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宛城卧龙 于 2019-5-3 16:07 编辑
诗译新文化 Poetry and Poetry Translation of New Culture
主持人:魏红霞、郑仲春
英译:黄焰结;书法:蔡铁勇
编 语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下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原题《朋友》),发表在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自此之后,一个不同于汉赋、不同于唐诗、不同于宋词、不同于元曲、不同于明清小说的文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中国新诗的初始。
蝴 蝶 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Version 1 Butterfly Two yellow butterfly Flying in pairs up to the sky; Unable to know why One suddenly stopped its try. The other thrown alone halfway So pitiful, wanting to cry; Unwilling to be left high and dry, It also ended the fly.
Version 2 Butterfly
There were two yellow butterfly Flying together up to the sky; Unable to know the reason why One suddenly came back from its try. The other thrown alone in mid sky So pitiful, wanting to cry; Unwilling to be left high and dry, It decided to end the fly. 译者说
原诗是“中国最早的白话诗”(李朝全语),为开白话风气之先的现代诗人胡适所作。但正如胡适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这并非是一首真正的白话诗,受旧诗的束缚仍很明显——每行五言,形式整饬,双行错落押韵——整体上看近似古风,可谓是从旧体诗向现代诗过渡的作品。翻译时,尽量考虑再现原作的半格律诗形式。 译文一着重以尾韵/ai/一韵到底来体现原文的尾韵/an/,除了字音近似之外,每个诗行以字母“y”收尾,也是视觉上整饬的考量。译文二除了译文一的考虑之外,还照顾了诗行的音节整齐,也即以每行8至9个音节(4至5个音步)来大致对应原诗的每行五言。 简言之,译文尽量以形式“对等”来再现原作的形式,虽然稍微有勉强之处。此外,原诗语言朴素,口语化。因此,译诗也尽量以简单的语言来表现,相比较而言,译文一比译文二更为简洁自然一些。
诗人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方面,主要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 1917年夏,胡适从美国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并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译者介绍 黄焰结,安徽大学文学学士(1995)、天津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翻译学,2005)、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翻译学,2014);香港浸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访问学者;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研究所所长;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中西文化设计和MTI硕导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国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与省重大教研项目;出版译著《成也朋友,败也朋友》《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与大西部》2部(合译);专著《翻译研究的“权力转向”》。 主办:中诗网 译诗群 总策划:周占林 宛城卧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