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羽鹤流云

暗香·咏水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7 14:2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羽鹤流云 发表于 2014-12-7 14:11
咏物的用典和其他体类的用法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建议你去多看一下姜吴张王的词,自然就能明白其作用了。 ...


其实我最深的感触是,写诗词最好不要太多借鉴,只要具备了语言功底,观察理解事物却是最好的写作方式,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去办事了.有时间再来讨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4:3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羽鹤流云 发表于 2014-12-7 14:21
我是想传达一种气质,所谓虚笔取神,你看姜词的咏梅,张炎的拟作,都是表达的一种似乎能感受到但又捉摸不 ...


鸟鸣山音响,夜晓静河空,
采荇渔家子,泛舟青冥中.

是类似这种感觉吗?我也在找一种感觉,天人合一,类似感觉的诗我写了有二十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4: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两位诗友论词道,赞赏
看这句
渐曰暮,水色生寒,消息凭谁说
风啊,老师,听风说!

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4: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莹 发表于 2014-12-7 14:34
看两位诗友论词道,赞赏
看这句
渐曰暮,水色生寒,消息凭谁说


现在办事去,晚上临屏交流!哈哈.不会又有人说我了吧{: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4: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年华 发表于 2014-12-7 14:15
如不用典释疑,先生能否将下阙解析一下,供众诗友学习?

换头处,从时间上是承上渐日暮的。怨轻别是呼应第2句涉江去后的,参差就是箫。吹裂用辛弃疾《贺新郎》“长夜笛,莫吹裂”,典故原出向秀《思旧赋》,不过其实没多大关系啦,只是表示思念已甚,而至于洞箫吹裂。所以整个词是这样的:玉冠者何其孤洁,如屈原那样,涉江去后,空惹人思,至于洞箫吹裂。仙踪窅窅,只有冬季的满山落叶,空自循着曲岸飞舞。忽然暗香飞来,散在风中,无比清泠。日色渐昏,水色渐寒,消息何处?  微月映着雪花,竹间翠袖隐约,仿佛佳人影踪。夜尽日出,照着水边石头,水雾升腾,有如幽恨当年的轻易离去。我的心事又岂是沧浪之水能理解的?一片萧瑟中,但闻琴曲悠悠。但觉帘间风动,凉意不绝如缕。
按着字面上就是这样的。放开典故,把这些词语还原成感官体验就行了。再进一步,知道了典故,那么清雅高洁的神质自然也就能体会到了。再进一步,通过水仙,表达的是一种理想。这些典故不但和水仙、水、仙都有关,而且自身都和寻求目标,追求理想有关系。也就是词中的寄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15: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底韵深厚,欣赏学习,问候好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7 20: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仙影卓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年华 发表于 2014-12-7 14:25
其实我最深的感触是,写诗词最好不要太多借鉴,只要具备了语言功底,观察理解事物却是最好的写作方式,自然 ...

诗词有各种表达手法,根据不同的感受、需要、表现对象,可以有多种选择,只要用得合适,不存在最好最差之说。雨果说音乐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却又不得不说的东西”,有时候人的一些体验,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却又很想表达出来的。比如咏物,扣住特征的外部描摹是一种写法;抓住特征中某些形式特质进行类比,或作说明式的思考提点是一种写法;但是,当你所写之物的本体特征和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对应时,或者某些体验无法用之前两种写法充分体现时,或者类似体验前人已经用前两种手法和视角进行了充分抒写,那么就应该设法用习惯思维之外却又符合语言规律特点的方式去尽量表现。就以梅为例,形象上的直接描绘,人格类比的写法,都已经作品无数了。但个体的体验可能并不止于前两种写法所传达出来的感受。也正因此,张炎《词源》说词中咏梅,姜夔的《暗香》《疏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张炎的这个看法,历代并无异议。南宋后期更把这种写法发展到了极致。到了清代,更把姜夔奉为一代词宗,成为浙派宗主。80年代以前的文学史只重苏辛,对周、姜评价不高。而现在的文学史、词史则已经都把姜夔作为和柳、周、苏、辛并列的大家。你可以仔细看看他的词,细细追究起来,对于梅花本身的描摩极其简略,至于引发的哲思性思考,完全没有直接的句子来表达。甚至有许多句子,看起来似乎和梅花没有什么关系。但这也体现了观察和理解的差别。他的写法妙在遗貌取神,就咏物本身来说,梅花的清朗冷隽典雅的气质比任何他之前的诗词都要表现得传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从表意来说,已经脱离了从物的本体特征来引发思考感受的局限,使整个词境变得更为宽广。从而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悟。从艺术效果来看,感官体验的传达非常微妙,读词就像看一段影像一般,通过感官还原,既传达了梅花的气质精神,又融入了作者的寄托,就像复调音乐一样,显得韵味无穷。再就境界来看,显得清空浑厚。张炎称姜词特色为清空骚雅,苏轼说“空故纳万境”,正是这种空,使得意蕴丰厚,品之无尽。骚雅则有风人之旨,寄托遥深,并非停留于吟赏之间。再从写作手法体现的思维形式来看,前两种恰恰是属于最直观的思维方式。一般人们看到事物,不外乎从外在描摹,进而通过类比联想而由物及人。古人就说了,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表达,最直接的就是“外取诸物,近取诸身”,这也体现了你说的观察和理解的不同程度。虽然这并无高下之分,姜词的视角、手法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形式,比之前二者,是又进了一层的。说到底,其中反映的是人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一种变化。前者是以物为本位,后者偏向以人为本位。所以,沿着姜夔这条路线发展,吴文英的词就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现代感。姜词有些作品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但是没有吴走得那么远而已。至于王沂孙,则对于人的位置更为重视,从而在咏物时更集中地围绕写作主体来选择安排物的被写方面,这样就导致形象感偏弱,古人评价为“圭角太分明,有水清无鱼之恨”。
从学习诗词,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到诗词本身发展来看,都是先出现你说的单靠观察理解即不用典少用典的方法,先习惯于欣赏这种手法表现的作品,后出现和接受欣赏类似姜夔这样的手法和作品。诗歌咏物,同样如此,你可以看黄庭坚以后的宋诗咏物,物的主体地位开始逐渐降低和淡化,至于你说的始终扣住题面的写法也不再作为仅有的咏物手法。当然不扣住题面,不意味着完全脱离物,任意发挥。而是笔法上更加老到多变,若即若离,层次丰富起来。就像苏轼《卜算子》咏孤鸿,按你的看法,前2句和孤鸿完全不沾边,如果没有第4句的“缥缈孤鸿影”,恐怕连第3句都没了着落。到了换头处,才集中从神态和心理对人与孤鸿进行双关刻画。再看他的咏杨花,同样许多句子宕得很远,并非句句紧扣。全篇总在离合之间。但是,这些看似无关的句子,在意义上和那些与物相关的句子,是有逻辑关系的。也就是二者是一种蕴含的关系,前者是以后者的存在为前提的。无论什么咏物词,不管笔法怎样离合变化,离的部分始终和合的部分具有语意联结或者在结构上具有内在的依附关系。
另外,怎样的写法和体裁也有关系。一般的令词当然更适合用简洁明了的观照和表达,而慢词再这么写就显得单薄。所以你看凡慢词咏物,无论偏向以物为本的还是以人为本的,都不是那种简洁明了的写法。所谓物本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达祖的咏物词,你也可以去看。但其慢词咏物也仍然有用典,有离合,有多变的笔法。并非令词的那种明快警策。
另外,老兄说看到有许多和我下阕雷同之作,能否摘几首让我看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年华 发表于 2014-12-7 14:33
鸟鸣山音响,夜晓静河空,
采荇渔家子,泛舟青冥中.

和这种感觉不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8 10: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翔 发表于 2014-12-7 15:55
底韵深厚,欣赏学习,问候好友!

同问同问。多谢赏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7 18:44 , Processed in 0.07714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