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春华 于 2020-12-21 11:45 编辑
关键词:心理问题 心理倾诉障碍 机会 平台排解 参考文献:无 文字获得:实操案例中总结 列表数据及文字:来自实操案例 (研究者及论文书写者:江春华,52岁,高级心理咨询师,巴中市恩阳区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副主任,恩阳区未成人年心理救助中心负责人,从教34年,从事心理学研究20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18年,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0年,撰写了很多经验论文在《国际教育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四川教育网站》、《中国诗歌网诗人驿站》、《巴中教育网站》、《西部作家网》等网站发表,业余爱好文学创作,四川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巴中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恩阳区作家协会副会长,恩阳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恩阳区文史研究会理事,文学作品在《巴中文学》、《巴中晚报》、《巴中新报》、《诗词四川》、《巴中诗词》、《长江诗刊》、《诗中国杂志》、《今日巴中》、《中国作家报》、《中华诗词》等刊物发表。出版个人专著《春华秋实》、《心育》,在《民俗恩阳》、《恩阳地名拾趣》、《恩阳历史人物》承担主撰人。) 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倾诉障碍的因素及排解对策 关注留守孩子,无法弥补缺失的父母关爱、缺失的家庭教育,他们的言行举止,让人难以揣摩,因为他们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独来独往,心理上筑起一道倾诉屏障,严重影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因此必须排解这一屏障,让他们敞开心灵之门,健康快乐成长。 一、诱发孩子心理疾病的因素 (一)父母离异,孩的抚养和教育存在分歧,因为分歧,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有的父亲或母亲不履行抚养义务,你推我我推你,推来推去,无助的孩子,仇视着父母,产生不再想回家的想法,甚至想逃学去乞讨,怕走不出去,怕走出去被警察带回来无法面对老师和同学,焦虑、恐惧困扰着幼小的心灵,经常探索做一件惊人的事情,来缓解父母之间的争执,这种幼稚、无知的想法困扰着她们,不愿与他人说,采取自残来缓解内心的伤痛。 (二)单亲家庭孩子,缺少关爱,自卑感强,尤其寄养在亲戚家,觉得寄人篱下,倍感卑微。情感压抑、焦虑、恐惧,容易导致性格古怪或暴躁,时间长了,会出现自闭、认知错位,或易发抑郁,重者精神失常。 (三)留守孩子,隔代教育,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需要什么,在干什么,他们管不了,打或者骂、唠叨来替代管教。本来应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包办,比如洗衣、整理房间等等,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读书学习盲目的督促,无法辅导,造成孩子学习上敷衍,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外出,孩子养成把自己关在房间的习惯,导致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下降,压抑感、孤寂感尤为严重,如果他们有了手机,所有精神寄托和心理积郁释放依赖于网络,时间一长,便沉陷于网络,而手机是上网的最好工具,因此就会千方百计想得到手机,沉溺于虚拟世界,加之网络良莠不齐,幼稚的孩子容易受负面东西腐蚀,日渐不再关注现实,一旦现实不符合心愿,便以生命作为威胁脱离手机的工具,自残自杀情绪悬挂在脑门,易发神经过敏或受阻,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意外。 (四)孩子们从幼儿大班开始,从早上6点起床到晚上10点都要完成很多课业作业,他们渴望有玩耍的时间,一个初一的学生写了这样一则日记:小学的时候,下课可以打沙包、打球、和同学聊天、跟老师谈心,上中学了,同学们几乎没有人走出教室,连上厕所都没时间,我那次一连三节课没有出教室,当我完成作业站起来伸腰,放松一下,谁知尿裤子了。我在上小学三年级晚自习时,一个女生走近我:老师,我可以睡一会儿吗?实在太困了。看着她的无奈的表情、接近哀求的眼神,轻轻告诉她:好吧!话音刚落她便打起呼噜来,把我的外衣脱下给她披上,继续照顾其他孩子。6-12岁的孩子成天被沉重的作业压着,他们的身体长高了,心理却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为了完成作业,他们没有时间去做别的什么,享受不到童趣。再加之家庭教育的错位,孩子的心理承受着双重压力。 (五)一个初二的孩子告诉我:不习惯学校生活。原因是与父母的关系日渐疏远了,生理成长问题想悄悄告诉父母。很多父母也说孩子一上初中好像与自己没话可说了,甚至无法沟通。“亲戚越走越亲”,其实这句话用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一样,孩子与父母经常不在一起,语言沟通功能受损,情感热度也同样受损。0-12孩子需要亲情陪伴,陪伴才会产生语言,有了语言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火花,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才有保障,“断奶过早的羔羊,喂养困难”,人何况不是?寄宿,孩子能学会独立吗?寄宿,能让孩子安心学习吗? 寄宿,学校老师能替代父母吗? (六)权威式家庭教育。父母权威大于一切,孩子无发言权,控制、强迫孩子,唯命是从,导致孩子情感压抑,行为也同样受限制和约束,做什么都小心翼翼,导致孩子紧张、焦虑、恐惧。 二、影响留守学生的心理倾诉的因素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亲情的呵护和陪伴、需要平等、需要心灵相通,留守学生亲情缺失,造成他们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倾诉障碍。 1、性格缺陷。留守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压抑,导致性格怪异,如脾气暴躁,孤僻,内向。 2、情感缺失。亲情依恋是每一个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安全、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孩子与父母间依恋关系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孩子对亲情的依恋长期压抑,独自面对生活中各种挑战,在生活中缺少援助和监管,忍耐一切心酸,无处倾诉,且很多事情孩子初涉,没有把握做好,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因为做错了事情怕遭遇责怪和挨打,心地善良的孩子会有负罪感,觉得父母勤苦在外挣钱,自己做错了事对不起他们,更怕邻居、同学、老师说他,影响家人的声誉,情感长期缺乏温情呵护,产生距离或裂缝,导致孩子对家庭以及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无法沟通。 3、行为偏差。父母不在身边,“自由”操控权在孩子手中,监护人管教“严”无方,或操之过急,“你就像你妈老汉那个德行”“等你爹妈回来收拾你”“我几辈人了,你听得进去就听,不听我也没办法。”等等,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训教,孩子的行为习惯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孩子自由散漫,在家“不听话”,在学校“行为习惯差”“表现不好”,不遵守规章制度,懒惰成性,无所事事,上课迟到、或旷课、或逃学,说谎、贪吃贪睡、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络言情小说、玄幻小说、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晚上上网游戏、聊天,白天课堂上睡觉或装病躺在宿舍不起来,甚至与社会上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模仿成人行为,形成行为偏差,这类学生说什么都不对,因此他们干脆什么也不说,默默忍受一切,默默干自己都觉得违心的事情。 4、学习困难。做父母容易,当家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父母的给孩子一条生命,当家长必须教育好孩子,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有对读书学习的正确认知,甚至自己要有一定文化,自己没有文化,不能一个劲地在孩子面前强调:过去爷爷奶奶穷送不起我读书,现在做什么都吃亏,我砸锅卖铁也要你上学读书,其实这话或做法不是不对,细细想来,有些不近人情,一面在教育孩子,一面在贬低孩子,这样的教育缺乏感召力、有失人性。“家人”对孩子的评价单一,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差,把“你那个样子,长大了讨口都没人要”,孩子未知未来究竟如何,因此无言以对,沮丧,甚至绝望。 5、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孩子的监护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对孩子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不能给予帮助,或无力帮助,大多只是口头强调:赶紧去做作业。孩子“很听话”,关在房间里“学习”,他们究竟是不是在学习,认真学习没有,既不检查,也无从知晓,更谈不上辅导。尤其一些住在亲戚家的孩子,亲戚代替不了亲情,孩子在别人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个性得不到张扬,语言受到限制,甚至在生活上得不到细心照顾,自感卑微,有话不敢说,长期压在心底。因此,“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一般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的学习教育要差一些,有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习困难重重。在我调查的留守子女中,有48%的学习成绩较差,43%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6%的学习成绩较好, 仅有3%的学习成绩优秀。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能升入高一级读书的不到30%,他们要么不再读书学习,要么读职业技术学校,也只读到一年半载就弃学,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底气倾诉,甚至悲观失望,长期处于焦虑和恐惧状态,时常想着以死来逃避现实。 5、情感替代。用物质的满足来替代情感的亏欠,留守孩子的家长采取“物质+放任+金钱”的方式进行补偿孩子的情感缺失,过年过节七大姨八大姑,认为平时少于孩子在一起,也是“金钱+鼓励”,想必能让孩子更懂事更听话,谁知他们的做法腐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取向错位,认知离轨,养成攀比、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扩大城市建设,那些拆二代,更是不得了,父母财大气粗,把孩子留守在家,认为家中有“底”,自“游”天下,给孩子买高档衣服衣物、名牌手机等,假日里,带孩子到名胜古迹游览,大肆挥霍,让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创南走北挣得到钱。家庭贫穷的孩子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产生了“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情感脆弱,稍不满意,就产生自残自杀,内心极度空虚,不愿与人倾诉。 6、交流障碍。现在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网络班,除了课本知识,还有网络学习,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还要增加这样补习班那样补习班,他们几乎没有玩耍的时间。学习压力大、缺少交际的机会和时间,即便是与父母交流也是父母对他们的作业督促和上学放学后的“训导”,留守学生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出现问题自己发现不了或自己知道,但不知道向谁求助,渴望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积压在孩子心里,会影响心理健康发展,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三、农村留守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①社会发展的影响 “脱农皮”这是贫穷时代,广为祖传的训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改变了农村面貌,促进了区域发展,这一批“劳务大军”移动,留下无翅飞翔的孩子:留守孩子。 ② 网络影响 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方便,可它是一把双刃剑,对那些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对网络的自控、良莠难辨,尤其农村孩子缺少陪伴,孤寂无聊,往往迷恋网络游戏或手机上的抖音、QQ等虚拟世界,寻找刺激和“快乐”,活跃于虚拟世界,厌倦现实生活,2020年新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孩子们宅家线上学习,拥有了有手机的机会,借学习之名玩游戏和玩抖音等,一些孩子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不假思索玩充钱游戏《王者荣耀》,开始用自己的压岁钱,后来欺骗父母说学校要收这样那样的费用,还有个别学生偷来父母或爷爷奶奶的银行卡(储蓄单),一个劲地往游戏里充钱,有的一月玩出去两三万,把家里得钱花光,怕挨打,只能成天孤僻低沉,少言寡语,用自残自杀来要挟父母长辈。 ③ 校外同龄人的影响 很多父母说孩子小学时很听话,以上初中就变了一个人。初中学生是人生发展最快的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逐步走向成熟,脱离父母的怀抱,期望和社会接触,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严加管理,监护人无力管控,上学有学校管,走出学校的门失去约束,自控力不强,容易效仿网络上一些不良行为,三五成群,四处游荡。“同病相怜”结为三无少年:无学上、无业就、无事做。尤其离异家庭孩子最易这样。时间一久,这些孩子的不良倾向就出现了,或小偷小摸,或寻衅滋事等等。“分层教学”号召不错,可违背了“公平教育”,那些“三无少年”会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他们的人格严重受辱,心理成长严重受损,报复心理严重,他们会在校园周边社埋伏,影响下一梯级的在校学生,如此反复轮回,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家庭因素 ①留守孩缺乏缺少母爱、父爱,没有健康的归宿感,感受不到家的温馨。 ②留守孩子与祖辈之间不易沟通,他们想与爷爷奶奶沟通,爷爷奶奶缺乏沟通技巧,反倒让孩子承受心理压力,自卑自负。甚至有的爷爷奶奶体弱多病,让孩子过早地成熟,承担父母不在家照顾长辈的重任,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天真与烂漫,心里尽管有万般怨言但无法倾诉。 ③寄住在亲戚家中的,亲戚一般不会像自己的子女那样管束、教导这些留守孩子,他们认为管得太严,小孩子不理解,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冷淡粗暴,而这些孩子自己也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④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孩子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他们认为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长辈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孩子失去自主性、独立性。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监护人以安全为由,控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不允许离开自己的视线,一会儿不见,不假思索地胡乱说一通。父母认为他托付的人绝对可以信服,很少与学校老师和监护人沟通。给孩子打电话,缺少温情语言,缺乏幽默感,不是大话就是训斥,或无端威胁。附案例表:
3、学校因素 ①农村学校普遍有“留守孩子之家”牌子,但没有认真去做关爱留守孩子的事,为留守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投入不够,在生活、学习上难以赋予留守孩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② 目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作用,考核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是学生的考试分数,留守孩子的学困心理,缺少关注,对于孩子来说,无形中是一种冷漠,这种冷漠将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想翻身很难”,最终成为学习上的“弃婴”。 四、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排解心理倾诉障碍对策 1、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措施 家长要转变对孩子的教育,多学习关于如何育儿的知识,从儿童开始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破除“你要啥子我都满足你,你不好好学习就是不孝敬我。”的思想,要真情呵护。父母是孩子人生旅程的向导,你这个向导失职或不称职,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误导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①家校共育,多与班主任或学科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与老师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策略,才知道如何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成为父母心中听话的孩子,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②改变父母外出方式,仅限一人外出打工,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参与学校的家校共育活动。 ③不要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对他们加倍的溺爱。监护人要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要多跟他们交流、沟通,避免唠叨。 ④尊重孩子的选择,留给他们一定的空间。正确引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限制、否定。不能满足的,应加以说明,做通孩子的思想,消除误会,防止“口服心不服”。 2、学校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措施 有很多孩子离开学校,感到孤独,孤立无援;回到家中,面对的是唠叨不停的“家人”。一个经常产生自杀意念的学生说:“我不想回家,可又无赖。回去除了爷爷奶奶的严厉训斥,就是爸妈电话里的唠叨,我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人,什么也不是,面对他们这样的爱,我接受不起,只想死。” ①建构心的温馨港湾----学校就是我家。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泪,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素质活动,让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知集体的温暖,培养校为“家”的情感。 ②开展心理辅导。建立心语信箱,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心理辅导老师进入班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让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敞开心灵之门,把压在心底的言语和事情给流放出来。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也称之为心理医生,要有“医者父母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留守学生,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建设,在物力财力上保证心理辅导工作的正常运转。目前大多学校没有专职辅导老师,即便是有心理辅导老师,也是兼职的一两个人,这一个人或几个人做全校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是无能为力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必须积极参与,把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具体应做到: A、首先多渠道了解情况,准确判断: 一是摸底排查:每学期开学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全面普查,并建立档案。 二是随时观察:学科教师上课随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及时处理。 三是班主任提供信息: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及学生反映掌握情况,防止遗漏或疏忽。 四是社会提供信息:深入社区搞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与此同时了解本辖区未成年人社会表现及评价。 五是家访:家校合作,分年级建立了家长微信群,随时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 多方求证后,进行综合评估,做出准确诊断,确保辅导工作实效。 B、辅导方式必须灵活多样: 面谈:耐心倾听求助者的叙说,并做好记录,结合检测,认真分析,采取科学的辅导方式方法,让求助者的“心问”得到解决,积极面对学习生活,积极面对人生,沐浴阳光,快乐成长。 电话访谈:求助者大多是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把孩子的情况作介绍后,合情合理帮助分析问题的呈现的起因和造成的结果,然后做建议性辅导,让家长也学会如何了解孩子心理,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打开或修复孩子紧锁或受损的心门。 QQ、微信交流:借助网络优势,分年级建立QQ、微信群,发送心理健康知识,家长或老师发现身边有学生属某类问题,通过此平台,私聊,并进行个案分析,及辅导方法指导。 沙盘解读:学生交流困难,通过沙盘构图或游戏,进行心理分析,然后征求求助者的意见,从而打开求助者的语言闸门。 团体辅导:游戏,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找自我,让个性得以张扬,从而敞开心扉,积极进入角色,发表建议,畅谈感受。辅导后还要定期跟踪:对每一个辅导过的学生,都要跟踪2-3次,防止复发。 ③兴趣培养。通过课外兴趣培养,充实课余生活,营造沟通交流平台,发挥他们的潜能,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减轻留守学生的孤独感,搭建与同伴交流的平台。 ④给予学习上帮助。留守学生在生活上需要关爱,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班级组建学习互助小组,促进他们合作交流,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解除学习上的焦虑和压抑。 ⑤爱心帮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开展个案研究。根据学生表现情况,设立进步奖,对那些经帮教而进步的学生实行奖励,在颁奖会上,让他们谈感受,给他们提供倾诉和吐露心声的机会。 3、社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措施 ①从社会环境上,建立农村社区留守教育和监护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协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留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学会感恩,学会做事,学会如何关爱他人,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成长。此外,应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对不良社会现象,诸如赌博等进行治理,对游戏室、网吧的营业活动进行规范,为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 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或服务站,提供免费服务。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留守学生在家时间自由支配,行为不受限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监护人为了不让孩子出门惹事,成天把孩子约束在家里“看书学习”,什么也不让做,即便是叫他们做什么也是大呼小叫,因此从心底里他们是不愿意去做,误认为是“奴役”、是“虐待”,完成作业后,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看小说,内容涉及大多是暴力、江湖恩怨、玄幻、惊险、科幻等,有的甚至偷偷看黄色的。这些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极大。建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站或救助中心,还有利于孩子在必要时得到法律保护。比如离异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或发生纠葛或孩子受虐待,能让孩子及时找到倾诉对象并得到救援,获得心理安全和人身安全。 总之,以活动为载体,春风化雨,立德树人,精心呵护心理健康成长,细心引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揭开心雾面纱,沐浴幸福阳光。用知识增添生命的营养,用爱点亮生命的灯塔,用激情书写生命的辉煌,用心呵护生命健康成长,让幸福阳光伴随孩子每一天。关爱留守学生,排除留守学生(也包括非留守学生)心理倾诉障碍,让他们真正健康阳光成长,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