,诗歌节跟诗人的创作更接近,更像诗歌在过节。”<br>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更谈到了应该在诗歌的品质和视野上和世界接轨。他认为,现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核威胁、精神生活的困境等等,诗歌应该对这些人类最迫切的问题发言,应该关注生命、自由等属于所有人的权利。“由此可见,我们诗人不能对时代进行简单的赞颂。在汉语圈里,诗歌如何能体现诗歌的魅力,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东西。”他说。<br>  <br>撰文/摄影:本报记者 侯虹斌<p><p><p><br>诗人即兴赋诗长安美景<p><br>  本报讯 “一江两各莲花山,南粤灵杰有奇观。远近诗人来聚会,教我何不忆长安。”11月6日上午,在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吴赤峰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一行10多人兴高采烈游长安公园、登莲花山。诗人们观赏长安美景时,纷纷即兴赋诗,其中澳门诗人邓思平在长安公园及效野公园分别作了一首诗。<br>  当日上午,在长安文化站副站长谢宝才的陪同下,吴赤峰一行踏入长安公园,看到园内景色优美,诗人们不约而同在景点前留影照相,并在签名册上签名。最先赋诗的是澳门诗人邓思平,接着其他诗人也诗兴大发。在长安公园,诗人一行共赋诗三首,并现场挥洒毛笔,留下墨宝。<br>  在长安郊野公园,吴赤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长安真的很漂亮,不仅经济发达,城市建设也搞得很好,长安公园及效野公园都很漂亮,长安镇很重视文化,这次文化艺术节搞得这么成功,说明这里有很好的文化氛围,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参加这次游公园活动的诗人包括林雨、广东省作家协会党组秘书谭秋莲等。(长安报骆丁光)<p><p><p>[UploadFile=11_113193575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林雨在 2005/11/14 10:34am 第 2 次编辑]<br><br>[UploadFile=0_113193569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9 16: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盛大!生活在广东是幸福的!那里的诗歌气氛很好,好得象南方的湿润的天气。<p>问好林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9 17: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诗人的幸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1 09: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盛会啊<br>祝贺!<p>纵观广东诗坛,整体资源整合的非常好,这是很多省份没有做到的,可喜可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0: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UploadFile=1_113193578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UploadFile=4_113193581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UploadFile=2_113193587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UploadFile=3_113193618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4 10: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贴子最后由林雨在 2005/11/14 10:52am 第 1 次编辑]<br><br>杨克日本诗歌节文本<p>[UploadFile=DSC04230_11319362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4 17:45 , Processed in 0.09376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