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5|回复: 4

[散文诗] 以文会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6 21: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58 编辑

以文会友〔散文〕
     “凤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良禽尚能择木而居,更何况人呢?天地苍苍,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的机缘际会,相识相知,那就是一种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不相逢。”交友更是品性、兴趣,义气的相投,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识其人先观其友。益友则终生可托,损友相侫相倾,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慎友而交,人生于世,得一知已足矣。
      记得几年前,伍闻懿先生驱车邀我到市委说件事,其随手将办公桌上看到的一本谷经农先生的赠书《远去的风景》递给我:“老曾,你爱好文学,拿去看看吧。”生意清闲时,我打开书本扉页,当看到作者简介时,浑身感觉到本土作家的乡土气息和浓浓的亲切感,随便翻阅一篇,竟被作者朴素真实的情感,敏锐慎密的才思,优雅流畅的文笔所折服。一有时间,甚至挤出时间,我就荡漾在那本书中,感受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在书中我读到了他的父亲,似曾相识,那是我在夏塘粮站工作时好像就认识的那位怀才不遇,小有名气,且举止儒雅的长者,后来证实,我的猜测是对的。从此,我渐萌生了以文会友,觅友的不懈情结。
     从小学学习语文开始,乃至初中、高中、省粮校……我就一直对中文很感兴趣,且偏爱古文。 尽管到中学才接触古文,尽管那时的农村根本看不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古籍,连过去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听都没听说过,但从课本中我就深深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意蕴和博大精深。15-16岁的时候,与我家一房之隔,一位刘姓青年常叫我去他家看书,他家成份不好,但他却爱好文学艺术,写写画画,我看到了他自制的诗文笔记本,还有古装唐诗画本,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文人雅士和贤达淑女形象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所吸引。几年后,听说他患白血病死了,我真替他惋惜。
       刚入省粮校第一个寒假,父亲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已就业在新生煤矿原国民党任师级文职的穆姓军官,上海人,他能文会画,帮我修改过诗文,后来,每次放假时,我都会到他那儿坐坐。那时的我,青春激扬,充满理想抱负,曾幻想自己未来能成为作家、诗人,以致在省粮校学习期间,除了专业课之外,大部分时间我都用在了看书、作文上,共同的志趣,爱好,我结识了在粮校几乎是形影不离的同学欧阳君(军)。毕业后,鸿雁传书,相思难忘。
     “同学两载结情深,谈趣共相应。无奈毕业别离,行影两厢分。     思不断、情难禁,夜独凭。但寄风月,聊表予心,诉说衷情”。
这是我人生亦学亦友,最真挚,最难忘的一段文学情缘。
       毕业时,曾有个同学给我的赠言是“望你毕业后,刻苦学习,早日成为一个笔落惊风雨,文成泣鬼神的文学战线上的生力军”。我很惭愧,我辜负了那位同学的殷殷期望,我终没能在文学这块沃土中深耕,没有开花,没有结果。但我对文学的爱好却矢志不渝,正如我在“自说”中所言“偶来心血,拨弄文墨,侃谈人生,舒发胸气。酸甜苦辣,淡泊宁静,聊以自娱。虽无惊人之句,却是凡夫俗语,源自肺腑之感耳”。转眼三十多年过去,物换星移,曾经的热血青年已头染青霜,眼带老花。早视名利如烟云,却徒增了思乡念旧之情怀,我遂将曾写的文稿搜集整理,在文耕笔耘中寻觅自己的人生轨迹。然而,自己“孤芳独赏”,总觉得孤陋寡闻,多想有个知心人能交流、评点,甚至推心置腹。
       几年前,同学聚会,我拜读了肖勇同学的赠书,诗集《结构》,很想在诗文等方面向他学习、请教,他或许太忙。一次偶然,让我与谷经农先生有一书之缘,一面之缘,从此,我心生敬佩,而神交已久。一日傍晚,常来我店闲谈的谢丰华先生说与谷经农先生较熟,于是,我们匆匆关门,在西湖夜摊吃完夜宵,由谢丰华先生领着前去谷经农先生结庐交友之所——墨宝斋。一入门廊,墨宝斋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在目。我怀着崇敬和忐忑的心情随着谢丰华先生步入了墨宝斎,一进门,我就被墨宝斋浓郁的墨香儒雅气氛所浸染。谷老师博学多才,却为人谦和,刚来时提着的一颗紧张的心一下就放松了,我们轻松愉快,畅所欲言。通过谷老师,我知道了耒阳七子,耒阳作协、民协,“墨宝斋”那三个苍劲有力的题字是台湾书协主席已80多岁高龄的耒阳人氏谢松泉先生所写。还谈了他的父亲,并对我带去的诗文进行了评点。他积极邀请我加入耒阳民协,并当即打电话给耒阳民协会长朱文科。品茗论文,我不禁有超凡脱俗之感觉。时人呼为耒阳七子喜诗文书画,频聚于墨宝斋,切磋道义,臧否今古,且以气节相砥砺。这不禁让我油然想起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西晋竹林七贤。此间,耒阳七子之一的谢凤祥先生来到墨宝斋,共同为我们挥毫题字,谷老师还给了我一本赠书《花落》。要不是我老婆提醒,真不知时间走得那么快,已是深夜一点多钟了。于是,我们辞别了谷老师。可我的心还沉浸在墨宝斋的气氛之中。
      次日早上,我欣然而作《墨宝斋聚》:
    “环室满丹青,临窗西湖景。
       品茗话心事,不觉夜已深。
       久仰慕师文,宝斋相聚今,
       赠书鞭共勉,高洁玉冰心。”
       数聚墨宝斋,耳濡目染耒阳等书画才俊,文人骚客聚此,或挥笔蘸墨,或砥砺技艺,或品茶谈心,虽无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吟诗作赋之雅盛,却有西湖临窗,迴廊垂柳,挥毫泼墨之幽趣。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我通过谷老师,认识了耒阳七子,谷彦平,刘小朋,朱文科等,欣赏到了耒阳七子、朱文科、谢晓钢等书画、诗文作品。
    在我迷朦,苦为五斗米折腰,不知所以,沦沉失志之时,我许是找到了心中久觅的灯塔,我感觉又回到了年轻的自己,又回到青春的激扬与慷慨。竹能清心?还是心清如竹!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一路有你随伴着更多的良师益友。
                                                                                                                                                      2014-8-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6 23:24: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59 编辑

先提起,再细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09: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59 编辑

“凤凰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良禽尚能择木而居,更何况人呢?天地苍苍,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的机缘际会,相识相知,那就是一种缘分。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不相逢。”交友更是品性、兴趣,义气的相投,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识其人先观其友。益友则终生可托,损友相侫相倾,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慎友而交,人生于世,得一知已足矣。
      记得几年前,伍闻懿先生驱车邀我到市委说件事,其随手将办公桌上看到的一本谷经农先生的赠书《远去的风景》递给我:“老曾,你爱好文学,拿去看看吧。”生意清闲时,我打开书本扉页,当看到作者简介时,浑身感觉到本土作家的乡土气息和浓浓的亲切感,随便翻阅一篇,竟被作者朴素真实的情感,敏锐慎密的才思,优雅流畅的文笔所折服。一有时间,甚至挤出时间,我就荡漾在那本书中,感受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在书中我读到了他的父亲,似曾相识,那是我在夏塘粮站工作时好像就认识的那位怀才不遇,小有名气,且举止儒雅的长者,后来证实,我的猜测是对的。从此,我渐萌生了以文会友,觅友的不懈情结。
     从小学学习语文开始,乃至初中、高中、省粮校……我就一直对中文很感兴趣,且偏爱古文。 尽管到中学才接触古文,尽管那时的农村根本看不到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古籍,连过去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等听都没听说过,但从课本中我就深深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意蕴和博大精深。15-16岁的时候,与我家一房之隔,一位刘姓青年常叫我去他家看书,他家成份不好,但他却爱好文学艺术,写写画画,我看到了他自制的诗文笔记本,还有古装唐诗画本,我深深地被书中的文人雅士和贤达淑女形象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所吸引。几年后,听说他患白血病死了,我真替他惋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7 09: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59 编辑

精彩细腻,深情结构的散文.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2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10:59 编辑

问候朋友,感谢赏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8 10:59 , Processed in 0.07304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