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诗歌教程(七):章法部

已有 193 次阅读2011-9-10 15:13 |个人分类:诗歌讲堂

                                                      诗歌教程():章法 
    1
、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是重字用法如叠字,顶真格,同一句回环等,又或同一诗中两字用法意义不同,又或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外青山楼外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马致远的《秋思》,"夕阳西下""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小桥流水人家"等等。

    2、一句之内不能出现同音。两个字声母韵母都一样或相近,如"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为"隔叶黄莺空好音",因""ying""yin )相近,最好避免。

    3、避免同义字相押。如一首诗中同时使用""""""""等。

    4、合掌:一首诗中相邻的两联对仗,句子的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第一联对仗和第二联对仗,如果结构一样,这种毛病称为合掌。,一联对仗的出句与对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对句用;出句用,对句用,出句用,对句用,等等,形成同义反复,亦为合掌之弊,应予避忌。例如:

       “禹域大同劳昨梦,尧台深恨闷重泉,杯弓问道疑何世,马角堪容计旧年。是第一种情况的合掌,月至中天满,蟾脱半树圆是第二种情况的合掌。

    5、、忌诗眼模糊。一首诗看来平淡而其中若有顶峰句,则变平淡为崛奇。诗眼,不论是虚是实,乃描绘意境思维形象的关键。因此下字须响须沉须稳。下面说一下如何辨析诗眼: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的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怅惘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如白居易的《长相思》上阕: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其中的字,就是全阕的诗眼。读完前三句,尚不足为奇,就写两条河在流,流到瓜洲的一个古渡头,但一读出字,词意就陡然变化,山水含愁,万物齐悲,主人公的哀愁弥漫山水,充塞天地。一字点醒全片,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如: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本诗诗眼是。从结构上看,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6、忌上下联风马牛不相及。就是指上下联各自说的事物事理毫不相关,。无法使一首诗成为一个整体来表达全联的主题(中心)思想。这个在以后的章法四联承合上再说。

    7、律诗四忌

    不工

    律诗最重对偶,苟对偶之句配搭不匀,便不工矣。

    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苟不知起承转合之层次,而两两相凑,便不贯矣。

    不自然

    律诗于立意、造句、炼字、修辞诸法,在在皆当研究,苟其徒重对偶,于诗之意义词句生拍硬截,便不自然矣。

    不典雅  

       律诗宜善于运用古典,若只将迎眸、屈指、好将、从教称字,铺张字面,便不典雅矣。

    8、绝诗四忌

    可加可减

    如五绝之诗,加二字为七绝;七绝之诗,减二字为五绝之类。

    可多可少

    如一诗之中,一意分为四句,或四句仍归一意之类。

    可彼可此

    如咏梅之诗,可移而咏菊;咏山水之诗,可移而咏风月之类。

    可上可下

    如七绝仄起押韵之句,与第四句同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苟其不分层次,上句与下句可以互易之类。

    三、做法立意

    先套用刘坡公学诗五忌五戒:

    1、五忌

    格弱:诗贵格调高古自然,句句无懈可击,否则即为格弱。《李希声诗话》曰:薛能,晚唐诗人,格调不高而妄自尊大。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薛能大言如此,今读其诗真堪一笑。刘白之词,则绝非薛能可及。刘之词曰: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曰: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格力风调,岂薛能所可彷佛。于此可知格调之不可不讲也。

    字俗:诗中下字须有来历,尤以典雅为贵,否则即为字俗。但古来诗人,亦有诗中用俗字者,如老杜诗云:峡口惊猿闻一个两个黄鹂鸣翠柳。楼头吃酒楼下卧梅熟许同许老吃。诗中之字,均俗字也。今读之不觉其俗,而只觉其佳。此则在于善用之耳。若初学则功夫未深,终以不用为是。

    才浮:诗贵含意不尽,藏才不露,否则即为才浮。如白乐天《宫怨》云:泪满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又王昌龄《宫怨》云:二诗用意,何等含蓄。

    理短:诗贵理由充足,不可牵强,否则即为理短。如张继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则佳矣,但夜半非撞钟之时。①又白乐天《长恨歌》云:峨眉山下少人行,峨眉在嘉州,与幸蜀全无交涉。又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虽描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但夕阳迟不独在花坞,春水漫不仅限柳塘也。此皆谓之理短。

    意杂:诗意须如联珠贯串,一线到底。若一诗之中,上句谈天,下句说地;或前联吟花,后联咏草,意义绝不相关,即为意杂。是亦学者所宜深戒也。

    2、五戒

    戒讥讪: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及读韩昌黎赠张曙诗,有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二句,以江总之奸佞比曙,似是昌黎失检。故赠送之诗,宜借古人之才华位望相似,否则稍一不慎,受者即疑为有意讥讪,衔恨报复,卒无已时,可不戒哉。

    戒谄谀:昔杜子美赠郑谏议诗,只赞其诗词,不言其谏诤,斯为不谄。又赠鲜于京兆诗,但美其文章,不论其武略,斯为不谀。不谄不谀,最关人品,然尽有对于贵官显者,加意颂扬,及时过境迁,骤然失势,昔日应酬之作,适成株累之由。诗人似此者颇多,切不可轻蹈此习也。

    戒鄙俗:鄙在立意,俗在造句。凡稍有气骨者,或不肯自蹈卑鄙之弊,俗则非着意锻炼,即未能免。如张綖引曹唐《病马》诗:一朝千里心犹在,未敢潜忘秣饲恩。言其为乞儿语,亦恶其鄙耳。白香山长于叙事,求解老妪,遂加以之一字。观此,则鄙俗之病,古人尚未能免,而谓学者可不留意乎?

    戒纤亵:一字至九字诗,虽曰旧格,终近游戏。至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诸体,则纤矣。西昆、香奁,专咏艳情,《唐诗别裁》屏而不录,惩其亵耳。初学作诗者,最喜吟风弄月,坠入魔道,心术日非,此尤不可不力戒也。

    戒剽窃:释皎然谓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周以言偷唐人诗云:海色晴看近,钟声夜听长。较原诗只改字为字,字为字而巳。黄鲁直偷李白诗云: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较原诗只改烟寒家围二字。此皆不免蹈偷语之病。初学作诗,脱胎犹非所宜,况剽窃乎?戒之慎之!

    3、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诗歌不要生硬;诗忌费词﹐故可省﹐直接写新的动态;

    4、含蓄:说一不二,直白浅露,毫无含蓄蕴藉之致。这是作诗之忌。《沧浪诗话》曰:"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

    古人有"言不尽意"之说,语言本来是传达思想情感的工具,但有些微妙的思想情感,却不能为语言所曲折尽传;有时一颦一笑,一个流盼,一个手势,其所包含的情意往往比直接说出来的不知丰富多少倍。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无言的对视中,彼此的情意都已心照不宜了。

    诗歌以抒情见长,诗人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只不过就眼前景物略施点染而已,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5、兴:这里说讲不是赋比兴的手法问题。而是另外一层含义,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即诗必需以礼为规范;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所以,作诗也一定要从积极角度出发,忌借题发挥,打击讽喻,从一个宽厚的角度出发。目前网络诗坛上还是存在一些不好的风气,不得不另外提一下。

    6、引用:詩之戒有十:曰不可硬礙人口,曰陳爛不新,曰差錯不貫串,曰直置不宛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既要师其意,尚须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谓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方为佳作。本章根据张正体之【诗学】,及黄永武之【字句锻炼法】二书所论而增益之。并斟酌补入历来各家,有关作诗用事之立论,以为参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0 14:19 , Processed in 0.07052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