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风雨萧萧 于 2018-9-3 01:51 编辑
【中国诗人档案48号】赵运祥
诗人简介:赵运祥,云南安宁人,笔名断砚,网名仰天伏尘。云南省作协会员,曾在《星星诗刊》《诗选刊》《绿风诗刊》《中国现代诗人》《云南日报》《昆明日报》《滇池》《写作报》《文学故事》《中国2009-2011年最佳网络诗歌》等发表诗文,有部分作品在国内诗赛中获奖、收入文学作品集。参与编辑《云化报》《云南盐化》,并与《安宁市报》合办过《红云专版》,曾兼任《中国现代诗人》责任编辑、副编主。
代表作:
城市之碑
这座起于秸秆之背的城市
我认识它时,这碑上的文字还穿着新衣 那些热腾腾的笑脸,仿佛还没有抽出身来 走远的,是田地喂养的庄稼
今天,我想像这碑一样,闲坐下来
把那些和水一道流走的时光、蝶舞 还有这沉闷的记忆 都安置在一个水边的小村子里
我想,借这座城市之碑
搬空这土、这草、这树、这泥土的气息 我可以清空所有忙碌的日子 却不能在稻草的心中,腾空 填满农家院落的炊烟
当天空吃完最后一缕阳光
我就能借回不过身的太阳。搬出 那些热腾腾的往事 为被抛弃的红绸和留在手中的剪刀 埋了,乡村鸡鸣狗吠的杂尘
在这城市之碑下。我无处不在
我是一粒下落不明的尘土 绕过风、绕过尘,背靠大地,托住苍穹。 扛住艰辛和劳累,我只需要一个理由
(刊于《星星》诗刊2014第四期)
土地养育已久的锋芒
一粒麦子的饱满,就足以把我们的身子弯成
镰刀。割去土地养育已久的锋芒 含着沉重、饱满之灵动 麦芒在阳光尖锐的眼中,刺破 风雨留在田野中的故道
如果,还回得过身来
谁都可以,在一粒麦子闪耀的光芒中 读到种子内心的白描 我却不能,握着月镰,回去 通过那些只容得下两只脚印的乡路
城市宽大马路,把我们腾空
腾空得连乡音也容不下。很多时候 我把笔头和思想削得很尖。尖得 可以在麦芒的头顶 把一句“你这娃咋那么爱钻牛角尖。” 收进乡村的故事情节中
这个无限延展的世界,什么时候
割去了隐藏着深厚泥土上的麦芒 什么时候,夺走了土地养育已久的锋芒
水田
泥土的深厚是浅层次的水无法理解的
呵一口热气。雾 冷落了泥腿上的温暖
天空遮不到的地方
一半儿水脸。隐瞒下 心中的鳞片
那一半,举着高处的镜片
把天下的污垢 投宿到一脸纯净的水中
延展下去,水的眼
一群白云走过。水面 举重若轻 (以上二首刊于2013《诗选刊》青年诗人网络网络大展特别专号)
时光的味道
青草衰,落叶乱,钭阳恋黄昏 如梦光阴,沉醉 炊烟迈步,饭菜香
春花香,秋风淡,微雨度轻尘 痴情雷电,浅涌 蝴蝶弄影,花清芳
山前歌,水畔语,淡云挥长袖 柔情细数,触动 心意沉浮,梦春光
烛影残,尘缘断,落月挂珠泪 时光薄毯,轻覆 雪满山林,旧茶凉
(刊载于《绿风》2012第二期)
阳光贮满的白发
一声声焦虑的呼唤
于我贪玩的时光里,一次次 拌倒 邻家的狗叫
我的焦虑扶着母亲脚跟
一遍,一遍: 妈,慢点走;慢点走。 生怕,这轻得不能再轻的落叶 拌倒黄昏
每当这时
我心中,盘着 阳光贮满的白发 随意抽出一缕 缀满,家乡牛马鸡猪的叫唤
母亲的心
一直住在乡下 我只能,小心地挽扶 她挪动在老屋 矮了的身影
(刊于《滇池》2014第6期)
情感的磅礴与内心的孤独 ——关于《沉入水中的仰望》的一点创作体会 文/云南 赵运祥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以及原话如何已是记不清了,大致意思是说诗人是人类灵魂的启明灯。“诗为心声。”从这个层面上说,诗人用情越深,内心越容易陷入孤独。从体裁上来说,诗歌比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更容易从艺术上和思想上无限靠近灵魂——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就注定了诗人常常要与孤灯独对。 汩罗江边徘徊的屈子是孤独的,“迢迢故园——遥遥故国/一颗高傲的头颅,悬着/天空。在农历5月5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当我伏进文字的潮水:“历史的脸色灰白如云/记忆的落尘/返转了/两千多年时光的长发”。借着一首诗,我也陷入了屈原的孤独中。 很多诗人写诗都把思想性放在首位,一个诗人、作家如果不知道为谁而歌,该为何事鼓与呼,只图一时的热闹而放弃了心灵的持守,不只是诗人、作家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当世孤独,后世辉煌,从这一点上说,汩罗江边的屈原是孤独无依的,但后人却在他伟大的思想和灵魂中找到了心灵的栖园。“数千年来/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芒/仰望一棵树/从不同方位坦然伸出手/面对天空和大地的无限渴求/放飞思想和灵魂的透明霓彩”,而那些打着各种旗号以怪离的方式作践、肢解文学,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把市俗社会的侏儒化人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无耻到靠“下半身写作”时,作为一个写诗的人,我开始思考一些值得自己忧虑的问题: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不是出了问题?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脊梁,文人的良知、道义、社会责任在何处?我想,人生是因为有责任才有意义的,还是拿起笔来,以自己微薄之力去关心社会、关心人生,虽是肤浅,大抵不会背离人生的真谛。这就是我写作《沉入水中的仰望》在思想与情感强烈驱动下,在历史的严肃与沉痛中连带着情感与孤独。 屈原他是诗人啊!当粽子沉入汩罗江水中,沉入屈原的伟大魂魄,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屈原仰首的天空和俯身的河山。当我在深思中仰望时,我仿佛看到了他为爱和情的驱使与焚烧,“古典的秭归水乡/一条江伏进燃烧的血液/呐喊声中/听那炸响荆楚大地的雷声”,我听到了诗人在现实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下发出雷鸣电闪般的呐喊,不自觉地在咏叹屈子的诗中将家国情怀深深融入了燃烧的诗行中。 做为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孤独的。然而,他的思想、他的灵魂并不孤独,“水一样流去的岁月/雕不动你不朽的魂魄/成为后世人心中景仰的无字碑铭/年年岁岁/绿玉般苍郁的粽叶/包满思念/投进你诗歌中泪水模糊的家国”。屈原啊屈原,我无法在滚滚江水展开你两千年前随浪而去的理想,但我却试着通过一首诗在你高昂的情怀映照下、在激情澎湃江中,或是在沉静、凝重的思念中仰望你伟大的魂魄。当我跌宕起伏的内心情感在诗中尽情蔓延,我愿意孤独地在诗歌中端坐。
附:沉入水中的仰望(组诗) ——当粽子沉入汩罗江水中,沉入屈原的伟大魂魄,我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屈原仰首的天空和俯身的河山……
情陷
迢迢故园——遥遥故国
一颗高傲的头颅,悬着 天空。陷落于山河 足够力量的俯冲 在天地之门瞬间开合之际 拉升了天空和大地
历史的脸色灰白如云
记忆的落尘 返转了 两千多年时光的长发
古典的秭归水乡
一条江伏进燃烧的血液 呐喊声中 听那炸响荆楚大地的雷声
数千年来
一个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光芒 仰望一棵树 从不同方位坦然伸出手 面对天空和大地的无限渴求 放飞思想和灵魂的透明霓彩 潺潺流淌着的情感和血液 怀着红江泥土的情调 像树根一样 把脚 伸入你永恒的故园
魂落
我渴望沉默的云――奔涌 我呼唤奔腾的雷 挥出明亮的闪电之刀
时光的流云,积淀在心底
等那深藏着的一线明光 掀开厚重而深沉的天 为流泪的汩罗江 一层层展开内心的不平
冰冷、无情--包围着深情的江水
我想看沉默的云起身 我想听那雷声从高高在上的天 砸下来 别了,家园、亲人 别了我的国家我的人民,还有那至高无上的君主 别了这个世间所有的幸与不幸 天空深沉 人生的最后一次仰望过后 汩罗江边的魂魄 一跃而跌入陷落的九重之天
不朽
年复一年 思念 总在水的岸边 插入汩罗江的故乡 插入 《离骚》《九歌》的吟咏中
屈子啊
面对泱泱之水 我无法用想象 一浪浪展开 你两千多年前随江而去的理想
今天,我仿佛看到
在你投身于忧国忧民的河流时 没有一个人 将你一尘不染的内心打开 生命在空前的痛苦中 随汩罗江而去
水一样流去的岁月
雕不动你不朽的魂魄 成为后世人心中景仰的无字碑铭 年年岁岁 绿玉般苍郁的粽叶 包满思念 投进你诗歌中泪水模糊的家国
(以上诗歌及创作谈刊于《中国现代诗人》第五期(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