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白云卷卷

转贴:《现代自由诗的一些粗浅审视》(作者:梅花山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8-27 22: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云卷卷 于 2022-9-2 10:06 编辑

当代十大臭名诗人



来源: 趣事大百科 2021-05-09 14:45



     (一)赵丽华

  流派:梨花教

  代表作:《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朵拉·玛尔》

  赵丽华称得上是中国当代诗坛第一代饱受争议的代表了。想当年,“赵丽华诗歌事件”轰轰烈烈、波及面甚广,一夜之间全网都知道了这位“口水诗人”,她曾担任鲁迅文学奖评委,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更身兼一级作家的称号,写的诗却十分另类。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这就是梨花体的一首诗。有人说赵丽华写诗的方法是这样的: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段,然后拆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体。


  (二)雷平阳

  流派:平阳体

  代表作:《澜沧江在云南兰坪县境内的三十三条支流》

  雷诗人是国家一级作家,同时他更是获奖专业户,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但是他一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现代诗却“翻了车”。这就是他的代表作“三十三条支流”,怎么写的呢?

  澜沧江由维西县向南流入兰坪县北甸乡
  向南流1公里,东纳通甸河
  又南流6公里,西纳德庆河
  又南流4公里,东纳克卓河
  又南流3公里,东纳中排河

  (以下省略几百字)


      (三)沈浩波  

      流派:下半身主义  

      代表作:《我们那儿的生死问题》

  下半身写作主义,又称为下半身诗歌运动,是由沈浩波、尹丽川等一众诗人掀起的先锋诗派。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写作中的“身体性”,打开身体之门,释放生命之力。当然也可以说得简单点,如果套用一句名言来解释这种流派,那就是“用下半身思考”。所以在这些诗歌里,你能轻易见到很多不能播的东西。


  (四)徐乡愁

  流派:垃圾派+大便体

  代表作:《在荒郊野岭》、《拉屎是一种享受》

  一个人开创两种诗派,徐乡愁这个诗意的名字真不是白起的,只是他写的东西和诗意一点都不沾边。话不多说,只看他《在荒郊野岭》的几句便可知此人“垃圾+大便”的外号是如何得来的:“有屎就有肛门/有肛门就有人烟/转过山梁就是”。


      (五)熊艾春

  流派:顺口溜

  代表作:《耒阳赞》、《国际保健消费指南赞》

  熊诗人来自湖南耒阳,是湖南作协的一员,平时喜欢写些打油体赞美诗,其实和顺口溜差不多。水平差嘛本来也没啥事,可他却因为一出闹剧而被网友皆知。事情是这样的:有人将他的诗发表到网上欣赏,没想到恶评如潮,熊诗人还以为这是网站搞的鬼,于是愤然跑到网站办公室把人家电脑给砸了。从此,熊诗人一战成名天下知。


  (六)苏非舒

  流派:裸诵派

  代表作:诗歌行为作品《我和我的衣服》(裸诵)

  苏非舒是中国当代诗坛绝对意义上的叛逆者,他的诗歌评价两极分化,谩骂与支持,鄙视与赞赏,简直引起了诗坛的大地震。更为关键的是,他的叛逆不仅表现在诗歌内容上,还体现在朗诵形式上,“裸诵”,其画面可想而知。因此,苏非舒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最具争议性的诗人。


      (七)周啸天

  流派:进茶体

  代表作:《将进茶》

  周啸天是四川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并且还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获奖作品名为《将进茶》,模仿的是李白的《将进酒》,但读来格调实在不高,语言平白如水,形式也没有脱离李白原作。其实,近些年来凭借模仿而获奖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模仿《咏鹅》写出《咏鸡》的老人,但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文学创作真的值得提倡吗?如此,周啸天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八)乌青

  流派:废话体

  代表作:《对白云的赞美》

  乌青这名字起得真好,所以废话体也被称为乌青体,就是因为网友认为这种诗歌把文学和艺术践踏得满体乌青。如果你没读过乌青的诗,恐怕还就理解不了“废话”的真正含义。啥也不多说了,来欣赏一下乌青成名作《对白云的赞美》: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九)王贺军

  流派:老黄黄体

  代表作:《玉楼春》

  “打从土地承包后,好像劲头难使够。只因吃了定心丸,田长黄金人长肉。家家别墅排成溜,丰产不愁凭网售。小康已是老皇皇,还得加油撸起袖。”

  一首《玉楼春》一举摘得诗赛头筹,赢得万元奖金,可是这深得“老干体”精髓的大作实在叫人难以下咽如何把诗歌写得更无聊些?老黄黄体可以给你答案。


  (十)贾浅浅

  流派:浅浅体

  代表作:《郎朗》、《我的娘》

  最后一名不得不给前段时间火出圈的贾浅浅同学,作为贾平凹之女,她的诗歌给人的感觉却和文学联系不起来,什么屎尿屁、爱情欲望随处可见,像她自己的青春日记一般,充满着臭味与荷尔蒙混合的气息。

  好了,今天的盘点就到这里,大家还知道哪些奇葩的现代诗人呢?


文章来源:
https://www.sohu.com/a/465448371_1202591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2: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浅浅也榜上有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 12:20: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木四水 于 2022-9-2 12:22 编辑

我觉得楼主很无聊,举这些反面的例子想证明什么?这些我都知道。郑某西也举过。他还举过正面的例子。可惜正面的例子同样太差。你可举一些。看能不能服众。至于那些……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3 1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的中国诗坛


                    作者:温馨雅兰



       20世纪九十年代,小说,散文如蛟龙入海,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而诗歌创作陷入了全面萎缩的困境。只有一些诗人和少量杂志如《星星》和《诗刊》等在苦撑诗坛旗帜,诗歌复兴的火苗依然未燃。

       社会变革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变革了。浮躁的社会中,诗歌作品少了,反响声也弱了,诗歌仿佛被压着了一样,只能偶尔喘息。这个厌诗时代的产生,也许无关乎诗歌本身,而在于诗人和读者之间。外部环境自是影响人们心态的原因,而诗歌却不能顺应时代,反而越来越像作者的梦语,越来越难懂,越来越让人不知所云。不能与时代俱进的事物,往往会被时代潮流所吞没。诗人们盲目的追求创作,只顾自己潇洒发挥、海阔天空,不顾及读者的感受,使得原本爱诗的人们也无法接受这些作品,最终无奈的选择了离弃诗歌。

       那么,会不会是读者的文学修养提高得慢了,而诗人的思想境界又太高了?是读者跟不上诗人前进的步伐,还是诗人在故作隐晦,或亵渎灵感?

       诗歌光辉的岁月里,流传了多少千古名篇,人们甚至可默背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那拉》,《偶然》,戴望舒的《雨巷》,闻一多的《红烛》,《死水》,舒婷的《神女峰》,顾城的《一代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它们都绝对还是当代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其实,这些诗歌也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但读者只需通过感觉,便认为是好诗。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呢?现代的诗人和诗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中华古文明的文学就是从诗歌开始的。从《诗经》出发,从屈原开始,到唐诗宋词的全景时代,到中国新诗几代发展,一路数来,数不尽的优秀作品,唱不完的史诗赞歌。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的出现,代表着中国新诗的起步,第一代就创下了佳绩。七十年代,是北岛,舒婷代表的朦胧诗时代;八十年代,是周伦佑,于坚,韩东,丁当等人发起的第三代诗潮,那时的诗坛喧嚣而热烈;九十年代则步入了边缘时代,这个时期的诗人都是以民间诗人为主,一派混乱之景,全然不知是诗歌文化,有以伊沙,沈浩波为领导地位的口水,下半身诗歌写作,有老头子,徐乡愁领衔的垃圾派,更有大张旗鼓地进入诗坛的“80后”诗人们,这些诗人们,简直是在糟蹋诗歌的纯净。

       八十年代开始,诗人们为把诗歌与美学,政治,哲学分离,从而找到诗歌独立的领域,做了巨大的努力。这样的分裂本身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又正是这个分裂,在还没有形成光景时,就被一些疯狂分子搞得面目全非。诗歌解放了,是有些诗人们开始随心所欲的利用诗歌一切的功能。诗歌跌下了文学贵族的地位,“普及”到了谁都可以做诗人的地步。诗神怒了吧?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学,开始接受诗神的惩罚了。诗人写诗,诗人读诗,诗人骂人,就构成了现代诗生活,诗歌的彻底的沉沦了。

       物质时代前行的速度异常快,喧嚣声如雷如电,广告文化疯狂肆虐,文学,音乐,美术,都开始慢慢的沦陷为它的附属品。人们的生活更加物质化了,人们的思想也更加物质化了。以娱乐目的为主的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很快便取代了以诗歌为代表的高雅艺术的影响力。知识分子们也商业化了,神圣的诗歌殿堂,已经慢慢变成越来越远的神话天界。现在能读到的那些美句,竟有些像遥远的回忆、隔世的妙语。诗界以外,人们很少提及诗歌了,诗人的声音沙哑的让人听不出诗的节奏,诗人的光环也逐日黯淡。看“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饿死诗人”,这些戏谑之词在诗坛的流行,便可知当金诗坛最大的现实。

       20世纪末,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文学盛兴。作为文学家族的一员,诗歌也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诗歌的时代,人们距诗歌不再遥远,所有人都可以参与诗歌,成为“诗人”。诗歌如此触手可及,各类“诗”、“坛”兴于网络,不断刷新,像刷碗一样容易。网络成全了诗歌的全民时期,也玷污了诗歌神圣的殿堂。文学话语的霸权被瓦解,网络的速度再不容读者有“韦编三绝”式的从容与镇静,也容不了作者有“两名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斟酌与磋磨,诗歌作品有如洪水泛滥,泥沙滚石,诗界便如乡村的集市,一群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小摊吆喝得比谁都厉害。网络是无罪的,却被有的人当成了垃圾堆放处,什么都可以往上放。

       人们开始习惯于看一些简单得不用大脑就可理解的“诗歌”,“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曾是诗歌必备特色的词,开始被人们忽视甚至厌恶,不再愿意去为那些庄重纯粹的文字而低头沉思,也不再为某些文字的触动而茶饭不思或坐立不安。倒是应了人们的这些改变,诗歌从“阳春白雪”遂降为“下里巴人”,非但不再被仰视,还被扼杀。

       面对诗坛现状,还是有一部分诗人评论者持乐观态度的。诗评家沈奇就认为,在一个欲望高度物质化的时代里,诗歌必然面临大众化及个人化的困境。这种境遇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不利之处是使诗歌传播和影响比以往萎缩,有利之处在于使现代汉诗彻底摆脱了过去功利性社会学成分的东西,不再依附任何诗之外的因素,使现代诗的创作及诗学研究变得纯粹。

       但对于读者来讲,诗歌的需求量在降低。对于蹩脚的诗,往往引起两种结果:一是读者拒读,理由是蹩脚的诗太多了,简直有损中国诗歌的形象;二是狂写,理由是诗歌也不过如此,有没有两把刷子都可以混混。读者不再崇拜诗人,诗人不再相信读者,互相的审美观得不到统一或平衡。在读者心里,诗歌不再是神圣的代言人;而在作者的心里,读者不再具有评判诗歌的权利,诗界圈子急剧缩小,诗歌地位大不如前。

       网络不能反对任何样式或风格的诗歌出现,甚至那些人们难以启齿的“下半身”诗人们也在诗界此起彼伏,更有“垃圾派”诗人亵渎诗神。这些诗歌说是张扬个性,却一次又一次的让大家失望不已。然而,一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与时代相关。原有的神话意识结构被一群新生代诗人颠覆,他们戏聊和修改这些古装句子,并且乐此不疲。诗歌成为了一种时尚元素,那些被经过后现代式处理的语句,已经成为社会总体语言实践的一部分,有的人还在改句的成功喜悦中滋生出的得意的情绪。

       然而,这样的诗坛现状,可能也是到了该反讽的时候了。当今诗歌正是在这种理念下得以生存的,它是一种更具高难度的协作方式,强烈的批判精神和那些“顽固派”们之间的调侃讽刺而深刻。

       如果当代诗歌真能照乐观的想法,好好发展一番也并非难事。但可笑的“先锋诗人”们,玩尽伎俩的想要在时代前沿分一杯羹。五·四时期,革命浪潮掀起,人们向往着新的社会,对先锋一次是褒扬的,崇尚的,这种崇尚到底变成了盲目:新的就是好的。新鲜刺激,都市弄潮儿,反对抗争……人们开始害怕落伍,害怕守旧,一窝蜂的在争作时髦现代人。可是,结局能怎么样呢?麻木的被“时髦”侵吞了自我。

       诗歌终究是一门语言,对文学而言,语言上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极其珍贵。诗歌从来都是文学界里美的代表。美的定义是宽泛的,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过关于她的定义。“诗之所以是诗,那是因为它那巧妙的用字,铿锵的音节,深邃的哲理,这些东西唤起你的联想,拨动你的心弦。”(《有血有肉的语言》)关于诗歌的美学概念,蒙田的这句话,倒是说在了点子上。

       在诗句的美文化里,词句的优美算是下等。但又有不少诗作者为追求这表面的美,常常用一个新颖却让人摸不着边际的词语把更有力更更动人的句子替换掉,得不偿失。还有些诗人喜欢口语化,认为口语朗朗上口,好读。然而,诗歌本身就是超越口语而存在的语言结构,虽然有的句子能融合诗人微小的幽默感,但多数口语用于诗歌都是庸俗的,败坏诗意的。

       诗人是有自己立场的人。他们把独特的人生阅历、血与激情交融的青春,全都交付给诗句。这才是真正配得上“诗人”这个称呼的人。正如尼采所言:在一切文字中,他最爱用血写成的。

       我们应该为这个时代没有伟大的诗人而悲哀。诗人,是高尚气节的象征,每一个民族都该有诗人,有人们热爱的精神领袖。他们看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守望着我们穿越灵魂的隧道。

       伟大的诗人,有着优秀的文化修养,深邃独到的审美观念。他们的智慧闪烁光芒,他们的思想是竖起精神旗帜的标杆。诗人们用诗歌,吹响时代的号角,撞击不和谐的暗礁。他们是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砥柱。

       历史的中国,有无数的伟大诗人,产生过的优秀作品如银河繁星。为何现在是如此缺乏?诗集也在印,诗刊也在出,诗人也可称无数,人们还是爱诗的,毕竟诗的美是无法复制和替代的。可是,诗人们内心和社会一样浮躁,诗歌的精髓得不到继承,优秀的作品无法产生,人们没有可读的诗篇。

       诗人靠作品说话,没有优秀的作品,就不能称之为伟大的诗人。作品,是唯一能衡量一个诗人的标尺。作品在精而不在多,诗歌如水,不被流传的作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现代的诗歌处于一片慌乱,人们害怕诗歌的消逝,在混乱中摸索着,要寻找灵魂里的诗人。若诗歌有声,我们必能听到它的呻吟和呼喊。

温馨雅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92a770102e8kk.html
(2014-06-19 15:49: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18 11: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云卷卷 于 2022-9-18 12:22 编辑

诗歌写读杂感(2):对新诗的肤浅认识

                               作者:乐山船公


中国古诗(主要指律诗)经过两千多年发展,成为世界诗歌瑰宝,堪称诗歌霸主当之无愧。近年来,通过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大众中国诗歌的概念几乎就是中国古代律诗的概念。问题来了,中国现代白话诗歌(以下简称新诗,即网络新诗)又是什么玩意儿呢?相对于押韵、对仗、粘连、对称等特征的古代律诗来说,新诗有什么特征?

俺估计,大多数诗友都回答不出来,甚至是一头雾水。俺水平有限,正面回答这个问题难度太大。而且,当下要概括出新诗的概念,恐怕为时过早。因为新诗还发育不全,若与两千多年古代律诗相比,百年新诗还处于婴儿期。也就是说,新诗发展的变数及塑性很大。为此,认识当下多变的新诗,也许倒过来,从百年新诗有那些不足或缺陷(问题)这个角度去认识,可能事半功倍。俺不是理论家,只是一个有多年实践和观察经验的诗歌爱好者。为此,俺偿试从这个角度,略谈本人的点滴体会和理解。

一、所谓“分行的文字”,成为新诗的“专利”

中国新诗从胡适1916年的《两只蝴蝶》(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发表)开始,都是分行的文字。世界上绝大部分诗歌,都以分行的形式出现。当然,也有少数诗人写诗不分行。但分行还是诗歌的主要形式,也是区别其他文本体裁的标志之一。最近二十年,新诗获得一项“专利”,就是被大众戏称为“分行的文字”,即为了分行而分行的诗歌写作。这里举两个实例说明。

1.文章序言部分断行后成为“叙事诗”。在当时(2000-2005)全国诗歌论坛最大的BBS腾讯诗风词韵,诗歌如何分行也成为讨论的热点。在俺搏客中记录了2005年其中的一次。如下:(注解1)

《在清流的平安生活》
我1991年19岁中专毕业回清流已经10年。
9年的时间我一直住在西坪街,县城的过境公路,卡车日夜响着。
除了刚毕业那年借用到县文明委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管建设局)去编写城乡建设志外,
我一直在县运输公司兼汽车修理厂工作。
既不会修理汽车,也不关心汽车,非常的不称职。
企业效益极差,经济困难令人慌张。

发贴版主介绍:“这是某某某一本诗集的序的第一段,我把它拿来分了行,读来感觉像是一个叙事体的诗。”从讨论中可以看出,有些诗友还是对刻意分行(或断行)出来的文字,可以认同为新诗。也就是说,只要文字外形象诗那样的排列,就是诗歌了。

2.口水话分行的“著名诗歌”。在零零年代中期出现的“梨花体”是最典型的例子。下面列几首赵丽华的诗歌(俺认为赵丽华有部分诗歌还是很不错的,这里仅是选择性举例而已)。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小令》
每次醒来
你都不在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朵拉•玛尔》
她平躺着
手就能摸到微凸的乳房
有妊娠纹的洼陷的小腹
又瘦了,她想:“我瘦起来总是从小腹开始”
再往下是耻骨
微凸的,一个缓缓的山坡
这里青草啊、泉水啊
都是寂寞的

拥有众多诗歌头衔的赵丽华女士写了众多的口语诗。她在2006年至2007年发表的一些诗歌,被戏称为“梨花体”。比如上面第一首,就是把一句话分行的“诗歌”。这段文字横排起来,是这样的“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一句话,断行后,便成为了名人所谓的“诗歌”。当时,只要断行就是诗歌的“梨花体”事件,被号称为自1916年胡适、郭沫若新诗运动以来的最大的诗歌事件和文化事件。

举这两个例子说明,在零零年代前期和中期,有相当多的诗歌创作者甚至资深诗人,在叛逆朦胧诗之后,走了一条曲折不明的、争议颇大的探索之路。而分行断行、口语口水等又成为争议的焦点。在民间不少人认同,这类苍白无味、毫无诗意的“断行的口水文字”,是假诗歌。显然,假诗歌肯定是分行的,而且流行的假诗歌几乎都是诗人制造出来的。由于假诗歌充斥版面,有不少人最终离开了新诗写作。俺接触过一些不愿再写新诗的诗友,他们一方面不接受那些朦胧晦涩(看不懂)的新诗;另一方面,认为流行的那些一眼无余的新诗,等同于没有意义的口水文字。其实,他们就是指这些假诗歌在当时的粉墨登场。

结论:古诗分行是有严格字数限定的,分行重在平仄韵律。新诗分行(包括其他诗歌)主要是诗句惯性的延伸、传送、切割、停顿、转换等的需要,有时还有助于断行后的张力效果。所以,分行(断行)只是诗歌外形中的外形,跟诗歌内核没有本质关系。

二、诗句张力的产生,跟分行断行有直接关系吗

优秀的新诗,相当部分阅读起来会出现张力。所谓张力,有许多解释,但俺理解,就是具有阅读层次的读者对诗歌文本产生的诗性维度呈现的张驰收缩、冲突消解、融会贯通等阅读效果。是的,张力,只针对有阅读水平的人。文盲读诗,永远无法理解张力。一般而言,有没有张力,是判断真诗歌和假诗歌的核心标准之一。上面列举的几首“梨花体”诗歌,至少前面4首没有一首具有张力效果。从这个角度讲,称其为假诗歌一点也不过分。那么,张力的产生与断行有什么联系呢?俺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俺在诗歌报论坛呆了较长的时间。2007年3月,有一次著名的讨论。本来是对一首诗结尾是否刻意、是否娇情等问题展开,但延伸到了张力问题,即讨论的这首诗如果横排起来是否有张力。后来引出了什么是新诗这个问题(俺在其中可能有些话多而且显摆)。俺在讨论中做了一个实验,贴出了《编号1》、《编号2》、《编号3》、《编号4》四段文字(见注解2),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焦点。这里,俺提取大家比较熟悉的《编号3》来举例:

《编号3》
文/lx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
吃吃地
似乎不愿意惊动
睡着的人……………………这4句带出来的张力明显
然而四围的空气
都应和着笑
夜半,没有别的人………………过度中的交待
我即刻听出
这声音
就在我嘴里
我也立即被这笑声
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结尾几句张力明显

《编号3》这首,从诗歌角度不算优秀之列,但出现的张力还是明显的。如果不探究这段文字沉淀的历史背景,仅从文字的字面阅读,这个夜完全被笑声所把控。“笑声”被移情且赋予了主角的地位,“我”被“笑声”驱使,更加显出这个夜的寂静和这个“笑声”的不平静。整首文字都紧紧围绕夜、笑声和我,这三个对象形成场景,且通过笑声和我的冲突与转换来产生张力。当然,对诗歌张力的解构形式很多,这首如果打乱断行的秩序,张力也会有所不同。俺认为这段文字,在2006年和2007年的诗歌版面上,应该比相当多叙述夜晚心思的所谓新诗,在张力上要强好多。

这是实验的第一步,即将《编号3》的文字断行呈现。实验的第二步,就是把这段文字全部横排起来,会产生什么效果。如下:

“我忽而听到夜半的笑声,吃吃地,似乎不愿意惊动睡着的人。然而四围的空气都应和着笑。夜半,没有别的人,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立即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

显然,这段文字原有的张力,在横排后突然消失了,而且成为一节纯粹的叙述性文字。这个《编号3》,与当时一起贴出的《编号1》《编号2》《编号4》一样,将其横排起来,张力立即消失。这是否说明,按表达的需要有意分行或断行,是有助于张力产生的呢?从上面的例证证明这是肯定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梨花体”们都想通过断行来引出张力。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流行的一些有关如何分行、如何艺术性断句等文章,好象分行(断行)在语境中是否讲究,成为新诗的“命门”。但是,着力于分行断行来引出张力效果的企图,是徒劳的,是经不起实验推敲的。比如:

“巴音河感冒了,经幡略带鼻音
托素湖鼾起的涟漪,在《日记》里
打湿了几行诗句”(见注解3)


上面这几句横排起来,不会消失什么,仍然不改已有的诗意。再比如:

“村子很静
唯一的一条狗
也忘记了怎样吠叫
除了在老人面前
用尾巴扫去夕阳外
就叼着几声咳嗽
在月光下啃来啃去”(见注解4)


上面这首横排起来,也不会消失什么。这两段文字,完全不靠分行来产生张力和诗意。这也说明,分行(断行)不是产生张力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不代表新诗的诗性标准。但有艺术的分行,的确对某些文字有助于张力的产生。只是有助于。

分析至此,俺在13年前贴出《编号1》、《编号2》、《编号3》、《编号4》这四段文字的意图,主要是想说明新诗与散文、小小说、抒情类新闻稿等体栽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或仅仅是断行的区别,诗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因为,这四段文字一贴出来,有人哑然失笑,有人不置可否,还有新诗老手对其当成诗歌来分析了一番。当俺说出这四段文字,都是摘录于鲁迅和冰心文章中某一段、只是断行处理了一下时,当时对大家的冲击力还是相当大的。

显然,我们多数人并没有写出诗歌来(包括当前),只是写出了分行(断行)的文字而已(据说,2006年2007年有不少人把俺这四段编号1234的断行文字,当成了教案实例和评论的例证)。以上的举例和分析,仅指产生张力的一般情况而言。无庸否认,有部分散文或散文诗、小小说等体裁也会有张力。就当下新诗发展实际,我们也看到,有部分优秀的抒情、叙事或哲理诗歌,不在张力上着力,而是拓展到(或潜伏于)场景的冲突、悖论的趣味、人性的冲击等层面。如刘傲夫的《与领导一起尿尿》等。

结论:张力的产生,来源于诗歌内涵外延的语义扩张和场景意象的张驰程度,也来源于读者对诗歌文字的理解水平。如果把一首好诗形容为一张弓的话,形成的满而不放、引而不发的语言效果,就是张力。分行(断行)的好坏,跟诗歌没有本质关系。缺乏诗歌张力的苍白的分行文字,永远无法进入诗歌的圣殿。

三、诗义庸俗化和民族性淡化的问题

有一个观察时段,九十年代后期,网络诗歌兴起,诗写者趋之若鹜,到零零年代中期达到顶峰。之后又急转直下,新诗群体萎缩成小众而边缘化。这个时段,恰好是后朦胧诗兴起的时期。后朦胧诗派别中的一派,即“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影响较大,延伸出来的“垃圾派”、“下半身”等流派诗写,逐渐被小众接受。这可能是造成大量写作新诗的群体分化,甚而远离新诗的一个原因。

为了便于理解,简略介绍朦胧诗后朦胧诗生产的阶段。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期,发端于有曲折经历的广大知青群体。在借鉴外诗基础上,推崇内心的反思、人性的本真和自我尊严等价值,多以象征、通感、暗喻等手法表意。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伴随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思潮产生。在“解放思想”的大环境下,又得益于对文革政治诗体的反判,朦胧诗盛行一时。九十年代后期,也许是对部分朦胧诗晦涩、难解的背判,以“非非”、“莽汉”等为代表的后朦胧诗开始兴起(另一派是以韩东为代表的后朦胧诗,这里不累赘)。后朦胧诗直接引入民俗俚语的口语写作,尤其是垃圾派等,以崇低、崇下、归土、反传统、去诗意等为理念,逐渐成为网络诗歌有影响的一个高地,到零零年代前期也盛极一时。其中,伴生的垃圾派、下半身、梨花体等众多流派诗歌颇有影响。这里,仅对垃圾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徐乡愁的诗歌作粗略介绍,希望一窥其貌。

被称为垃圾派教主式人物的徐乡愁,其诗歌在垃圾派非常有影响,完全口语化,叛逆颠覆色彩浓厚。读徐乡愁的诗歌,俺的评价是,垃圾派并非垃圾,有其深刻的社会成因。这仅仅是读徐乡愁的诗歌印象。若要读垃圾派其他人的文字,肯定不是这个印象。或许不少读者会留下庸俗,甚至粗俗化的印象。下面只罗列徐乡愁的三首诗和部分诗题,不作分析:

《拉屎是一种享受》
在后檐口蹲下来
手纸也跟着我蹲下来
这时候,我什么也不去想
两会是不是成功地召开了不去想
美国该不该打伊拉克不去想
口袋是否小康了农民是否减负了
都统统不去想
我现在最要紧的是
把屎拉完拉好
并从屎与肛门的摩擦中获得快乐
         2003.4.6.

《我的诗歌必将载入屎册》
只要我坚持每天上一次厕所
坚持蹲坐北朝南的那个茅坑
坚持在拉屎之前先放一个屁
坚持用我写过的诗稿擦屁股

《人生》
我的理想就是考不上大学
即使考上了也拿不到毕业证
即使拿到了也找不到好工作
即使找到了也会得罪领导
我的理想就是被单位开除

我的理想就是到街上去流浪
且不洗脸不刷牙不理发
精神猥琐目光呆滞
招干的来了不去应聘
招兵的来了不去应征
我一无所有家徒四壁
过了而立还讨不上老婆
我的理想就是不给祖国繁衍后代

我的理想就是把自己的腿整瘸
一颠一拐地走过时代广场
我的理想就是天生一副对眼
看问题总向鼻梁的中央集中
我的理想就是能患上羊癫疯
你们把我送去救护
我却向你们口吐泡沫
         2004. 3.


这里再列举徐乡愁诗歌的一些题目,也能窥见一斑。如《走咱们坐牢去》、《人是造粪的机器》、《你们把我干掉算了》、《我倒立》、《崇高真累》等等。当时,垃圾派是各诗歌流派中人数最多的派别之一,影响也比较大。除皮旦、徐乡愁等代表人物的诗歌具有反崇高、反传统等特色外,相当多的垃圾派诗歌口水连篇、内容粗俗(比如大腿的《我喜欢吃美女的大便》等),有的不堪入目。从这些文字及诗题可以看出,当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新诗走到这份境界时,离大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远,被边缘化、小众化也是必然的后果。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不看完这三部书,不算是中国人。”我们知道,这三部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巨著。其中《红楼梦》是雅俗共赏的佳品,也是最具民族性的全世界人民的代表作。因为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古代律诗呈现的诗意美学和精气神,就代表着我们悠久历史文化长盛不衰的民族性。显然,垃圾派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抛弃了“雅”,一股劲儿的往“俗”里钻到黑,几乎变本加厉的承接了西方“颓废主义”“垮掉一代”的体钵。当然,垃圾派无论怎样“低俗”,都有其历史客观存在的合理性,但却不能代表民族性,反而有损于民族性。

回过头来看,改革开放初期,伴随港澳台欧美等海洋文化的渗入,尤其是港台文化如台风式的卷入,也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其中如“越殖民越开放”、“西方什么都好”等殖民文化心理的影响,逐渐产生了社会心理效应。因新诗运动最初就是杂合外来文化的运动,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新诗很容易接受外来各种文化思想的植入,中国化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举个例子,九十年代至零零年代,外诗及诗论翻译本也很盛行,这本来是好事,但民族性问题没有解决就存在认知偏向。这时,许多名家的新诗多少都自愿含入一些外域译名,好象全是母语就显得没文化,好象不这样就跟不上时代(学院派这方面比较突出)。在俺看来,这些对本族文化不自信的行为方式,是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使然,也是产生诸如垃圾派诗写的社会土壤。因部分受到殖民文化嫁接的影响,有些所谓的名人大家,很容易去附庸外来颓废病态的时髦,反映到作品上就是国民性的淡化。纵观百年新诗,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大陆七八十年代产生的朦胧诗,反而成为新诗的一个标杆峰值,也恰好是民族性最强的诗歌潮流。

2007年在天涯诗会,有幸与中间派代表诗人安琪有一次对话。俺(光头笑脸)提出了三个问题:1.在体裁上,现代诗歌如何克服散文化倾向;2.在语言上,如何看待口语入诗的口水化问题;3.在诗义上,如何偏正民族性淡化的问题。安琪的回答基本符合俺的想法,这里不累赘(见注解5)。

总结:
1.百年新诗还处于婴儿期,其中的朦胧诗成为了新诗的一个标杆峰值。
2.分行(断行)的苍白文字,的确成为当下部分新诗的“专利”。分行(断行),与新诗的张力没有直接关系。
3.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她必然在历史长河中反映民族性。一个时期一个时段的诗歌轨迹偏差,只是历史长河中沉浮的泥沙。
4.诗歌语言技巧手段只是诗义承载的工具。客现、细节和真诚,才是诗人称其为“人”的诗意本真。
5.诗歌是微雕艺术品(即人工制品),是拿来看的,观赏的,不是拿来用的,不同于小说、戏曲、散文和新闻稿的社会作用。既然诗歌是微雕艺术品,就会有“痕迹”。优秀的诗歌,其“痕迹”都符合自然法则。既然诗歌是微雕艺术品,诗歌就成为诗人心灵的装饰,就要自觉符合美学原理。为此,优秀诗歌用文字呈现的残缺、破碎、凄怜、恶心等气场情感,不仅要符合诗人的审美意图,更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倾向。所以,诗歌是个体和公共属性兼有的精神产品。被大众认可的诗歌,才能真正成为大众不同群体差异化选择的艺术鉴赏品。

上述文字,受本人观察视野和水平所限,免不了有表述不当和推导不妥的地方,请各位读者指正,以便修改。最后,用俺2006年4月评价新诗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的累赘:
偶经常遇到喜欢古诗的朋友提出一些轻视新诗的问题,偶是喜欢古诗的,但不蔑视新诗。目前,现代诗已经走向用技术构建和打造全新语境的时代,如何推承出新,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古诗中有许多必须继承,比如诗歌精神。当然,这个问题对个体是一个自由选项。毕竟,时代不同了,写诗不能升官养老婆,而且遭骂:“诗人,饿死你”(伊沙语)。如果用郭老的《女神》为界,新诗也只走过85年的历史,而古诗却是几千年。不过,仔细分析,汉赋再华,也不可能再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神韵了;唐诗再盛,也无法回到古诗十九首的意境中;宋词再狂,也难以复制六朝风骨。说这些,是说每个时代对把前面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诗歌艺术,称为古诗,包括现代新诗,到3006年也称为古诗了。况且新诗85年的历史是诗歌艺术历程中最为惨烈的历史。不细说了,毕竟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把倡导白话的精神永远延续了,加上几次文字简化等,文字与古文相比已经更加准确而且功利了,关键是经历经济大潮的洗礼,诗人是回不去的。与此同时,更应该看到新诗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举个简单例子,中国哪一个朝代的诗人和诗歌爱好群体有现代多,没有,绝对没有。当然,新诗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散文化问题,每首新诗都可以看成是一首散文诗,这的确是一个问题。当然还有新诗的“快餐”化特点以及诗歌美学的滞后等等,不说了。初期发展中的问题是很多,这缘于我们居于不同精神生活层次的人的问题很多,用不同的审美标准来看,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俺相信新诗的生命力是无穷的,会越来越好,其自身的生命规律只有后人才能说清道明。无庸置疑,新诗是在古诗的营养中成长的,同时也是在吮吸世界诗歌优良传统中喂养的茁壮的。所以,新诗必将灿烂,生命无限。(见注解6)


注解1:(摘自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aaf0da010001gl.html
注解2:诗歌报争议作品探讨(2)http://shigebao.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3463&fromuid=8850(出处: 《诗歌报》论坛)
注解3:内心的褶皱------桃花盛开的德令哈 http://bbs.yzs.com/thread-816944-1-1.html(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4老人和狗 http://bbs.yz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3700&fromuid=3948(出处: 中国诗歌网)
注解5:[访谈]4月17日,著名诗人安琪做客天涯诗会(现场)http://bbs.tianya.cn/post-poem-145670-1.shtml
注解6: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aaf0da0100t0iz.html


乐山船公发表于“中国诗歌网” 2019-5-22 11:41:12
地址:http://bbs.yzs.com/thread-835725-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9-20 07: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慧眼识珠的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0 20: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云里流溪 发表于 2022-8-24 21:06
现代诗怎么会没有人看?《再别康桥》《雨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只要你写的干净美好,写出世人心情, ...

据说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已经被拿掉,换成郭沫若的作品。非常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9-21 22: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发生的文化阐释》


                          张翠


       摘 要:中国新诗自发轫起便饱受西方各种诗歌美学思想、诗歌思潮、诗歌创作技巧的洗礼,中诗西化严重削弱了中国古典主义诗歌审美传统的历史地位。时至当下,诗坛喧嚣浮躁的镜像反射了诗歌美学走向非理性的狂欢化时代,传统诗意岌岌可危。对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审美上主动回归本土之解读,对当下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之探析,更兼以对当代禅思诗歌发生的功用之阐释,不仅有助于匡扶当代诗歌趋于理性风向,亦有助于禅宗美学思想的当代传承与流变。

       关键词:当代诗歌;禅思诗歌;文化阐释

       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人中国,作为佛教分支之一的、经由六祖慧能创立的禅宗一派产生于唐代,其澄澈透明、任运随缘、明心见性、当下悟人、心神造境的美学特征不仅促发了有唐一代的诗人、诗僧创作禅诗的高潮,对后世禅诗生产的经久不衰之势头亦有深远影响。禅宗美学与诗歌的整合、圆融而产生的禅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瑰丽奇葩,是中国古典诗歌实现多样化发展的一大创见。 元代诗人元好问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的诗句无疑是对诗、禅关系的最好 概括。中国式禅诗美学底蕴对日本俳句名家松尾芭蕉的俳句创作以及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之一施奈德的禅诗写作(主要受寒山诗影响)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可见文化跨境传 播的意义不可小觑。由此,中国禅诗的美学意境在世界诗坛的地位可见一斑。

       关于禅宗美学与中国新诗的缔合,目前学界有“现代禅诗”的提法,此提法具有笼统性、总括性、模糊性。“现代”是笼统的时间界定,虽无明文规定,但学界默认的是白“五四”运动至今。本文所论述的“当代禅思诗歌”之“当代”选用的是现当代文学史划分 上的“当代”,其内含于现代禅诗之“现代”; “禅诗”是笼统的诗歌审美倾向界定,“现代禅诗”即概指具有禅悦意味的中国新诗,以台湾和大陆诗人为主要创作群体,其中“台风” (台湾现代禅诗风气)强劲于“陆风”(大陆现代禅诗风气)。

    中国新诗发展史证明,自由体新诗在中国生根、发芽,禅宗美学所标举的禅悟、禅思、禅意、禅味却与诗歌越发疏远,禅诗一脉在中 国新诗家族中命相微弱。本文将通过回归本土的美学诉求,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以及功能作用等三方面来对当代禅思诗歌的发生进行文化阐释,诗歌为心性根本,禅思为外在依托, 回顾、反思、展望为探索脉络,以求得出中国 当代禅思诗歌的审美价值所在。

       一、理性反观:回归本土的美学诉求

       中国新诗白发轫起便饱受西方现代主义、 超现实主义、魔幻主义、象征派、意象派、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标榜的诗歌美学思想、诗歌思潮、诗歌技巧的洗礼。中国新诗近百年的历史在很多时候是迷失自我本性、丧失民族话语、缺失古典审美的历史,诗人写诗多援引西诗创作手法,评论家作论亦多寻章摘句拾西人之牙慧,如此一来,中国新诗行进路上越发 “反认他乡是故乡”,弃置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传统于不顾。不可否认,全球化语境下西方舶来 的诗歌文化潮流刷新了中国新诗的抒写思想,拓宽了中国新诗的创作路径,深化了中国新诗的语言范式,为中国诗歌传统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中国诗歌与世界诗歌接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全盘西化是对民族传统诗歌美学思想的自我否定,有“崇洋媚外”之嫌疑;闭门造车又是对民族诗歌审美传统的迂腐白恋,有出门而“不合辙”的隐患。有鉴于此,诗歌在当下迫切需要回视传统、观照传统,而重新发掘禅宗的审美境界,在一定程度 讲尤其有利于还中国诗歌以本土身份。

      (一)探视性的诗思内转祈盼

       评论家沈奇说过:“‘现代禅诗’一路, 我主要看重其易于接通汉语传统和古典诗质的 脉息,以此或可消解西方意识形态、语言形式 和表现策略对现代汉诗的过度‘殖民’,以求将现代意识与现代审美情趣有机地予以本土内化。”〔1〕摆脱“洋相”、回归“土相”可视为中国当代禅思诗歌力求诗性内转的契机。所谓 “洋相”,大抵包括现代主义的意象派、象征派、超现实主义派,以及后现代主义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消费性、娱乐性、碎片化、去中心化、戏仿、反讽、无深度、挑战权威等文化症状。朦胧诗派创作理路多继承现代主义诗歌美学风格,诗中象征主义、意象手法流转反复,自朦胧诗后期向第三代诗歌过渡,中国当代诗坛进入朦胧诗后先锋诗歌时代(罗振亚语)。后现代主义标榜的反诗、反美学、背离传统诗意的倾向纵横中国诗界,一时问流派纷呈,各占山头,各扛大旗,如神性写作、莽汉主义、他们诗群、非非诗群、知识分子写作、 民问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女性主义写作、 下半身写作、中间代写作等等。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阳江河、西川、翟永明、 王家新、臧棣、西渡、桑克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写作”群体的诗作、诗评尤其崇尚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诗学范式,根本原因是他们有扎实的西学知识背景。而进入网络时代的网络诗写是严格意义上的狂欢化诗学,更是青年亚文化的直接体现,传统诗歌审美在形式的戏谑、语言的疯癫、诗意的解构等因素的分割下变得面目全非。

      探视性的诗思内转即转向古典,转向内心,转向虚静、恬淡、妙悟的诗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后期引白于台湾的新古典主义、 现代禅诗及时为虚热的大陆诗歌场送来一阵清风。台湾如洛夫的《背向大海》,余光中的 《山雨》,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郑愁予的《谈禅与微雨》;大陆如新故杭州诗人梁健的《十牛图偈》,舒婷晚近的《禅宗修习地》、 《滴水观音》,王家新的《雪意》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回归性举措对反拨当下骚乱的诗歌景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精神上的归家情结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心灵的存在方式,当人们在仕途上受到挫折后,或是精神 上、心灵上饱经忧患之后,往往会顿悟禅机。 ‘人生如梦’的观念便会变成‘亲在’的体验。”〔2〕文人精神上的归家情结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早有体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 居》便是最好的例证。至唐代王维、储光羲、 孟浩然、常建等人的借山水田园示隐逸志趣的 诗歌更是将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归家情结阐释 得淋漓尽致。社会转型期,当代人的生存困惑、生存焦虑、精神失依等现状促使他们转向内心、回归古典,禅悟的关键在于抛除大千世界的纷扰,重视内心白省,是去来任运、自在无拘束的日用境,即所谓平常心是道,更是寻求“本来面目”的不二法门。禅不仅是宗教, 亦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指标,也是人追求内心平静淡泊以看破“大悲大喜”,从而直达心理病灶的一副熨帖,所以葛兆光先生曾如此论述禅的作用:“开拓了一个空旷虚无、无边无涯 的宇宙,又把这个宇宙缩小到人的内心之中,一切都变成人心的幻觉和外化,于是,‘心’ 成了最神圣的权威。”〔3〕

       以梁健的《回家》为例:“即使通过水井坊/也不停下/即使断了条狗腿/也横着飞翔/听清风明月/想念瓦/一片幸福的光//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回家”。题目“回家”二字已暗合陶 渊明的人生理想,两个“即使……也……”的 排比句是诗人假设的难度,但诗人表露的是勇往直前的意志。(人)通过水井坊也不停下, 说明了生命意欲摆脱外在的诱惑与牵绊,杂念 俱除;而(狗)断了条狗腿也横着飞翔,则说明了生命的执着。“清风明月”是禅宗参禅悟 道信手拈来的意象,表征真如的禅悟境界,也是启人心智的方便之门。“瓦”在此处可理解 为诗人想要到达的“家”的代名词,“一片幸福的时光”是诗人内心的憧憬与向往,大有陶渊明“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的意味。第二段只有一句“我们生下来就是为了回家”,直接点破禅机,做到了顿悟成佛、直指本心。

      当代禅思诗歌所展现的精神上的归家情结是当代人反观内心、以求静虑的抽象表现,诚如王家新《雪意》一诗最后一段所说的那样: “是谁从雪地上嚓嚓走过?/遂惊醒/灵魂又返 自身”,向禅的灵魂终归会避开喧嚣浮躁返回灵魂的原点,返回灵魂自身。

       二、道阻且长:艰难的诗、禅圆融态势

       20世纪初叶,中国新诗以新生儿的姿态取代古典格律诗,成为中国诗坛的新宠,诗风 “向西看”一时问成为诗坛主流,影响中国诗 歌一千多年的禅宗美学成为落价凤凰。著名诗歌评论家陈仲义在《打通“古典”与“现代” 的一个奇妙出入口:禅思诗学》一文中说过: “十分可惜的是,五四新诗运动在彻底破除旧诗词格律枷锁后,竞也把千百年来袅袅不息的 禅思香火给掐灭了,翻开新诗编年史,专司于 斯的诗人风毛麟角,1917年至1949年三十年 问,大概只能找出废名一人?而后才是人台的周梦蝶,……再后是部分的洛夫和孔孚……近年宗教之风席卷大陆,竞也出现少许年轻诗人 ‘以身试禅’,如杭州的梁建。……但从总体趋向看,现代禅思诗学明显露出断层与失衡。”〔4〕如果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禅宗美学精髓在 中国新诗体制中的缺失在大的成分上主要是受西方诗歌审美之维的影响,那么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诗歌则在更高层面上是受网络本身特性以及当下人类生存困惑的牵引。总之,禅思、 禅意在当代诗歌行进过程中日益式微。

      (一)遭遇语言的魔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诗歌大都可与先锋诗歌沾亲带故,最明显的就是语言上的放荡不羁,非诗化、去诗化的先锋特性在语言的张力上彰显得尤为突出。但是,“诗不靠诗 的结构而成为诗,诗靠诗的语言而成为诗,靠语言的肌理、味道所生发的诗意、诗趣而成为诗。”〔1〕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炼句,语言是诗 意传达的外在载体与直接依据,尽管六祖慧能初建的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顿悟成佛”、“参话头”,但禅宗思想教义仅靠口口相传必不能代代相传,另外,文人作禅诗也激发了禅宗语言由俗向雅变迁的可能性。且看中国当代诗歌的语言演变,先是以周伦佑为代表的非非诗群标榜的“诗到语言为止”, 而后是垃圾诗派、口水诗派、低诗歌的相继崛起,诗歌表现为或是流水账似的分行文字,或是俚俗字眼的嫁接拼凑,或是低级趣味的回环往复,“语言美”在当代诗歌场消失殆尽,甚至成为伊沙、沈浩波等急先锋诗人资以谈笑谩骂的边角料。我们不否认当下诗歌语言的俚俗化、口水化可能更符合当代人即时消费的审美观念,梨花体、羊羔体、咆哮体、淘宝体,体体不尽,新体层出,使人目不暇接、眼花 缭乱。

       在中国传统诗歌语境中,“诗意”的流淌 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语言的承托,反应在当代诗 歌中同样如此,否则诗歌只是分行的文字,而不能成其为诗。如余光中的《山雨》中“一 声鸟/把四壁空山啭成一句偈”的诗句,一声鸟(鸣)可以有如此魔力,这是诗人想像力的散射,更是中国传统语言表现出的强大气场, 禅宗美学借诗人运转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通感手法不着痕迹地穿插在文字里,灵性、空性、悟性的诗写形神兼具。再如李天靖的《亮得有点发白的光线》中的一节:“亮得发白的光线/适于驮载灵魂”。光线亮得有点发白,这是融诗人视觉与想象于一体的一个简单陈述, 而真正的所谓禅宗推崇的活句则在后面,前一句诗人已极尽想象之能事,陡然跌宕至“适于驮载灵魂”,诗歌的主题立刻上升到灵魂顿悟 开化的境界,从而变得无比轻盈、轻松。当代禅思诗歌在语言方面的精活出彩,对当下诗歌混乱的语言体制无疑有着肃清、净化的作用。

       (二)抗衡消费文化的戏遣

       经济飞速发展与科技日新月异是当代人生活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这面立体多维的文化大屏幕上演的是消费文化的热剧。消费文化大潮的席卷致使文化分野为雅与俗的对峙,双方各 执一词、各领风骚,上演“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场面,每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做其中的演员。关于雅与俗的问题,审美文化研究专家肖鹰有如此界定:“所谓雅俗之争, 很大程度上就是坚持或反对文化的内在价值和 超越意义的争论。无疑,流行文化是否定文化 的内在价值和超越意义的。这反映到流行文化的产品形式中,则是流行文化产品中普遍存在的机械复制、拼贴、重复等现象,以及这些现 象形成的对文化差异的消解。”(文化同质化)〔5〕流行文化的致命伤是高且快的折旧率。从当代意义上讲,流行文化大致可以理 解为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奉行的是一种世俗性的精神原则,即背“雅”还“俗”的精神取 向,具体表现为个体追求感官享受、及时行乐、娱乐至死、低级趣味等。如沈浩波、尹丽川等70后诗人倡导的下半身写作,徐乡愁领航的垃圾诗派写作,诗歌现场呈现群魔乱舞的混乱状,大有“俗不惊人死不休”之意。当代诗坛,俗文化以强大的后备军团对抗雅文化,并取得压倒性的胜利,这个现状是文化全球化 语境下中国实现文化改革开放的阶段性胜利,但也是传统诗意文明、诗意文化走向失意乃至失忆的缺憾,拯救传统雅文化在当代显得尤为迫切。

        禅宗推崇出世的生存态度,讲拈花微笑、 实相无相、色空不二、色中悟空,在大千之外 寻求心灵的皈依。一如昌耀在其散文诗《灵语》中的表白:“我说:我曾被派往雪域一座 原始云杉林采伐木材。再不会有那样的古森林 了。我真想回到那样的世界,躺在厚厚的苔藓 吐纳林中清气,一点噪音不闻。”“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译为“静虑”、“思修维”、“弃恶”等,原指静坐默念,心注一境。 诗人内心渴望的古森林即是其心灵的皈依, “佛是白性作,莫向身外求”,身处浮华现世, 却一味参禅寻禅,明心见性的心性关怀体现了 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清洁的人格精神。雅文化和俗文化之问未必是水火不容的,我们需要俗意的消遣,更需要雅兴的陶冶,摒除妄念, 静悟无心,则处处皆禅。

       三、智性展望:当代禅诗发生的功用

       尽管禅悦诗在当代诗坛已经趋于边缘,并成为小众的审美爱好,但当代禅思诗歌毕竟是 现实存在的,其美学价值不容忽视。如四川大型民刊《独立》18期推出“21世纪中国先锋 诗歌十大流派”专辑,“现代禅诗流派”被列 为此十大流派之一;又如戮力于禅思诗歌创作与研究的诗人兼评论家南北(本名王新曼)创办了现代禅诗研究会,开通了现代禅诗探索论坛,以“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想让诗歌中的 一部分,成为流经这个浮躁世界的一泓青溪 ……”为活动宗旨,吸引了张黎、碧青、何兮、苦李子、冰河人梦、樵野等一批小有成就的网络诗人,该群体成员的禅诗作品散见于各类刊物,并白发编办内部交流刊物《现代禅诗 探索》。禅宗美学是中国诗歌生生不息的养料,无论诗歌发展到何种形式与体制,即便在当下 喧哗浮躁的诗歌语境中,禅思诗歌依旧不会陨灭。正像沈奇所说的:“由此我想,在世纪末之各路诗歌走向中,有两脉诗风,或将成为新 世纪诗运的主要流向:一是口语化风格的;一是现代禅诗。”〔1〕

       (一)促进诗歌发展多元化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重要经脉,其内涵博大精深,将之运用到当代诗歌中也不会显出不合时宜,相反,古代禅诗与当代禅思诗歌有着对话与潜对话的无限可能,而桥梁就是禅。“佛家的修持,主要是禅定,后来南禅宗改为参禅,目的就是思想真能够得到改造。能得不能得,关键在于能不能以新境代旧境。”〔6〕张中行先生一剑封喉地给我们提出了问题的症结,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变动、 创新的视角看禅、参禅、悟禅,只有这样,当代禅思诗歌才能将禅之思与诗之形巧妙对接。

     “全球化”是当下诗歌文化生存的大语境,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诗的民族,全球化语境下, 中国诗歌想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则务必要融人全球性的审美话语中去。朱光潜先生说得好:“艺术和欣赏艺术的趣味都必须有创造性, 都必须时时刻刻地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 味囿在一个狭小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自然会僵死,会腐化。”〔7〕当代诗歌发展趋于多元化的大趋势强化了禅思诗歌的发生,禅宗美学对欧美与日本的诗歌创作影响由来已久,此两点足以表明当代禅思诗歌在世界 汉语诗坛自立自强的无限可能。当代禅思诗歌是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本土产物,是中国近百年新诗发展历程中为数不多的禅思诗人们坚持努力的结果,虽在当代诗 坛不足以独执牛耳,但其美学意义与美学价值不言而喻。舒婷、王小妮等诗人晚近诗作禅意外露是当代禅诗即将走向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积极信号。总之,中国当代禅诗应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趋向多元化,实现古典禅意的现代重构,恢复中国诗歌真正的、独到的美学精神,前景值得期待。

       (二)打通古今的诗学理想

      “从世俗生活中体会宗教情感,从审美过程中获得神学启悟,这就是中国禅宗的特色, 它从一开始就染上神秘的诗意色彩,一开始就和诗学结下不解之缘。”〔8〕诗、禅互证是中国白唐朝起历代诗人、诗僧作诗所偏好的路数,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新诗体当仁不让地取而代之,这一巨变是中国诗学走向深化、多元发展的推动力。白早起的集体 “洋化”发展至当下,浮躁喧哗的当代诗歌反语言、反诗美、反诗意的狂欢化行为让人很是 担忧中国诗学的走向,激进式的奔跑步伐是时 候该慢下来做一次内省式的思考了。趋新追异、博采旁通固然是实现文化诗学创新的有效手段,但偏离传统则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 水,因此新观念与旧精神之问急需建立一个平衡点。禅宗美学是诗歌创作之“至法”,我们讲打通古今的诗学理想,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 主张在坚持诗歌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博纳禅宗虚 静、空灵、妙悟的审美特色,实现历史跨越,让禅的智慧发出现代光芒,让当代诗歌浸染禅学之美,并最终实现当代禅思诗歌的美学 价值。

     “作诗浑似学参禅”,禅宗美学、禅韵、诗情向来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当代人作禅诗第一要求是理性与悟性并重,能达到此两种境界,则当代禅思诗歌大盛之期就指日可待了, 离打通古今的诗学理想也又近了一步。台湾的洛夫、余光中、郑愁予、周梦蝶、孔孚、席慕 容,以及大陆的昌耀、舒婷、梁健、王小妮、 王家新、车前子、大仙等诸多诗人都为当代禅 思诗歌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禅是智慧 的象征,沈奇认为“实则小禅在山林,大禅在红尘,越是红尘万丈、时世纷纭,越是‘禅机’四伏。而禅无功利,只在白明明人,其不无宗教意味的蕴藉与托付,或许将为未来时代之信仰无着的新人类和孤寂怀旧的老人们所亲近。是以认定,‘现代禅诗’之由式微而转倡行,恐只是迟早的事。”〔1〕禅思诗歌在当代由式微而转倡行,那么打通古今的诗学理想在当代也就基本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沈奇,沈奇诗学论集:卷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陈仲义.打通“古典”与“现代” 的一个奇妙出入口:禅思诗学『J〕.文艺理 论研究。1996。(2).
〔5〕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A〕.张晶 主编.论审美文化『c〕.北京:北京广播学 院出版社.2003.
〔6〕张中行.张中行文集:卷三〔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7〕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A〕. 朱光潜全集:卷三『c〕.合肥:安徽教育出 版社.1987.
〔8〕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二十九卷第七期 2014年7月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来源:
https://www.doc88.com/p-510950311939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4 17:32 , Processed in 0.111619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