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回复: 0

英 诗《 The Terror of Death 》汉 译《 怕 呀,才 尽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3 15: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4-5-23 15:37 编辑


英 诗《 The Terror of Death 》汉 译《 怕 呀,才 尽 》


      约翰 · 济慈(John·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在济慈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便相续去世。他有三个弟弟(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妹妹,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1817年济慈的第一本诗集出版。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随后他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他的书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于哈佛大学Hughton图书馆,部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位于北伦敦的济慈纪念馆等。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歌》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安迪密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意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龄时期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如今的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芬妮 · 布朗(Fanny Brawne)。当时,芬妮 · 布朗是个漂亮、活泼、善良的十八岁少女,有着敏捷、聪明、机智的头脑,她真诚地爱着济慈。次年,济慈与芳妮订婚。但他越来越坏的健康状况和微薄的经济收入使结婚成为不可能,这使他陷于很大的痛苦中。1820年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济慈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芬妮 · 布朗收到该信息后悲痛欲绝,她为济慈服丧长达7年的时间,直到她去世都一直带着济慈送给她的订婚戒指。





芬 妮 · 布 朗




一.     原         文  /              / 中     译      文


   
    The Terror of Death
                                                                 —— by John Keats(UK / 1795—1821)
          怕 呀, 才 尽                                 —— 原 著 / 约翰 · 济慈(英 / 1795—1821)
                                                                  
——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1.  8.  3
  



When I have fears that I may cease to be                           
Before my pen has glean'd my teeming brain,              2
Before high-piled books, in charact’ry
Hold like rich garners the full ripen'd grain;              3.  4


嗯——当已饱览,饱览那叠嶂书林,
嗯——当
我这笔,已把脑汁悉数淘尽,
哦,当我怕呀,也许再
不能是,再不能是,
特色独到,啊——那丰收仓储,成熟谷物;




When I behold, upon the night's starr'd face,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And think that I may never live to trace
Their shadows, with the magic hand of chance;            8


是的,当我看哪,看烁烁荧荧,星际迷蒙,

是的,当我看哪,看漫漫恢弘,云色峥嵘,
是的,当我认定,不能,再不能,寻其迹,觅其踪,
是的,当我认定,今生,再不能,机缘巧夺那天工;



And when I feel, fair creature of an hour!
That I shall never look upon
thee more,                         5
Never have relish in the fairy power
Of unreflecting love;---then on the shore


啊——是啊,当我视而不见,有艳遇绽现!
啊——是啊,当我不以为然,有垂青瞬间!
啊——是啊,当我无缘无分,那
天伦恩爱
啊——是啊,那天,怕呀,怕有那一天,



Of the wide world I
stand alone, and think                     6
Till love and fame to nothingness do sink.                      7


我只身人海岸畔,我深明大悟恍然,哦——
世人的爱恋,我的光环,Ye——
正渐行渐远,
沦落虚幻。





二 .   译        注  /  译    后    感



1'.     首先,特别鸣谢:
主要参考文献 a   主要参考文献 b  

1.     
读过本一句商赖,不难看出,诗人在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同时,又在论诗写:才艺即是声誉,声誉即是才艺;才艺常在,声誉不殆,才艺不殆,名誉自来;作为诗人,所谓天道酬勤,无非是:既有万卷博览,又有思索不断,创新创意,还要灵感发现,否则,跻身芸芸平俗,终将远离才艺,无缘爱戴,告别赞誉

2.     此处词义:面对/在 ... ... 情景/况/形,势/形态,状况/态下(非“时间”之/以前)

3.     此处词义:仓储/贮藏

4.     此处与:rich garners 同位

5.     此处指代:air creature of an hour

6.     为本一句诗之谓语


7.      此处词义:在 ... ... 之前(非直到 ... ...)

8.      此处指代:the night's starr'd face, 及 Huge cloudy symbols of a high romance

9.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翻译应是: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描述某哈姆雷特: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不容短板、互为鼎立;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不符原作语种语法、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则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中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翻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传闻轶事,臆想臆断,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原意传递要完美,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10.     本
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誓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诗 人 故 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17 06:49 , Processed in 0.10244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