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04|回复: 4

【转】现代中西方译者中诗英译中意象的表达及其效果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8 00: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24 编辑

前言
在诗歌理解方面,意象的理解占有重要的位置。而在中诗英译过程中,意象位置关系的表达又是意象表达环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不仅影响了原诗的自我呈现,而且也影响读者的想象。中西方译者在中诗英译中各有千秋,但在本文所要阐释的意象位置关系的表达方面西方译者略有所长。以下笔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译者的译文来说明问题。
一 西方译者在中诗英译意象表达上的理论支撑
一般认为现代英诗(valid English poem)具有以下特征:(一)有鲜明的意象。(二)有节奏。(三)有诗化的语言。(四)韵不是必不可少的。四项特征中“意象”位居第一,足可见其重要性。
英诗中的意象派始于庞德。他为了抛弃维多利亚时期那种矫揉造作,生僻古涩的翻译措辞从中国古诗中学习借鉴,开创了意象派英诗的先河。“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之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试看他的“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庞德在巴黎Concort 地铁站看到流动的人潮,不禁写下以上诗句。其中第二句的灵感来自于李白的“梨花一枝春带雨”,而再看到黑压压攒动的人群时不禁又添上了“black bough”。这种鲜明的意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现代中诗英译的另一位代表是韦利。他“注意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避免增加或删除原文中没有或有的意象。”这在他的《汉诗一百七十首》前言:翻译的方法中得到了阐述。
庞德和韦利两位杰出的现代西方中诗英译的代表都对后来的西方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译者对中诗中的意象的英译都采取了什么策略,取得了什么效果呢?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鉴于篇幅和本人学识的限制,下文将会单从中诗英译中意象的位置关系这一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二 中诗英译过程中众多意象的位置关系及其效果分析
“Great poetry lives in a state of perpetual transformation, perpetual translation: the poem dies when it has no place to go.” (Eliot Weinberg:1)(伟大的诗歌存活在永恒的变形和永恒的翻译当中:当它被局限在一个天地的时候,它就会死亡。) (笔者译)由此可见,诗的生命力,诗的张力,诗赋与读者的想象力应该是无穷无尽,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些是诗不可剥夺的精髓。译诗只有在让原诗自我呈现的时候才能张显原诗的内涵,而不能把译者的主观感情强加进去。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读者对诗的理解,反过来又都会丰富诗的内涵;而任何一种特定模式的解释或规范都会缩小甚至扼杀诗的张力。
言归正传,下文将会对中诗英译多种意象位置关系的处理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柳宗元的《江雪》中有两句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幅典型的中国黑白山水画,读来给人一种静寂空旷之感,这也只是部分读者的感受,并不代表所有读者的看法,就像Tony Barnstone能读出其中有佛道哲学一样(Tony Barnstone:3)。这就是诗的张力和它赋予读者的想象力。试看Tony Barnstone的译文(Tony Barnstone:3)
One boat, bamboo hat, bark cape—an old man.
Alone with his hook. Cold river. Snow.
再看Wai-lim Yip 的译文(Tony Barnstone:4)
Single boat. Bamboo-leaved cape. An old man
Fishing by himself: ice-river. Snow
以上两篇译文中,蓑笠、翁、江、舟的位置关系不定,舟或在江边或在江心,翁或在舟上或在岸边,如此等等,让人浮想联翩。随着这幅山水画在读者眼前展开,读者就会想象出千百张不同的画面。同样,如上文言,诗传达给不同读者的感情也不尽相同。下面我们再看一下许渊冲老师的译文: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老师为求押韵,达到节奏的抑扬顿挫,在译文中确定了舟、江、翁的位置关系,并且还把“翁”确定为“fisherman(渔翁)”,在“翁”之前加了“lonely”这一感情形容词。许通过如此多的限定词把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强加给了读者,并且也限定了读者理解的范围,没有把原诗赋予的想象力成功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如果举一例尚不能说明问题,笔者再举一例:
翁显良对古诗的英译采用的是散文释意的方法。翁显良认为,“汉诗英译要保持本色,首先要辨明什么是本色,一不在词藻,二不在典故,三不在形式,而是在于意象及加强艺术效果的节奏。”(翁显良:1982,见杨自俭,刘学云,1994:47)我们看看翁是如何在《天静沙?秋思》中再现原诗的意象的。马致远的词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翁的译文如下:(顾延龄,1993)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原文中,‘枯藤’‘老树’‘昏鸦’是三个平行并列的名词词组,但在翁译文中,一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了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另一方面原来的‘事物’成了‘情形’。”笔者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以上原诗中的各个意象均是通过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介词词组等连在一起,组成一幅位置相互关联的图画。画中各个意象关系位置确定。不仅如此,以诗中还加进了译者的主观感情和推测,诸如“pretty, little, moaning, groaning”等,译者又是如何知道昏鸦是绕树而飞呢?这样的疑惑不止一处。这些不仅限制了读者想象的权利,也剥夺了读者涌发各种感触的权利。”A bad translation is the insistent voice of the translator—that is when one sees no poet and hears only the translator speaking.”(Eliot Weinberg:17)(如果译作里只是译者在不停的说话那么这件译作就是一件糟糕的译作,换句话说,就是读者看不见原来的诗人而只听见译者在说话。)(笔者试译)
让我们再看Schlepp的译文(文殊《诗词英译选》1989:331):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n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ies edge.
译文尽管用了直译的方法,但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没有加进主观描述的原诗所含的客观图景,各个意象互不修饰而独立,赋予读者自由的想象空间,从而再现诗的张力。
以上例子都有力地说明了各种意象位置关系的确定与否影响了译诗的成功与否,也影响了原诗生命力,张力,及赋予读者的想象力的表达。
三 总结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意象的表达,西方现代译者大都采用描述性语言把一首诗反映的图画轻展,平铺在读者面前,不掺杂译者本人的感情和观点,让读者自由地想象。较之于中国大陆译者增加原诗中并没有的意象这一翻译技巧而言,西方现代译者的译诗更能展现原诗的生命力,让原诗自我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中国古诗以另一种语言的形式被人们欣赏。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诗英译过程中,在意象位置关系表达方面西方译者的翻译策略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文献
1. 顾严龄,马致远《天静沙》英译赏析 [J].外国语,1993
2. 黄国文,从《天静沙·秋思》看英译文“形式对等”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 2003
3. 文殊, ≤诗词英译选≥[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 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 [J].外国语,1982,(1)(该文被收入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Weinberg, Eliot & Paz, Octavio, NINETEEN WAYS OF LOOKING AT WANGWEI. Rhode Is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25 编辑

论文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0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25 编辑

先占位子,下来慢慢学习。
认真读了,好文!谢谢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1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25 编辑

童君辛苦了:coffe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1 0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25 编辑

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19:28 , Processed in 0.08303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