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9 [% Q1 w/ ?+ x# \" k+ W: R7 ~# x% |% r( J
附:【观点】词的格律并不要求对仗
' V" E( c# w' y- h 作者:星河一雁 1 g* h' G' Y' j3 R) S6 n; P- b( Y+ d
词的格律并不要求对仗,为诗词格律教科书中所述常识。因最近在网络搜寻一些诗词格律的信息时常见到有些个人提供的词律版本,提出某词牌某些语句“应对仗”或“要求对仗”;还在某些作者的评语栏中见到被点评者提出“该词牌某些语句应对仗”等等,感觉有必要费些篇幅将此基本问题重新阐明。(注:本文讨论词的格律,律诗不在讨论范围。)* u; M2 f" {' d M! k9 |
本人以为作评论的读者应尽量避免或慎重作出类似“某处无对仗,词牌格律不成立”的评语,愚以为那是有些苛刻的求全责备。刻意要求词中某些语句“对仗”实为“误区”,是对初学者或后来人的“误导”。尽管本人也为追求作品完美,为避免引起高手读者“减分”或评语中出现本非必要的“异议”,最近也尽量注意“按例”填词。现实很无奈,但不论传统习惯势力多强大,词律的原则本意和相关个人的看法,在此必须表明。下面举几个典型范例说明:
3 v4 I/ C+ n) D r0 Z( B+ e; b2 w8 V 例一,《沁园春》:有观点认为该词牌格律上下阕各有一处隔句的所谓“扇面对”,从龙榆生先生网站的词谱(后简称“龙谱”)我仅找出一篇上下阕都有工整“扇对”的,为辛弃疾的【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同样字色的语句为对仗句,下同)。我能找出的其他经典范本如白朴的(金陵凤凰台眺望)上阕“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栏玉砌,下逮南唐”下阕“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白头老子,今日还乡”,还有家喻户晓的毛泽东的(雪)上阕“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而细读“龙谱”其他例词,则对仗不严密或根本不按此形式对仗!有兴趣的读者可去网站明查。事实是《沁园春》创曲后有词作之初,填词者多以苏轼的“孤馆灯青”篇为范本,原词【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下阕未见“扇面对”!再请看张先《沁园春》原唱(寄都城赵阅道·般涉调):【心膂良臣,帷幄元勋,左右万几。暂武林分阃,东南外翰,锦衣乡社,未满瓜时。易镇梧台,宣条期岁,又西指夷桥千骑移。珠滩上,喜甘棠翠荫,依旧春晖。 须知。系国安危。料节召、还趋浴凤池。且代工施化,持钧播泽,置盂天下,此外何思。素卷书名,赤松游道,飙驭云軿仙可期。湖山美,有啼猿唳鹤,相望东归。】,根本无一对仗!况且严格来讲,“上联”多一起势领格之字(如前例中“甚、要、忆、问、望、惜”),还得在心里“去掉”或“断开”,因为这根本就是个“对不起”的“仗”!“龙谱”中对《沁园春》并无对仗要求。
1 }- L9 U/ A0 { 例二,《水调歌头》:曾见网上某些老师提出该词牌上下阕各有一处六字对六字的对仗,我搜寻许久,仅自己喜爱的一首陈亮的“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大致符合,原词【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读者可以背出自己熟悉的或检索其他作品参照此标准,显然已知佳作几乎无一符合!很多“对仗”也并不严密,如苏轼的(中秋)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然感怀,亘古传诵的名句,上下“联”中“有”对“有”,简直就是“白对”!大文豪苏轼会轻易犯“低级失误”吗?显然不可能,因为根本就没刻意求对,词律本身并无此要求!“龙谱”中亦无对仗要求。. |* F; \3 F7 N2 I
例三《玉楼春》:为《木兰花》词牌的仄韵定格格调,本人较爱用。欧阳炯原唱【儿家夫婿心容易,身又不来书不寄。闲庭独立鸟关关,争忍抛奴深院里。 闷向绿纱窗下睡,睡又不成愁已至。今年却忆去年春,同在木兰花下醉。】,无一对仗。此后有对仗的佳作如张先的(吴兴乙卯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宋祁的【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刘克庄的(戏林推)【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简直像首“仄声七律”。该词律对仗完全自由,可有可无。
( r* N% p# b- a, J 当然,几乎所有已知佳作都有固定对仗的词牌也确实有:3 w! O, j* q) z0 v9 k. g* Q) A
例四《渔歌子》:那处三言对三言处“龙谱”显示“例用对偶”(按例当对)。流传的佳作几乎只有张志和的数首,均如此对仗。例如尽人皆知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篛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8 t, e4 u% W* N' w. `, w: J- k6 l 例五《踏莎行》:“龙谱”提出“上下阕的四言双起,例用对偶”。所见例词几乎都符合该对仗规律。例如晏殊的【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5 Z% r+ w* ~0 m, G 其他所见情况,如有著作(王力《诗词格律》2009年版)提出《西江月》上下阕的头两句有固定对仗,最工整范例为柳永的【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厌厌难觉。 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另如大家熟悉的辛弃疾的(夜行黄沙道中)上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别枝”对“半夜”显然欠准。而“龙谱”例词中张孝祥的作品《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无对仗,否定了此规则。有兴趣者可查寻验证。4 L& o% w, Y; c/ W
即使最严格的“龙谱”,对于词章的对仗最严也只是提出“例用对偶”或“按例当对”,因已见到的某词牌作品,多数应是流传的佳作,都对了仗,而并不是“按律当对”、“要求对仗”或“必须对仗”。虽所按之例为工整的相对完美作品,但并不是格律本身的普遍要求,最权威的“龙谱”在规定上也极其慎重严密,留有余地。我想这也是“龙谱”最受尊重推崇的原因之一。可见词的句中能有某些对仗更佳,对不出不必勉强,“对仗”在词律中属“加分动作”,并非“规定动作”。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严格经自然选择的生物基因性状都可以变异,况且是人为规定的文学体裁语言规范?格律的改变改革应与时俱进,尽量宽松。
/ l+ x1 v) `6 D6 ]0 M' y 总结之前,引用一段《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1999年版)的语句作为本文论点的辅证:“对仗,是律诗中的一个重要构律因素,但对于词来说却是可有可无的。一首词,用不用对仗,在什么位置上用对仗,都没有一定要求。这不仅仅是因为词中用字本来就贴近口语,清新自然,不作雕饰;还因为各个词牌长长短短的句式,不能一律,无法作出严格的规定。尽管对偶不是词的格律要求,词人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上一些对偶句。词中的对偶严谨整饬,精工雕琢,夹用在清新自然的语言当中,显得格外有生气,有滋味。”4 n6 \# P* N" l/ V) z c
总之,词的格律除平仄叶韵外,对句式并无要求,如有也是后人添加的或在创作历史中“进化”形成的“习惯”,虽“约定俗成”但并非创曲者初衷。艺术形式上追求完美,作品尽善尽美当然怎么都不过分。词章中如能自然形成某些对偶之句则最佳,但如达不到形式上完美要求,或因此而以词害意,也大可不必刻意强求,还是考虑先把内心真实的思想内容表达清楚,把想说的话先说清楚罢。熟悉“例律”的读者在点评词作时宜采取宽容态度和“宽松尺度”。( R7 p$ D& ?4 _+ H5 _, b
本文只是摆事实说明词的写作常规的基本原则和原本真相,绝不反对追求完美的观点。作者本人毕竟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如表述中有任何不当或错误,敬请读者老师们明确批评指正;如老师们另有高见,欢迎提出讨论。 f! ]1 a! A5 J5 i0 t
& x" t4 B: r% k% }
1 w3 u0 \5 w0 I7 i) Q3 `/ [- k.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