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8|回复: 5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30 19: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29486973 于 2020-8-2 16:27 编辑

《后知后觉》
声声赫赫,未雨先知觉。
方方正正,先形而后知。




问题,问题不是问题。
  问题不是问题?有人就会问了,可不是,问题解决了,就不是问题。问题和不是问题,问题总是相对的,正如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心里总会有个数,“老板,来一块橡皮檫”,事情是这样的,一个学生去买橡皮檫。事物总会有个起因,经过,结果(因果)。买卖双方,“老板,来一块橡皮檫”可能这个学生不知道橡皮檫是什么样子,可能知道,他问老板要了,那么老板就会拿出来给他看,然后买卖结束,我们知道买卖。一把椅子,我们可能不知道,可能知道,然后我们知道什么是椅子,椅子就是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椅子是什么,倒不如说什么是椅子(因果),桌子呢?事物存在,都会有一个合理性,绝非无缘无故,开始我们不知道,后来我们知道,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发生,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万有应力,我们知道的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故事里面的故事。

   中国自古就讲究“门当户对”,从开始的建筑领域到引用到后来其他事物上,时不时也都透露着“相对”的意思。那么什么是相对,狭义来讲就是一件事物的最终目的,或者说结果,我们分析的过程,广义来说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的可能,是结果和结果之间,事物和事物之间。发现到结果的过程,无不透出着联系,探索的过程,好比如今天我们知道的科学。围绕着这个思想,存在就会存在的可能,是个思虑,思虑再思虑的过程。问题总是相对的,相对来说,无不透露出一个“理”字,即合理,事物的合理性。我们知道,而后我们认识,我们认识,而后我们知道,之间的之间,认识予以认知,认知给予认识,好比电脑,程序就是认知,我们通过过程而后知道答案,人的认识决定人的认知,同样的,认知决定认识。时代在变,那么人的认识认知也会变,前者居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
以后,前者是后者的从前,相对于早和晚,是变动的也是不变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是规律的也是没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自然也是如此,自然和非自然。
    我们的认识认知主要来自我们的文化,文化主要就是告诉我们怎么认识和去认知,通常都是如此,价值观决定我们的生活观,我们怎么理解,就会怎么去判断,我们的文化主要来自我们的传统,我们的传统就是告诉我们怎么去理解和适应事物,好比儒家“中庸”,顾名思义,“中”就是相对的意思,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折中、调和。自然也是如此,事物都存在包含,是包含就存在相对,比较(世间万物),告诉我们之间的道理。如儒家常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分开来说,就是我们说的科目,课题,或者事物,事物之间的道理,相对之间,变或者不变。礼非理,非礼?非理?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世间万物都存在相对,就会存在道理,就会有所选择,科学不也是如此,自然而然,我们从自然当中获取,然后再回馈到自然,问题肯定有答案。

  那么什么是诗,倒不如说什么是诗性思维。

  客观来说,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模糊不清或者说没有主观存在,即没有答案,浑浑噩噩,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过多的考虑,感叹多美好,感叹,感叹,问题来了,还一直感叹。
我们说存在就会有存在的道理,中华名族本身就是智慧民族,事物的存在,肯定有存在的理由,都是要告诉我们道理,使我们聪慧,众观世界上的学问,学科之间,哪一个不是如此,机械学,就会有机械学的特征,空气动力,特性无不是道理,诗,首先是诗,然后肯定也是如此。难道老祖宗就是为了让我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肯定不是,诗或者说事物,本身就是对所存在的描述,我们常说诗词意境,通过语言组织,手法描绘,然后告诉我们道理,世间万物无不如此,艺术,我们说画画,手法描绘景物(通常就是事物),我们通过眼睛观看,品尝的过程就是我们认知的过程。文学,通过文字然后我们产生联想(交代,通常也是事物),然后我们认识。电影,等等,只不过是手法和形式不同而已。时代不同,时代的特征也不同,只是我们理解错了,或者说我们认识错了。

  主观来说,诗性思维即诗的主观特征(和客观性不同点在于,我们的出发点,构思,编排,内涵,正所谓诗风即笔风)
为什么说诗性思维呢,主要是让我们更好的知道。
  知道什么呢,存在即是合理,事物的存在就会存在包含,存在包含就会存在相对,相对来说无非就是好和坏,打火机尽管形式不同,无非也是好用和不好用,我们评价也是如此,在考虑范围。同样的,东西无非就是好吃和不好吃,都离不开相对。那么诗(事物)也离不开好坏,正如一个人的想法,也是如此,一个人的认识决定一个人的认知,我们说这个黑心老板,卖地沟油,那么他对所属行业的过程就是他的认识,同样的,他的认识决定他所属行业的认知(即活动范围,意识决定认识态度),正所谓人的影,树的皮,诗如人,人如诗。言表,那么对事物存在的看法就是存在表面,认识在表面,那么他所呈现的也是如此,无动于衷,消极心态(感性思维,即没有主观看法,人言亦言),那么事物(东西)也会如此,社会特征也是这样的,观望。社会是人的构成组成,人和人之间,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个人之间,社会包含也会是如此,各行各业(包含存在)。

  时代精神决定着时代的特征,同样的特征反应出时代精神,人的想法决定人的认识,一个国家的意识决定一个国家的行为,这都离不开的。那么认识来源就是这个国家的文化认识,认知途径铺成于文化输出。事物总体来说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相对,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好和不好,正如我们判断事物一样,好坏都有,没有主观判断,就如同诗性思维那样,依靠感官存在,那么事物总体来说也会这样,形式摆设。东西就不是东西,好比如人情世故。我们说道时代精神决定时代产物,中国自古就是人情国家,以至于在特殊的时代下,特殊的时代背景。5.4以来,时代精英知识分子为了打破这种特殊的思维环境,进行落后的改革(打破传统,西进),主要就是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机构,民主和谐社会。到目前为止,一切还在路上,主要矛盾点就是在于传统和西方,好比西方自由思想和我们传统“中庸”思想,在范畴上,中庸说“因时制宜、因物制宜”教会我们如何看待比较问题的看法,相对于左右,中正,不偏不倚,提倡平等,西进的思想不也是如此,民主价值观。

说这么多,主要是让喜欢诗词的朋友知道,诗,具象来说也是事物的包含,是包含就会存在包含的特性。

社会意识存在反映出社会构成,事物包含存在总体来说也是如此,局部到整体之间,形式非形式,不能说是全部,但是可以考虑范围,自由当以约束为前提,我们说,随性久了,那么就会存在客套,东西就不是东西,你做这行这么久了,还是这个水平,你来管理,那么你处理的方式也会如此,行业到行业,社会到社会!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0 22: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坛一怪姚大鹏 于 2020-7-30 22:22 编辑

先生的论述有不一样的思路,我们欢迎不同的观点在这里交流,但更欢迎以诗为中心的文章

点评

哈,诗词是爱好,专业谈不上,随手写写,欢迎探讨  发表于 2020-8-2 16: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31 05: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不一样的诗学思路,期待精彩继续!

点评

谢谢,共勉,学习,互进  发表于 2020-8-2 16: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20: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性思维”与“奴性”

诗性思维:又称原始思维,意指人类儿童时期所具有的特殊思考方式。其特征为主客不分,运用想象力将主观情感过渡到到客观事物上,使客观事物成为主观情感的载体,从而创造出一个心物合融的主体境界。

奴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依附于别人的思想,行为,甘愿被奴役的天性.

我们常说诗词是感性的,有感而发随意而为(所谓文有文笔,当然诗有诗性,当然诗词的感性唯美,有理有据。这里说的感性随意指的是随性,没有具体内容,不通顺,词不达意,等)正如美当然有美的道理,感性,当然有感性美,通顺也是。

问题是相对的,事物都存在相对,相对合理。我们常说存在即是合理,无非就是合理与不合理。感性随性而为,当具备这种特点时,我们说就没有黑白之分了,形式化处理,东西就不会有东西。意识决定构成,那么社会活动设置也是如此,形同摆设。

谓理所淡然的合理

存在即合理,世间万物无不如此,存在相对,相对于存在,科学的真实面目不也是如此,从合理中寻找答案,从答案中证明合理,科学等于道理。(语言学也好,机械学也好,存在就是合理的)

然道不科学?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周易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都背负着阴而怀抱着阳,也就是说说万物在结构上说都是阳在正面而阴在背面。阴阳为二气。所谓有无相生、虚实相形、阴阳相依。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道”,“常道”是世界万物的起源。换言之,世界万物都是“常道”的衍生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的任何一种性质,都是由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存在即是合理,故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比正极和负极,正负于相对之中,主观来说(字面,形式)正负相对合理,自然顺应。客观来说(内含),正有正的道理相对,从负同之(区别好坏),负有负的道理相对,从正同之(区别好坏),是故,冲气以为和。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存在不同,包含不同,又是相同的,无不之讲究“合理”、学问,学科之间经管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科学就是道理。百姓日必用之,都在所用之物的规律,用老子的话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政所谓,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相对于合理,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好比文明社会,如果说道德是软,那么措施就是硬,好比法律,制约。我们说文明人有德有理,不文明由于无理,就要法律形式制约。有理,无理,有德不德,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在主观上来说就是德性,品行,客观来说就是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德行德性,德性德行,从形式到根本,从根本到形式,中庸之道,孔子曰:‘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指乎’“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复归于无极,无为而治。

  艺术通过形式认知表现认识,同样的文学也是通过形式表达作者认识,只不过形式不同,都是用“手”而已,同样的我们想去那里,做什么事会通过大脑认识而后行动,诗作为事物的包含,当然也离不开道理。我们通过对事物认知表达认识一样吗?一样.不一样吗?不一样.

器: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即“形”。何谓“形”?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事物的存在就是相对的合理性,人的认识予以认知,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大脑,我们的认识于我们的文化(或者说认识途径,西学也好,都是让我们知道/认识,认识的本身就是合理)我们的认识多于传统文化。自然本身也包含非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说有顺和逆,顺就是外在表现,大自然的,逆就是内在联系。社会存在即是社会的反应,我们从社会存在就能知道社会意识,都是相互联系的,顺应民情就是顺应民心,这些也都离不开相对。

好/不好

  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多是处于顺应自然形态,即好坏相对存在,或者我们知道相对,更多的联系不到一起,精神与物质,学科和学科之间联系不到,存在不包含。形式考虑,那么所反应出来的多就是机制化(控制,管制),好比当今社会形态,典型顺应自然形态.具体表现方式就是,如我们口头常说“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然后取其中道(中庸,传统自然观,自然顺应),为而不可为,所谓和而不同,社会两极分化,那么问题来了,明哲保身,什么都不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识予以认知,那么社会构成也会这样。

  结合历史和近代,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意识基本处于这种状态。主要就是认识点错误(文化问题),就东西来说,为什么5.4新文化革新,不过就是认识存在问题,(奴性,诗性思维)那么确实是有“问题”,就“自由”一词说,我们不难发现东西之差距,一个有序,一个无序。那么问题具体产生的在哪里?主要还是认识点,两极分化。我们更多于机械的,没有明确意识。

物质与精神不统一,物质社会构成没明确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4 11:10 , Processed in 0.096535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