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坛一怪姚大鹏 于 2020-5-30 19:11 编辑
身病还将心自医 姚大鹏
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元代邹铉的这首诗将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言之有物, 句句中肯,说明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调控、治疗等方面的影响。 首句话讲!心知?:一个人有了什么疾病,往往是自己心中有数,一般不会是旁观者清。次句讲!心医?: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所以,在治疗时就应当找出有关的心理因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把病治好。第三句说!心控?:人的身体活动总要受到心理活动的调控,如心理平和,身体也会平静,这对身心健康自然有好处,反之,心理躁动,身体也会躁动,这对身心健康自然是有害的。 末句讲心因?:人们的疾病往往由心理因素引起,即心理问题与身体疾病常同时产生,这句与第三句连在一起,就表明:心理因素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由这首诗也就不难判定两种医学模式的优劣。以往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人们生病的原因就是细菌感染、病毒侵入、寄生虫作乱等, 所以治疗也就只是服药、打针、动手术。这个模式显然忽视了心理因素在病因、诊断、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因而有很大的片面性。 现代医学则是生物十心理十社会模式,它既肯定了致病的原因有生物因素,又提出了社会因素,更强调了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放在该模式的中心位置, 因而该模式更加全面与科学。我认为,右真保元诗对理解与把握现代医学模式是颇有启迪价值的。 用今天的观点和对这首诗的理解,古人的祭祀、祈祷、忏悔、持咒等等,就其实际而言,似呼以应看作、或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用以心理治疗的一定的手段,因为这当中也有都有一些释放、宣泄、转移、缓解的意味。近代西方以催眠术和心理暗示治疗心理疾患,自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说后,心理治疗始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然而,弗氏的精神分析法未必能彻底解决人类的情绪问题。其实,在古老的东方文化的瑰宝中、早就有了关注解决人类心理困扰的妙剂良方,除了老庄哲学外,这便是悠久的、渗透着深邃的人文因素的中医疗疾养生文化。它的首意便是善养生者,必先养其心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之高明独到之处,正是立足于这些理论。 据有关资精调查,心理疾病患者在现代人群中的发病率是很高的。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患者与正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心伤”与身伤,心理与身病最大的不同之处。尽管其内心苦不甚言,而旁人却并不感觉到他有什么异常之处,即使是到了极其严重的地步,充其量也不过是让人感觉到他有点“不对劲”而己。不少心理症患者只好默默的忍受着苦痛的折磨和煎熬,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而这种情况,一般药物疗效并不显著,反倒还得“心病还将心药医”。心理困扰一旦消除,甚至有些顽固的躯体疾患也就不药而愈了,身心皆呈现出一种不可言状的愉悅状态。 关于这点古人早有感悟。“晋书. 乐广传》载:乐有广一位亲密的朋友,别后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其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盛情款待赐酒,但端怀正要喝时,却见杯中有一条蛇,心理十分害怕、厌恶它, 自饮了那杯洒后,就身患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心知朋友看到所谓杯中的蛇其实就是角弓的影子。于是,就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到:“你在今天的杯中还能看到蛇吗?”朋友回答说道:“所见跟上次一样。”乐广就向他说明了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骤解,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这就是有名的“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的来历。 生活不可能平静如水,人生也不会事事如意,“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这两句诗较好地道出了身病与心理调节的关系。“身病” 根于“心病”,如能正确处理,将对身心有莫大的好处。健身更需要健心,若能消除不良嗜好,以智化欲,使心境超脕,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乐观处事,豁达待人,言语谦和时刻保持心地清净和善良,不必要的圧力自然会减少,人的精神最需要的就是洒脱无忌, 才是这离“心病” 的最好途径。
诗词疗愈处方
消暑退热方 扇生巽风疾尽去,流旋动声病化无。 借问人间天堂处,素数程序变玄机。
排忧涤郁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调治眼疾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疗心方 寒山连雨夜入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疗胃方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清清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疗肾方 伏于玄门侯天道,近在吾身还自守。 藏养灵根不复枯,闭塞命门似玉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