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笛简介
曾获首届“路遥杯”青年文学奖、首届中国青年文学大奖,国际汉语大赛一等奖,以及国内各类文学大奖赛获奖五十余次。作品曾在《中国窗口》《信息世界》《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人》《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学报》《青春》《女友》美国《美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杂志报刊发表。诗歌作品被选入由巴金主编的上海50年文学作品选。有作品介绍到国外并入选《世界诗人诗选》。作品被收入近百种选集。北京城巿未来文化艺术中心文化顾问,中国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首席文化顾问,人人访谈总编、国际联合报社总编,中国城市媒体传媒联盟副秘书长,人物网副总编,中国人物报道主编,中国"太湖风"诗歌大奖赛终审评委,世界散文诗研究院副院长,世界散文诗博览副主编,世界网络诗人联合会创始人。中国仓央嘉措诗社,贵州一道诗艺总社,东方摄影家文学,山东东坡诗社顾问。 被采访人:秦华(简称秦):【又笔名巴伶仁】,本名唐玲。祖籍四川,生于新疆,长于湖南,曾经在陕西、无锡学习生活工作过,现居上海。
网络散文诗拓荒者(人称散文诗酵母)。
中国散文诗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员、上海作协会员、上海朗诵协会会员暨巾帼玫瑰女诗人朗诵队干事,北京旗袍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儒商联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分会主席、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等。 获“鲁黎”诗歌奖等全国征文奖、杰出诗人奖、优秀评委奖等几十次。
作品散见《中国散文诗90年》《诗刊“中国当代诗库》、《散文诗精读(百年经典:青少年美文阅读)》、《诗百家》、《中国当代九人诗选》等几十种选本,《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诗潮》、《岁月》、《香港散文诗》、《常青藤》、《澳洲红鹦鹉》《中学生语文报》等世界各地几十种报刊杂志。 入录《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和诗歌集《生活的诗意》及网络电子版书刊若干。
主编过《一窗阳光散文诗精选》,《散文诗博览》及《世界散文诗人大辞海》总编。中国诗歌网及《谷风诗刊》副总编、晨曦诗社、浦江诗会等报刊杂志及论坛顾问。致力于中国散文诗事业发展的虔诚者。
观点:用心灵发现美景;用文字表达世界
秦华和著名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英在一起聊天
秦华和著名诗人杨炼在上海诗歌节
陆澄、秦华、卓卿、王伟在上海作协
金笛: 秦华您好,我们有过一次会面,还是你请我去的,上海三八节红酒诗歌朗诵会。
秦华:金笛老师好!首先感谢您对我的采访。再感谢那天您能够应邀参加上海白领诗社联合沪上十几家民间诗社举办的“上海三八节红酒诗歌朗诵会”。
那天人多,本来主办方邀请您发言的,但我都没有注意到您何时离开了?照顾不周请老师多多包涵!
金笛: 我不知道你在上海这个城巿住了多久,以前也知道你在上海经常举办一些诗歌活动,你能聊聊这些话题吗?
秦华:我住在上海加起来有二十多年了。我丈夫的祖籍是松江府的人(上海土著)。上海的(顾、陆、施、徐)四大姓之一。
我主要从事散文诗推广及诗歌朗诵活动。进行过多种多样的散文诗讲座。
2001年起一直在网络里写作,主要是榕树下、红袖添香、中国诗歌网、诗歌报网站、岁月杂志网、红网、智客、乐趣园、青年文艺网、绿风、百度空间、天涯、新浪博客、网易博客、腾讯空间、搜狐博客等。
只要有人介绍网站我就去。几乎所有大网站及文学网站都有我的足迹。可以说我为推广散文诗,无处不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为推广散文诗,我在网络停留的时间每天都有十几个小时。进一个论坛就建议建立一个散文诗栏目,我做首席版主,等到大家熟悉喜欢了这个栏目,我就转移阵地,开辟新的散文诗栏目。2002年起榕树下的中国蓝调儿散文诗组合非常有名,我是主编。为《散文诗世界》建立网站,点击率两年超过70万。现在,中国许多实力派散文诗作家都是这十几年通过网络学习散文诗,成为散文诗中流砥柱的。在网络上举办过几次散文诗比赛。因为被评为优秀评委而在2006年被大庆作协批准为会员。 2006年5月参加新诗大观编辑部的年会,被评为杰出诗人。第一次从网络走出进入现实,与诗人们开始了正面接触,又在石家庄《诗选刊》编辑部见到了当时的许多诗人编辑。感觉诗人们都的善良单纯。
接着去了青岛,与平度作协的领导作家诗人交流,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经验。
回上海会,诗人鹤雨通过QQ与我交流,拉我进入上海诗歌界。2006年十一前鹤雨带我参加了上海各大诗社在上海社科院的联谊活动。这次活动上认识了一批诗歌作者。记得有城市诗社的社长铁舞与骨干XXX,新城市诗社社长玄鱼与秘书长杞人,海上风诗社社长李文亮及陈佩君,责任主编漂之雨,翻译诗评人蒋鼎文等。后来在社科院的城市诗人社的活动上认识了现在的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杨绣丽等。 因为海上风诗社活动地方在虹口区图书馆,离我家近,就参与他们的活动了。不久成为编辑部编辑。与他们一起举办诗歌研讨会及朗诵会。在参与海上风的活动同时,也参与城市诗人社与新城市诗社的活动,比如下河迷仓的大型诗歌研讨朗诵会,与太仓的诗歌联谊会。2008年情人节那天宓月路过上海,我们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举办了她的散文诗研讨朗诵会,我参与策划组织并主持的。特别是新城市诗社的十周年庆前,走访铜陵、南京、无锡等长三角诗歌圈活动,在2009年参与策划了新城市诗社十周年庆祝活动。;举办了全国诗歌征文活动。当时邀请到了中宣部的老领导,中国诗歌学会的常委秘书长祁人及中国诗歌协会网站站长周占林,上海宣传部的老领导及各媒体。邀请到长三角及上海周边各大诗社的负责人及诗人等近二百人,影响力不小。 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参与策划了在豫园茶楼举办的全国首个诗茶朗诵会。
邀请到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金话筒主持人陆澄,安溪的领导及当时的上海著名诗人季振邦、刘希涛及实力诗人孙思、徐俊国、语伞、南鲁、陆群、牧诗人、袁雪蕾、王永银等,还有沪上的几大诗社:沪东文化宫、中外散文诗学会上海分会、华亭诗社、城市诗社、新城市诗社、海上诗社、海上风诗社、谷风诗社等,还有安溪朗诵协会及茶道表演队等参与。
从2006年5月走出网络,走进现实,时至今日,参与策划举办的诗歌研讨会与朗诵会不计其数了。有时是周六与周日分别两个地方的活动。有时是周六周日连续一个地方参加活动。有些是客串,有些是参与策划、评论、朗诵。
最奇的是2014年5月23日,早上在杨浦区文化馆参加民间诗歌节的策划活动。中午一点到豫园清真寺参加周书林的诗歌研讨会。下午三点赶到思南公馆参加闪诵活动。晚上7点又参加燕松杯诗尚颁奖典礼。
尽管我的心脏不好,安装了ICD(埋藏式心脏除颤复律仪),有时会躺在交通车上,但因为有文学支撑,生活还是是非常快乐的。
金笛:您 在什么时候喜欢上文学并开始创作的?
秦华:说来话长。
我从小喜欢文学。上小学时就因为买书,把妈妈给我打酱油的钱买了书,边走边看撞树,回家挨骂。
大约在我上初一吧?写了话剧投稿解放军文艺被打回来被同学们嘲笑就不再写这类东西了。上高一,我的作文《汽笛长鸣》得了最高分98分(描写北方夏收情景)。被老师做范文在各班级读。接着是上黑板报等,引发了我的写作愿意。后来看得多了才清楚这样的文章就是散文诗。
1993年我们有了企业报。我又开始作文了。每期报纸上都有我的作品(时评杂论、生活常识小窍门、文摘等),有时会一期报刊出现三篇我的作品,因此,我有了几个笔名(秦华、吾思、汐波)。年年是单位的优秀通讯员。不久还参加了报刊编辑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如何选稿,排版。1995年起就是地方时报记者编辑并兼职房地产报副刊编辑。
真正开始文学创作应该是1999年5月12日早晨差点猝死而复活过来才想到应该给自己留下点什么,不能白活了。特别是2000年7/8/9三个月住过五次医院,三次救护车送去医院。第五次就按医嘱进行了ICD植入术。这种机器保质期以前是十一年。我坚持吃药,维持到2014年(2008年机器就报警了)心脏病再次复发时不得不在中山医院换掉了报废的ICD。这次比较简单,只是换仪器,没有换心脏里的导管。2000年这种仪器还是临床实验阶段,费用高,风险大。在手术台上要进行猝停复苏测试三次。主刀医生都是回国医学博士后导师。我的主任医生在我苏醒后对我说他也提心吊胆的(作为无锡第一例这样的手术,他要为医院负责,为患者负责,患者家属负责,还有自己与自己家人负责)等。还有医院里的生老病死及病人及家属与医生的所见所闻都激发了我写作的灵感。
从那时开始,我就走向了文学创作。开始用稿纸写,主要是散文随笔及游记杂谈等有些刊登地方报刊上。后来用电脑写作到文学网站论坛发布。当时是需要进网吧按时计费的,为省时间改为写诗歌了。我擅长散文诗,而散文诗不被认可,没有发表的园地,就激发了我为散文诗开荒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