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志愿者 于 2022-2-1 01:02 编辑
第六节(上)《中华通韵》科研团队技术路线跑偏成果不足采信
日前,在“《中华通韵》是新中国诗词文化的巨大进步” 下,资深诗友植杖叟先生曾经如此直言不讳地痛批道:“巨大进步?中华通韵太令人失望了。专家搞了这么久,大众盼了这么久,就出来这么个东东,匪夷所思。还不如先前的中华十四韵、中华十六韵。”应该说,植杖叟先生这段话还是相当中肯的,可谓反映了众多新声旧韵诗友乃至其他涉韵作者的心声。
为行文方便,并使本期《中华通韵》批判自成体系,还是得全文引述一下中诗学会权威人士《关于《中华通韵》》的开场白。据网上资料,《关于《中华通韵》》有两个文题,另题名曰《关于《中华通韵》的几点说明》,2018年8月3日《中国艺术报》上的该文就是这个题目。其开场白曰:
“《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制定的。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确定了《中华通韵》16韵方案。这16个韵部,是依据汉语拼音韵母表来的,也就是横着数的3个韵母确定为3个韵部,竖着数的12个韵母确定为12个韵部,又从韵母表的说明里提出“er”作为一个韵部,形成了《中华通韵》16韵。现在处于结项鉴定后的试验阶段,也就是20所学校的教学试验,全国诗词作者依照《中华通韵》创作诗歌的试验。”
经笔者初步调研,这段话还真不是随便说的,尤其其中“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论证”云云,确有所本。有资料显示,确有耗资八十万元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中华通韵》的技术支撑。耐人寻味的是,相关单位和课题负责人等并未列入《中华通韵》参编者名单。个中原委究竟如何,一时之间不得而知,故此不便妄加评论。其最终科研成果究竟如何,一时之间也没查到。不过,从其开题论证报告会有关信息来看,这个《中华通韵》科研团队在关键问题上的技术路线严重跑偏,尤其是“梭坡、乜斜”合并合理之类韵部划分研究成果,根本不足采信。
某师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官网资料显示,2017年,该学院曾有名为“《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的重大招标项目获批立项,项目来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项目负责人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现为某师大语言科学学院院长,某省语言科学与神经认知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某大学、某某大学、某某某大学**教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某省中青年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某师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官网上贴发于2017年11月8日的一则消息“我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证明了这件事情的真实性。消息全文如下:
“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对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情况予以公示,全国获得立项的项目共计333项。由我院某某某教授主持申报的“《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获批立项,是我校所获批的3项课题之一。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立项创新高,立项数仅次某某大学位列全省第二位。”
据某师大某学院官网新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 举行开题报告会”介绍, 2017年11月27日,该课题开题报告会在某师大某学院举行,有关专家组成员参加了论证报告会。
报道说:“首席专家甲教授(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此处隐去具体姓名,下同)代表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参加开题报告会的专家和领导表示感谢,并就“《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课题的框架设计、研究思路以及课题研究的准备情况和安排等问题向开题论证会的专家组做了详细的汇报。汇报中甲教授首先强调了《中华通韵》的编纂原则,一是要有法律法规的依据,二是要有音韵学理的依据,三是要有创作实践的依据,四是要符合人的语感。其次,甲教授详细阐释了《中华通韵》编纂的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语音为标准,而不能实行南北折合,古今折合;第二个层次以“十三辙”的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第三个层次以《中原音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第四个层次以戈载《词林正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第五个层次以“平水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
报道还说:“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大心理学院乙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
据网上资料,乙院长亦为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1)心理认知发展 ;2)认知神经科学;3)应用认知心理学。另据网文“某某师范大学2017年度“十项主要科研进展”网络投票”介绍,该子课题负责人乙院长的科研成果“古诗阅读的认知机制:来自眼动的证据” 作为基础之一,成功申报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
报道进一步披露:“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既继承了传统,又做到了创新,有科学价值,将人文科学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同时,课题目标明确,设计框架宏大而有逻辑,论证科学合理,在子课题的安排上,有基础研究、部门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报道对本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题“数据库建设”语焉不详,但对开题论证报告会给出了明确的结论:
“专家组组长丙教授对开题报告会进行总结,并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课题研究成果将作为国家标准发布,所以在确保学术成果没有瑕疵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社会中推广,让大众接受该标准并乐意使用;二是列为项目预期成果的五个层次的韵书和后续的软件等要编好;三是这个项目有其独特性,可以应用到师范生及中小学相关教学中,在教学中开展韵文教育,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扩大韵文在创作实践中的影响。论证会专家组一致通过了“《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的开题。”
实不相瞒,笔者是日前才注意到以上重大科研项目及其开题论证报告会信息的。或许是太过仓促,或许是查询渠道所限,反正笔者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查到结题信息,更未查到项目最终成果。查来查去,只在知乎网《如何看待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2019.11.01)?》议题下,看到某匿名用户贴了这样一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 举行开题报告会” 举行开题报告会。“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某某某副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
想知道这是怎么论证的,有论文吗?”
说实话,在看到开题论证报告会新闻报道之前,我也很想知道这个耗资80万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尤其是““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 究竟是怎么论证的,最终成果究竟如何?可是,未及看完前述新闻报道,便彻底打消了这一念头。为什么呢?因为该子课题的技术路线既严重违背基本乐感,又严重跑偏了,料当注定不会获得什么令人信服的成果。
事实上,梭坡与乜斜合并的无理性根本无须论证,纯属常识,堪称公理。对此,任何乐感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表示认同。试图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 “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显然有点儿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摸不着头脑。既然梭坡与乜斜合并无理昭然,企图证明其合理更是匪夷所思。试想,连宽泛得不能再宽泛的大十三辙都不敢造次的事情,连普通人都能明显感知不押韵的梭坡与乜斜,《中华通韵》编撰团队怎会妄生合并之念,《中华通韵》科研团队又怎会不问青红皂白地妄生采用心理学手段证明其合理性之念呢?
尤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说到底,押韵本属音乐范畴之事,直接关乎涉韵作品的回环音乐美,押韵的实质其实就是押音色或曰综合音效,《中华通韵》科研团队不从这方面着手设计技术路线,反而围着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打转转,企图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 “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这份思维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如果只在某个小圈子内闹着玩玩,倒也无可厚非,浪费几十万社科基金同样情有可原,但是,作为关乎当代乃至未来韵文创作质量的国家标准《中华通韵》的技术支撑,其技术路线如此跑偏,是不是错得太过离谱了呢?
乐感固然因人而异,可像梭坡与乜斜音色之间的巨大差异,是随便一个乐感正常的韵文作者都能轻易分辨、轻松感知的,《中华通韵》科研团队怎就毫无感觉,反而兴师动众地证明“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呢?
从新闻报道透露的课题框架设计、研究思路、《中华通韵》编撰原则以及所谓五大层次,也可一眼看出,课题组在这些方面几乎都严重跑偏了,诚可谓南辕北辙。人家头疼,他们去医脚,又能奢望得到什么切实疗效呢?
1、关于课题框架设计
如前所述,从《中华通韵》最终结果来看,将《中华通韵》定位为既适用于用韵最为挑剔的传统诗又适用于用韵最为宽泛的现代戏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起码在当下和可以预期的未来,没人真能做到这一点。若强为之,则只能是不伦不类——一如愣将e与ie、üe合韵,而且费力不讨好。如果是我,对这个所谓科研课题既不会申请立项,更不会去贸然承接,而会通过适当的渠道和方式,对《中华通韵》编撰团队尽可能去说服劝导。总之,对一个伪命题有什么好研究的,又何谈对支撑这个伪命题的所谓科研课题进行框架设计呢?大前提都不成立,框架再怎么设计,到头来还不就是一副空架子吗?
2、关于研究思路
从前述粗线条的新闻报道,实在看不出什么清晰的研究思路,尤其是试图证明“梭坡、乜斜”合并合理性的思路,更分明是混乱的。还是那句话,对一个明摆着的伪命题,又有什么可支撑、好研究的呀!如果非要给出并认定一个研究思路,那么只能是糊涂僧判断葫糊涂案了,无他。综合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认为,课题组也好,专家组也罢,基本上都是外行,而且似在有意无意地玩弄玄学,然则又能有个什么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抑或技术路线呢?从科研团队试图证明“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并获得专家组一致认同这个重要细节来看,其所谓的预期成果其实是早就注定了的,不过是劳民伤财而已。
3、关于四项原则
如前所述,课题负责人甲教授在开题论证报告会上首先强调了编撰《中华通韵》应予遵循的四项原则。以下拟逐项夹叙夹议,甲教授并列位方家尽可据理反诘。
1)“一是要有法律法规的依据。”这显然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大而空之谓也。纯属常识,人尽皆知,等于没说,在技术层面上毫无指导意义。须知,该课题毕竟是个技术活儿,而且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阐明在具体技术层面上应予遵循的原则才是正道吧?
2)“二是要有音韵学理的依据。”这一条就有点儿拽了,更有点玄了。须知,任凭《中华通韵》通向何处,终究不过是一部狭义韵书。现实语音系统及其广义韵书就在那儿摆着,考虑各领域受众实际,同时兼顾其它相关因素,按音色相同或相近原则适当归并简化即可,与音韵学理有多少相干呀?纵然音位相同或相近,如果音色迥异,还不是等于零,照样不能通押吗?
3)“三是要有创作实践的依据。”这一条乍看有理,实则似是而非,从结果来看,为害倒是不浅。 按理依托创作实践本来不错,问题是乐感良好的广大中小学生名正言顺的为诗填词权利早已被无情剥夺,多年来,当代古典诗词那片天是靠包括耄耋老人在内的离退休人员硬撑着的,而乐感欠佳的老干部们的创作实践显然是不足为凭的,不仅不足为凭,反而是起副作用的。
4)“四是要符合人的语感。”这一条更外行了,也最要命。乐感才是根本,乐感与语感,那是两个内涵及外延都不可同日而语的概念。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由现实语音系统及其广义韵书厘定狭义韵书韵部,关键取决于两点,一是归并简化者乐感优劣,再则是受众群体各异——其实质也关乎乐感。前已述及,押韵的实质乃是押音色,韵脚字相同或相近音色的循环往复,体现的乃是音乐美中的回环美,怎能生拉硬扯到相关度极差的人的语感上去呢?
4、关于五个层次
再来说说甲教授在开题论证报告会上详细阐释的《中华通韵》编纂的五个层次。一言以蔽之,除第一个层次属于正确的废话外,其它所谓四个层次均属舍本逐末,舍近求远,不得要领。为便于列位看官浏览,还是夹叙夹议。
1)“第一个层次必须以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语音为标准,而不能实行南北折合,古今折合。”就真正的内行而言,此乃常识中的常识,在技术层面上,显然不足以构成《中华通韵》编撰的首要层次,又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2)“第二个层次以“十三辙”的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这个明显跑偏了,十三辙所依托的乃是晚清时候的北京音,乃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前身的前身,与当今北京语音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依托现代读书音而又相对较为科学的狭义韵书或方案那么多,缘何一概视而不见,偏要舍近求远,而且又偏偏选了个最为宽泛的十三辙呢?
3)“第三个层次以《中原音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这个就扯得更远了,《中原音韵》虽无入声,但其语音基础至今争论未休,与清代中叶以后依托北京音的满清官话尚且不能划等号,与现代普通话实际音色的出入自然更大。 关键之关键,是没人能够确读了。
4)“第四个层次以戈载《词林正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这个扯得有点儿没边儿了,《词林正韵》的语音基础与中古平水韵一脉相承,早已无人能够确读——连著名古音韵学家都拎不清了,然则纸面上的同韵类聚关系讲得再怎么天花乱坠,又于事何补呢?
5)“第五个层次以“平水韵”同韵类聚关系为基础。”这个扯得干脆就不着边际了,现代读书音之所以与中古平水韵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韵乃声韵,有声才有韵,无声则无韵,中古平水韵早已失声多时,普天之下早已没有哪怕是一人能够确读了,此乃不争的事实。那若不是纸上谈韵,又能算个什么呢?
吟者先生等人早在八年之前便已挑明并不断呼吁:新声旧韵之争的实质乃是有声与无声之争。难以确读甚或根本无法确读的东西,固然可以适当参考,却不能作为立论的基础,更谈不上所谓层次。如果说中诗学会高层的老哥哥老姐姐们存在糊涂认识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如此庄重而严肃的国家级声韵类科研攻关重大课题,又岂可抛开现代读书音亦即普通话语音系统而在纸面上空谈呢?
5、关于一致认同
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前述新闻报道中的这段表述:
“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大心理学院乙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
列位看官,是不是够玄的呀!居然抛开最为基础的现实语音和最为根本的乐感不谈,玩起心理实验来了,这都哪儿跟哪儿啊?挨得上吗?若有朋友说这就是在搞玄学,应该并不为过吧?像哥与爷之类寻常字音,只要乐感尚可,一听就是根本不押韵的,连大十三辙那种宽泛得不能再宽泛的狭义韵书,都没敢将“梭坡、乜斜”合并,该子课题却要通过所谓心理实验,论证“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若非胡乱联系,料也论不清楚。
问题的症结在于,与会专家认真听取报告并进行深入讨论之后,居然一致认为,“《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既继承了传统,又做到了创新,有科学价值,将人文科学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同时,课题目标明确,设计框架宏大而有逻辑,论证科学合理,在子课题的安排上,有基础研究、部门研究,也有应用研究。”
大家瞧瞧,专家组对课题组试图通过心理实验论证“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等明摆着的技术路线错误,并未提出值得新闻报道哪怕是轻轻带上一笔的质疑,更未提出任何建设性意见,而是也一致认为课题技术路线可行,成果可期,并极尽溢美之词,这是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开题论证把关应有的态度吗?社科类科研项目也得讲点儿起码的科学吧?“笨寻思”都能寻思明白的事情,却披上科研攻关的外衣,列为重大课题,浪费纳税人的钱,莫非这也是诗词学术界的一种中国特色?
【点评】
1)很显然,该课题的框架设计、研究思路基本上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题核心成果不用看,也注定是空中楼阁。其根源在于,《中华通韵》定位为既适用于用韵最为挑剔的传统诗又适用于用韵最为宽泛的现代戏曲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起码在可以预期的未来,以受众认可的角度观之,没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若强为之,则只能是不伦不类,而且费力不讨好。未知该课题组是真不懂,还是刻意借科研名义为《中华通韵》编审团队抬轿呢?
2)作为社科基金支撑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强调的四大原则,从客观效果来看,怎么看怎么像大而空的政治口号,真正高屋建瓴的指导原则尤其是具体技术层面的指导原则一条都没有,比如前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音色相协优先原则、格律诗韵与戏曲用韵分列原则之类,一条都没有,说明不过是浮在面上,根本没有深入进去。与此同时,课题组对预期成果的副作用明显估计不足,《中华通韵》最终沦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界三大笑话之一,该课题严重跑偏的技术路线以及起码在客观上形成误导的所谓科研成果也难辞其咎。
3)《中华通韵》编纂的五个层次云云,概念上就是错的。那不过是各不相干的五件事而已,相互之间没有层次关系,对于在现实语音系统及其广义韵书的基础上归并简化韵部,更构不成层次关系。最为要命的是,其中提到的后三部狭义韵所依托的现实语音系统,都是连课题组成员自身也无法确读的。即便是大十三辙,一些韵字晚清时候的读法也与现今不同,比如景字,那是要读成jin的。笔者纳闷的是,现今18、19、20、21韵乃至更多韵部的狭义新韵韵书或方案就在那儿摆着,课题组居然一概不提,反去奢谈无法确读或难以确读之中古、近古狭义韵书说不清道不明的同韵类聚关系,未知是不谙“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一最基本功课的重要性,还是另有其它缘由呢?
4)子课题试图通过“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 “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实在匪夷所思。分明是乐感和音乐美问题,“梭坡、乜斜”分韵分明早有定论,分明连大十三辙那般宽泛的狭义韵书都不敢强行归并的事情,分明只要简单听辨一下,便可轻而易举地判定为不押韵的梭坡与乜斜,怎能扯到风马牛不相及的心理实验上去呢?特定情形之下,心理状态对乐感乃至音乐美的感受效果固然有些影响,但是绝非主要影响因素。换言之,梭坡、乜斜能否合并,关键取决于其实际音色或曰综合音效,而非其它。该子课题的技术路线严重跑偏,分明不得要领嘛!
5)笔者实在想不通的是,如彼漏洞百出的开题论证,居然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认同。不知论证会专家组究竟凭什么一致通过了“《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的开题论证?一致通过是个什么概念呀,应该就是没有不同意见吧?或者过程中也曾有人提过几个无关痛痒的问题,课题组做出同样无关痛痒的解答之后,便一致通过了也未可知。其实,笔者丝毫不怀疑课题组成员和专家组成员在各自熟悉的研究领域所具有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但在对《中华通韵》有关事宜的认知方面,他们基本上都是陌生的。
6)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从该课题开题论证报告会相关资料来看,除“数据库建设”语焉不详但却可望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外,其它方面的最终科研成果料应八成以上属于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解决问题,难以站得住脚,难以以理服人,更难以对《中华通韵》尤其是“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提供真正有力的科学论证和技术支撑。《中华通韵》闹出恁大笑话既成事实,神仙也无法挽回了。此际,笔者所关心的是,现在全国究竟有多大比例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所谓重大攻关课题的开题论证过程与此类同呢?
7)专家组组长丙教授就开题论证报告会所做的总结发言表明,肩负开题审查使命的专家组基本上也是不折不扣的外行。仅从其认同课题研究成果将作为国家标准发布一事便可看出,专家组对韵事相关事宜缺乏必要的了解。“在确保学术成果没有瑕疵的情况下”之类表述,纯属外行论道。技术路线都严重跑偏了,又能指望最终提出什么完善的科研成果呢?数据库建设除外——这方面未见披露,其它各主要方面基本上就是糊涂僧判断糊涂案。 “论证会专家组一致通过了“《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课题的开题”,究竟怎么通过的呢?尽管新闻报道未能明言,也不难想象,显然是稀里糊涂地通过的。
8)某师大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官网上那则消息中的这句话“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年度立项创新高,立项数仅次某某大学位列全省第二位”颇耐玩味。忽然想起吟者先生在《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第五章《当代古典诗词发展方向突破口及未来前景展望》 中披露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2013年的腾讯新闻上,曾经载有中国青年报邱晨辉先生的一篇署名文章,题曰:《我国去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总数不如哈佛一校》。”看来,科研立项与诗词创作一样,盲目追求数量其实毫无用处,诗词也好,科研成果也罢,真正上档次才是硬道理啊!
9)忽又想起吟者先生在《中国当代古典诗词发展现状述评》中批评多年来诗词学术研讨唯书唯上、不顾逻辑、甚至干脆以态度当结论时所举的一个实例:“当时论辩的主题是中古平水韵现实适宜性问题,吟者认为早已不合时宜,有位据说是大学教授的某某先生偏说适宜。其理由是:时下70%以上的人口和地区较为系统地遗存了入声读法,亦即具有类平水韵方言背景,故应在全国范围内少数服从多数采用平水韵。随后他又发觉不对,应该反过来才是,并跟帖更正。但是,吟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位教授级别的学者型老先生最后一句话居然是:“结论不变。””列位看官瞧瞧,一切居然都是为先入为主的态度服务的。
10)其实也难怪,而今为经费而科研、为造势而科研、为科研而科研、为态度而科研甚至为抬轿而科研之类怪现状,在诸多领域绝非个案,各类假冒伪劣科研成果、科技论文不时见诸报道报道抑或闻于耳畔便是明证。大环境如此,奈何?话再说胡来,客观地说,专家组组长丙教授在开题论证报告会总结发言时“还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社会中推广,让大众接受该标准并乐意使用”之说,倒还是蛮靠谱的。不过,在基本概念不清,研究现状不明、技术路线跑偏的情况下,这一点显然在开题之初便已成为空谈,最终结果注定不会乐观的。那么,广大受众是否乐意接受并乐意使用《中华通韵》呢?咱们下期接着说。
第六节(下)《中华通韵》奇葩韵部严重败坏音乐美受众怨声载道
前期《中华通韵》批判之所以按下这一话题未表,是因为笔者也是搞科研出身,自然懂得用数据和事实说法的道理,鉴于“中华诗词新韵研究”项目开题新闻语焉不详,结题报道一时之间又查无实据,故此不敢造次,不便置评。天下诗友只要知道《中华通韵》科研团队阵容强大,“e与ie、üe合韵”之类奇葩韵部并非单纯来自《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而是有不只一个科研团队力挺即可。为慎重起见,待稍后进一步查证后自会旧话重提。 言归正传。第十一期《中华通韵》批判曾经留下一个话题:广大受众是否乐意接受并乐意使用《中华通韵》呢?客观地说,还是有极少数人乐意接受并乐意使用的,起码《中华通韵》编审团队、科研团队以及因年事已高而乐感欠佳的耄耋老人群体中,还是有人持鲜明的支持态度的。但是,更多的人,不,应是绝大多数受众根本不认可、不买账。据初步调研,尚未看到戏曲界宣称放弃大十三辙而采用《中华通韵》创作的剧本或曲艺作品,也未看到真正像样的 “e、ie、üe合韵”之类狭义诗词曲作品。 笔者一时之间未能查到并不等于没有,说不定真就有乐感欠佳并跟着瞎起哄者如法炮制过呢,不过肯定应该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华通韵》(征求意见稿)甫一推出便舆论哗然,相关网站和诗词园地便是一片强烈质疑之声。对于e、ie、üe合韵及舌面音i与舌尖前后音合韵等等,批评之声就更尖锐了。可惜并未引起《中华通韵》编审团队足够的重视,此后有关方面并未进行实质性优化调整。及至2019年11月1日正式施行之后,广大受众可谓群情激奋,用怨声载道来形容也应不算过分。 如前所述,作为国家标准,《中华通韵》的重大失误乃是多方面的,广大受众的强烈质疑也体现在多个方面。就技术层面而言,则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愣将e、ie、üe硬拉郎配以及愣把舌面音i与舌尖前后音乱点鸳鸯谱两大方面。这两项失误的严重程度,并非宜与不宜那么简单,而是错得离谱,离谱到严重败坏格律诗音乐美的程度,广大受众口诛笔伐怨声载道自在情理之中。《中华通韵》征求意见阶段的哗然舆论,天下诗友早已耳闻目睹,但那毕竟属于过程产品,情有可原。不可原谅的是,《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对于铺天盖地的强烈质疑、反对甚或恨铁不成钢的谩骂之声,居然一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始终坚持一意孤行,并且急不可耐地强行出笼充其量只具半成品性质的所谓《中华通韵》。 第十一期《中华通韵》批判还曾谈及,日前查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通韵》相关问题研究、韵书编纂及数据库建设”结题信息时,在知乎网《如何看待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中华通韵》(2019.11.01)?》下,看到某匿名用户跟了这样一帖: “匿名用户 “子课题负责人某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某某某副院长汇报了普通话人群韵律识别认知心理实验的原理、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以此证明《中华通韵》韵部划分(特别是“一七、姑苏”分立和“梭坡、乜斜”合并)的合理性。” 想知道这是怎么论证的,有论文吗?”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正值《中华通韵》正式施行之初,亦即2019年11月初。在该主帖下,不独那位匿名用户几度跟帖质疑,众多网友也纷纷跟帖点评,整个场面无异于一面倒式的大批判会。尚需说明的是,知乎网既不是诗词园地,又不是戏曲园地,也不是其它涉韵文体创作园地,跟帖吐槽者身份背景不详,故此完全可以视为对广大受众是否乐意接受并乐意使用《中华通韵》的随机抽样调查,起码可以视为冰山一角。 下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众位非限定领域涉韵网友的真实观感,广大受众是否乐意接受并乐意使用《中华通韵》之答案,天下同仁尽可自行品味。限于篇幅,以下转帖略有删节。 【专业瞎bb三十年】 专项经费到手就可以了咯,符不符合语言学、符不符合诗词传统他们可不管。 另,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好容易”就是好不容易的意思,“肯爱”就是不肯爱的意思,那么这本书,或许就是《中华(狗屁不)通韵》的意思。 這不就是把普通話拼音韻母表抄了一遍麼?不過我記得普通話拼音韻母表還標記了e跟ê的不同來著??? e和ie üe押? 【李鶱棹】 儞要用這个去害儞旳「中華新詩詞」也沒人闌著, 反正那垖老榦軆屬於乍出徠就可以扔了旳玩意兒。但他好象又非想拆點近古分韵徠冒充中古。 想要加近古旳分韵, 那倒是把「曾梗」「通」分開呀——「鏗訇靑瓊」「東風」各韵也行。結果按倂音把eng/ing、ung/iung分開了??? E韵大槩是想按「車遮」處理, 取錫蘭味兒旳/e/, 於是又跟ie/üe塞一起了, 反倒沒有和溥通話音系中同韵旳uo放一凷兒。 【TairanoKaeru】 “ie和üe应该单成一韵。支思和齐微早就分开了,硬捏在一起算是什么玩意?当然了,现在又没有科举考试,他搞归他搞,你们写诗的时候不用就是了。” 【南蛮一个】 太草率了,庙堂之上坐着一堆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大猩猩,建议送回非洲玩相扑。 【语言学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中华“通”韵?狗屁不通。 一切和曲艺十三辙一致的普通话押韵规则,以及比十三辙更严格的押韵规则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支持(比十三辙更严格的比如:i 和 -i 不通押、ian 和 an 不通押、o 和 e 不通押等等),但一切跨十三辙的押韵规则都是不可理喻的,应该坚决反对(跨了十三辙的比如:en 和 eng 通押、ui 和 i 通押等等)。 e(属梭波辙)和 ie、üe(乜斜辙)通押显然跨了十三辙,而且跨得过于可笑。 e和ie,i和-i根本不押韵。作者连《汉语拼音方案》都不懂,更别说诗词了。 我支持《中华新韵》,你们可以打我了。 看了三鹅,我怀疑他们这帮人上xue xue的语文有很重的口音,üe都能读成ü+e。 就是图里这种口音。 无用,但有趣。一个四不像。 没有照顾好普通话。 按这个文件来看,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歌词是不押韵的。韵部的划分明显不符合普通话母语者对音韵的感知。拼音e,不和uo与o划入同一个韵部,居然和ie与üe划入一个韵部。拼音an,居然和ian与üan同韵。en、in、un、ün划入同一个韵部简直令人困惑。 哪怕这是一本只能照顾到普通话的韵书,它也不该如此不堪。 【王贲】 世上最悲惨的,就是看着爱人受苦而护不住,看着国家衰亡而救不了。 某些部门的工资真好挣。 建议按字的偏旁部首写韵书滑稽 看来不久写诗就要上税了。 【匿名用户】 通知: 为加快国家语委音韵新改革进程,促进新标准《中华通韵》落实,现要求各单位人员在诗歌词曲创作及表演中作以下改动: ie üe应读如i+e、ü+e,如“蝶”应读如“滴鹅”,“绝”应读如“居鹅”; 空韵-i应读如i,如“直”应读如“支姨”,“日”应读如“日亦”; …… 以上4条改动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有出入之处,均以本通知为准。 【嘉納芙未】 不分也斜和梭波是在搞笑么? 【匿名用户】 這笑話兒少說能管個一二百年。 【悠悠一评】 我就想知道这帮人到底会不会讲话?我想把这帮人挒过来,让他们给我读读,额和耶,怎么能够押韵? en,in通押我都觉得不舒服,这帮浪费钱的怕不是哑巴。 抄十三大辙都抄不好,古不古今不今,恶心人。 【爱学习的人】 呵呵,别说我话大!编写《中华通韵》的专家,既不精通普通话,更不懂诗词,也对古往今来诗词用韵的特点一无所知,编写的一堆无用的东西,专门和诗词传承过不去,专门引导后来者学习诗词误入歧途。很简单的事,搞得很复杂,还乱,可惜了国家的经费,诗词界关于用韵的对抗问题,没有丝毫缓解。扼腕! 【反串黑】 文字(拼写)才是文明的体现,读音算个鸟?“体制内”的“专业人士”就应该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来研究语言! 【匿名用户】 成功总结出了大部分老干体的用韵规律,还是可以的*˙︶˙*☆*° 【無敵JF戰士】 我寻思了一下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韵书呢? 他肯定不会说中国话,没听过中国话,仅靠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才搞出这么个东西,可惜的是他很明显也没看过汉语拼音方案。i和-i通押是复古?能把e ie üe通押的他只是看字母一样造成复古的巧合而已。 思来想去,哦!原来是外国友人啊!而且还不是日本朝鲜南朝鲜越南人,八成是罗曼语族的人!搞不好复活了罗马人! 【我揪住了你的小尾巴】 语言会演变,与时俱进的观点是对的,可是还没到革命的时候,而且这名字起得太大了,一下就把整个中华放进去通了一遍。 列位看官不妨睁开慧眼仔细瞧瞧,以上全部跟帖者中,乃是清一色的批评、批判甚或嘲讽、谩骂之声。过程中,匿名用户还曾转引褚宝增先生《在教育部语用司中华通韵课题研究论证会上的发言(2018)》,不过,从其圈点内容来看,疑似旨在从宏观上说明弃旧用新的必要性,故此略过不赘。 最后,直到一位网名为儋州小书生的网友跟帖支持e、ie合韵,并以专家学者姿态给出似是而非的所谓专业解释之后,这场大批判会才戛然而止,再也未见有人继续跟帖。至于原因嘛,笔者猜测无外乎以下三点:一是不排除个别网友被儋州小书生的专家学者派头给唬住了,二是部分网友尽管并不认同儋州小书生的说法,却无力从专业角度实施有力的反驳,更多的网友对儋州小书生似是而非的所谓专业解读恐怕是不屑一顾,更不屑一驳吧? 【点评】 1)为什么说更多的网友对儋州小书生似是而非的所谓专业解读不屑一顾,更不屑一驳呢?我想,这些网友固然大多不具什么音韵学理背景,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而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事实胜于雄辩。须知,声韵事宜实践性强,押不押韵一听便知,这可是个绝对的硬道理。故此,像“e与ie、üe合韵”之类离谱性错误,任凭《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和科研团队如何舞弄音韵学理,任凭《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和科研团队把音韵学理、心理实验等等讲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是唬不了人的。唬得了假冒伪劣专家学者,却唬不了真正的内行。 2)在此必须强调,厘定狭义韵书韵部终究是个技术活儿,其根本依托乃是现实语音系统,其基本原理乃是音色相协,此外尚应切实考虑受众各异。如此一来,就得扎扎实实地讲点儿真正的科学。不是谁的衙门大、权力大、嘴巴大,便可任意妄为的,也不是谁的学历高、职称高、虚名高,便可信口胡诌的,更不是戴上了国家社科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之类高帽、搬弄几个云里雾里的所谓专业术语、玩弄几招曼妙的玄学技巧,便可自欺欺人的。省级科研团队如是,部级科研团队如是,国家级科研团队亦如是。 3)以上所及,不过是冰山一角。事实上,诸如此类一针见血的尖锐批评之声几乎随处可见,随时可闻,迄今不绝于耳,广大受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买账、不认可,而是《中华通韵》错得太过离谱,太过匪夷所思,根本接受不了,方始嗤之以鼻。问题是在这种**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情况下,在《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白皮书》郑重呼吁“废止《中华通韵》十六韵并消除影响”之后,中华诗词学会参与指导的“爱江山杯”诗词大赛仍在强推《中华通韵》,让广大受众实在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4)网友们的意见未必全对,一些言辞也实在是有点儿过激,但话糙理不糙,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以上转帖中,下列诗友的点评意见尤为耐人寻味: a)南蛮一个网友:“庙堂之上坐着一堆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大猩猩,建议送回非洲玩相扑。” b) 哆啦梅度三世网友:“e和ie,i和-i根本不押韵。作者连《汉语拼音方案》都不懂,更别说诗词了。” c) 虞时网友:“看了三鹅,我怀疑他们这帮人上xue xue的语文有很重的口音,üe都能读成ü+e。” d)悠悠一评网友:“我就想知道这帮人到底会不会讲话?我想把这帮人挒过来,让他们给我读读,额和耶,怎么能够押韵?en,in通押我都觉得不舒服,这帮浪费钱的怕不是哑巴。抄大十三辙都抄不好,古不古今不今,恶心人。” e)爱学习的人:“编写《中华通韵》的专家,既不精通普通话,更不懂诗词,也对古往今来诗词用韵的特点一无所知,编写的一堆无用的东西,专门和诗词传承过不去,专门引导后来者学习诗词误入歧途。 f)無敵JF戰士网友:我寻思了一下怎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韵书呢?他肯定不会说中国话,没听过中国话,仅靠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才搞出这么个东西…… 思来想去,哦!原来是外国友人啊!而且还不是日本朝鲜南朝鲜越南人,八成是罗曼语族的人!搞不好复活了罗马人!” g)反串黑网友之言固然不好听,却可谓一针见血:““体制内”的“专业人士”就应该用眼睛而不是用耳朵来研究语言!” h) 清水炖茶叶网友之言看似离谱,其实并不走板,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情溢于言表:“建议按字的偏旁部首写韵书滑稽。” 4)必须承认,一阵阵强烈批评、反对乃至抗议声浪之中,的确夹杂着一些零星而肉麻的肯定、褒扬甚或溢美之词,却又无一例外地都显得那么空洞乏味、有气无力。经初步考察,为《中华通韵》唱赞歌者,不是乐感欠佳的老干,就是感染哑韵综合症的匠人,要么就是死读书、读死书的专家学者或曰伪学究,以及彼等轿夫或吹鼓手。当然,诗词界内部也有个别人是从有声胜无声角度泛泛夸赞的,认为只要能取代平水就行,就是伟大胜利,管它三七二十一呢!不错,任何狭义新韵韵书无疑都明显优于无法确读的中古平水韵,但是,作为平水韵的替代品,为数众多的狭义新韵韵书终究拿不上历史的台面,尤其是《中华通韵》。 5)匿名用户网友对e与ie、üe合韵以及i、-i合韵的解读颇为有趣。的确,ie、üe若是分别视为i+e、ü+e, “蝶”、“绝”若是分别读成“滴鹅”、“居鹅”的话,e与ie、üe确实可以合韵;同样,zhi、si若是分别视为zh+i、s+i,“直”、“丝”若是分别读成“芝姨”、“思衣”的话,则舌面音i无疑也可与舌尖前后音合韵。遗憾的是,除《中华通韵》编审团队和科研团队可能虔诚地采用如此读法外,现今乃至未来普天之下合格的读书人中,应该再无他人真照这样去读,包括那些毫无原则地盲目为《中华通韵》唱赞歌的轿夫和吹鼓手。 6)《中华通韵》饱受诟病、不受待见、高手无人真愿采用的结果其实是早就注定了的。在《中华通韵》编撰团队无视现实语音而热衷于把玩《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字母外形的时候,在《中华通韵》科研团队无视现实语音而热衷于玩弄玄学作伪证的时候,在专家组组长丙教授同样无视现实语音和课题技术路线而奢谈确保学术成果没有瑕疵、奢望大众接受并乐意使用的时候,《中华通韵》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当然,此后本来还有两个补救机会,可惜都被《中华通韵》编审团队白白浪费掉了,终致铸成大错,沦为笑柄。时也?运也?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