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60|回复: 1

《语文》教科书充“差不多先生”几时休——与温儒敏商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8 21: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悠哉 于 2016-2-29 20:26 编辑

              《语文》教科书充当“差不多先生”几时休?
                   ——与温儒敏先生商榷


朋友你好!
        谢谢你发来邮件,推荐温儒敏教授的《语文教材怎样改才能让人满意?》访谈。这是“人民网”一张贴子,原文发表在《人民日报》2010年12月23日。我手头没有这份报纸,无法查对,不过这无关紧要。在这篇访谈中,温教授以下话吸住我的眼球——

        记者: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新的变化?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样的总体评价?
        温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现有的语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尽量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问题探究(思考题)设计就注意多样选择,贴近学生语文生活,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一课还有阅读链接或拓展书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探究。这些都是新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少,媒体的有些批评是中肯的。特别是某些版本的小学教材,其选文以及问题的设计,包括教师用书编写,对儿童心理照顾不够,导读和问答题设计过于说教,所谓思想性的体现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倾向。还有的课文删改过于随意。社会上批评语文教材的意见大都是围绕课文的选择,哪些作品可以选,哪些不一定选,都可以讨论。
        我认为目前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缺失,不在选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http://xj.people.com.cn/GB/192691/13573748.html]

        温教授强调“梯度”自然正确,但是否认选文的缺失,实乃一叶障目。悠哉对此万难苟同,具体申说如下:
        一、拿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来说:第五单元有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笛福《荒岛余生》、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里根《真正的英雄》、《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以上选文就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探险”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成人活动,适合用来教初一孩子吗?这是个大问题。
        其次,《荒岛余生》选文是否生动活泼,贴切儿童需要呢?我认为不适合,读起来感觉陌生、乏味。换成《哈克·贝利历险记》或《彼得·潘》之类的节选,岂不是更好吗?
        再次,教材编写者缺乏眼光,在上文脚注里称“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但是专家明明指出,这纯属翻译者的误译。黄杲新在《鲁滨逊历险记》新译本的前言里说:“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一生之中从来都不曾‘漂流’过!”新译本问世十几年了,且销路很好,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说“漂流记”;这个并不准确的译名,也仍不时会见诸报端。翻译家周克希感慨道:“习惯的改变,是要假以时日的。”[ 周克希:《译边草》,百佳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考虑到教科书的巨大发行量,这种“死不认错”和“将错就错”的行径,难道不令人摇首吗?《语文》教科书充当胡适所谓的“差不多先生”,究竟到几时才罢休呢?
        最后,教材编写者所拟标题《荒岛余生》很成问题。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给“余生”的解释:“①指晚年:安度~。②(大灾难后)侥幸保全的生命:劫后~︱虎口~。”窃以为,将鲁滨孙的努力生活和建设荒岛概括为“余生”极不恰当,毋宁说“荒岛生涯”更佳些,这才避免了汉语“余”字带来的消极意味。
        顺便提一下:类似例子还有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孤独”二字缺乏蕴藉之致,洵属拙劣标题。
        二、拿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来说:第五单元有陶渊明《桃花源记》、刘禹锡《陋室铭》、周敦颐《爱莲说》、魏学洢《核舟记》、《礼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笔者感觉如此“组元”极不合理,有胡乱拼凑之嫌疑。
首先,将《桃花源记》与几篇古文混编一处,显然漠视了它是一篇玄怪小说,而不是什么“古文”。关于这个话题,笔者论文《〈桃花源记〉的文体归属及教法新议》作了详尽论证,敬请你参看!
        其次,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教材编写者写道:“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也纯属无知者的妄拟。实际上,这种理想不仅在当时社会条件下不能变成现实,而且在现在乃至几百年后的中国,仍然不能变成现实。既然如此,搞这种研讨岂不是很无聊么?
        小说教学究竟教什么?教材编写者对此并不清楚,因此才会出这种思考题。这道题未必就是温儒敏教授所拟,但是他作为业内专家竟看不出错误,恐怕难逃其咎吧?
        三、拿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来说:第五单元入选《香菱学诗》,这就很不妥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中有两首律诗,这给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增添莫大麻烦。如今中文系师范生不注重古诗修养,大多数人并不会写古诗却走上教学岗位,怎么能教得好这篇课文呢?《红楼梦》有那么多好文可入选,例如《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等,教材编写者偏偏选此,难道不是欠缺眼光吗?
        四、拿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来说:入选《林黛玉进贾府》,就与初中教科书入选的《香菱学诗》衔接不上;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摹写老人心态,与中学生格格不入,许多教师抱怨“没法教”,“不知怎么教才好”,显然应在剔除之列。
        五、拿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来说:第三单元的《拿来主义》,我同意王富仁先生的见解,主张将其删除:

        我认为,像《拿来主义》、《“友邦惊诧”论》这样的文章是不适合中学生学习的。要触摸到《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意义,至少要对三个基本概念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外国文化、需要我们创造的中国现代文化。只有有了这样的感觉和感受,并且需要理顺这三者的关系,学生才能感觉到鲁迅的《拿来主义》所表达的一系列内容及其重要性,才对他使用的词语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感觉和感受,但对于刚刚接触人类文化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王富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六、拿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来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应当入选,但是与第三册的《林黛玉进贾府》调换一下位置才好。教材编写者肆意打乱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抛开文学接受者的认知规律,这是极不负责任的。
教材毛病如此之多,症结究竟何在?
        窃以为,关键在于教材编写者严重脱离中学教学实践,包括温儒敏教授在内。尽管他们满腹学问,却实在难以承担这项重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17:37 , Processed in 0.076957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