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诗坛一怪姚大鹏 于 2020-6-22 12:41 编辑
诗人当有悲悯情怀 姚大鹏
晚上,有诗人作者同我微信交流。问到对他最近所写的一些诗歌的看法?我说,灵气有余,仙气不足。更少了人间烟火之气,诗歌再空灵,灵气再多,终究还是显得油滑和世故,在空中飘呀飘的,落不下来,落不到实处。说到这里,我解释一下:我所说的烟火之气,不是指缺失底层之气,说的是诗人应有的悲悯情怀。作品去失了悲悯情感,就不会真正拥有感染力,就会显得空洞,木讷。即使再空灵,也飞不起来。诗人只有用悲悯之心,呼唤美好与正义,写出的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散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也会更有时代意义。 一花一草一世界。在这个世界上,花有花的世界,草有草的世界,树木有树木的世界。一部分花草树木死亡后,躯体腐烂,给另外的花草树木提供肥料、水分和养分。所以,花草树木们是心存悲悯的。正因为如此,它们各自不同的世界,才能完美地穿插,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人的世界也是一样,你只有心存爱心,你才能感应到这个世界的爱,也才能得到更多的爱。你只有心存悲悯情怀,你才会碰到悲悯的人,你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赞赏。 诗仙杜甫,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亲眼目睹了封建社会的黎民百姓遭受繁重的赋税杂役和封建贵族层层盘剥的现状,体会到明显的社会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对食不果腹的百姓和享受奢侈生活的豪门,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愤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抒发了自己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种蕴藏于诗歌中的无限悲悯跃然纸上,字字泣血。成为反映黑暗社会现实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 一个优秀的诗人,应当要有一棵忧国忧民之心和现实主义的精神。他的心是宽容慱大的,并深刻理解好坏、善恶、真伪等行为。他的眼神是睿智和悲悯的,能够看穿所有现象的本质,对坏、恶、伪的行为发出警醒的声音,让我们警惕、警戒。但是,他不会挺身而出,去参与政治,去粗暴地干涉社会的各种行为。因为他知道所有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善与恶、真与伪、好与坏,都出自于这个社会和社会上的人的内心。他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来感受这尘世中人的喜怒哀乐,用满是悲悯的目光来看待这世上的美与丑。让我们时时反思,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然后,我们自己来为这个社会,剔除身体中的坏、恶、伪等东西,这就是诗人和诗歌的作用。 对于自己写诗的诗感,他说只能遗感:“看了过多的坏、恶、丑等东西,我很伤心,失望,难过,甚至于吃不下饭。我不再快乐,不再相信这个社会会如理想中的美好。”其实,他错了。如果我们一味的歌颂、赞美,一味地为了赞美、歌颂,就摒除了所有诸如坏恶伪等不美好,我们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笔下,如塑料花一样的虚伪的和谐,虚伪的美。那么,这样的诗歌是不是太虚伪、太造作,太丑陋?何况,诗歌本身是向善,向真,美好的。作为一个优秀诗人对他人之痛,岂可缺乏起码的悲悯之情? 实际上,悲悯情怀根底于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因为它代表着仁爱和恕道。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建立在将别人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的基础上,人心即吾心,这个“心”就是“仁”。把他人的事当成我的事,是“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恕”道。孔子身处家里有丧事之人的旁边,就从来也不吃饱饭;《礼记》说:“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这里不也是保留着圣哲先人一份最朴素的同情心、善心吧。 美国总统林肯也曾说过:一个民族如果对另一个民族长期怀着仇恨或崇拜的心理,这就是一种弱国心态。超越这种心态,特别是在灾难面前以一种悲悯的情怀面对他人,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成熟。尽管悲悯的诗歌时不时会映射出一些不美好,不和谐,甚至是丑陋、丑恶的东西来。但却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诗歌才显得更为纯洁、干净和美好,才更有仙气,这个社会也才更有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