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92|回复: 7

【连载】相约星期三—说说老辈翻译家之《中国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及译者蠡勺居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2 2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7 编辑

相约星期三——说说老辈翻译家


作者:宛城卧龙


写在前面的话


    711,季羡林先生的离去,对我影响很大,于是萌生了在翻译版介绍一下这些老辈翻译家的想法。又读先生《留德十年》,这种想法便更觉值得。

    老辈一个个远去,而我们知道的又有几个?也许有人会问,搞翻译就老老实实去翻译,认认真真做学问,知道那么多名字又有何用?不可否认,翻译是实践性极强的工作,去读大量的理论书,去看大量翻译家传记,对翻译不会有多大帮助。但我想,一个人是需要信仰的,比如喜欢翻译,翻译领域中做过杰出贡献的翻译家们,我们应该当做自己的偶像,去指引年轻一代的翻译爱好者前行。

    而我也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我们这一代产生信仰危机,看不清未来,在迷茫中逐渐失去理想,等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是否会为当初的堕落而感遗憾呢?歌星影星,是一些人的偶像,而为何那些老辈的翻译家不能成为我们的学术偶像,不能成为我们翻译路上的榜样和典范呢?在这个盛产大师的年代,真正能让普遍公众接受的大师又有谁?我写过这样的话,“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头,向后看,是一位又一位,逝去的学问大师,转身,向前看,我却犹豫了,为何我们的生活好了,大师却消失了。。。。。。”
老辈的翻译家,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翻译爱好者前行中的一盏明灯,时刻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借鉴老辈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弯路,错路。
   
    历史的规律是,后辈必然超越前辈,这就需要我们踏实的勤奋。对,就是这两个字“勤奋”,我们尊敬老辈的学者,但我们不去无谓地,盲目地崇拜,这也是老辈们所不愿看到的,我们要在他们的基础上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由于平时读书学习,每周三来论坛值班,也是因为有一本影响了我整整十年的书《相约星期二》,两者结合,这个题目就叫《相约星期三》——说说老辈翻译家。几个小字是为前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06: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7 编辑

总体同意卧龙君的想法。可以学习借鉴。
但对大师不好说超越,也无意义。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大师,大师的标准会变、作用会变、气质会变,我们不能用李
白的标准衡量当代诗人,也不能把季先生的光芒变成笼罩学界译界的阴影。李白没有超越屈原,因时代不同诗体不
同,各有千秋。李白没有我们的全球意识,我们可以和他不同,各写各的。心中堵满了“大师”,就把自己这位大
师压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08: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7 编辑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时代。“大师”一词是信息封闭时代的产物,其命运已经步“众神”之后尘,成为历史。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都是来自沉没了的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故事再添油加醋。最近出现的“文怀沙大师”就是最鲜活的例子。
如果还处在信息封闭时代,很难查出他对自己出生日期所做的小动作。仅仅这么一个小动作,也就让他从大师神坛自行跌落!
宣扬大师的人是有目的,就像宣传宗教。但是,当你认真学习佛经之后你会发现,佛教是最彻底的无神论倡导者。不但否定外在之相的虚无不实,同时也否定加在万相之上的万有名词。需要的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实相、如如而来之相。那些大兴土木、鎏金塑像吓唬人者,那些爱做功德、又怀恨他人的愚痴众生,偏离佛祖所指引的方向正好180度!
业有专精。“大师”已去已,专家处处有。
今人之与古人:学习-继承-批判-扬弃-创新。
洛阳牡丹甲天下,天彭牡丹分外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17: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7 编辑

拜读,欣赏各位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7 编辑

                       一      
         中国近代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译者:蠡勺居士
                     宛城卧龙 整理写作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始。而1900年以前的翻译文学进入中国并在中国本土出版发行的寥寥无几。翻译者也基本上是外国的传教士。翻译小说被译介进入中国则是从1872年4月15日到18日,在《申报》连载的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第一部分译文《淡瀛小录》,以及同月22号发表的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一睡七十年》开始,翻译小说进入中国。
    谈论小说,“受众”必然会提到长篇小说,而被译介进入中国的第一部外国小说是什么呢?翻译者是谁呢?一直以来学界没有定论,尚属谜团。经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后,翻译者蠡勺居士便浮出水面。1873年1月申报馆出版了我国第一个文学月刊《瀛寰琐记》,并开始连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是被学界公认为我国第一部翻译长篇小说。1875年申报馆出版了这部小说的单行本。而1904年文宝书局和1923年百新公司出版了这部小说的改译本,译者为藜床卧读生。也是由于中国早期刊物对于翻译文学发表不规范,因此造成了原作,原作作者,翻译者,改译者成了译学界的一个谜。
    美国汉学家韩南考证出《昕夕闲谈》的“原小说名为《夜与晨》”(Night and Morning),为英国作家利顿(Edward Bulwer Lytton)所作,1914年在英国伦敦刊载。《昕夕闲谈》只译了原小说的前半部。当译作在1875年出版单行本时,译者为了收束全书,另外增加了三节,他没有将小说译完。《夜与晨》半属青年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半属罪犯小说(Newgate novel)。
    根据考证这部小说的翻译者为蒋其章,字芷湘,申报馆的总主笔,即《瀛寰琐记》的编撰者之一。蒋是举人,后来成进士,并脱离申报馆。选择此书译为中文者是申报的业主与总理美查(Emest Major),号尊闻阁主。也很可能小说的翻译是美查与蒋芷湘合作的结果,即美查作口述,由蒋芷湘笔录后再加以润饰而成。
    首译者蠡勺居士据考证就是做过县令的蒋子让,据推测蒋芷湘和蒋子让为同一人。而改译者藜床卧读生则是当时上海文坛颇有名气的管斯骏。

参考:《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以及百度搜索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8-12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8 编辑

本来这周想翻译1到2首诗歌 身体疲惫 改为下周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3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8 编辑

卧龙领导 可要注意您老的身子骨啊: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4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21:18 编辑

谢谢介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4-28 23:33 , Processed in 0.099945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