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渊源流长,具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历来被人们所传诵的,所崇拜的往往是那些文人墨客的大作.不否认那些精华,民间的创作也是别具一格的。 文人创作与民间的风格相异,各具特色!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魅力! 诗歌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体裁,民间很早就有诗歌的流传。后来有人陆续将这些流传的诗歌加以收集和整理,终于到春秋后期汇编成《诗经》。《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民间的诗歌作品。可见,创作起源于民间。《诗经》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当时的诗歌基本采取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法。从内容上看,中国早期诗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反映世俗生活,反映当时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劳动,表达普通民众对上阶层统治者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怨恨,如《伐檀》《硕鼠》等;另一部分民歌,却以恋爱婚姻为题材,极具情趣,或表示男女热恋的情态,或互相抒发爱慕的心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暗示被爱人遗弃的悲愤。同时《诗经》 中也有一些诗歌是来自于贵族的献诗,有的是祭祀用的歌辞,也有的是祭祀宗庙用的颂歌,有对丰年的祈祷和祝福,也有对王族祖先丰功伟绩的歌颂。 到了战国时代,中国南方长江和淮河流域的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也起源于民歌,她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年)也成了中国最早留下姓名的诗人。由于《离骚》在楚辞中的重要地位,人们也用“骚”指楚辞,“骚客”则成了诗人的代称。 历代文人墨客将前人的精髓加以琢磨,进行创新,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辞赋类作品与诗词和散文关系密切,在辞赋的创作中会受到时代诗风和文风的影响。 辞赋作品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其本身是有阶级性或阶层性的。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风赋》中对风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大王之风,一种是庶民之风。自然界中的景物也因人物身份不同而有所变化。封建士大夫对风雨的感受多是和风细雨,黎庶平民对风雨的感受则多是凄风苦雨。这是现实自身的社会环境决定其自身的自然感受,体现在辞赋文学中自然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社会下层的黎民百姓是得不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真正的文学掌握在封建贵族手里。在皇权统治下,诗词歌赋是为了帝王将相服务的。在封建社会里,封建贵族和士大夫在政治斗争中的宦海沉浮,使他们看清了封建官场上的尔虞我诈、谗言媚主、趋炎附势的丑恶现象,在心里会产生一种逃避社会现实向往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作品中。《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此篇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很多诗词歌赋也有追求世外桃源式田园生活的思想内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是桃源化的变形翻版。文人喜欢世外桃源式的思想意识或现实生活,在辞赋创作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辞赋桃源化的特征是描绘自然山水落石出及相关的人物事件,回避政治而突出自然,有时也会悟得天地大道,玄机禅理等思想,这也成为其辞赋作品中的升华点。 大多数文人墨客都经历过官场,官场或光明或黑暗,文人们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或如陶渊明隐居田园的逃避,开创田园诗派;或如魏徵直言不讳,敢于挑战;或如杜甫颠沛流离,忧国忧民;或如辛弃疾感慨沙场,怀才不遇;或如王维戍守边塞,不破楼兰终不还;......而民间更富于浪漫主义风格,简朴的民风,纯洁的民情,浪漫的爱情,地方气息浓厚,范围覆盖较之小,集中:《汉乐府》纯朴的歌唱,《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在汉朝时期,辞赋文学家出现了司马相如、杨雄等人,他们开启了汉朝大赋的时期,汉朝大赋描写以宫廷、游猎、贵族生活为主要内容,这是辞赋贵族化的特征。 文学在古代虽然是掌握在封建贵族和士大夫手中,但是他们的思想也不是完全贵族化的。辞赋创作者通过科举制度跻身封建贵族阶层的,或者亲历社会下层劳动者的疾苦,辞赋文学作品中就会有揭示贫民疾苦的文字。在辞赋作品中会出现对于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怜悯,这类辞赋就显示出辞赋作品平民化的特点,《逐贫赋》就是明显的例证。辞赋平民化的意义在于告诫统治阶级,社会上还有穷苦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生活,以此唤起统治者的同情心,使统治阶级能够爱民而施行仁政。民间创作多半是有感而发,满足自己的实际需要,过一种安定美好的平民生活,往往没有太大的抱负,区别于文人升官发财或为百姓和君王分忧解难,实现大爱。 “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就是说的文章以华丽风采为次要,而以内容作用为根本。文学以载道也,宋·周敦颐《通书·文辞》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明·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文辞是用来记述和阐发一定的道理和主张的;宋·欧阳修《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言以载事,文以饰言”;言必中当世之过,宋·苏轼《凫先生诗集序》发出的言辞必定切中当世的弊端;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汉·王充《论衡·佚文》诗文的作用是抒发人们心中的思绪,评论世俗的事态;酌古以御今,有意乎济世之实用;正人心,善风俗,莫要于诗,清·刘开《读诗说上》端正人心,善化风俗,没有什么比诗更重要的了;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清·陈奂《毛诗序》矫正得失,撼动天地,感染鬼神的,最切近的无过于诗了。
. l5 f! G( \* U/ y+ A 必得其所托而后传于世。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后代文人动用智慧,再次出现文学璀星。世界日新,文界诗界当造出一新天地。隐逸诗人孟浩然,自得其乐;“七绝圣手”王昌龄,高人一等;“天子呼来不上船”——诗仙李白,游遍大江南北,诗风豪放浪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形容李白诗作震撼人心、激荡时世的威力;“安得广厦千万间”——忧者杜甫,忧国忧民的大爱情怀;民歌情调:刘禹锡的诗;朦胧的情思:李商隐的无题诗;末世的惆怅:晚唐诗人杜牧;平淡为美的宋代诗歌;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词风婉转凄凉;抒写性情的苏轼词,豪迈豁达;“别是一家”的李清照词,委婉凄美;...... 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人以小见大,触景生情;民间直抒胸臆,有感而发。千里之差,兴自笔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各有千秋:文人风采,民间创作也别具一格! ' `% [. C# e; d" k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