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3|回复: 31

[散文诗] 整理近作留稿一二三四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9 10: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9-9 16:06 编辑

一.文/清寒如斯
七色阳光,多彩的现代农业
———访莘县大棚蔬菜基地

1.

五月初,一场雨降临在初夏的街道上,通往田野的路上落满了桐花,雨滴溅起的花屑随着雨水流进了路旁的田野里,我的心也随之“浸”入了这片热土。走在被雨水洗过的泊油路上,伞边滴下的雨水声像音乐的节拍,伴随我品读着诗意般的雨中画卷。
雨中的鲁西平原,远远的望去,海洋一样的蔬菜大棚长满了沃野,一排排卧龙一样的蔬菜大棚,傲风浴雨,逆寒聚温,蓬勃着新兴农业的万千气息。
冬暖式大棚,春季大棚,在和风细雨中荡漾着一种春雨浥轻尘的新景象,像潮起潮落的海洋反射着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的五彩缤纷。

走进棚区,一股清香的气息飘荡过来,在乡亲们亲切热情招呼下,走进瓜棚,顺着瓜垄看去整齐的黄瓜像一串串铜铃挂在藤蔓上,大小、粗细、模样整齐划一,如童话世界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目不暇接。
他们说“成熟期的黄瓜长势特快,在四亩地的瓜棚里,三个人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摘瓜,摘不胜摘,一棚高标准的黄瓜大棚,亩产可达到数万斤。
他们指着菜车上的黄瓜说,今天摘的这些黄瓜,几个小时后就上车运到联购站,夜间运往各个城市,明天早上就摆放在各个城市的菜市场里。中午就到了城里人的餐桌。

2.
再走进香瓜棚子,深绿色的叶子,健壮的藤蔓有两米多高,每一颗的瓜仔都挂在藤蔓的同一个位置上,再用细绳吊在上部的专用铁丝上,有的品种还套了袋子。它们的生长期大约四十天左右。
这个香瓜棚里,有8,9个人正在忙着剪香瓜,有的用剪子剪,有的往小推车上装,有的往棚外推,忙的不亦乐乎。
经介绍得知这是一种,名为二五(简称)的香瓜,每一个瓜的重量大约是两公斤左右,色泽灰绿,有网状的白色花纹。瓜香气息溢满了空间,令人心旷神怡,品尝了一个因成熟过胜而少有裂纹的香瓜,甜蜜,翠香的滋味让人久久不能忘记!

蔬菜滴翠盎生机,瓜果斑斓灿碧琦。
走进隔壁的青椒大棚,令人目不暇接,一米七八的冯老先生也为孩子们帮忙摘青椒了,他走在青椒垄里,只听到他热情的招呼声,好一会才找到了他本人。
那披挂在椒棵上的椒娃,一批批一挂挂,像兵马俑身上的盔甲,威风凛凛玉树临风,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那种发自内心的惊奇与震撼让人激动不已后感慨;
我的家乡啊!你终于从贫穷中走了出来!穷则思变,变则通,变则达。
家乡人用新思想,新思路,新观念创出了自己勤劳致富的路子。
走出了守旧、走出了贫困、走进了富足,走进了自己创造的康庄大道。

更让人值得骄傲的是
我们莘县人,把种植蔬菜大棚的技术传授给了其他兄弟省份,并且为青海湖北岸的美丽臧城,海拔3300米的高寒缺氧地区建起了蔬菜大棚。
当地没有新鲜蔬菜水果,水果蔬菜都是靠长途运输而来,因此价格昂贵,他们的蔬菜价格大约是山东的三倍。
善于奉献而又好客的山东人自己出资,自带技术,为几千公里外的藏城刚察,为那里的人们吃上新鲜蔬菜水果而建起了冬暖式大棚15座。

看今朝
齐鲁大地,车流滚滚,绿色农业,无公害蔬菜展新颜。
新兴事物,层出不穷,龙腾虎跃,寥廓齐鲁展画卷。

锦绣画卷,老区硬汉,扬鞭策马,风雨兼程四十春(寒)。
革命老区,英雄前辈,威声八隅,敢于换斗又移山。
苍海浮桑,云楼截雁,唯信奋斗,能叫日月换新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0: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9-9 16:12 编辑

二.
文/清寒如斯
嘉峪关

5日清晨5点30分,按预订计划准时到达嘉峪关机场。
由朋友接机到宾馆餐厅用早餐,之后参观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且保存程度最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故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美曰“天下第一关”。

阳春三月的北京,早已是春雨蒙蒙,杨柳吐翠。而地处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偶尔还有雪花纷飞,风沙肆虐,尽管季节已经到了清明,风鞭子一样的手不停的抽打苍茫的戈壁与那枯黄的骆驼草,光秃秃的树木在风中摇摆不定,嘉峪关市的身影一时模糊不清。此刻,似乎,春在这里登录失败了。
站在高处远望,长城遗址被漫天黄沙淹没,尽管这样的天气,嘉峪关的脚步还是向着春天迈去。
再看哨卡上的哨兵、迎风上班的人流与田野里逆风而行的牧人,都与我们这些带着敬慕的好奇心来看望嘉峪关的游客一样,依然在风中行色匆匆,步履坚定,目光神圣。

我们来到了关城的脚下,城门的木质城楼上,挂着一块匾额,“”天下雄关“”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城门右是烽火台,往里走城墙很高,约有三层楼房那么高,而且城墙上面呈现凹凸状,里面还有一些圆形的洞。城门上的城楼也都有三层楼高,朱红色的檐角上翘着,古朴雄浑典雅!

城墙的每一段都有一座烽火台,上面插着印有龙纹的黄色锦旗。拾级而上,这里的楼梯很宽。它不仅有供游人行走的台阶还有马道,稍停片刻凝视,仿佛看到威风凛凛的将军骑着高头大马凯旋归来的幻影,一股留有往日英雄气息的情愫随着微风飘来!真可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真实写照。

来到城楼上,天已放晴,蓝天白云露出了脸庞,眺望着留有英雄气息似乎还斑斑血迹的马道、远处的祁连山脉、近处的茫茫黄沙、河西走廊,黑山。。。。。
一股美景催马蹄的情趣油然而生。
听着呼呼作响的北风呼啸,我们走出了城门,再头回观望,只见它威风凛凛地矗立着,像一对威武的哨兵,此时此刻,我们能感受到它始终拒侵略者于门外的英雄气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0:4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8-9 11:02 编辑

.
文/清寒如斯
去敦煌的路上

嘉峪关游览结束,午餐后随专车赶往敦煌,行程约400公里,5小时48分到达敦煌。
坐在车里,一直望着窗外,视线不停的游弋,渐渐远了明长城关卡、神奇的布隆吉喀斯特丹雅地貌群、茫茫的西北大戈壁、祁连山脉、河西走廊,真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看到这样的情景,突然想起去年拟定计划时,老伴说的一句话“那个地方走走看看是可以的,如果在那里生活相当艰苦”。当时 我说“你付出了青春的地方,印象就这么差吗?”他笑笑说“大西北的开拓者是最有发言权的!近些年开发西部举措说明了这一点”。
想着他的话,再看看车窗外,唯有蓝天白云陪伴着茫茫大漠戈壁滩。说真的,正是他平时给我灌输的所谓荒凉,才引起了我一定要再次去看去大西北的兴趣。(好多年前走马观花的看过,印象不深)
也许是我的思维叛逆,对于眼前的荒凉我不认为是单纯的荒凉,那是一种很久没有体验了的寥廓之美!神奇的大西北风景啊!我在你苍凉的风景中游走,你是我在静谧时光中邂逅的最美的风景“风烟起沙场,铁马踏残阳”痴行千万里, 大漠写苍茫。

这时,车子已经过奔驰了大约一个小时,因午餐吃的有点咸,同游们有些口喝。
导游小丽拿出来矿泉水,递在每一个人的手里,告诉我们瓜州到了。瓜州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安西县,在甘肃省西北部,2006以前称安西县,后来被传讹了叫安息县。据说那里的政府曾对于这个名字很不服气地说“从河西走廊一路走来A叫敦煌,B叫嘉峪关,C称莫高窟它们的名称即好听又雅观,为何到了我们这就叫安息了呢?我们这里生产蜜瓜,就叫瓜州吧!"
瓜州盛产蜜瓜,听着这个名字不管怎样垂涎欲滴,今天也吃不着。因为我们来的季节不对,听听就算了,不再下车找蜜瓜了。按下瓜州,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小小旅游景点“甜水井”的故事。

甜水井在古代或者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一直是从嘉峪关到敦煌的路上的给水补给点。
古时候,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嘉峪关到敦煌相距几百公里的路程需要几天的功夫,在茫茫戈壁中,这个补给点成了过往行人必须停留的驿站,也就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远的说西天取经的唐玄奘,近代的有东方之笔的张大千等人。
听罢之后,心生神往,于是要求车队暂时停车改道去都要亲自去看甜水井。
导游小丽说, 这个甜水井,只要当做一个小小的典故记住就行了。按照我们的计划,如果一路上这样小小小景点 都要亲自去看,咱们旅游时间计划恐怕要延长四五倍的呢。好吧!谁让咱只定了一周的旅游计划呢!

(一直有一个习惯,不管去哪里游走,预先都要搜一搜沿途的明名胜古迹)
听罢瓜州我问;那么,悬泉置呢?导游小丽说,这个地方我们去看看。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汉代驿站遗址,值得一看。它在当时承担着重要的通讯职责,是可以作为“邮政博物馆”来观赏的。于是,好奇心让我兴奋不已,随后,按着导游的指引一路奔驰。(在车上转向了)
车子从高速公路一侧的一条小路拐了下去,车子颠簸着,尘土飞扬,在翻过一道土梁子之后,来到了寸草不生的土丘旁边,是一片黄褐色戈壁滩,被一大片铁丝网围拢起来。

这就是悬泉遗址吗?铁丝网附近,是一栋遗址工作人员值守的房子,铁丝网向里约有一两百米处,有一片用木栈道圈起来的沙土地。我摘掉眼镜极力想看清楚点,它到底是什么,却终于什么也没看出来,问同游,都摇头。
如果不是在铁丝网前的布告栏上读了“悬泉置遗址简介”,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个被保护起来的地方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也正为此,我就不得不惊诧于祖先的伟大和智慧了。两千多年以前,为了保障中原到西域的交通往来、信息通畅,在这样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联系文明的基站,这本身就是个创举,而且,也正是存在于苍凉戈壁上的一个个像悬泉置这样的地方,才成就了中华民族今天的气象和版图。

离敦煌还有一段路程,导游开始做起了旅游路线的介绍,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的概况。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东邻安西,南接阿克塞,西北接新疆,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在这块茫茫戈壁沙漠中,有数片小绿洲,敦煌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明天的活动就是穿上沙漠鞋,骑上骆驼,去感受大漠的雄奇。。。。。

经过一路,寻找探究,终于在晚9点40分到达敦煌,8个小时的时间,没有用餐,只是用面包水果矿泉水与好奇心充饥了。幸亏导游小丽在途中就给餐饮处打电话准备晚点的晚餐。还不错,晚餐挺丰盛,荤素搭配的挺科学,还有男士们爱好的酒闷倒驴。
晚餐后,回到宾馆,洗涑后,倒头便睡。导游餐桌上告知明天的行程安排是游“鸣沙上月牙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9 1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辞清新自然,笔法娴熟凝炼!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9-9 16:08 编辑

四.文/清寒如斯
鸣沙山月牙泉
敦煌的早晨,还在寒意中沉睡,我们就早早起床了,源于对于鸣沙山好奇心的驱使。
简单地用过早餐,开始了新的体验。
我们每人一双沙漠鞋,一副眼镜,骑上骆驼,向鸣沙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挺进。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辽阔的沙漠一览无余,看上去壮美苍凉且有一股风沙迷眼思初恋的感觉袭来!源于庞龙的一首歌。

说起骑骆驼,那也是一项技术活,只要是没有体验过的游客,骑上去,一开始大多数会胆怯。一个庞然大物,坐在它身上会安全吗?
其实,骆驼是一种非常温顺的动物,记得我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去旧城城里拉骆驼的饲料盐,父亲赶着马车,我骑着骆驼跟在后面。常常是父亲把骆驼牵到路边上,只要一声温柔的口哨,骆驼就会慢慢的将腿折叠起来,伏跪在地上,父亲把我抱上去坐稳,然后轻轻拍一下它的屁股,它就心领神会的慢慢支撑起跪着的前腿,我便随着它身体的后倾而后倾,接着它又慢慢地抬起后腿,身体平衡,我就随之坐正了。
坐在驼背上,一步步稳健行走中不停的摇晃,像妈妈的摇篮,即便风沙弥漫中也充满温暖。刚开始有点害怕,父亲说“不要怕它,它比马更稳当”。
我正在怀疑我的记忆是否正确,导游指导游客们骑骆驼的技巧时给我做了确认的证据。导游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把经验与指导都集中在在驼背上,祈祷着我们这一族老胳膊老腿的骑驼者,能够顺利的完成这次沙漠游走的圆满。我们同路却各自怀着不同的情趣,一路黄沙,一路风景出发啦!

有人说;大好的风景在路上,领略沙漠风情也不列外。
一步一晃的走在沙漠中,突然想起了《马帮头人》故事,不同的是他们是为了生存、获利,拎着脑袋闯江湖;而我们则是为了兴趣爱好而不辞劳苦的奔波。
骑在骆背上那种感觉挺新鲜,久违了感觉。
可是风偏偏与我们作对,上坡时风往下面刮,不敢睁眼,又不能闭眼;可是,下山时风又从下往上刮。真是奇怪!不管风向如何,你必须全神贯注、全副武装,带好帽子、防沙眼镜,有人还带上了口罩,只能露出两只隔着镜片的眼睛,沙子还会见缝插针的捣乱。一阵风吹来,沙漠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嗡嗡“”作响,四下环顾,什么也没看见,再一扭头,在半山腰处旋起一处旋涡,像小时候在平原老家看见的旋风。不知道怎么回事,同游们都竖起耳朵发愣,问起牵驼人老邱,他平静地说,不要惊慌,在沙漠里这种情况常有,是沙漠沙丘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结果,确切地说;就是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被风吹着震动,沙粒滑落或相互摩擦,又受气流的旋转的影响而发出的"空竹"声响 。正因这沙丘常有“空竹”声似的“嗡嗡”声,才被称为鸣沙山的。

一阵风吹来,旋起的沙尘像密集的子弹射过来,不得不低下头不看路,任由牵驼人与骆驼随便走。一会儿天阴了,太阳躲进了云层,顿觉有些寒气袭来,风凉飕飕的刮,直吹得人心寒,不知从那个方向风卷来了树叶疯狂的在头顶乱舞,看上去像魔鬼的爪子挥来挥去。

经过俩小时的跋涉,终于到了鸣沙山一个山头,与另一队驼队相逢。
我们不认识,可是导游与牵驼人认识,两队骆驼队停下脚步,稍作休息。
喔!忘了早说明白了。我们的每一只骆驼都有牵驼的人领着,他们会随时告诉你该怎么做,还负责保护你的人身安全,解答你途中的疑问。
停下来,有点疲劳。手机装在包里,风沙又大,根本不敢拿出来拍照,牵驼人嘱咐我们,“一不小心手机掉落在沙漠,就找不到了”

离开驼背,活动一下几乎麻木了身体。牵驼人热情打招呼,“朋友们准备拍照!”在这期间,牵驼人与导游都很热情周到,主动帮助游客拍照,不过牵驼人拍照是要付费的,每人十元。虽然照的不是很好,但也算把印迹留在了大漠中。
我们的骆驼不走了,后面的骆驼也跟着停下来稍作休息。
几队驼队人马混在一起,好不热闹,披上彩绸拍照的中年美女;穿红戴绿的大妈,还有玩酷的情侣。。。。。。。
说真的,有点疲劳,没有了拍照的兴趣,不顾一切的躺在沙漠里稍做休息,还没躺平,就被导游小丽的快门抓了个正着。
来到沙漠中,老姐妹们的身体都有些透支了,坐在山坡上暂作休息。站起身望望远处的沙漠绿洲,没有想象的鲜花遍地,绿意盎然。
人也像干燥的沙漠一样,必须补充水分,自己带的水差不多喝完了,拿出早就准备的水果,掺着补充能量的巧克力,拼命的充电。

鸣沙山看上去像绵软丝绸,又像流动的波浪。赤足攀登有一种当年穿乌拉草鞋的感觉,沙沙的刷着你的腿脚,一种被洗刷的感觉油然而生。导游小丽告诉我们“赤足攀登吧!有活血化瘀,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说真的,别的没体会到,倒有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感觉。
一步步登上山顶,坐在最高处瞭望那一幅幅图画似的沙漠游戏项目
“敢于冒险的年轻人在用滑翔器飞翔,在蓝天白云间体验飞行的刺激,俯瞰沙漠绿洲、月泉胜景。”
“一部分人在玩大漠滑草,人造超级草皮与沙粒融为一体,无磕碰创伤之忧,游人自上而下,感受旋转滑沙海,体验快速下滑的惊险与刺激”
“不远处有一位小姑娘,顺手抄起两把细沙,迎着风向一撒,一个心形的沙圈围绕在她的身旁”
我与同龄的蓉蓉姐站在山顶,看的心驰神往,跃跃欲试。瞭望着不远处月牙泉的方向,当即决定,换上旅游观光车去看月牙泉  。
坐在观光车上,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就看见前面有亭台楼阁,我问导游小丽前面是月牙泉吧?“是的,到了。”原来月牙泉像一弯新月,又像一只含情脉脉的眉眼,神采奕奕,深情无限。她又依偎在大漠的怀抱里,难怪走不到身边什么也看不清呢!

当我们下了观光车,才看清她的面目,一个明如玻璃一样透明的月牙泉呈现在眼前。
泉的旁边树木忙着着返青,绿草刚刚苏醒,一座古老的月牙阁建在岸边,若不是亲眼看见,真叫人难以置信,在茫茫的大漠中竟有这么一湾清泉存在。
盈盈的一湾碧水,好像只望一眼,就能洗去眼中的阴翳;又像一面明镜时刻映照着蓝天白云;她更像菩萨的明眸荡漾着无情沙漠的一丝丝柔情,我不知道这丝丝柔情给了沙漠中迷失方向的生灵多少希望与期待,也许,正是这份柔情,让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鸣沙山心生爱意,但他又明白,泉沙不能共处,泉与沙漠相依,沙不掩泉,沙漠与泉为邻,月泉充当着沙漠的门楣。沙漠与泉月永远停留在一步之遥,守望着月牙泉从古到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9 11: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诗 学习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文/清寒如斯

逗留刚察

从鸣沙山下来,按顺序应该去莫高窟看油彩了。
可是,我们因计划失调,错过了这个机会(遗憾)。不知道莫高窟在这个季节,需要一个月前预定门票。无奈,我们只好改路线,直奔青海湖而去。

从敦煌直接去青海湖,大约几百公里的距离。然而,此刻比青海湖更具有吸引力的是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因为那里有我们山东人为当地居民建起的冬暖式是大棚,有山东人的付出的标志性建筑与人性的体验基地。这是我们山东的骄傲,我们不能不去亲眼目睹一下。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的美丽藏城,海拔 3300 米,这里高寒缺氧,全年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当地没有种植蔬菜水果的历史,蔬菜水果都是从外地运输过来,菜价昂贵,是山东的两到三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当地居民吃上便宜又新鲜的蔬菜,2018 年由山东莘县政府出资援建了15座冬暖式大棚,在刚察高原落成并投入使用,据粗略的估计总投资大约5、6百万。因此,这里改变了不能生产蔬菜的历史。

我们一路颠簸来到了刚察的大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卧龙一样银色蔬菜大棚,绕过过道,在大棚的背面还有少量的积雪可见。
他们的大棚很不是很大,是长50米,宽11米,高度是 4.5 米。当我们问起大棚的造价与建棚情况时,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大棚在山东建成一座大约只需要10万元左右。而在这个高寒缺氧的刚察,则要翻两到三番,建大棚所需要的砖、石子,包括里面的土都得从外面运输进来,人工也贵,一个大棚健造起来将近30万。

听到这里,不仅为援青干部丁耀伟捏一把汗。
这么高的造价,第一批就15座冬暖式大棚,这么大的资金与精力投入,还要与高原高寒气候抗争来建造蔬菜大棚,这要具备多大的内存能量与勇气啊!
在这里施工建蔬菜大棚,要承受着高原反应,呼吸苦难,呕吐,胸闷,晚上睡不着觉。据说,在建棚的初级阶段,这里也来过几个技术员,但是都因为受不了这边的气候,没有坚持到大棚建完带着不适离开了,只有他丁耀伟坚持了下来。他说,“”在刚察种出蔬菜是我的一个梦想,一个绿色的梦想。为了给山东人争口气,为了不失山东人勇于付出的秉性,为了不愧科技赋予我的技术,我豁出去了"大棚建成后,他日夜守着刚刚种出的幼苗,像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晚上经常睡在工地上的车里,把车当做了避风港,把大棚当做了自己的家。

联想,使我想到了援藏干部孔繁森,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献给了西藏的人们,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就连九十岁的老娘都没有看上一眼。难道我们山东人,都是冷血动物吗?我们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父母妻子儿女情长?不!不是的。是我们山东人乐于奉献!乐于助人!此刻看着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的15座蔬菜大棚,联想着山东人在各地的无私奉献的事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北京已经春暖花开,这里的人们还穿着棉衣。走进一座大棚,里面的黄瓜已近吊上绳子 ,整齐的瓜架上黄色的小花也开始绽放。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明后天就要沾花了(沾花就是用一种药物给黄瓜授粉,因为大棚里没有蜜蜂,也不能自然授粉)

蔬菜大棚是山东援青干部丁耀伟的带头建造的,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的一大心事,也是一个酝酿了很久的计划的实施。听棚内工作人员说,现在他们已经把种植蔬菜大棚的经验技术无尝地传授给了当地农民,并且把一部分菜棚移交给当地人管理经营,手把手的交给他们管理技术与防治病虫害浇水施肥的细则 ,即解决了当地人吃上便宜的新鲜蔬菜的事情,又为当地人就业创造了条件。
可是他还是放心不下。一有时间就过来看看蔬菜的长势,检查一下操作的技术,程序是否正确。当地的菜农说,大棚健在刚察,丁总可是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心血啊!科学技术的异地嫁接,不亚于当年公主远嫁西域时的新奇与时过境迁的肃然起敬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8-9 12:45 编辑

.文/清寒如斯
莫高窟
在刚察亲眼目睹了蔬菜大棚,在高原地区生长的概况。正准备去清海湖旧地重游,突然接到了旅游制定师小丽的电话,有几位预定莫高窟观赏彩塑的游客,不能按时来了,可以把门票让给我们。这个信息,对于我们真是一种抗反复,耐颠簸的考验,不回吧,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回去吧,我们需要牺牲新定的路线计划,还要调转车头重蹈覆辙的二进宫。无奈之际争取同游们的意见,“掉转车头,总比再来一次西域还是相对划算的”。

返回莫高窟的路上,车子又出了一点小故障,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了离莫高窟最近的宾馆下榻休息用餐,因为路上耽误,吃完午饭已经1点40分。稍微休息,准备去看彩塑。
走进莫高窟,便感觉到了那种庄严圣神的氛围,调转车头与车子装病的郁闷在此刻一扫而光。
导游在我们出门时告知“”这里不允许拍照与近距离的抚摸、喧哗”。走进石窟,每人一只耳机,排着队随着专业讲解员一步步前移,看着眼前的壁画,听着讲解员的讲解挪移着脚步,走过开启的石窟中的一扇扇门。
精彩的壁画,千佛千像,栩栩如生,形象挺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不禁感叹,我们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用超人的智慧开凿了这么辉煌的 壁画彩塑。让现代人望尘莫及啊!
感动佩服之余,试想如此浩大的工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助力的年代,雕刻绘画的艰辛可想而知。无法想象这样宏大的
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世界著名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是怎样建成的?



按照排列的顺序,我们团队观看七、八个石窟。我们主要观看了藏经洞,17窟,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凿 ,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
居讲解员介绍;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是遗憾的是我们此次只能观赏其中的一部分。

据资料查阅得知,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就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有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人员做深度研究——敦煌学。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我们游览只是走马观花而已。看着眼花缭乱的彩塑,壁画,如果没有资料对照观赏,只是略游一番。
讲解员说,这个千福洞在1987年,已经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宝库了,她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是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亲眼目睹了老祖宗留下的这些隗宝,图案清晰,姿势不同的佛像各有不同的姿势表情,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很多佛像还镶嵌着真金。据说有一部分镶嵌真金的佛像被盗走了,已经流落在国外。真是遗憾!

说真的,这样看对于我来说,还是意犹未尽,也只是走马观花,假如细品,需要多一点的时间慢慢的看,与每一件彩塑的介绍对照着看才好。

辛亏在2018年是夏秋之际,为去莫高窟看彩塑,特地去参加了吉林大学某教受专门为观彩塑讲解会义听了一个下午。对她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才在这次观看中不至于蒙圈。

走出千佛洞,在洞外
拍了几张照片,虽然只是莫高窟的外景,留下一张脚印,也能证明我们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敬仰。
外面的建筑也很雄伟。

在我们拍完照片后,导游小丽看着莫高窟的外部建筑告诉我们,“约在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这个洞里,然后外面补筑上壁画掩人耳目,莫高窟才得以幸存。”我们问,那些僧徒是谁呀?他们去了哪里?小丽说,因为战争爆发,人心不定,那些僧徒也逃难去了。深度的介绍需要一些时间,留下悬念朋友们自己去找答案吧。导游小丽的话引起了我们遐想;假如没有战争的灾难,假如那些爱隗宝如命的僧徒还在,今天的洞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沉入了对于莫高窟远景的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1: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点点姥姥 于 2019-8-9 11:35 编辑

七.文/清寒如斯
塔尔寺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有六百多年历史了 。


今天一早我们一对人马,乘车从西宁赶往塔尔寺,进门是一排八宝如意塔,青砖底座白色塔身。
我们先来到小金瓦殿,殿内壁画随处可见,墙壁,屋檐,梁柱上都是用特殊的颜料绘成,色彩艳丽,据说经久不褪色。回廊上陈设有牛,羊,鹿的标本,我们问是什么意思,导游说;那是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了的象征。。

再看殿前两侧有许多人转经筒,经筒上面刻着许多精美的花纹,那些手中举着经筒的人,顺时针一圈一圈的摇着。我想应该是对佛教神灵的虔诚与崇敬吧?看着他们 旋转着的经筒的神态,有一种期盼幸福的感觉。
随着转经筒的人流一会的时间就到了大金瓦殿,镀金的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碧辉煌,殿外有一棵茂盛的菩提树,听导游介绍:这是宗喀巴断脐滴血处长出的菩提树。

密叶松枝,青葱茂盛,像一把大伞遮盖着殿堂外的院子。其实,看上去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是历史赋予了它太多宗教传说,让人们感觉很神秘。
此刻慧能法师“菩提本无树”的故事,在脑海中泛起。围着树转了数圈,不由得奇怪,“在这干旱少雨的高原,是不是有人一直给它人工补充水分?难得这么茂盛。
得到的答案令人称奇“大金瓦殿里的大银塔下有一股暗泉,滋润着这棵树。”导游望着塔底说。
是真是假,不想考究,反正认为,平淡的事物在导游的嘴里,都会变得神乎其神。

进殿参观时,同游小桌一脚踩在门槛上,一个扛着旗子的导游提醒说“出入殿时,脚不能踏门槛。“喔!是的,去年我们去黄帝陵的时候,导游提醒过。哎!塔尔寺,对不起!不是有意的对您不敬。
走进大金殿,一股酥油香味扑面而来。前面就是大银塔,它有三四层楼高,通体黄金白银,并镶嵌各种珠宝玉石,裹着层层哈达。导游讲起了关于大银塔的故事。“早年宗喀巴去西藏讲学数年不归,他母亲很想念他,托人带信叫他回家,宗喀巴潜心佛学,无暇顾家,就让来使回去告诉母亲:在他出生的地方修一座佛塔,见塔如见人。于是他母亲在信徒的帮助下建了大银塔。”深受宗师潜心佛学的感动,也为母子情深所震撼。
走出大金殿见有两个女人在磕长头,黑红的脸庞,身穿藏服蓬乱的花白头发挽索着,手上带着护套,先是膝部跪下,随后整个身子都匍匐在地上,片刻站起来又重复同样的动作,口中念念有词,一脸虔诚,旁若无人。看到这里,小卓将包递给我,也学着“她们磕头的姿势磕起长头,不过,几个头磕下,就气喘吁吁了,站起身来,拍拍膝盖说,“这磕长头,真实一个项力气活”比蛙泳还累!

我们走出塔尔寺,还不时回头看看那磕长头的人的身影,渐渐远离的塔尔寺,像一朵莲花盛开在山坳里,此刻我们没有恰当的语言像她们表示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9 01:27 , Processed in 0.10026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