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88|回复: 43

诗歌写读杂感(3)灵感写作与临屏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9 18: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乐山船公 于 2019-6-22 15:49 编辑

诗歌写读杂感(3)灵感写作与临屏写作

“因为老诗人对诗歌要求高,一般都会改了又改,属灵感枯竭类(俺说的是一般情况)。而青年诗写者往往是凭兴趣写作、灵感创作”。这是俺《对中诗现代版面的几点操作性建议》(注解1)中的一段话。引出这段话,主要是想谈谈,临屏诗写对激发和挖掘灵感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这段话中说灵感枯竭,就是指俺。但俺曾经灵感过。交过底,写不写这篇俺犹豫过,毕竟灵感这东西太私有,谈自己可以,不好谈别人的灵感。但光谈自己也有点自说自话。没办法,就算业余爱好交流吧。

一、对诗歌写作的灵感认知

灵感,百度解释为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从诗写角度理解为:按诗义要求原意境场境创联出新意境场境的瞬间文字思维能力。是的,灵感诗写首先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文字癖好或文字个性爱好形成的逻辑组合能力。试想,一个文盲半文盲,不会具有文字灵感。其次,要创联出新的意境场境。就是文字要有预期,交给读者预期是熟悉的默认的,通过文字反射给读者大脑的却是新的,超出预期的。这个“新”,不陌生,是读者熟知的领域产生的一种境象关联、语义拓展、精神向度的发散,是未知性的延伸。比如,优秀诗歌中语境勾联的通感、比兴形成的象征、悖论引发的思索、人性冲突的拷问等。

现代新诗,发展到当下,是在创設一种全新的多棱角的语境生态。在《诗歌写读杂感》中有一段话:“现代白话诗歌,跟古诗中明确的诗眼诗骨不同,而是呈现多棱角,留给了不同读者品味的时空。但优秀的白话诗歌,多棱角中肯定有一面,留给了神性阅读者。这二者的契合,正是新诗至今赖以存世的根基。”(注解2)新诗这种多棱角语态,变成灵感会呈现一个新的意境场境,这是具备灵感诗写的一个条件。另一个条件,是瞬间产生或触发

有人说,灵感是天生的。没有灵感天份,成不了诗人。这个理解多半是错的。在《诗歌写读杂感(2):对新诗的肤浅认识》中,俺重复了曾经提出的一个观点:“诗歌是微雕艺术品(即人工制品),是拿来看的,观赏的”。(注解3)为什么是微雕的人工制品?因为诗歌是用文字来精雕细刻的。灵感诗写,是文化素质挤进诗写过程中的超级思维。灵感,的确有天份,甚至带有神性,但它是生活与文字蕴藏大脑并挤压变形成金的闪现。

举个例子,2004年的一首记叙类诗歌《黄龙溪古镇》。这个古镇位于成都双流县华阳,在锦江与鹿溪河的交汇处。俺去过多次,第一次的印象最深,记得是七夕情人节,卖玫瑰花的不少,在江边古楼吃豆花鱼非常舒服,就是店内厨房烧出的炊烟太大。这些印象,都汇成了一句:胖厨娘把全部声音倒进锅里。

写这首,首先是想到了这句,就是临江古楼餐厅巨大的油锅炒菜声音和冒出的浓烟,占据了大脑。但要真正形成灵感写作,并非易事。显然,要鼎现通感效果,前面的铺垫异常重要。比如第一句“两旁的明清小楼,把天空压成青石板那么宽”,这样的描述语句是低调而安静的。之后铺陈的老太、卖花女和胖厨娘,就象弹钢琴一样,先从低音区过渡到中音区,再出现高音,留足余音。如果这首前面就喧染热闹场景,尾句就索然无味了。所以,抓住灵感和形成灵感的文字效果,是两码子事。下面读读这首:

《黄龙溪古镇》

两旁的明清小楼,把天空压成青石板那么宽
车辙有我熟悉的深度,花窗木格,邛漆小卷
里面可能一辆鸡公车,或老式马拉车
变成店铺的门内,已经不在寂寞干旱了
卖花女停在踩陷的街沿,边看边吆
坐着的老妇人一根大头针穿过布鞋底
“玫瑰花”,一针又穿过去,“玫瑰花”
噗地一声,对面胖厨娘撒了水盆,这时
残阳和松枝烧出的炊烟占据了天大的街面
习惯不习惯,胖厨娘都把全部声音倒进锅里
(注解4)

这首原诗要长一些,后来删改了,记得是2006年《芙蓉锦江》刊用过。我们来反推一下,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这首就不象诗了,肯定是流水文字,而且了无新意。是不是这样呢,如果换一位诗写高手,这首可能会呈现得更加高级,读者自己体会吧。

再举一个例子。《赵豆腐》是赵四系列中的一首。赵豆腐原型是赵家弯的一户农民,也是俺同辈亲戚。他自小就是免嘴,说话嗡嗡的难听。为了哺养两个女儿,小俩口每天凌晨两点就开始点豆腐,天不亮走村串户的吆喝。每天五六十里路,赵家弯远近都叫他赵豆腐。他平时不爱说话,但喝点酒就有话要说了,且声音大,吐词也清楚多了。后来停了豆腐打工去了。《赵豆腐》这首留有原型,同时又移植了一场村口龙门阵的场景。如下:

《赵豆腐》

赵豆腐是兔嘴,“买豆腐咯”吆喝成“弯肉虎哦”
清晨,婆姨媳妇们会端着“弯肉虎”的嗡嗡声
把上午和下午切成一块一块的滋味
多年来,山村已经习惯这嗡嗡叫醒的黎明

赵豆腐嗡声嗡气的缺陷,至少有一次例外
那晚村口摆龙门阵,摆到灾年有人吃耗子肉香死
赵豆腐乐不可支,突然横出:“人肉才香啊!”                  
一坝子人,全部静下来,看他半天
(注解5)

叙述诗要呈现一个“场”,不容易。一般而言,呈现一个静态画面相对容易,呈现一个动感画面比较难,但要呈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场”,相当难。这首第二节,“一坝子人,全部静下来,看他半天”,这个场面是鲜活的,有点尴尬,又有点苦涩酸楚,还有点滑稽。其实,当时是写因贫穷无法治愈赵四的免唇,怎么会移植这么一个“场”进来,确实记不清了。但这个“场”,把当时农村历极度贫困的背影给掀了出来,恰好表达了意图,也符合赵四率真的性格逻辑。这的确有些灵感成分。

《末路》是同期写赵四中的一首,主要呈现城乡之间的冲突。个人认为属于观察角度选择中在抽象时的灵感发现。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当时几乎都是市民角度来洗刷农民工,瞧不起、白眼他们。《末路》在选取角度时,悄悄把赵四与电杆、女贞树并列,来呈现隔阂。显然,赵四不会有意站在电杆下,而是通过抽象后移植了这个画面。如下:

《末路》

打这条路走过
几次,赵四就意识到
几次是多余的
他仔细地数过30根电杆
又仔细地数过30棵女贞树
它们都恰到好处

赵四站到31的位置
排成一排
再看看路过的几个陌生人
(注解6)

上面三个例子应该佐证俺对灵感诗写的认知。十几年过去了,现在读这几首,不足之处满多的。比如古镇那首中间叙述不够精当,赵豆腐两节过渡有些硬等。但这些灵感例证还不是最经典的例证。

二、临屏写作是激发和挖掘灵感的有效方式

从个人诗写历程看,2006年至2007年是一次诗写高峰。其中,每周准时参加诗歌报挑战者版面两小时临屏写作比赛,成为重要载体。记得那几年,有近20次获得前三,有十余次获得第一。后来也成为版主,主持过临屏诗写。个人体会,临屏诗写是激发和挖掘灵感的有效方式。下面举例说明:

2006年2月,参加115期两小时屏写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3个题目的写作(写1首或3首均可)。匿名投票后,这3首获得第三名。下面是《路过》这首:

《路过》

路过自己,看见生活象一堆石头
在里面昏迷了多久,已经不重要
把一条弯弯的河流架到眼底
激动时流出两块巨石
哐当哐当作响
你们擦肩而过也听不见
(注解7)

写这首过程有些奇妙。当时3个题目中最先写《路过》,却找不到北,半天无感觉,又写《春寒》,就这样用去了一个多小时。记得,再写《路过》和《比远更远的地方》的时候,几乎是在半小时多点完成的,也不知道是那方神灵相助,真的体验了一次什么叫“一气呵成”。

现在读这首,如果与《黄龙溪古镇》和《赵豆腐》这两首比较,完全是虚拟写法。没有实际的画面、动感和“场”,就是以内心默认的石头喻体,以哐当哐当的象声词来象征暗示生活情绪。《黄龙溪古镇》和《赵豆腐》是写外在的声音,能辨析的现实的声音。《路过》却是陷于体内的声音,巨大而狂野,外人听不到。这也多少折射了那段时间比较郁闷的心情。诗歌本来就是诗者的发泄工具,在十几分钟完成《路过》,就是把这种积压已久的心情,瞬间的闪现出来,这的确有些神。

115期结束后,诗歌报的小白角老师是这样评价《路过》这首的:
整体印象淡然有秩,首先文风非常质朴,没有太多的铺陈,入手极快,开门见山。如:“路过自己/看见生活象一堆石头”,大刀阔斧,就事论事,主线清晰,鲜有蔓条。将“生活”比作“石头”,喻体意象选取到位,为下面“哐当哐当作响”留下弦外之音。诗人在具备一定的生活感悟基础上,在“昏迷”的状态下,将生活中暗波汹涌,世情如霜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手法很隐晦,但却能令人在读毕有耳目一新,恍然大悟之感,势必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意象选取的重要性。“激动时流出两块巨石/哐当哐当作响”就是这句揭示主旨。最末一句稍显急躁,收尾粗糙,有些浅白,能含蓄更好,更能蒸发出诗歌的整体韵味。(注解8)

除《路过》这首外,另一首《比远更远的地方》也是一气呵成,也获得了不少好评。如下:

《比远更远的地方》

想象站在自己的肩上
然后,又站到自己的肩上
这样循环是一个奇迹

清晨,我把阳光平射过来
让你们看见什么叫远
晚上,只需举起半个月亮
你们就能看见比远更远的地方
(注解7)

当时就是想,越高才越远。但为什么要循环地站在肩上,为什么要反常态的叠加自己(坦率说,当时几乎不涉猎国外流派诗歌技法),这也太魔幻了点。还有,难道太阳照得不够远吗,没有太阳能有月亮吗,但为什么要举起半个月亮就会更远,这也是比较离奇的想法。虽然当晚补充了一个解释,但都是事后归于理性的逻辑解释,显得片面。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那十几分钟发生了灵感火花,笔下生花了。

小白角老师是这样评价《比远更远的地方》这首的:
开头以颠覆的视角入手,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这篇又与上面两首不同,相反的,这首密布着现代与后现代的气息。“反传统”是现代先锋创作的理念,试图通过一种另类的视觉展现内心的世界。这首在朦胧的意境中缓缓云卷云舒,无拘无束。“想象站在自己的肩上/然后/又站到自己的肩上/这样循环是一个奇迹”,不过这首里面没有现代派的病态与癫狂,只有一些冷静的锋芒,于字里行间刀光剑影。结尾处意犹未尽,“余音缭绕,三日不绝。”如“晚上/只需举起半个月亮/你们就能看见比远更远的地方”。擅长语言教育的叶圣陶一向赞同“好文章一个字都不容增删。”这一理念,这篇也是,字数多寡影响着全诗的气流,“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值得留意的地方。(注解8)

举这两首诗写例子,说明灵感创作是客观存在的,是亲历且至今还感到惊讶的创作过程。这并非是说这两首就好到了哪里去,而是感到能超常发挥并写出超过当时水准的作品。显然,小白角老师主要是从肯定和鼓励的角度。现在读这两首,俺自认为也没有多少吸引力。如果换成高手来写,肯定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粗略统计,那几年认为有品味的作品,80%都是在临屏比赛时完成的。所以,当初就注意到了灵感的重要性,意识到了要置于灵感的临界状态,需要外力和内力共同作用一个灵点。这个触发的载体,更多的是通过临屏诗写有意识地去挖掘。也正因为如此,俺才在文章开头,点出那一段话。而关键内容,是《建议》每周开展临屏诗写,而且认为这种比赛活动是抓住年诗人的重要阵地。这些实例证明,临屏诗写是可以写出超常的优秀作品的,无庸置疑是一条有效的创作捷径。

三、几点总结性体会

灵感就象大脑中的金矿一样,没有人知道如何储存又储存在哪里。但金矿客观存在,且时而闪现。这就需要树立灵感意识,去体认和捕获。下面粗略总结点:

1.常态写作触发的灵感,具有偶然性,要善于捕获,抓住不放。

上面举例的《黄龙溪古镇》、《赵豆腐》和《末路》,都是在没有压力条件下的常态写作。《黄龙溪古镇》是先抓住了最后一句的通感效果,再来倒排诗写结构,是有铺设预谋的。《赵豆腐》第二节,是抓住了与原意图不同的一个“场”,移植进来,起到了借“场”生花的效果。《末路》主要是选取角度的灵感发现。写这3首,产生灵感的状态、抓住灵感的时机和诗写方式都截然不同。所以,常态下灵感是偶发的,没有抓的意识,就会跑掉。同时,还要把偶发的灵感变成灵感诗写,让文字活灵活现地体现灵感,对得起灵感。

2.压力写作触发的灵感,具有必然性,是一次神性写作。

《路过》和《比远更远的地方》这两首,是在两小时临屏比赛完成的,参与者会面临时间压力、比赛压力。如果一个参与者只是来玩,写好写坏无所谓,灵感就是休眠的。对于有强烈压力感的参与者,通常会产生常态写作绝对没有的状态。个人认为至少会出现三种状态中的一种:一是高度集中全神贯注,会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二是所有蕴藏的休眠状态的积累,会在瞬间被唤醒并处于活跃状态;三是本人无法控制的一次文字神游。显然,三种状态全部并发,诗写结果一定是超常的。居于此,处于压力条件下的灵性诗写,就是一次神性诗写,就象被赋予了超能,有些非我的成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非常多,比如影视、绘画、研发、高考以及两弹一星、中国航天团队事迹等等。也就是说,人这种灵长类动物,只要具备相当能力和应有的储备,在外压内挤的状态下,就会激发超常动力,形成一次自我超越。

3.客观地认识灵感,有意识地捕获灵性,善于挖掘和触发灵感。

万事万物,都有灵性,只是大多数人只审视表象,很难去提练本质。任何诗写都是客观的反映。所以,诗在诗外。但诗歌是文字游戏,必须通过文字中介来达成。文字也是有灵性的,来源于民族文化沉淀的基因。简单地说,优秀诗歌,就是客观灵性与文字灵性,通过作者大脑加工铸造合成的精神产品。一个有生活阅历的文盲,可能是语言天才,但不会有文字创作。一个象牙塔内自成一统的书呆子,认知间接,只会被书本左右,是书本的跟屁虫、衍生物。所以,大脑储备的金矿主要来自客观生活的观察、体验、积累和总结。没有金矿,文字可能漂亮但会漂浮。当然,现代某些虚拟状态作品,并非漂浮,都映射现实。这里不展开)。当作者意识到金矿时,灵性的文字会自然而然地去探寻。这时的灵感是偶发的。只有作者有意识地去观察、体认和把控规律时,文字才会变成灵感的勘探者、挖掘者甚至规模开采者。这时的灵感闪现是必然的。临屏比赛状态,就是让文字尽快变成灵感采掘者的状态。如果要排序的话,客观生活第一,文字能力第二,灵感(金矿)第三。记得,新中国历练出来的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始终强调并坚守“文艺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灵感诗写,至少有两个进程,一是捕获,二是应用。质量好不好,一是取决于大脑金矿的含金纯度,二是取决于文字加工艺术。所以,灵感是有等级的,是有质量差异的。初写诗歌,也会有灵感,但质量不高,这来源于大脑金矿的质量不高。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的文字能力是否对得起灵感效果。毕竟文字是灵感的载体。诗写功力又是多层次的个性化的。记得,俺与诗友交流时说过一句话:“一首诗,在当下快餐化阅读体验中,15秒内吸引不了读者,几乎等于报废”。个人认为,诗写功力,不仅体现在灵感创作的整体效果上,还直观的表现在首句或首节是否引人入胜的细节处理上(主要短诗)。这也是排序中,把灵感排在文字能力之后的理由。这么多年,俺不主动投稿,就是发现俺的金矿质量劣。俺修炼不够,怕子孙笑话,怕百年之后的后人嘲讽。

上述文字没有从思想情感立意上阐述(俺认为强烈的思想情感也是驱动灵感的方式之一),主要从技术角度进行粗略分析,主要意图就是倡导临屏诗写,开展临屏诗写活动。因篇幅累赘,本想大幅删减的,但属感知记录,就保留了。纯属个人经历见解,与兴趣者交流分享。若有不妥,请及时指正。


                             乐山船公
                            2019年6月19日


注解1:
对中诗现代版面的几点操作性建议
http://bbs.yzs.com/thread-827966-1-1.html
(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2:
诗歌写读杂感
http://bbs.yzs.com/thread-830425-1-1.html
(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3:
诗歌写读杂感(2):对新诗的肤浅认识
http://bbs.yzs.com/thread-835725-1-1.html
(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4:
光头笑脸的乡村情结之七
http://shigebao.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8456&fromuid=8850
(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5:
光头笑脸的乡村情结之五
http://shigebao.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8266&fromuid=8850
(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6:
【穿过丛林看见你】被省略的村庄——(十六)
http://shigebao.com.cn/thread-1212771-1-1.html
(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7:
115期临屏《路过》等三个
http://shigebao.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443&fromuid=8850
(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8:
[小白角]简评光头笑脸的三首诗歌《路过》、《春寒》和《比远更远的地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aaf0da0100t24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9 18: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首先,诗者必须精神基本健全,接受过基本教育。其次,语言丰富,健谈,语言组织能力强,,,喜欢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具备这些,只能“远看石山大,近看大石山”罢了。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19 19: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19 22:4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歌未竟。d 发表于 2019-6-19 18:37
您好;首先,诗者必须精神基本健全,接受过基本教育。其次,语言丰富,健谈,语言组织能力强,,,喜欢不断 ...

谢谢楼上二位诗友阅读,请多提宝贵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07: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乐山船公 发表于 2019-6-19 22:49
谢谢楼上二位诗友阅读,请多提宝贵意见

您好;期您佳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0 10: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灵感是神性写作,太棒了。拜读,好文章。一、二、三篇都拜读了。赞赞赞!!!

点评

谢谢诗友阅读,多提意见  发表于 2019-6-20 2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1 09: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屋寒士 发表于 2019-6-20 10:47
学习了,灵感是神性写作,太棒了。拜读,好文章。一、二、三篇都拜读了。赞赞赞!!!
...

都是您的经验之谈,读来得益匪浅,学到许多东西,这不是专门的为诗歌理论而理论的理论家家写的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6-21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来学习乐山老师经验出的诗理论!!

点评

谢谢山城子老师鼓励,拙作还请多提意见。握手!  发表于 2019-6-21 12:10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6-21 1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屋寒士 发表于 2019-6-21 09:26
都是您的经验之谈,读来得益匪浅,学到许多东西,这不是专门的为诗歌理论而理论的理论家家写的出来的。
...

俺可不敢当,就是一些过往感觉的记录,非理论。也谢谢你的鼓励了。握手,问候寒士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5 01:56 , Processed in 0.10501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