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春华 于 2020-6-22 20:44 编辑
自新冠病毒发生以来,去通江文创采风是第一次外出,压抑了很久的心情终于回归自然,文友们激情饱满,而我情绪低落。
采风活动集合时间是8点,我7点就到了。昨夜下了一场雨,地面湿漉漉的,晨练的人很多,有带着口罩的,有不戴口罩的,他们都从我面前匆匆而过。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有些惭愧,十多年没有晨跑过,也没有晨练过,因为我每天早晨都有早自习,陪学生读书学习。一年四季教室-家-办公室三点一线,忙忙碌碌,忘记了自己是谁?曾经的文学爱好,成为了缓解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无从谈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无从谈精品力作。我参加文学创作活动绝不是混圈子,也不是图名利,只是不想丢掉初心,有文友的相伴,有文学创作的寄托,让我的生活充满希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
我不奢望高亢的生活情调,只求安稳健康,如像朱自清的《春》一样清新自然就好。今年的春天没找到创作的感觉,一直沉浸在如何抗疫,确保家人的平安、确保我的学生平安。今天要面对那些在文学路上有造诣的、有进步的友友们,心情着实有些不踏实,前几天选出的几首诗,虽然与文友的文稿一起打印编辑成册,但还是不好意思拿出来。我用黑色的编织袋装着,生怕别人看,又想让文友看,想他们看了给我提出意见,又怕他们不愿看,最近几年少有参加活动,他们连我的名字都几乎忘记了。作为20多年心理咨询师的经验明白自己此时此刻内心的复杂,也明白如何去面对,去安抚自己矛盾的心理。
参加活动的文友们陆续来了,我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可是怎么觉得他们与我打招呼的表情太勉强了,内心着实有些虚,也很无奈,不过我还是装作平静,上了车,一路上,我多想问问文友们日常是如何抽出时间搞创作的,也想让他们谈谈我的作品,真诚指出缺点、给予建议,不需要恭维的语言、不需要虚假的言论、不需要不公的指责。因为这仅此业余爱好,没必要腐败、没必要伤害。 半个小时到了银耳博物馆,虽豪华大气又自然清新的展厅,显示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纯朴的民风民俗,还有耳乡耳城悠久历史的故事画面和文字,当然这仅此一个史馆,我更喜欢实地考察。参观结束,继续乘车上山下河蛇缠腰那样前行。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采风的第二站:通江陈河银耳基地。已经是10点多了,太阳毫不客气地与我们照面,一下车,大家迫不及待地跟随解说员钻进低矮的“茅棚”,棚内潮湿的空气,散发着浓浓的耳香,短节青㭎木高矮错落排列有序,人们对枯木发芽意象清晰,但对枯木开花少有见过,干枯的青㭎木上开着洁白的花朵,花朵细腻柔嫩的肌肤,令人心旷神怡,脑子里突然出现一组文字:化炉的青㭎显示出刚强, 断魂的铁骨开出洁白的花朵, 大山爱的象征, 一朵两朵三朵是艰辛绽放的花朵。带队的领导说:世界银耳在中国,中国银耳在通江。此地地处深山最低处,河水源自山谷石缝,清澈见底,四季流淌,夏凉冬暖,土壤和石头都成棕红色,也许正是因这独特的环境,才能有这独特的物产。我不是美食专家,可从博物馆已经了解到银耳曾是清朝宫廷君王们的佳肴美食,素有养颜养生之美誉。文友们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有人诗兴大发,即赋诗一首,发到微信群里、朋友圈里,而我除了惊讶,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境,感觉自己又有格不如。抬起头望着参天的大树,看看脚下茅草丛生,似乎悟出一个道理,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与文友们愉快地度过此次采风活动。是呀,应该变换另一种心情,用心参与,真情投入,想必本次活动一定收获满满。接下来跟随领导和文友们继续前行采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