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回复: 3

《 世界名诗经典 - 译界亵渎百年(第二卷)》——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6 18: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5-1-7 14:39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
第二卷


                                        (17)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Aunt Helen 》汉 译《 海 伦 阿 姨 》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 [1]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一.   原      文   /   译      文   /         


                                 
           Aunt Helen        ——  by Thomas Stearns Eliot  ( UK / 1888. 9 . 26 ~ 1965. 1. 4)
            海 伦 阿 姨          —— 原 著 / 托马斯 - 斯特尔那斯 - 艾略特(英 / 1888. 9. 26 ~1965. 1. 4)                  
                                       ——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19. 12. 28




MISS HELEN SLINGSBY was my maiden aunt, And lived
海伦 · 斯林斯比,还没嫁出去,我叫她海伦姨;连同四仆人,
in a small house near a 'fashionable 'square Cared for by    / '1
喏,住时尚广场旁,一所小宅里;呦,走了,那天,她走了,

servants to the number of four. Now when she died there
她人,走了,无声——无息;天堂,无声——无息,住地,
was silence in 'heaven  And silence at her end of the       / '1
街区,无声——无息,
嗯,她走得,嘘——无声——无息 ... ...






'street.The shutters were drawn and the 'undertaker wiped     /  '1
百叶窗,被落下,理殡的,搓了搓,呵呵,两只脚,搓了搓——
his feet—He was 'aware that this sort of thing had            / 2
活儿,该咋做不用说,轻车熟路,熟路,轻车;
occurred before.The 'dogs were handsomely provided        /  '1
走了,走了,紧跟着,鹦鹉,鹦鹉也走了,哦,不过那些狗,
for, But shortly afterwards the 'parrot died too. The Dresden   / '1
投喂那些狗,倒是敞敞亮亮,大大方方,统统,统统,
慨当以慷 ... ...






clock continued ticking on the mantelpiece, And the
咯嚓——咯嚓,壁炉上,德式老钟
还在响——咯嚓,咯嚓,
footman sat upon the dining-tableHolding
the 'second     / 3
餐台上,男仆委身餐台上,
咯嚓——咯嚓,又有女仆可抱着,
housemaid on his knees—Who had always been so
咯嚓,咯嚓,
又有女仆跪对着——咯嚓,咯嚓,就像女仆,
careful while her mistress lived.
哦,
女仆那女主人,咯嚓,咯嚓,生前总是——咯嚓,
咯嚓,被人精心服侍着——咯嚓,咯嚓,咯嚓,咯嚓 ... ...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1'     读过小诗,a. 不难记起小说——《水浒》,曾经十字坡,悖运大头陀;b. 均为喻体,本体或分别为:光天化日/当下,官/自媒体,胁从/知情/当事人等

2.     此处词义:对 ... ... 欣然/有兴趣/意识的,非其他

3.     此处词义:另一/重又/再一次/附加的,非其他






4.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其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5.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翻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大师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掷地无声无用功

6.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8: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5-1-7 14:41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18)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As the Mist Leaves No Scar 》汉 译《 去 无 痕 》


      莱昂纳德 · 诺曼 · 科恩(Leonard Norman Cohen,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音乐家、词曲作家、歌手、小说家、诗人、艺术家。

      莱昂纳德 · 诺曼 · 科恩早年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后来到纽约,转型成为歌手。代表歌曲有《Hallelujah》(哈利路亚)、《Famous Blue Raincoat》(著名的蓝雨衣)、《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与我共舞至爱的尽头)等。荣获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他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 2016年10月21日,科恩发布了自己第14张录音室专辑 《You Want It Darker》 。2016年11月7日,在美国去世,享年82岁。









一.   原         文 / '解        '读 / 中     译     文



           As the Mist Leaves No Scar          —— by Leonard Norman Cohen(CAN / 1934. 9. 21~2016. 11. 7)

              像云雾离去一样不会留有伤疤
                                                                        —— 原 著 莱昂纳德 · 诺曼 · 科恩( 加拿大 /
1934. 9. 21~2016. 11. 7
)
                                                                        —— ' ' / 翻译  李世纯 - 中国长春 - 2020.  1. 2


         
                  As the mist leaves no scar

                  像云雾离开没有任何伤疤
                  On the dark green hill,

                  留在黑绿色的小山丘上,
                  So my body leaves no scar

                  同样,我的身体离走不会,
                  On you, nor ever will.

                  也永远不会,给妳留下丝毫伤痕

                   云雾离去,
                   不伤青山绿冈,
                   而今一别,不想啊不想,永远不想,

                   给你留下任何创伤;



                  When wind and hawk encounter,
                  当风与鹰相遇
                 
                  What remains to keep?
                  还会有什么能继续存留呢?
                  So you and I encounter,

                  因此,当我们相遇后
                  Then turn, then fall to sleep.

                  应转身去就寝

                  鹰在飞,风在扬,
                  彼此相遇又怎样?
                  啊——转向吧转向,
                  妳我各自回梦乡;




                   As many nights endure

                   如同很多黑夜要隐忍
                   Without a moon or star,

                   没有月亮或星星一样
                  
So will we endure

                   我们也要忍耐
                   When one is gone and far.

                  
另一人走开而且离得很远


                   无星月呀无星月,
                   奈何长夜无星月,
                   啊——远离别呀远离别,
                   奈何,奈何,奈何妳我远离别。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a.     想必悉数读者已看到:诗人立意有同
千百年前,我国那首: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 ...,抑或诗人在说:男子汉感情并非没有,而是更深、更远、更长;大丈夫立足天地之间,要有所作为,敢作敢当,追求成功与名气,而非一味痴缠于儿女私情

b.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其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c.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翻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大师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掷地无声无用功

d.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6 18: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5-1-7 14:52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19)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The Lost Love 》汉 译《 被 失 落 的 爱 》


       威廉 - 华兹华斯是英国“桂冠诗人”,是“湖畔诗体”的创立诗人,是19世纪浪漫主义的巅峰诗人,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华兹华斯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 ,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毕业后到欧洲旅行,在法国亲身领略了大**的风暴。1783年其父去世,他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Dorothy)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萝西与他最为亲近。

       1787年他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去法国,住在布卢瓦。他对法国**怀有热情,认为这场**表现了人性的完美,将拯救帝制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布卢瓦他结识了许多温和派的吉伦特党人。1792年华兹华斯回到伦敦,仍对**充满热情。但他的舅父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不满,不愿再予接济。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位一直同情并钦佩他的老同学去世,留给他900英镑。于是在1795年10月,他与多萝西一起迁居乡间,实现接近自然并探讨人生意义的宿愿。多萝西聪慧体贴,给他创造了创作的条件。后来她也成为了诗人。一直与他作伴,终身未嫁。









一.      原        文   /   译        文   /   解       



      The Lost Love
                                                    —— by William Wordsworth(UK / 1770 - 1850)      
       被 失 落 的 爱                          —— 原 著 - 威廉 - 华兹华斯(英 / 1770 - 1850)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 4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啊——她住在鸽子泉旁,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那里人迹罕至,寂寂荒凉;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那里啊那里,眷顾她的人啊,几乎没有,
And very few to love:                                             
她无人赞赏,无人颂扬;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啊——青苔石呀,相伴一朵紫罗兰,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她若隐若现,半遮容颜,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啊——奕奕端庄,她形只影单,
Is shining in the sky.                                                
碧空茫茫,她星光璀璨;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啊——露西呀露西,那墓里的露西,      
When Lucy ceased to be;                                         
她今生来去,鲜有人知;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啊——露西呀露西,心中的,我心中的露西,
The difference to me!
今生来去,妳今生来去呀——非他人可比!








.      原        文    /   '解        '读  




      The Lost Love
                                                    —— by William Wordsworth(UK / 1770 - 1850)      
       被 失 落 的 爱                         —— 原 著 - 威廉 - 华兹华斯(英 / 1770 - 1850)                                      
                                                   
—— '解 '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0. 1. 4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她住在没有走过的道路之间
Beside the springs of Dove;                                    
在和平鸽山泉旁边

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               a         
一个没人表扬/羡慕/敬佩的少女/女青年/侍女
And very few to love:                                             
并且几乎没有人爱慕/热爱/眷顾/爱戴


A violet by a mossy stone,                                       b
处于一座生满苔藓的岩石旁的一朵紫罗兰
Half hidden from the eye!                                      
被半挡住(从人们的视线
---Fair as a star, when only one                              
像颗星星一样公平/合理/正大光明/美观/适合
Is shining in the sky.                                                
即便/即使是独自/只身在天空中闪烁/发光


She lived unknown, and few could know              
(虽然)她的生活/生存不被了解,甚至无人能知      
When Lucy ceased to be;                                         
露西何时终止存在/生存
But she is in her grave, and oh,                              
但是她在她自己的墓里,咳,
The difference to me!                                             
对我而言/在我看来不比寻常/非同凡响/与众不同!







三.     译         注 / 译      后      感



a'.    首先,特别鸣谢: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a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b   本作主要参考文献 c

a.    同位语,与 She(1+1)同位

b.    可以理解为:其前有
主语 She lived 被省略   

c.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其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d.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翻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大师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限度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见仁见智,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掷地无声无用功

e.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3: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李世纯译作 于 2025-1-9 15:30 编辑



《 世 界 名 诗 经 典 - 译 界 亵 渎 百 年第二卷


                                        (20)



             ——原 著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英 诗《 To be, or not to be 》汉 译《 抑 或 是 否 ... ...?》


        威廉 · 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 1564年4月23日—1616年5月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当时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海瑟薇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尼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







一.   原       文   /   '解      '读  /  中      译      文



      To be, or not to be     —— by William Shakespeare ( UK / 1564-1616)
                                                  ——from《 Hamlet Act Ⅲ, SceneⅠ》

          抑 或 是 否 ... ...?            —— 原 著 / 威 廉 - 莎士比亚 ( 英 / 1564-1616 )
                                                          ——《 哈姆雷特(第三幕 - 第 1 场)》节 选
                                                         —— '解 '读 / 翻 译 - 李世纯 - 中国 长春 - 2022. 5. 13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b. ''b. '''d. g.
哼,是否是否:要人为刀俎桎梏,我为鱼肉囚徒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e'】
任其厄运摆布?哼哼,是否是否:要针锋相对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在所不辞,一扫鬼魅,去荡平是非?哦——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e】
任由厄运,能否更豪爽?是非摆平,能否更高光?哦哦——是否啊是否,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c. ''f】
抑或是否:若无其事,不以为然,心照不宣,哼哼,三缄其口? ... ...








二.  译        注  /  译     后     感




a1.    哈姆雷特人设:读着《 哈姆雷特(第三幕 - 第 1 场)》台词节选,仿佛看着《文昭关》中伍子胥、听他登场唱白那段西皮;本段节选虽仅一句,一句设问句,但较直言陈述,更具力度,更令联想:劝谏、激励,果敢、大量,高瞻、缜密,阳刚、豪放 ... ... 等积极、主动,沉稳、睿智、担当,强势 Man 性、Man 气(优柔寡断、惆怅踟躇、隐忍孱弱、患得患失、纠结人设,难能跻身老莎《四大悲剧》,只能无非默默无闻、凡夫俗子,自生自灭而已)

a2.    本句节选主题:《 To be, or not to be: / 抑 或 是 否 ... ...? 》属本作追加,权作本段节选题目,以便阐明主题理解;原作《 To be, or not to be: / 抑 或 是 否 ... ...? 》遣词区区6字,只言片语半句话,导引大言至简,通俗平凡,一语三关三抉择:一举告捷1,冤案终生2,忍辱求全、装聋作哑不搭那个茬儿3;同步暗示:明智、明理,启迪、鼓励,自信自爱、拼搏进取 ... ... 等积极、向上、感召力,暗示一个:侠肝义胆、儿女情长兼具之《上海滩》中、悲壮殒命百乐门之许文强(非在温良恭俭做推理,徐徐道来讲哲学,非在优柔寡断、惆怅踟躇选择于两者间“隐忍孱弱、患得患失、纠结人设,难能跻身《四大悲剧》,无非默默无闻、凡夫俗子,自生自灭而已

a3.    中译难点:难度不过近年统招高考题,绝无外因,惟在内因;原作仅一句(一句反意疑问句台词,其句尾有“?”号置后,不可以任何托词借口译成陈述句看似留白发人深省,勃勃张力,令百年华语译者、读者、心生哈姆雷特百个、千个,以至今日,译界越“译”越费解,越“雅”越不达,或因原作匠心独到、挥笔脱落跌宕、修辞逆挽大俗大雅,或因我等为学不端、文风不正,且不以为然,掩耳盗铃所致修为有短板、人格有瓶颈(书读不尽甚解,诗写迷信名人,诗品神化名作,诗译察言观色、译论违和指鹿为马、译评舞文弄墨见风使舵,胸无大格大局,倾心趋炎附势,钻研乡愿邻里,为道不日损,为学无日益,学而不思急功近利,一叶障目站位既低又困而不学,肆意非法办案“非英语语法、英语思维、英语语句语序解读解析”,更多蹲坑儿羊圈觊觎虎子,不求功夫兼在诗歌内外;作译不问具体出处,但凡同音同型同义,生搬硬套、张冠李戴,偏信翻箱倒柜、引经据典、且理直气壮,美其名曰:本英文单词 Be,有证可查、有据可依,在《 To be, or not to be ... ? 》中、译做“生存”毋庸置疑,此无异华语认读“飞行器”为“飞航器”,无异华语认读“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国人民银刑”,认读“广东省”为“广东醒”,“兽见之皆走”为“兽见之皆跑”,“漕运万石粮”为“漕运万时粮”,认读“贾宝玉”为“古宝玉”,无异英语认读“spring”永远作“弹簧”,无异英语认读“Can you can a can as you can ?”为:罐头你装一个像你一样的罐头,等等等——小白墨客读白字,此等或妄自菲薄昧于成事,或刚愎自用、不可理喻,此等或叶公好龙、附庸风雅、或跟风跟进随波逐流,敷衍了事浅尝辄止,见诗失之交臂,弃诗近在咫尺,或有病验尸别人,确诊处方自己,或哲学年年挂科,法学届届补考,历史唯物主义代代亮红灯,小马过河无不问别人,每每求剑历来靠刻舟,屡屡缘木求鱼见怪不怪,盲人识象习以为常,动/势/位能泾渭不明,唉——先天不足——思想品德、辩证法,语文、几何、数理化, ... ... 打小基础没学好)

a4.    中译攻略:原作登场首亮相道白(To be, or not to be: / 抑 或 是 否 ... ...?)落笔中规中矩,主流正宗、通俗规范,无悖英式英语在行词法、句法、语法(作为演出道白,社会各界受众、交流无障碍、通用语),故:译“多”或画蛇添足,有失“信”,译“全”、译“雅”或过犹不及、南辕北辙更不雅、更不达,唯取顺其自然语法做译(非叙述/说明/汇报式,而取:说戏/亮戏/导观/导视/激发/招揽/博眼球式,拱火矛盾/冲突/看点/焦点/伏笔剧透式,诱使追剧式设问句);单词 be 为例:其词性于此,属联系动词,自身无具体常规词意,本句中、当不法法之、首选“零做译",反更忠信诗人本意最大化,忠信诗人伏笔强调、侧重联想空间最大化,就成华语译本更接近、更体现:中外互译准则——信达雅

''b.     not to be: 此处词意:或不该是 ... ... (只言片语,半句话),非其它;属:非完整意群、其自身无具体、明确句意;届/设:not to be, 1.自身有主语 that(1-4),2.其陈述语序词位在 that is(1-3.4)之后,与 the question(1-1)构成系表结构/合成谓语(完整意群、具有明确句意),故:可译(not to be=不该是 ... ...),否则:不可译(无主、表语),即便中文语序(汉语思维)与其前后词语逻辑契合

'b.     To be: 此处词意:或该是/将/会/能/许/应 ... ...(只言片语,半句话),非其它;属:非完整意群、be 自身无具体、明确句意;届/设:To be 自身有主语:Whether ’(i) t(2+2);陈述语序词位在 Whether ’tis(2+2)之后,与 nobler(2+3)构成系表结构/合成谓语(完整意群、具有明确句意),故:可译(To be=该是/将/会/能/许/应 ... ...),否则:不可译(无主、表语),即便中文语序(汉语思维)与其前后词语逻辑契合

c.      本句节选, 为英语中虚拟疑问句(用于本意与实际相反,或相去甚远,或难能实现,或强化语气力度,或使语气委婉,易于回旋,等诅咒、祈祷、企盼、商讨、鼓动诸多语境);其中:连系动词 be(1+2) 用原形(系动词性,常规无实义),前置句首(疑问必要/虚拟、修辞强调);设:所在句(疑问式)为直陈强调式,其主体架构、大致可理解为:(It is)[Whether ’(i)t is To be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or(that is not to be the question.) //即: 感觉是 to1 ... (黑白/写信)爽、还是 to2 ... (彩电/微信 )爽,抑或是从句中:这事儿,不是问题/能不提/能不问/不该问/不用问/不该议/不该论/不必求解/无须确认!(真实心理:不是问题/能不提/能不问/不该问/不用问/不该议/不该论/不必求解/无须确认?事关日后顺逆太太应该问,正正应该提,真真应该想,应该直面不幸,一改囧境);句中,to1 ... 大意:活受罪(痛苦死了,难熬死了,非死),,to2 ... 大意:一剑搞定,拍平,一劳永逸,高枕无忧,乐业安生(因问句道白,故,三选择中,各自部分谓语“To be, or not to be常规/语法/约定俗成性前置/移

d.     此处词意:指代名词性从句 Whether ’tis ... them?(2+1 ... ... -1-5);引出非限定性、限定语从句(做被修饰从句之说明、补充)

e'.     Whether ’(i) t(2+2)此处词意:先行/形式主语,指代实际/真实主语 to suffer ... them? (2-2 ... ... -1-5)

e.     此处词意:诸/众多的,浩繁/海量的 ... ...

f.      此处词意:指代剧中反派

g.     question(1-1)此处词意: 棘手/掣肘/难缠/事情/议题/课题/怀疑/纠结/不幸/不测/困惑/疑难/瓶颈/梁子/坎子/扣子/芥蒂等彼此/双方/互为心领神会之硬核/焦点/症结 ... ... 等非常规问题(非是 a question,而是 the question,有限定冠词置顶、有“:及?”两号居后)

h.      翻译至少该是工笔,不是写意,更不是素描,同时,翻译应该不是演义,不是改写,更不是所谓“再创造”;中外互译,原语言语法,是检验理解正误唯一标准;原语言语境,是检验互译限度唯一参照;真实“哈姆雷特其人”,在原语言文本、语本里,不在任何读者听者,专家学者嘴里、心里;中外互译,相关一切所为,均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法,为《法律》依据,证据,以原语言语本、文本语境,为《限度》考量、衡量,始终、一切,以原文做规范、做楷模,做样板、做靶标,不褒不贬、不偏不倚、精准到位,再塑造、再铸造,无毛刺、无砂眼、无装饰,无添加,多维、模拟、仿真,再现原文主题内涵、主题表现艺术(修辞)、主题理性外延张力最大化;中外互译,的确也像解读所谓哈姆雷特,不可主观随意:参考信息可有百个、千个,而最终采信、确认、依据信息只有一个——那个唯一原始文本语本,那个唯一真实哈姆雷特;中外互译,不是中外演绎、中外戏说;中外互译须恪守忠信、顺达、雅合,其三者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无分主次,相对独立,互为鼎立,不容短板;在理解原作阶段,恪守不符原作语种语法不采信,目标语言再达、再雅不采纳;在译成目标语种阶段,不拘泥目标语种语法;翻译永远是请示,不是诠释,永远为作者、读者、自己,在人格、才识、品位三项负全责;中外互译,归根结底,人文互译;古今中外,所有词典,辞书,仅用于说明解释、学习研究人类语言,不汇集收录、制约规划人类语言,他们只是语言小岛,不是语言大海;一个单词、一个文字,无论中外,其真正含义、生命活力,不仅在专家学者辞书、词典、时尚强大线上机翻,不仅在词法、句法、语法,更多体现在实地、实践、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语言、语句、语境、篇章字里行间;中外互译,该是笔者言者原始文本语本互译,无需只字主观臆想推断,客观好恶期盼,传闻轶事,沉浸植入,装裱配饰;翻译要完美原意,须同观原作视野,置身原作境地,更须力避因文本喻体修辞,混淆纯本体用语,而费解、误解、曲解、直至殆尽原作诗意,甚至初衷本意;翻译要完美原意,更要完美传递,传递要忠信、顺达、雅合,其载体修辞,修辞差异切换、对接,不可或缺

i.    百年实践,数据为证:中外诗歌互译——最为修辞翻译,堪称文学中文学,认知中认知,翻译中翻译——只追其特性,不求其共性,只寻其言者作者,不觅其听者读者,其主观天然特性,天下独有身影,不由任何客观共性反向、纵转向点拨提醒(专家学者,大师楷模,更须辩证取舍,谨防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中外诗歌互译,文本面前无权威,语境面前没经典,悉数同班聆听小学生——不受见仁见智左右,只争为道日损,不求为学日益,只许法乎其上,不可尽信书籍,只信书不尽言,唯一人一方,一病一剂是取——唯原语言语法是从,唯原语言语境是听;中外诗歌互译,均须以原语言《语法》为永久唯一有效立《法》;其相关一切所为(所有见仁见智品评鉴赏、论点、起点、支点、发轫点,有效理解、有效认知、有效翻译、有效论证、有效论据、结论等等等)均须以原语言文本语本语法、语境,为其永久唯一合《法》有效考量为其修辞意群(通感、逆挽,反诘、对举、喻体、互文、互体等等)总量兑现之可靠验证,为其全作质量量化呈现之公信参数参照数据支撑(规避公说婆说,模棱千可,莫衷一是,诗意/诗性漏译);故其主观性、特殊性、绝对性,正是其客观性、求是性、忠实性、实践性、可操作性普遍反应;无原语言语法、语境唯一共识公证,任何翻译相关所为,均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底之船,无稽之谈,掷地无声无用功

j.    自古诗无达诂,寓意绝非唯心玄称诗无尽解,该是断言《诗经》尚未尽人尽解,相对当今中外互译,其广义引申该是天下诗作该更深入更精准解读之警示,之激励;《静夜思/七步诗/哈姆雷特/皇帝新衣》等等文学人设/各自主题(尤其名言、名人、名作),不仅个个主题、立意,鲜明出色,且仅有一个,本小诗同样,不会可有一千个;本作译文尚有无奈数笔,期待更多诗友译友,为宣示全世界,昭告天下人,中国翻译,中国汉语,无出其右,深入探讨,积极参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2 22:57 , Processed in 0.101638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