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4|回复: 2

诗艺富味更耐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6 12: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艺富味更耐品

——读孤独食肉兽《虞美人·韶关》

·罗兴发·

这个题文并不新鲜,但也非无见地。比兴之托,则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道里是常言之辞。这篇作文,不是先有了这个题目,然后再求例证,而是读了一词,蹦来这个题目。见地不在我,而是人家词艺见地呈现于此。闲话休说,先把此词呈上:

+++++++++++++++++


  
虞美人·韶关
   
·孤独食肉兽·
    会车遥夜声如水。刺靥灯锋锐。故园忆子住湖南。遥挽湘江一曲默呢喃。
    于归不作天涯梦。孤客无人送。隧光明灭扣千环。又接雨窗蹂梦过韶关。
    注:乙未仲春再赴天南,夜车逾湘,拂晓入粤值雨,援笔于韶关,成词于广州、虎门间。   
  

++++++++++++++++++

如果你是读故事的口味,词里真还找不出具体的故事来。但也不是没一点事影儿可寻,从字里行间可以知道,词人回了一趟家乡,然后又走了。企图从故事本身的情节找情味寻意义的希望,肯定是要落空的。词家是写“行旅情怀”。不写具体看见了经历了些什么,重在于情怀情感的抒发。而这种抒发,又不想在你面前直抒。啊呀,喜呀,悲啊,往往在那些浅薄的“分行文体”里,才沾沾自喜。词家是把情怀情感寄藏在一些意象意境里。如果采用一大堆喜呀悲呀的直白抒发,固然通透明白,却是白而无味。借助于意象意境,情与意相互交织,细细的咀嚼体味,才分得出来那个真情真意之所在。从文字、意象、意境去咀嚼体味分辨那个情与意的真,这个过程,感受了写作的技巧,感受了技巧的高超美妙,你心中暗暗升起感叹,愉悦,这个审美过程,真如咀嚼橄榄,味道多多。词家的这个追求,读者真如咀嚼了橄榄呢。

会车遥夜声如水。刺靥灯锋锐。”“于归不作天涯梦。孤客无人送。隧光明灭扣千环。又接雨窗蹂梦过韶关。”主要是写旅行驰车及途车上的情感。为什么而旅?旅行去干了些什么?“故园忆子住湖南。”毫无争议的就这么一句。写的太简单了吧?如果我们再咀嚼一番途车所写,感觉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吧“天涯梦”“孤客”“隧光”、“明灭”、“千环”“雨窗”、“蹂梦”感觉这些意象,以及再感受由不作”、“无人送”、“扣”、“又接”与意象组成的意境,你受到的情感感染,恐怕不会是“光伟正”、“高大全”吧?读过之后,再迟钝的感觉,心中唤出“感伤”二字,恐怕也是情不由己!为什么感伤?“故园忆子住湖南”,必然吸引你去研究。最吸引你研究的是那个字。“子曰”,那个孔子、老子、公子、夫子与这个肯定不沾边,唯“儿子”跑不脱。谁是儿子?谁的儿子?你得推敲推敲。如果认定词作者是老爸,那么,儿子是谁就太好理解了。如果把“故园忆子中的“故园”当主语,那么故园、故土、故乡父老乡亲是长辈,那么“行旅人”就是儿子了。设想一下吧,由于儿子的身份不同“于归不作天涯梦。孤客无人送。隧光明灭扣千环。又接雨窗蹂梦过韶关。”你咀嚼出来的味道肯定不相同,你心中唤出的那“感伤”二字,味道恐怕也是别味多多。儿子到底所属什么身份?似乎两种都有可能。到底是些什么引起感伤?才是最吸引研究的问题。

“遥挽湘江一曲默呢喃”,是“故园忆子住湖南”的下接句。遥挽湘江一曲”是“住湖南”的具体内容,默呢喃”是乘车去湖南在车上想到“遥挽湘江一曲”的情感。默呢喃”,回忆过往,有多少亲昵值得留念啊,如同勤燕、亲燕、乳燕融融一家的温情、温馨。燕融一般的温馨,究竟是指什么?这大概得从诗的特征说起了。作文可以直说。但有些事,有些环境、气候、场合就不能直说,或者不准说。于是就产生了不得不说及相应的说话方式,例如先秦寓言。诗歌吸取先秦寓言的特点,以意象意境寓托,就是严沧浪所谓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荃” 寓托之言,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燕融一般的温馨,究竟是指什么?就我自己的领会,是指传统文化中那些温情脉脉的珍贵。例如父慈子孝,母慈子孝等等。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从慈孝讲起,再讲君臣,治国平天,都是在讲修身。修身的内容,诸如仁义廉耻等等都是好东西。再例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本来是各自诺守各职的伦理道德与道德政治,是个好东西。偏偏就被一些人当成封建毒草,三番五次的批来批去,非要弄个子不子父不父,无仁无耻才好。现在,被揭露出来的很大很多官员,没有一点“父母官”的修身之为德,为政之后,既无仁,更无耻,借“资源合理配置”之机,国民资源被他们一翻牌,就成为他们“合理合法”的家族“民营企业”了,有了资本就更加为所欲为,任性嚣张。天津一声爆炸,不就暴出很多这类无仁无耻么!“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丰富的内涵,“子孝”是家庭内容,“爱民如子”,是社会内容,好东西呢。官生如果“爱民如子”都作不到,台上空喊“科学”“民主”,真的是走秀了。“科学”“民主”是好东西,走秀就要不得了!

默呢喃”接前句的“忆子”,体味了关于子”的内容。逻辑是说得过去的。问题是,文字分明写着遥挽湘江一曲”,怎么理解?有典故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是我们熟悉的诗句。这是写关于尧帝女儿与舜帝的故事。尧舜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最好的“父母官”偶像,尧帝女儿与舜帝的故事,是恩爱的偶像。这些偶像,在历朝历代的官心里未必供奉,但是,朝朝代代的老百姓却深信不疑,并且儿童时代就作为美好故事相传。这些美好的故事,对老百姓之间的尊让互爱的美好德操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由此而“默呢喃”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爱,包括“父慈子敬”“母慈子敬”的内容。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又是大家都熟悉的诗句。这些诗句描写了一个翻天地覆的时代变化。这个翻天覆地变化的政治凝聚,就一个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如果这个政治目标被颠覆,被粪土了的当年万户侯,又成了新土豪,无论如何,也不值得高兴。“隧光明灭扣千环。又接雨窗蹂梦过韶关。”读来心情的确沉重复杂。回想我们的儿童时代,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家喻户晓。人户对开,人户之间不需互相戒备,户户人人是亲和融融,家有好事互相祝贺,家有好吃互相品尝,家有儿女竹马往来。呢喃”融融之情,至今不能割舍,默默能记,人之常情。

当我们回头体味“遥挽湘江一曲”里的“遥挽二字的时,再体味会车遥夜声如水。刺靥灯锋锐。”“于归不作天涯梦。孤客无人送。隧光明灭扣千环。又接雨窗蹂梦过韶关。”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不写春风得意马蹄疾。有这样的文化气氛吗?有这样的文化心情吗?“遥挽”,这一“字,字典里说,有几种意思,挽救、挽留,另还与“悼”字可以相联等等。富人确实春风得意,他们时时高喊不要仇富,人们不仇富,但是,人们有一种文化情怀的感伤,不应该被仇吧?好像富人们并没有建立起欣欣向荣的文化繁荣占领什么文化阵地,就对人们的文化情怀还要打棍子,时间上是不是还早了一些呢?

有了前面这些关于“以及“遥挽湘江一曲”的文化内涵的分析,于是,“故园忆子中的子”到底是什么身份,要弄个清楚明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子” 的两种身份都不可脱离这些文化内涵,都应该具有这些文化内涵。“子”的身份只是一种假托,情感凝重书写文化情怀,才是词之主旨。

诗艺富味更耐品,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明白,意图很清楚,无非是对此词艺术写作技巧的欣赏。欣赏之后还有一大感慨,此词艺术技巧可赏,并非为艺术而艺术,更为特色。耐品的何止技巧,意深意真,更耐品。读完掩卷,思绪仍然不断,耐品的还有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旧诗词中那种行旅羁客,公子王孙,锦衣玉食,挥金如土,心思眷念,多是腻发酥处,风情万种,欲献相隔。人们都已经读烂了。此词塑造的人物,却有几分新鲜。虽西装革履,一副劳碌奔波的倦容,却心藏文化情怀,眷念民族文化瑰宝,举目所瞻,更在云际深处。

前面开头就说了,此词在写“行旅情怀”。品读之后,甚有所感,与旧抒“行旅情怀”相比,内涵迥异,主旨迥异,耳目一新。

诗无达诂。我的读感,只言而已,未必能达。

2015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8 08: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学习!问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2: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鹤放云 于 2015-9-25 12:12 编辑

感谢城子老师的鼓励。问候。先生很谦虚,多指教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 12:13 , Processed in 0.082472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