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93|回复: 8

中英互譯探討----征求意見稿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19 0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6) 詩詞

詩是語言運用的最高境界。詩的語言應該是最精練的語言﹐最有節奏的語言。所以詩的翻譯更難于散文的翻譯。在語言的精練方面﹐古代詩比現代自由體詩更明顯。不論中文詩或英文詩都一樣。這是因為古代的寫作語言結構與現代的寫作語言結構不一樣。先談中文﹐古代語言中用四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在現代白話文中須用多于四個字來表達﹐於是這個精練性就喪失了﹐當然獲得了通俗性。有得有失。但對寫詩要求的精練性來說是不夠的。


A
﹐詩是否能譯﹖


有人說詩是不能譯的﹐因為譯到另一種語言裡去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原詩的風味。這句話說了等於白說。不同的語言當然有不同的風味。唐詩譯成英文﹐難道還會有唐詩的風味嗎﹖如果因為這種情況而說詩不能譯﹐豈非因噎廢食。所以詩還是要譯的﹐中譯英或英譯中的終端詩﹐要希望還保持原詩的風味﹐就休想﹐但要有另一種語言裡的詩味﹐這是應該的。如果到了另一種語言裡沒有詩味﹐就不是詩了。

B﹐外國人能譯中國古詩嗎﹖

中國人裡確實有這個疑問。但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戇大腔。有的外國人甚至看得懂“老子”﹐還有的在學“易經”。如果有的外國人在學唐詩﹐翻譯應該不成問題。反過來﹐中國人也不是個個能譯唐詩的。所以﹐問題不在是哪國人﹐而在於是否通過學習獲得這種翻譯能力。

C﹐關於“詩人譯詩”

據說現在有一種說法﹕只有詩人才能夠譯詩﹐或者說得更明確些﹐只有本身也是寫詩的人才能把詩譯得好。推其理由是因為詩人有詩感﹐可以使得被譯成的詩也具有詩意。理論上來說﹐這句話可能有些道理。試想﹕不會寫詩的人﹐甚至可能不知詩為何物﹐如果去譯詩的話﹐很可能是外行譯詩﹐譯得走樣﹐甚至不知所云。不過﹐這種說法得加一個條件才能成立﹐即﹕這個詩人要對兩種語言裡的詩體都有一定的造詣。否則跟非詩人譯詩有什麼兩樣﹖這裡還要弄清一下詩人的定義。怎麼樣的人才算是詩人﹖如果說曾出版過詩集或在公開發行的詩刊上登過詩的人才算詩人﹐那麼平時寫詩﹐但無緣出版的人﹐算不算詩人﹖後者的詩可能寫得比前者還要好。再有﹐出版在紙質媒體上的詩作﹐如果只是散文分分行﹐實際上毫無詩意﹐這種人是不是有資格被稱為詩人﹖他們即使懂得些外語﹐能否真正把詩譯好﹖所以﹐只要對兩種語言有深厚造詣的人都有資格譯詩﹐不管是否有詩人的“頭銜”。

D﹐英文詩裡有詩用語法嗎﹖

練習中詩英譯的人會覺得詩行裡對語法的要求跟寫一般文章不一樣﹐所以懷疑詩中是否有詩用語法。其實確切地說﹐並無一套特殊的詩用語法﹐而是有些適於詩行形式的慣用法。譬如﹕1) 每行詩裡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可以用不完整句﹐達意即可﹐如A red, red rose﹐就成一行詩﹐別的什麼都沒有了。有時動詞出現在第二行﹐如Grows in my garden。有時第二行也未必有動詞﹐如In a secluded place。所以詩行經常出現非完整句。2) 詩行裡容許平時寫作時的正常詞序作一定的顛倒﹐以適合押韻或格律的需要。但這種顛倒必須符合習慣和仍可以理解的。也不能亂顛倒。舉例說﹕A love/ly rose/that grows/in a/seclu/ded place.其中that的插入是為了要個輕音節﹐以至後面grows成了從句。不過在第二句裡完全可以加個主要動詞的。這不是問題。如果grows要與下句押韻﹐則必要顛倒詞序﹐如In a/seclu/ded place/a love/ly rose/that grows.這樣把地點狀語顛倒去句首﹐還是符合慣例的。但不能這樣顛倒﹕A love/ly rose/in a/seclu/ded place/that grows. 因為那樣﹐that grows似乎修飾place了。這種顛倒的慣例是﹕狀語可以前後置放﹐主謂語可以顛倒。如﹕In a/seclu/ded place/now grows/a love/ly rose。有時﹐形容詞可顛倒而放在名詞後面﹐如a rose so lovely grows in a secluded place。如還有其他顛倒情況﹐請讀英文詩時注意。這裡不能一一列舉。

E﹐中英古詩比較

在中英詩的互譯中﹐先得把這兩種詩對比一下﹐庶可知道該怎樣翻譯。英文古詩正如中文古詩一樣﹐是有格律和韻的(METER & RHYME)。常以四行(LINE)為一節(STANZA)來說﹐每行分成音步(FOOT)﹐常用有四音步﹑五音步﹑六音步等。每一音步中﹐有兩個音節或三個音節。音步中的常用格律有抑揚格或短長格(IAMBUS﹐兩個音節的﹐一輕音+一重音)﹔揚抑格或長短格(TROCHEE﹐一重音+一輕音)。其中抑揚格是最常用的。其他較不常用的格﹐這裡暫略。我們可以這麼認為﹕英詩中的長音或揚音﹐可對應於中文古詩裡的平聲﹐而其短音或抑音﹐可對應於仄聲。當然平仄的安排和長短音的安排是不同的。

英詩中韻的格式﹐以四行來說﹐可以有AABBABABABBAAABA幾種。行數越多﹐可變性越大﹐就像數學中的排列組合一樣﹐但限于一個詩節之內﹐其後的詩節往往重複。這與中文古詩裡有押韻一樣﹐只是格式不同。

而中文格律體詩裡句數固定﹐每句中字數固定﹐並且平仄聲字交替使用﹐當然讀來音韻鏗鏘﹐節奏感強﹐而在現代白話詩中﹐句數不定﹐字數不定﹐也不講究平仄聲的使用﹐如果一句中有七個字﹐都可用仄聲字也無所謂﹐所以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讀得比古體詩更悅耳動聽。這種情況在現代英文詩中也有。從語言寫作結構來說﹐現代英文比古代英文簡短精練﹐但從詩來看﹐古代英詩講究音步及輕重音節的交替出現﹐類似中文古體詩中的平仄﹐而現代英詩非但不必押韻﹐而且句數字數都可以不固定﹐輕重音節交替也任其自然﹐不像在古詩中有規律﹐所以現代英詩讀起來也沒有古代英詩好聽。有些現代英詩的一行句子很長﹐怎麼也讀不出詩的韻味來。幸好這種情況不常見。

詩的翻譯當然比散文的翻譯要求高。但許多格律體詩與現代詩的翻譯幾乎沒有差別的﹐也就是說﹐只把原詩按意思互譯成任自然的長短句形式﹐而不考慮原詩是古體詩或現代詩﹐甚至押韻的原詩﹐到了譯詩裡就沒有了韻﹐有些像散文而分分行。這是最差等的翻譯。俗話說“人往高處走”﹐當然我們要追求最優等的翻譯。這在古體詩的互譯中最能體現出來。所以本人一直試圖用相互的古典詩體形式來互譯另一種語言的古典詩。同時﹐翻譯必須忠實原意﹐要扣得准。這就增加了翻譯的難度。如譯詩的意思走了樣﹐還不如自己寫﹐何必搞翻譯﹐且也對不起原作者。這是本人翻譯中的第一個自我要求﹐然後再要求形式上的美觀統一﹐音韻上的和諧優美。譯詩也要達到詩般的語言境界﹐能與原詩媲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9 0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学习!经验之谈,专家之功!
请教先生几个问题:一篇文章说,诗人译诗常“意译”,有发挥的地方,诗味浓;学者译诗常“直译”,“信”度高但诗味差些。
怎样克服两者的缺点?
怎样发挥两者的优点?
钱中书是否做到了两者优点的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9 0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原帖由 海外逸士 于 2009-7-19 1:28:00 发表
A﹐詩是否能譯﹖

有人說詩是不能譯的﹐因為譯到另一種語言裡去的時候﹐已經失去了原詩的風味。這句話說了等於白說。不同的語言當然有不同的風味。唐詩譯成英文﹐難道還會有唐詩的風味嗎﹖如果因為這種情況而說詩不能譯﹐豈非因噎廢食。所以詩還是要譯的﹐中譯英或英譯中的終端詩﹐要希望還保持原詩的風味﹐就休想﹐但要有另一種語言裡的詩味﹐這是應該的。如果到了另一種語言裡沒有詩味﹐就不是詩了。


Humdinger!
Very well said!
:strong: :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9 1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海外逸士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支持!
要想译诗的产量高,可以“大炼钢铁”
要想译诗的质量高,只能“两弹一星”
译古诗要有古味,译打油诗要有打油味,这是高标准。
不管原诗什么风格,都按照译者自己的套路干,不算好的译者。
.............:xigua: :xigua: :xigua: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9 1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原帖由 金沙文字 于 2009-7-19 10:09:00 发表
译古诗要有古味,译打油诗要有打油味,这是高标准。
不管原诗什么风格,都按照译者自己的套路干,不算好的译者。

Humdinger!
Very well said,too!
Meanwhile wonder if you could show us your real '两弹一星'. :Q
Talk the talk V walk the walk
Another word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9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一篇文章說,詩人譯詩常“意譯”,有發揮的地方,詩味濃;學者譯詩常“直譯”,
“信”度高但詩味差些。]
這裡的詩味濃﹐詩味差﹐當然是指終端詩﹐不是原詩。如果說是中譯英﹐就要決定
于譯者的英文水平如何﹐而不決定于譯者的身份如何。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不管是
譯者是詩人還是學者﹐都能譯成有詩味的英文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0 0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臥龍﹐今天本想去那裡﹐但﹕
(論壇停止新用戶注冊中,注冊開放時間:每日北京時間上午八點至晚上十二點間。
)
所以無法註冊。請將下列回復轉貼過去。謝謝。
=========================================
從臥龍先生處得到貴網址﹐本來今天特來拜訪。但貴論壇註冊時間限定﹐無法註冊上來。只能再請臥龍先生轉貼。
現就下列問題與大家探討﹕
[就直接拿 moon-blanch'd land 這句話去問 海外逸士 好了,到底指 英國 Dover Beach 這一側還是法國Calais 那一側,有何依据,是否有絕對把握?]
這個應該屬于了解背景及地理知識問題﹐不屬翻譯理解問題﹐不屬本人討論範圍。
[讀者的 智力 千差万別,但 情商差別更大,怎么能夠全信,讀者讀母語都經常會有這樣那樣的曲解、誤解,難道讀或多或少有翻譯腔的譯文便什么文字方面的問題都不复存在了?]
會有這種情況。但下面所舉例子本身已經不符本人所述概念。本人所談不是理解有不同的問題﹐而是不要把譯者自己的意思加到譯文中去。如就“老師的房間徹夜明亮”這句話說﹐譯者不需要去研究或一定要知道“房間徹夜明亮”是忘了關燈﹐還是老師在整夜工作。就簡單明了地把這句話譯出來即可﹐讓讀者自己去探索這個問題﹐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這就是本人所說的原文怎麼說﹐就怎麼譯的意思。
sometimes, it almost appears that the readers deliberately want nothing but misunderstanding: to suit their own needs!
這似乎與譯者毫無關係。是讀者本身的問題。所以不在我們討論範圍內。
[做過實際翻譯工作的人都會知道,對于許多原文,這是不可能的。以這個前提作為基礎整出來的理論,恐怕只是脫离實際的空談,起不了什么指導作用。]
本人雖然不是公家指定翻譯人員﹐但也自己翻譯過許多材料﹐包括許多不同內容的材料﹐特別是文學詩詞方面的。全文有這方面例子。本文就是個人翻譯體驗的總結。等初稿修改完成﹐將會全文貼出﹐征求各方高見。
理論指導實踐﹐不談科學等領域﹐至少在文學詩歌方面﹐是不可行。讀了許多寫作理論的書文﹐不一定能寫好文章。只有通過寫作實踐﹐提高寫作水平才行。所以本文只是表達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0 0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2 编辑
原帖由 海外逸士 于 2009-7-19 23:22:00 发表
[一篇文章說,詩人譯詩常“意譯”,有發揮的地方,詩味濃;學者譯詩常“直譯”,
“信”度高但詩味差些。]
這裡的詩味濃﹐詩味差﹐當然是指終端詩﹐不是原詩。如果說是中譯英﹐就要決定
于譯者的英文水平如何﹐而不決定于譯者的身份如何。有一定的英文水平﹐不管是
譯者是詩人還是學者﹐都能譯成有詩味的英文詩。

谢谢先生!懂了。他的意思可能是说:英译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2 21: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2:13 编辑

按照题材来说 这样的写作方式属于 个人经验总结类的翻译散论  并非专业论文
去读一读 思果 余光中等先生写的关于翻译的 小书
写作方式和风格也大都如此
因此 我觉得上海译文论坛的朋友 对方面的批评是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7 21:27 , Processed in 0.096548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