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32|回复: 26

这条河流的前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8 21: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这条河流的前生
                                              作者:程世农
                                                    ——读黄荣久《这条河流》
       这条用雕刻一样的方式刻在故乡的母亲河,也有过许多风雨飘摇的夜晚出现故乡的天底下。在黄荣久的故乡,一个和西北口水库有着紧密联系的作家故乡,曾经的风雨,雪花积极落下的冬天,许多天井屋里的生活现场,撑着桐油灯的夜晚,一家人在火塘边向着火的冬天即景的图画,涌现出来的这一条河流,这时的河流的岸边,一家人坐在一起一定在一起讲故事;故事也是叙述这一条河,河流的水一直在无知地向下游自由的流去,但河岸边的人家,在河岸边的私生活,对这条属于故乡的河流,心里出现的河流的线索和人文的线索,让故乡天底下的这条河流,有了更多的趣事,也有最伤心式的那一种离别。
       对于这条河流,西北口水库的黄家甲坎,黄荣久的老屋就在这条河流的边上,承载了千年风雨雪的的浸渍,也承担了河岸边村落里的更多的春天的有姿态的花开。黄荣久式的生活情节,在黄家甲坎天井屋里呈现,他对家门前面的这条河流的个人情感,有着他独特的个人发现,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程度。对故乡的热爱,对这条河流的情感,是地理上的情节,他在故乡地理上写出故乡的河流,和故乡的民俗,这种地理的上写作,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写作空间。将地理文化和地理中的民俗写进书中,这需要更多的文化支撑。地理写作在某种意义上早已存在,但大多是游记,并不是有效的深入到地理写作当中。黄荣久的地理写作,为我们打开了地理写作的另一条路。写故乡的河流和故乡的人情社会,从来没有人写过一条河在地理上的作用,大多只是有限的描写一条河流的的片面性;和地理写作没有直接的联系,黄荣久的散文改变了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主要针对一条河流进行地理意义上的写作。
       黄泊河流域,一个主要是以汉族为主的地理位置,这条河流在没有修水库之前,也就是黄荣久的故乡西北口还没有修面板堆石坝之前,他家住在黄家甲坎,他的童年在这里渡过,他亲眼目睹了这条河水的奔流。按黄家甲坎的地理位置,黄荣久的童年时光里,和他相伴的河流有三条,一条是经白庙流向三隅口的小河流到黄家甲坎后汇集到黄泊河中;另一条小河是经郝村坡的大沟和龙洞沟里的水流到司家沟后再经过黄家甲坎汇入黄泊河中,这两条不起眼的小河都是在黄家甲坎不远处汇入黄泊河水中。可以说河水对黄荣久来说,有一种难于割舍的情节。我没到到过黄荣久在黄家甲坎的家,感受不到作家的童年生活的现场;但对于河流情节有着深深热爱的黄荣久,他在黄家甲坎经历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一定是受到河流的影响力,从事后来的地理写作,经过他的叙述,我们理解了一条河流的苦乐。作为一个从河流边走出的文化人,对地理写作的感受,有着别人难于把握的河流情节,黄荣久带着他地理写作的资本,从黄家甲坎的旧居到达部队,他是一个真正的河流地理写作的作家,这种地理上的写作对世界的新写作主义来说,这也是一条新的道路,黄荣久他走在地理河流的写作前面,他让外面的人,把目光投向黄泊河流域,也就是为我们找到了河流地理文化的写作方向,是一盏灯引领着新写作的去向。
       黄荣久十七岁时当兵离家,家乡门前的河流对他来说就是在梦中常回的地方;作为年少离家的黄荣久,虽然离开了故乡,离开故乡开始了他的另一个人生,但他的内心里的那种对故乡和河流的缺席,让他的内心更加激起了对故乡河流的想念,在他内心就时刻涌现出黄泊河的样子,那就是黄泊河的四季出现在他的内心里。由于地缘与历史的造化,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黄柏河流域多与外世隔绝,但正是由此,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原始的地缘文化和纯朴的民风民俗才得以较好的保存和延续……而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掠夺更是触目惊心。对于黄柏河来说,修建如此之多的水电站也许是改变贫穷的一条捷径,但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也是毁灭性的,有些东西一旦破坏再也无法恢复。他这样写出了他内心的诸多的担心,这首先就是以文化的视觉担心,建设带给黄泊河流域的许多联想,同时,这也是对环境问题的担心。黄泊河流域的人文景观,所展开的民俗性的生活场景,在变化中的黄泊河流域,这里的河岸景色,每一处内在的充满清新的每一道风景,让水库有动作的改变了她过去的旧模样,过去的那些风情在可能中都沉入了已经很严肃的水底。黄泊河流域的人情世故,在水库形成后的岁月当中,现在是水库岸上的人家,依旧过着过去水库没修起来时的生活,但每天面对这片水系的感受,其情节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感到生活中的西北口水库的风土人情中还那么贴近过去的光阴。就是以水为伴,和水为伍,过着黄泊河流域式的这种特定的生活现象。而生活中的许多风景,比如屋前的风景现实,和屋后生活的平静点,都如实的让作家给我们展现出来,这种展现,也就是用一种很自然的万物之爱来表达黄泊河的美,很舒畅地给我们呈现出来后,让我们心里也有了思考。就是作为作家对家乡情节连续性的思考,黄荣久先生在谈到故乡的水系,他这样写到:“在黑良山源头,我看到水是充满野性的,在荆棘密林中穿行,在悬崖峭壁上坠落,黄柏河在这一段是不守陈规的。在幽深的峡谷山间,黄柏河创造美景无数,在平静与险壑中释放着自己的力量,它把富饶与美丽留在黄陵背斜的山脉中。
       ___在黄柏河东支源头的樟村坪镇境内共有5条主河流、支流60余条,沿河流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属于峡谷地带,主要分布在樟村坪镇的东部、东南和东北方向。北流径黑良山东麓,东南径望江山东麓,西径黄岩墩,南有西岔河来往。樟村坪镇北接保康,高山峡谷,溪水迭注,仅樟村坪镇建有电站32座,南有栗林河,北有黄马河来往,关羽乘马至黑沟,断缰勒马而回,故名回马坡。又东径梯子口西,入远安县境西。远安县是我国100个电气化试验县之一。县西崇山峻岭、水势浚急,玄庙观、庙儿岗、天福庙电站如明珠串联。天福庙水库位于黄柏河东支流域的盐池河。天福庙其下26公里为西北口水库,西北口水库为中国第一座百米级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高95米,总库容量为2.1亿立方米。西北口水库四面环山,湖面如镜,绿中透碧,是宜昌城市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东风渠灌区最大的调蓄水库。尚家河水库位于黄柏河中段,是东风渠渠首所在地,黄柏河水自西南流,东风渠从此自西而东,西水自此跨流域东调。东风渠是湖北省10大灌区和全国30个灌区之一。经夷陵、宜昌、当阳、枝江一区三市,形成一条总干渠,四条干渠和239座大中小型水库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网络。对于这样的叙述,或者更全面说成是这样的描述;这种穿越式递进,为我们找开的是这条河流的机缘,也是这条河流的过去和现在的全新过程中的水流变化。——走向就是黄荣久有经验地带我们穿越了黄泊河的河水与村落的温情文明。
       在黄泊河流域,黄荣久的写作在打开地理上的美学的同时,也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美学的文化,他这样写西北口水库:——我不敢称现在西北口的水,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当我沉下身子再次与西北口的父老乡亲亲密接触时,她彻底让我醒悟了。水虽然没有生命,但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血液,我们更应该像敬畏生命一样敬畏每一滴水、每一泓清溪、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水库。生活在西北口库区的人们,他们为了下游的人们能喝上清洁甘甜的水,在没有一分钱的补偿下,关闭了本来就十分有限的企业;在水库里养鱼捕捞是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法则,他们听从政府召唤,不再向水库里投放鱼苗,不再以捕捞为生,在鱼产卵的季节,连钓鱼也得到全面禁止;原本一个家庭每年至少养两头猪,一头卖掉变几个零用钱交电费买油盐供学生上学交学费,而今只能喂一头等到过年吃。乡村的炊烟曾是一道风景,画家画过,作家写过,但在这里已被封存,成为历史,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改为环保节能灶。或许,当你走进西北口水库时只是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水和无限风光的山,或许你已感受到了什么叫原生态,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付出的代价并不被人知晓。当年外迁的移民每人领着二百元和七百元不等的搬迁费投亲靠友,远走他乡,这些移民百姓,他们没有辜负母亲河的哺育,他们的襟怀亦如水一般纯净。面对祖传的基业,面对脚下如肌肤的土地,面对自己毕生的经营将要付诸东流的时候,他们和她们只是默默地流泪!毅然套着牛车,响应政府的号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的父老乡亲!这就是故乡的子民!是的,王左断臂是一种勇气,苏武牧羊是一种精神,比起古代这些壮士英杰,西北口水库的移民也毫不逊色!
       我在阅读这条河流的时候,对黄荣久写出的故乡,他对故乡的目击,对历史上的事件在故乡的流传,他对故乡这条河流的真心情感,对西北口水库里的群众,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这就是询问的担忧。这是真正的有经验的写作才有的一种感受,也是一个作家内心的纠葛,是地理文化写作当中的最有责任的关心,对乡民的关心,对河流的关心,对水稻田的关心。故乡写作一定是将来写作的最新话题,从黄荣久的地理文化的写作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气候的到来。
       黄荣久在这部河流为主题的散文书中,他的描绘,是用他的真心情感描绘着这条并不出名的河流;其实这条长江上的小支流,对于长江来说只是一股小水系;但生活在这条河流边的人,在他们生存的村落里,对这条河流的情感却是有着最有力的服帖。在外人看到地图上出现的这一条河流时,也许心里并不在意这条河流的地理上的文化深度,在时间里向前的步子,故乡的河流和故乡的地理故事,让作家写出来以后,就为我们打开了黄泊河流域的生活画面。画面的出现,更直接地让我感受作家在写作中的用心,那就是他为时间打开的是黄泊河流域的动情画面,比如,《故乡那片柳树林》中的周医生,他的一生完好的写出来,这也是一种最有深情度的追忆故乡的乡土中的人文情节,也是人的一生当中的另一种活法,那就是经历的不同,但好人周医生却进入了作家的专用视线,我觉得这才是地理写作中的伟大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8 21:15: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1: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在黄泊河流域,黄荣久任地理的河流山水和人物极其有信念的消融在他的文字当中,像《谁是老屋的主人》,在这篇文章中,人物中的自我有时也是他的出现,走在多年之前的天井屋里,并且在其中想着一些老屋过去的经历,老屋和作家的正常关系,我这时就想到时间的成本,时间的成本就是让老屋老了,像人老了那样。
       西北口水库的模样改变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场面,也让作家对水的理解有了和以往有些不同的理解,那就是生命体的人在向前延续的过程当中付出的心力折叠出了一种日子的向前,在光阴里前进,这是自然的力,人们的生活也全是在这样的力量里生存,而且机智的得到了更多的生存技巧;这是黄荣久关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有原则的叙述他的家乡,一个和水密不可分的乡土,也可以称为水乡的地方。以黄荣久写作的心理,对他的语言学能力,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时光的大美,也就是以光阴换美学的写作,叙述故乡的主题,这就是最好的主题;在黄柏河流域的西北口水库,黄荣久用他海洋文化知识来写作,写出的文字很洋气,给予我们阅读者们是一种朴素的故乡文化,这种独特的故乡文化的精神面;黄荣久在他的散文中为我们建设的,就是我们内心时刻向往的精神家园。阅读也是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是作家开启的一种美学,让我们看到了散文这样写的理由;其实在地理文化理论中间,由于阅读理论的欠缺,黄荣久的散文还一度没有引起重视,还有一些人在私下诋毁地理文化散文,但关注到黄荣久的散文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黄荣久的地理文化散文是一种最有冲击力的文体,这时那些守旧的,没有创新或没有用真情去写作的人是一种有力的回击。新旧理论之争,这有些像苏东坡和那些守旧的文化人的分崩离析。这条河流的现状,一条河流的生存结构,也就是黄泊河流域的生动社会故事,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作家对内心的那一份最为真切的热爱。
       从故乡的河流到更远的他乡,这好像也是一种身份的转移。地理文化写作也是一项具有研究性质的散文,有些像评论,对地理写作的内心确定,这是黄荣久的美学理论,他的散文表现力度让我们看到他个人观点的多元性和他的写作技巧正在影响着散文写作。对于地理线索的写作,这明显就是一种写作的进步,对写作壮态的理解,对现实中的河流景色给予适当的地位,这种写作的文化理念,一定引我们在散文写作中找到另一条路。地理散文和一个作家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最具人情味的写作,让我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人和自然的联系是最为纯正度的关系。
       现实中的地理文化的写作,很多时候都是很慢性的知识写作,并不关心本文的历史上的事件和社会变化中的作用;黄荣久的散文理论就是让一种散文写作的方向有了一种明确的理论能力;对于黄荣久对文化地理写作的理解,他这种很独立散文写作,让后来的散文写作有了更为积极的方向,至少,我心里一定固执的这样认为,因为我从他的文字里回到了这条河边,在这条河边的生活现场,黄荣久的散文从河边开始表现出他思想的理论文化性,他写得很洋气,这是他散文的基本特征,他用他洋气的写作语言来写作故乡的事。这种地理文化的写作让他找到了他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散文写作,他有着他自己最独立的见解,也就是摆脱了传统散文结构的虚伪控制,他依旧如故的进行自己的地理文化的写作,不被别人的怀疑左右,他的地理文化写作从这时进入佳景,他从此只注意写好他的故乡的河水和岸边人家的生活。
       正是黄荣久对故乡黄泊河流域的地理文化写作,对于地理文化的写作,这种写作的积极品格,这一切都是因为黄荣久的知识面宽广,他觉得他自己终于从传统的写作经验中走出来,正是黄荣久把对故乡的写作当作是一件场景效应来写,他才有可能的走出了本地写作的小面积,才真正的进入了地理文化散文的写作状态,他在自觉与自不自觉间理解了文地理文化散文写作的技巧,正是黄荣久地理文化散文的积极品格,让黄黄荣久的散文写作本身产生了一种新意,他做到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大度,他用他的散文明确告诉我们,写地理文化散文的独立性,是写作状态的最好方式,必须用心走进,地进文化散文的写作,也是为故乡乡土画像,为故乡的河流画像。用地理文化写作来写散文,这也是黄荣久对散文写作作出的最清醒的认识,每个地方都应当有本地的地理文化,这也是有良知的一种写作,这样的写作没有一开始就被别人看好;这样的写作只能是艺术性的一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对家园的描写,也就是给自己的家园画像,其笔力一定要有利害的一面才能表现家乡的那种作为故乡的美。正是黄荣久的散文风格,他用他的地理文化的写作,以他的知识和他对故乡河流的最动情的那一份额外的热爱,才有了他散文的立场。对于一个散文作家,黄荣久接收的是知识文化,是用大知识在写本地的风土人情,这就是智慧,是写作的心灵之路,他还这样写他的故乡乡下:——山里的年猪,跟平原不一样,习惯从小猪喂起,挑选骨架大、食欲好的优良品种。猪吃的主食主要是以野草为主,再加少许米糠和玉米面,拌合均匀即可。野草并不是随便从山上割来的野草,而是猪能吃的那种,鄂西山区通常说的叫“猪草”,猪草不是割的,而是叫寻猪草或打猪草,我小时候就经常帮母亲寻猪草。寻完猪草回到家,要剁,剁的越细,猪越肯吃,越肯吃的猪自然就长得好。那时的猪一般都要喂一年以上,不像现在三四个月就可杀了。父辈们衡量年猪肥瘦的标准是用手掌来量肉的厚度。三指膘、四指膘不算肥猪,五指膘以上才算是大肥猪。他们不太关心猪有多重,在他们看来,质量永远比数量重要。——
       这是黄荣久写杀年猪中的文字,动作和亲情,还有便于我们理解的文化展开,在散文的写作中,关注历史上的小人物和小事件,就是关心我们生存的家园。黄荣久注重故乡河流文化的的繁衍和存在;他的散文中知识性的散文,是将心灵和个人情感积极地关注给予了这条河流的散文文化,也可以是一种大文化,以作家的写作理论来写这样的地理散文,其思想性的力度,在层面上呈现出本地民族性的美学式的散文主题。我是很想知道黄荣久在他的知识写作中寻找的家乡河流的命运,这有些像是福克纳在他的故乡写作。黄荣久这样写:分乡老街其实不叫分乡老街,叫枫橡老街。老街的北边原有几棵高大的枫橡树,因年轮的修长,那几棵高大的枫橡树奈不住岁月的寂寞给自杀了,由于枫橡树的自毙和历史的变迁,枫橡老街便演变成今天的分乡老街了。
       地理文化写作的文化意义呈现出一种温暖的现场,对故乡河流的热爱,在黄荣久这里,散文并不是给你一种印象,散文是一种最亲近的文化语言。黄荣久对故乡河流的的关心,这种建立的框架也是一种期待的思想,是一个民族内容中的最基本的文化,这也是一种对散文写作的另一种最好的态度。就是在这条河流流的写作当中,一个坚持将故乡河流作为背景的写作,这就是黄荣久内心的思想,也是从他散文写作中把黄泊河当作重点写作的对相来丰富现实生活中散文美学。在黄荣久的散文里,散文写作的思想就是文化写作。一个写散文的作家,黄荣久相信他的散文写作的重力是完全用他内心写作的经验来写作散文,在黄荣久的老家黄家甲坎,一个离我上初中只有两里小路的地方,他家的对面就是鼓撞坡,海拔高度约有六百米,就是在鼓撞坡的山下,就是从白庙流过来的小河,到我上初中的学前和从发源于独石冲的小河沟汇聚后就到了黄家甲坎。黄家甲坎作为黄荣久的故乡,他每天总会面对这条正准备注入到西北口的家乡河流。也许是这条小河的一种力量,有限制性的发出的一种能量,让黄荣久在许多年之后,面对故乡时写出了他内心的故乡河流。也许,这正是作家黄荣久对一个民族的精神有了他自己独到的风解,他书法很好,他的传统文化也因此而精神饱满。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作家黄荣久,站在他家乡的小河边,他的面前是大山和山下他故乡的河流正在正常的日夜向下游流动,在他的面前的河流虽然不是什么急流,但是现实文化的河流,承载着黄荣久的少年时代的生活全部。也就是这样一条河流,带有情节的,不知什么时候流进他的身体里,在他的思维里涌出来。作家黄荣久站在他家乡的河流面前,他望着日夜流动的河水,看着家乡眼前的山水田园风景,心里总想多写故乡的地理和人文。黄荣久的地理文化的写作,这也是一种写作的经验证明,自己的故乡河流在文字里流动,而一个民族的基因,我想也是从一条河流开始。
       对地理文化写作,很少有人真心的钻进其中,大约是因为一些人并不看好地理文化的写作,以为没有更加光明的前途。用地理文化来写散文,黄荣久在内心里关心故乡河流的这种文化关怀的情节;也就是关注了河流前进方向命运,作为我故乡的文化人,一个真正的散文作家,黄荣久对故乡的背景的写作时常是致敬的心态在写作,这也是对故乡的河流的致敬。作为我故乡走出来的作家,也作为一个文化人的黄荣久,他的写作首先是诗歌写作,到小说写作,到后来的散文写作,他努力读更多的书,对散文有了他独到的见解。对故乡河流的写作,是对故乡乡土的极度关怀;他对故乡的沉思,他这样写道:——晚饭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时光,请的客人逐步到来,先到的就坐到火笼里闲聊、喝茶、抽烟、嗑瓜子。他们中有不少是出过远门的人,吹起外面的故事,足以使你相信西北口外还有一个更遥远、更诱人的世界。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个不停,还不等天黑,所请的客人全部到齐,这时主人家一般有两三张桌子开席,每张桌子上都是满满一桌菜,除了吃“血花”外,大蒸笼蒸蒸肉也是这餐饭最有特色的菜肴。蒸肉是将肉切成约10公分长5公分宽1公分厚的长方形肉块,将酸面也叫榨广椒(鄂西山区用大米粉或玉米面、秋红辣椒拌成发酵的面)、生姜、葱、大蒜等各种调料和肉一起揉,让调料的味道充分进入到肉块里,这时杀上一个去皮的老南瓜垫在蒸笼的底层,把拌好的肉一块块摆到蒸笼的南瓜上面,盖上盖子,先大火蒸,然后改小火。这道菜也算是晚餐的重头菜。满满一蒸笼肉放到桌子中央,金黄金黄的,看不出一点儿油光,反面透出诱人的光彩。如此肥嫩的菜肴,对长年辛苦耕作的农民来说,无疑是良好的营养补品。他们用筷子夹起一块块蒸肉,咬一口,油水直往嘴两边淌。端起雪白的大米饭,要挨着鼻尖。过去,我的父辈们往往用这种形象来憧憬幸福生活,在他们的想象中,“油水两边淌,米饭挨鼻尖”是最幸福、最美好的富裕生活了。他们年年为了这份企盼,没日没夜地苦干,年年又满足于这份享受,世世代代都过得那么有滋有味。___《杀年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1: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他在这里叙述的是杀完年猪后的场景,这是对生活中的故乡的另一种方式的贴近,生动的概括了生命中的生活现场,一个西北口时代的私生活现场,在黄荣久的笔下形成了象征的幸福模样。黄荣久对地理文化的写作有他独到的见解,如——“红旗渠”只不过是一条水渠,也只解决了57万人37万头家畜吃水用水的问题,为什么偏偏能代表中国?自新中国建立后,改天换地,移山填海,搞了多少大会战,干了多少惊天动地的大工程,为什么只有“红旗渠”被当作“除长城之外的第二个伟大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更为奇妙的是,“红旗渠”明明还是一渠日夜流淌的活水,即已经被评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其人工天河般的构筑,作为现代重要史迹,成了新中国建设史上和中国治水史上的经典》,——他在这里着力表扬了这个民族的奋头精神,肯定了这个民族的智慧性。黄荣入对自已的写作表现的民族文化的方向情节,首先是他的个人体验,思想,他对故乡河流的热爱程度,他对自已的故乡是真心的热爱,他认为故乡的地理文化是故乡的大美,是一种财富,于是他就想到故乡写作,就写自已的故乡,他写故乡的现在;也写故乡的未来。黄荣久的散文地理文化的意义在于他散文中主动呈现出来的故乡风情要在他诗情的文字中重塑故乡文化。黄荣久的地理文化散文在于他散文中呈现出的一个民族在生活现场的真实生活,这时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精神愿望,因为黄荣久他相信故乡写作的方式就是写作的永恒主题。
       黄荣久以故乡河流为起点写到的河流,这种民族化的河流情节和他的地理散文相互之间的那一种最有现实感受的语言,是黄荣久对故乡乡土的最为贴切的致敬。遥远的河流从很多年前的流淌到许多年之后的流淌过程,这是一种对河流文化的重塑,也是黄荣久散文的基本性质,如果有人要问黄荣久散文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答;对河流文化的重塑。黄荣久的河流写作,是一个隐藏在民族文化内部的写作方式。黄荣久利用他的诗人语言写下的散文,这是一种更遥远的写作方式,被他很好的继承下来。黄荣久的散文是极其自信的一种散文,他的散文中的纯粹的文字就是故乡的河流流到现实中的景色,这是一种对故乡文化的努力追寻。黄荣久对故乡的关心,故乡河流是一条足够的温柔敦厚的小河,就像是一个民族背负的责任,也包含了更多的野性和自然清新,这是故乡河流最美的色彩,挂在黄荣久的老家黄家甲坎。故乡河流的文化特质渐渐和黄荣久的思维相对应,这说明黄荣久散文的主题性和原则性的动力,就像是河水的涌动,这恰是一种文化追求在黄荣久的那么多的散文中,如《苏州园林,秋天的象征》,《穿越响沙湾沙漠》散文,都是人文的情怀来写他内心喜欢的地方,构筑着他心里的文化,对遥远的地方的个人的最真实的感受完全呈现出来。对于黄荣久的内心空间,他的对异地他乡的写作,这种散文的组成部分,我看到了另一种故乡情节陷在其中,和他的故乡河流写作的的文化态度是一致的写作态度。他用他自已的故乡河流写作方式来解剖他乡的景色和文化,他用他的文化知识来看待他乡的文明和文化的显示,这种写作的态度就是我们期待的那一种写作态度。他的这种写作态度也是和民族文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写作中的那些思想,具有很高超的艺术,这也是一种设计的写作,和打通我们内心的写作技巧有着很深的联系,在远方的远方,黄荣久经历的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在现实中的线索。也许遥远的地方让黄荣久得到了散文的基本素描,在遥远的地方,也就是现实中的他乡,黄荣久的文字对他乡的现场的有节奏的理性描述让我们得到地理文化的另一种路径,那就是他乡的文化也是值得我们用行动去真实的感受。对他乡的写作让黄荣久感受到故乡的最美,也许,在黄荣久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文化的大情节,那就是将自已写出的散文应用到社会中,也就是从内心歌颂最正确的大地,还有大地上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文情节中的最新的一种具有建设性的人文关怀。对他乡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他乡的风景的见证,从内心来讲他发现有一些风景就像故乡一样,比如一棵树,他心里会想起这一棵树象我老家的一棵树,有些像一句古诗:村树桥头似吾乡。在黄荣久的散文中,他总是在心里期待着一种经历,那就是在外面发现和故乡风景同步的风景元素,或者是有故乡文化层面的相似处也行,比如说话的一个尾音。也许地理文化散文是筑在每一个人个人内心的最初梦想,并且还时常想起把美梦作成真的地理文化散文当作一生的事业。地理文化散文是地理上的一个术语,连接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故乡,当然也黄荣久故乡的那一条河,还有黄家甲坎的天井屋时代的私生活的各个夜晚,其中也有人生的经历,经历有时也需要知识,也就是很重要的文化在其中你才能更好的对一理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比如如何诠释我们生活中的文化,让现实在文化的包容中更容易得到更多的人的关心,这也是一种仁爱,也是地理写作的去向。我们对黄荣久的地理文化的写作,就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品味出在作家的作品当中。
       地理文化的写作态度,不伦是故乡的河流,还是他乡的风景,都是大地上正在发生的事,在大地上的事,进入黄荣久的内心,就形成了地理文化式的散文,那么多在黄荣久散文中的景色和一些人物,构成了黄荣久散文的基本框架,他散文中的那一些事和那一些人,都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就是黄荣久的笔力到达哪里,哪里就有一个人立刻出现在内心里,要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难的事,这需要语言功底,苏州是一个故乡,人的故乡就是大地,就是自然。什么可以安心?只有道法自然。比如黄荣久写到的___苏州是“道法自然”的产物,它是创造,但它也是道法自然。苏州园林最典范地向人们呈现了中国对所谓“天堂”的理解。天堂是什么,它是栖居之所,也是能够向人提供存在的意义、安心的地方,不仅仅是立身之命,安身立命还要安心,这就是天堂。___这样的文字就有博尔赫斯式的语言味道,看似简单,但在深读之后了现这样的文字其实是很难写好的一种文字,这是他对天堂的认识,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天堂存在的意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台湾人做事极为认真,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是精工细做,一丝不苟,彰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我们在台湾的期间,正遇17级“苏拉台风”登陆台湾,一家电视台的新闻采访车前往台东采访,路过一段高山公路时,风大雨急,从山顶上滚下一个巨大的石头,不偏不倚正砸在了新闻采访车上,车辆面目全非,而车里包括司机在内两名记者艰难地把门耗开后,不是逃生和等待救援,而是扛着摄像机将受灾的最新动态及时进行现场报道。企业商家恪守诚信,不制假贩假,以信用和质量取胜。以旅游为例,旅游市场相当规范,设施完善,服务一流,不拉客,不摆摊,不设自费项目,不诱导购物。台湾人大度宽容,信奉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灵的信条,懂得有舍才有得的哲理,热衷慈善事业,救苦济贫,互爱共处。___《台湾,一个让人心动的地方》,这种写现实的白描写法,这是更加有难度的写法,这也是某一些方面力求最真实的对比,让我们从现实中走到另一种现实,那就是地方的文明;文明也是一种进步,但在于发现新的线索,也就是寻找到我们心里应当去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走很远,到达他乡,在他乡将本地文明紧张状态和他对比,让本地一些人知道文明进步是人类毕生的追求。对文明的追求也是黄荣久内心想表达的一种情怀。黄荣久的散文出现在视野里,我们就看到他文字给我们的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感受,一种理想的文字在打动你我的心跳。——《访寻明清村落——西庄城淌坪》中的:城淌坪是三大家族中地势最平展,最好的地方,也是宜昌城西北部最集中的天井屋建筑群落。这个群落,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得完好无缺。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屋脊顺着山势平铺点缀,上下分明,错落有致。站在山顶俯瞰,古老的院落炊烟袅袅,从青山铺就的屋脊上弥漫升腾,一眼望尽整个城淌坪的全貌。且不知时光的遂道已逼向了两千年的始端了。天井屋群落右侧有一条古时通往神龙架方向的古驿道,蜿蜓绕屋而过。天井屋群落左上侧也是一处古驿道,自从公路建成后,古驿道就很少有人走了。往日熙熙攘攘的景象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外的人们逐渐地把它遗它了,古驿道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正是这样,才能把明清风格建筑保存至今。
       黄荣久在这篇散文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时光的有序向前延伸,这是对过去文化的一种关怀,这种描述把天井屋的完好的呈现出来,也可以是没有保留的呈现出来。散文中的天井屋,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民居,在这些天井屋里,生活着本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模式的纯粹,是从天井屋作为更理想生活的房屋出现时候就有了这样的天井屋的积极出现,这让古老的一种美学意识更好的更完全的保护下来,日夜在召唤着作家来发现过去的建筑美学,让天井屋的现场,得到作家和更的人关心爱护,那么,这些散落在民间的天井屋都更有可能存在下去,在许多年之后又是深遂的文化,那是因为作家的散文让人们更有意识想保护好过去的天井屋,也许过去的天井屋是人类最好的民居。而且是我们后来很多的人忽视了天井屋的美学,在黄荣久的笔下,我看清了本地的天井屋的基本形貌,能从其中感受到天井屋让一个时代的居住显得是那样的美学。这一种天井屋,在作家黄荣久的视觉当中涌现时,他内心也是有了一种惊异,那就是这些天井屋能保存千百年的理由,这样的发现让他得到了建筑美学的在现实中的存在的价值。黄荣久是一个把文字中的情节和现实中抽象景唤醒的一个人,也许这也是泊在他内心的理想。
       黄荣久的散文形成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对散文写作的态度和思考。在黄基久的内心世界里,故乡的河流和他乡的风景,都是人类的财富和梦想,自已作为一个流动的人,对风景有自已的理性的看法,他觉得这是最为真实的内心情感。黄荣久的散文是地理文化散文,在结构上却是诗赋的形式在记录国家的理想的河山,正是黄荣久摆脱了传统散文的写作的体会,他才能有效的为我们写出地理文化散文,——仰望陡峭的石壁及石壁上的一撮青葱,我们慨叹这悬棺的永恒和古人的顽强如同硬是将树根强行挤进山壁的树木,精神和毅力完全是难于想象的品格超越。感动后人的、留给后人的就是精神与魅力品位的提升,遂成千古之谜囊括深厚的文化内涵,用沧桑演绎一种超凡脱俗。所以我们只有把岩壁当作一卷史书,把悬棺当作文物,远古的距离和迷惑才逐渐缩小。浓缩在此处的巴人文化背景已成为沸腾在我们血液里的墨流,于此时此地破胸而出:
              这历史的尾巴拖得太远
              蜿蜒成一条掐不断的锁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1: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这生命的脐带耗成长鞭
              高悬一柄破空的长剑
              ……
              你是游人歇息的铺
              你是弄潮者回归的岸
              搏击宦海疲惫者
              停泊的港湾
        这是——《千古悬棺》,这段文字的呈现,用最感受的体会,呈现出来的文字,是对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负责任的感受,也是对生命符号的一种敬仰,黄荣久用一种对历史肯定的姿态来写作,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过去和现场之间的历史。
——黄荣久在《走茶马古道,与马致远先生话说乡愁》中写道:茶马古道,横亘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千百年来,都是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古时的西藏,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多食肉、奶,而鲜有蔬菜,维生素丰富的茶叶成为高原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宋时,滇、藏、川的茶马互市频繁,明清茶马互市内容则更为丰富,进藏多是茶叶、瓷器、丝绸、布匹;出藏多是马匹、羊毛、皮张和药材。仅清顺治十八年,滇茶销藏就达3 万多担,骡马成交上万匹。从云南、四川至西藏,往来商人的脚印、马帮的蹄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踩出了这条翻越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涉过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的茶马古道。其实,茶马古道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条经云南普洱茶的产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尔后再幅射至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出境至缅甸、印度;另一条则是由四川的打箭炉(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至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印度,即是川藏茶马古道。
       黄荣久对茶马古道的功能和人文的地理进行了最直截了当的描写,这样描写的好处就是,是用一种知识在写作,让人很容易想起过去很久的年代,也许,那个年代都快被后人遗忘了,成为一个被遗忘记的年代。人类有时候真应当回味过去,当然过去的落后却为我们保护了更加纯粹的自然,这就是生态,也就是一种生态的文明,没有工业带给人类的巨大贡献后的污染,我们要学过去的那种自然的美,就是更好的理解自然,过一种最切实际的慢生活。黄荣久的散文主要是写家乡的人和事,其次才是写地理散文,写马帮,写房屋,也写古代的房地产,也写树木,写人生,也写医生,也写水碓,也写道路,写自已的老师,也写水库和流入水库的小河,写人工河流,也写太阳,写星星,也写一轮明月出现在他的窗口等一些自然中的景物,都江堰市也是他写作的对象,让这些都在他的笔下很快乐的出现。
——月儿湾纪行并序
        2012年中秋节前的一天,来自宜昌之作家、艺术家、书法家汇聚于夷陵城郊的郭家湾村月儿湾山庄。文友相见,自以文会友。斯时天高气爽、丹桂飘香。高朋满座,赏桔品茶。时而挥毫泼墨者,以字展情;又有操琴者,“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为人生之乐也。
       山庄无恢宏之广阔,而有乡间之野趣。知音难觅,皓月难寻。兰亭已矣,彭泽好客今犹在;王勃鸿文惊阎公,此景堪比腾王阁。自古夷陵风骚客,拙句岂能满堂彩?画笔当比诗句好,诗句不文情谊到——
               三峡犹如神女蓝色的霓裳,在高天飘荡。
               引来天上的舞女与我漫步,踏歌在月儿湾山庄。
               我忘情地轻歌曼舞,却怠慢了寻花的蝴蝶,
               我忘情地醉享这湖光山色,却忽略了玉盘似的满月。
               李白乘月来,从天撒下一张月光的网,
               疑是地上秋色拨弄出的一地寒霜。
               杜甫驾舟来,夷陵丝竹把高天震响,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伯牙鼓琴来,高山流水遇知音,
               书圣逸少缥缃来,说不尽古今惆怅。
               莫言乘车来,慨叹满眼绿色不见秋黄,
               为什么不漫山种下红高梁?
               明星荟萃把山庄涂抹得如同多彩的花房,
               柑橘金黄闪耀出灿烂的辉煌。
               红叶黄花秋意浓,浓到醉饮不满觞。
               落笔梅扬影,影子穿越古今。
               明知不是大唐大宋,硬把大唐大宋文豪请上,
               来一次穿越,何时载酒一车来,醉卧山庄!
       这是一首值得我们坐下来品味的诗歌。这道诗歌也很清新。这道诗歌被作家元辰称为文人内在气质的一首诗。我同意元辰老师的说法,我要说的是,这首诗在黄荣久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很文雅的流露。在这一道诗当中,我能感受到作家心中铺垫了许多的温情在作品当中。这时,在黄荣久的写作当中,他偶然的一首诗歌,也是启开他散文写作的一把钥匙,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对写作的态度,深度中的文化线索和他的散文写作中的一些诗的力量,更加增加了他散文的力度,和诗歌与散文的交替当中,写作现场是黄荣久的基本的写作线条。诗并不是黄荣久常写的文体,他的写作主要是散文,地理文化散文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质朴的用心写作,就像流水一样的情节,在春天里的流速,在穿过春天的田野时,流水的影响力,也许正是黄荣久的美学追求;在他的散文中,我注意到他的敏锐观察力和社会生活中经过他认真把握文化方向的洞察力统一了美学中的分段形式,仿佛得益他的先父在天之灵还在注意他的写作。比如——我小的时候,父亲总是喜欢用一句“如果你能像树一样生长,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你。”这句话,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从树的生命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命的每一分钟,都不应忘记吸收养分。生存并不困难,它并不需要战胜别人才能得到,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时就给了我们生存的资本,只要善于利用,生命就能活得更丰富、更圆满。
       夷陵素有“万顷林海云雾白,桔都茶乡把门开”和“上风上水上夷陵,好山好川好生态”之说,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管理者从改善城市绿化结构,提高城市品味的高度,引进移栽了一些名贵花卉和树种,当初曾受到一些质疑,认为夷陵本身就处在青山绿水之中,不需再花冤枉钱,而当一棵棵五角枫、银杏、莲香树、蔷薇、香樟、楠木、腊梅、景观柞木、胡桑、皂荚、三角梅等树种和花卉将城市装扮得一年四季花红柳绿、分外娇娆时,人们又习惯的成了城市森林的护花使者。——《树与城》。
       从散文写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是黄荣久写作的就事论事的文体,他是对新生事在当时不被除人们的接收的一种纠正,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有担当,有说服力,这达到了卢文达里奥所说的:——我的抗议是写在象朱必特那样著名的纯洁无瑕的天鹅的翅膀上的,——黄荣久在这里就是对自然的敬重,而且他是用心看花的人。
       黄荣久散文中的文化担当和启示,就是黄荣久散文写作中的地理文化的写作,呈现出来的追求文体本身的色彩,有时候也有一定的小小的偏颇。那就是他过多的应用写作中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记载性文体语言。这是值得商量的,有时候他的写作明显得过于更加有经验的保守。有经验的保守不是理论中的理论,但却无时不在的影响着更多的作家,这种影响力的相对性,那就是是觉得保守是一种最统一性的作品美德,对文学写作的发展视而不见,因此黄荣久的散文极容易走进保守的写作道路,而不是开路的试验性写作的先锋。——《坐拥三峡极致风景》——就有一些过于保守,没有批判性的来写三峡的景物。这可能是因为文化相对主义的自然性的一种保守而让他的这篇散文逊色于其它的作品。保守我是指黄荣久散文在这篇作品中当中表现的是一种没有一种力量感的写作,这种写作状态也是每一个写作的人都会碰到,并且还会自已的发扬而沾沾自喜。——从生态居住环境来讲有恒大绿洲、玛歌庄园、河心公园、森林公园、无石山庄等。单从休闲和健身、全民性活动的功能性公园来说,我要特别提一提河心公园,该公园由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蓝岛渔村、市民休闲区四部分组成。河心公园以“丛林、阳光、水景”为主题,各景点、设施沿大面积的水景展开,景观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灵动的水体与硬质景观形成柔与刚、软与硬的对比,园内种植着本地珍贵或稀有树种,尤其是观之静立实则动情一个个如雕像般的石头,为园区增添了色彩。还有摆放着本地特有的地质矿藏标本,能让市民在休闲的同时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这段文字我的感受就是我没有看到一个作家的批判在其中,这篇文字只是过于保守的在正常心态下的写作,没有任何激情,语景也很平凡。只是基本完成原有文化的力度,在这里已没有了任何保支点,对城市的发展,只是限于就事论事,或许是黄荣久只是想静静的描述建功立业在这里所带给地方的是发展,但发展中也需要一些批驳。
       相对于对社会展中的保守态度,黄荣久是中立的,有一些像中间力量的味,从理论上讲:散文写作中的社会化中的文化观点,作为散文写作的一个已经走了很远的作家,我发现他对相对文化方面的批评太少,少到我很难发现他在发现文化美学的同时,却有一些忽略了对文化结构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方块进行有依据的批评。黄荣久对相对一些文化的批评有一些,但不能构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他写散文的方向,却又是在写着地理文化,他有时还将散文的美学以纯美学的形式写出来,这就是一种专注于美学,而忽略了批评,比如对一些建筑的批评,他是能够做得到的,他完全能够写得更出彩,但更多的时候却没有注意到要有这样的批评。散文写作是一种最真实的写作,完全表达出来的是个人情感,这是散文写作向前延伸的动力,探索性的写作,我们不能肯定黄荣久的写作在文化相对性和文化的性质来一次最理想的重铸,他接收文化的新理论,却不想批评新理论中的一些可有可无的沙子,黄荣久只忠于自已的写作,几乎不想对更新文化过程中存在的沙子进行批评。他虽然感受到有一些写作中的批评,对于维护写作的好处,但也没有用批评的力量来重塑我们的写作的文化,那就是理性的批评,或者是一种提醒,至少在我前面发现的这段文这中没有,他的写作心愿却是扛着文化写作的理论,却又不想对其中的论点加于完整,至少上面这一段文字是这样的。
       在黄荣久的写作当中,我想说的重点是他的写作有一些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这是封闭性的保守,那就是在写作中带一些有利于散文向前发展的批评性,在这个方他应当理性的加于重视,只有他在重视了批性的散文写作,才更好的避开一些写作中的相对文化中的滞后给予建设性的批评,这样才是写作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的包容过程中,写作的多元化相对性的体质才会更加的丰盈。在寻求多元化的写作当中,一些写作的共同点,那就是在批评中找到自已的位置,这是另一种写作的路径,我们后来的写作才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21: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7 编辑

好的,陈希龙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3 18: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8 编辑

佩服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22: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8 编辑

谢谢黄海秀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3 16: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8 编辑

报告!别开枪,我就是路过来看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0: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1:38 编辑

呵呵,谢谢向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0 01:47 , Processed in 0.10854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