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
离情
别愁
前尘旧事
风一更
雪一更
执笔
点墨
一川烟雨
山一程
水一程
陌上花开
轻吟即来
捻笑即去
而我
而我
思念氤氲
一曲芳音
一梦馨年
古来说不尽
真是别离难
丝丝
念念
思思
念念
无限相思绪,只为相思老.
---------------------------------------------------------------------------------------------------------------------------------------------------------------------------------------
《美-育》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价值即是合理的呈现,相对于不同的认识群体,群体认知不同,认识是相同的(审美途径不同,同样的一块石头(事物),对于相对的劳动人民来说他就是石头,同样的一双手,去看待林黛玉细腻的酥手和焦大粗糙的手掌,它们在他们的劳动圈子里都被认为是美丽的,两者的美是不能置换的,认识差异不同,认知不同,所以说认知和认识一样,存在差异,存在不同,这些差异来自认识上不同,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肯定是认识相同,大同小异,和而不同。)因为他们的劳动是无法互换,存在的差异性,也是相对的合理性,(大小,大和小两个数,好比9和1来说,差异是数字上的差异,我们认识差异,那么我们就知道差异的存在。9个梨比1个梨多8个,同样的,我们说1群人里面有10个人,差1个人不到位)整数和整数之间,客观相对整体的证明,科学也是如此,我们想象构造,于构造当中发现。价值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相对于好坏,我们说美丑,这个人的腿好长,好美,那个人的腿短,但是好可爱啊!美是多样的,和谐、烂漫、磅礴、壮阔、温柔、热情、博大、健壮、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是个不相同的具体的美。美是和谐、烂漫、磅礴、壮阔、博大、热情、温柔、健壮、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内容和本质。美是一般的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浩瀚、温柔、热情之中。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借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方法对美的事物进行抽象时,所有的、纷繁复杂的美的事物的共性就显现了出来,这就是,美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表达人的劳动的成功的一面而不是失败的一面,当着人的劳动在具体的意义上完成了某些必然性的动作、在抽象的意义上呈现为人面向劳动对象时人的自由自在性的张扬时,此时,与这一劳动过程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看似远离劳动过程的月亮等自然界(自然美的根源)就是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乎道,道可道,非常道。
存在是相对的,也是合理的,存在相对合理.
1.艺术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表现也是一个时代特征的反映,艺术是社会意识存在的包含,包含不同存在也有所不同,就像艺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审美标准不同,认识不同,考虑的就不同,研究的意义就是我们考虑的标准到底什么是“国家标准”,不然就乱套了。
2.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总是相对的,存在是对客观事实的放映也是对主观认识的比较。
《易经》系辞第一章:“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的。
面对问题,回应问题,哲学的本质就是对真理的追求,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科学精神,因为哲学的起源是自由思想的结果,哲学总是在追求真理,是一门爱智求真的学问。因此,它是独立的,有反思能力和理性精神的,叶秀山先生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他说:“哲学构成的基本框架是本体论和认识论,但它们没有现成的答案,随着生活而常新”。还说:“哲学无论怎样超越,最终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里(生活),它的形式是超越的,但内容是现实的”。科学本身也是这样的,发现,创新的过程当中,也是不断的辩证,表示对真理的追求,从有到无,从无到有,无为而治,无为就是最大的有为。
这些综合起来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运用理性独立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方法。在去年的“两会”中,我们哲学所的政协委员陈霞教授就提交了一份“重视审辩式思维”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并准备纳入国家教育规划和考评机制[footnoteRef11]。这种审辩式思维对应的英文词汇是Critical?thinking?,也叫批判性或反思性思维。而且“审辨”一词在中国典籍里也有相应的支持,如《中庸》所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说明审辩式思维也是与中国的优秀传统相契合而需要我们发扬的。尤其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成为我们认清现实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近年来,我国美育教育取得了质的飞跃,然而,美育教学形式死板、教师匮乏、资源有限等问题仍存在,这对美育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都造成了较大影响。
如何做好美育,倒不如说教育的本来目的是什么?
易中天在他的一篇文章提到,我觉得很好,他说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全面自由发展,就不能老想着学了以后有什么用。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
教育决不等于知识的传授,更不等于知识越多就越好。单纯地灌输知识,决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还不是传授方法,而是启迪智慧。
正如,存在,存在即合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事物,存在都有其相对的一面,奇石,当然也不是孤立在外,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会有存在。
问题总是相对的,相对来说,目前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这个行业的面貌,审美标准不同也直接说明了考虑问题不同。站在审美标注考虑,美,我觉得不管站在传统或者现代来说,对美的考虑,我觉得都是不变的,不管什么形式之美,对美的认识是不变的。
美是五颜六色的,但不能说五颜六色就是美的,黑色为美,那么就有黑色的比较,同样的,白色为美,也会有相对的比较。黑色是美的,白色也是美的,是故,没有黑白之分,也没黑白之别,存在就是存在。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①
美需要理由吗?有人说需要,没有对比,怎么知道美丽,有人说不需要,自然而然的就是美。是也,否也,自然的本身也有不自然的表现。
艺术和美术,笔者认为美术总体来说就是直观感受,或者说直接用眼睛看。艺术是对于直观感受的表达,这也是艺术的目的。作者的表达就是让我们认识,从中学到认识。而美术显然不是,艺术是思维性的活动。当然,时代的认识决定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个团体就有一个团体的特征,主体意识决定特征特性。是用来看的,那就是止于观,规范很好,但是也止于观看,社会文明设置很好,但是...但是...正如,存在即是合理的,自然就是肯定的。美术是对自然的描述,是自然也就是合理的。
这就像一块石头(事物)放在我们面前,我们考虑问题的合理性,也是对我们审美标准的认识。本身奇石是自然形成的产物,是属于无意识存在,是我们认识认知的赋予。审美的标准不同,也决定了我们的审美途径,比如摄影和画画的认识认知标准就不同。同样的,我们更多用眼睛来观察,单纯用来看的,那么就没有考虑过多,多以惯性认定,那么这行业的特征也是如此,比如商业化特征,社会表现出来特征等,因为存在就是包含,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那么就没有标准,社会乱哄哄的。(问题总是相对的,存在就是合理的,自然人的认定,虚无主义化,即自然包含,或者惯性合理化,即“对错合理”是自然的,而不是自然而然①)
其实也是对美的认识不够,标准认识过低,以此为标准,既达不到美育的目的反而会起到对美育的制约,目前中国观赏石协会就是这样的,主要表现以直接考虑为主,即用美术的眼光处理。(以外在形式美为主要,具体比如这个像马,那么名字就是马。或者这个像羊,那么名字就叫“羊”,又或者“三羊开泰”等等形式认识特征,专制化认识)
当然,过程是需要时间的,相对于过程,有人会表示出看法,这就像奇石作品,在对美的感知情况下,表示对美的看法,比如这个作品标题是“螳螂捕蝉”,作为玩家在介绍的时候,更多的是让观赏者知道“黄雀在后”,起到一个认识,或者直接没认识,就是“螳螂捕蝉”。等等单调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直接“传授”经验。单调的背后就是惯性思维,我们习惯了接受,习惯了不思辩。问题总是相对的,或许是我们专制太久,又或许是其他,目前这种赏石活动正在全国蔓延,个别地区还在学校开展。主要还是对“奇石”了解得不够清楚.
我的观点是,存在就是合理的。自然就是存在的,不管以什么形式美存在,主要也是通过视觉,赏石的过程更多的就是用来观看,主要就是通过眼睛。是美的,那么在外的形式就是美的。问题总是相对的,我们认识也是相对的,不管表示的主题是什么,都离不开相对,比如一组作品,要表达的意思是社会见闻,比如横穿马路,不守规则,引起的得失。那么艺术就是让我们还原这个过程,用形式表达出来。当然我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告诉我们什么,等待时机,如何把握,如果用这个典故表达,从而相互引证也是可以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同样的这个和“拔苗助长”的意思是不是一样?或者说和“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的意思有什么共同点?等等,当然也可以结合科学解释,比如电灯的原理是不是也是这样?或者说???
存在就是合理的,问题总是相对的,科学也离不开因果,学科与学科,从而相互结合和验证。提高我们思辩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大众人文素养。”以美育人是新时代的新要求。理解其内涵,探索其路径,深化美育同德育、智育的内在关系,对培养“三有”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是崇高的,指向至善;美是创造的,支撑创新;美是超越的,与信仰同行。以美育人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相通同构,是新时代育新人的重要路径。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努力创造经得起人民、历史、实践检验的业绩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当下的重任。
当然,问题总是会相对的存在。道理是单一的,也是整体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抛开其他,就理论上来说,其他学科也可以这样相互引证。
认知不同,主要于认识不同,认识差异就是文化差异。
可参考(“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不同”一文,笔者认为,差异更多于我们如何看待差异性)
艺术是认识通过认知途径让我们认识,我们的认知途径主要就是人体的感应器官,好比眼睛,学者通过图片告诉我们什么什么,然后我们通过图片知道什么什么。
好比上图,如果答案是“若影若离”,如此鲜明,为什么不是“既生亮,何生瑜”的悲哀,为什么不是壮士看待“生死”的豪情,在我的想象当中,它是一篇故事,它是闻一多的“说与做”,不畏豪强。也是狼牙山五壮士“视死如归”,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或许它应该是化学表里面的一个现象,于2种不同的物质生成了铁。或许我想得不够多,它的答案应该是告诉我们什么叫爱情,有一种思念,“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有一种离别叫“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有种别离,了然生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随”
“或许”,或许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