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8 编辑
对yeathman英译《乡愁》的批评
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带有非常浓厚的情感性,虽然文字简洁,但翻译起来却难度很大。下面针对yeathman兄的译文我从达意和“译情”两种角度来试评。
先看第一节及其译文: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In my childhood
I pasted my homesickness on a small stamp
Connecting me alone
And my mum at home
1 译文第一行用了简单的口语形式翻译也就是用了IN ONE’S CHILDHOOD用法,此翻译还有一种译法:when one was young。两者君可。
2,乡愁一词如何翻译似乎也是个问题,此译文把乡愁译为“homesickness”,没有问题,只是在“译情”方面有所缺乏。更好的词儿应该是nostalgia,来自希腊语,由思乡和痛苦两词拼成。在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中,乡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个词常用。
因为是诗歌,所以我觉得这个词更好些,因为不是具体的想家,而是一种愁绪。
3 译文对于一行与二行链接为一个整体的句子,意为“我黏贴我乡愁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足见译者对“译情”的尝试和努力。按照自己对译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感情融入译文。
4 三行和四行是此诗翻译饿难点,也就是“这头,那头”如何翻译?看译文
Connecting me alone
And my mum at home
三行的译文似乎是二行的延续,按照译文我们可以理解为“对小小邮票的愁绪链接孤单的我“,译文很新颖。
5 第四行的译文问题就出来了。看译:
And my mum at home
这行翻译,译者用AND一次链接吧第四行作为一个整体,意为“我的妈妈在家“,但是”home“指的是哪里,含糊不清。
第一节评价:
亮点:译文运用“达意“和”译情“相结合”,翻译有创新。
商榷:原作中一二行为一个整体,三四行为一个整体,上下连贯。而译文吧一二三行链为一个整体,四行为一个整体。这种译法虽有创新,但在“达意”方面似有欠缺。
第二节及译文: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Being an adult
I accumulated my homesickness on a boat ticket
Bridging me urgently
And my bride lonely
二节延续第一节的翻译风格,依然把一二三行为一个整体,四行为一个整体。这里四行翻译很新颖,意为“我的新娘是孤单的”,但问题又出来了。译文似乎避开了“这头,那头”的翻译。
第三节及译文: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Later
I regarded my homesickness as a low tomb
Separating me outside
And late mother inside
翻译风格上合前两节一样。但是这一节的译文却由于“REGARD…AS”的用法,扭曲了原作。译者译为“我把乡愁视为一座矮矮的坟墓”,这和原作有出入。(这里是我个人理解,可能有误区。)这个用法让这一节的译文整体失败。
第四节及译文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And now,
I am sinking my homesickness into a shallow strait,
Linking me on the land not of mine
And my homeland over the other side
翻译风格和前三节一样,不再多言。但是,此节出现了和第三节一样的“失败”,关键词是“SINK”.意为“把乡愁沉入浅浅的海峡里”这和原作有了出入。
第四行,译者对那头做了尝试性翻译,但似乎仍不令人满意。
结语
译者翻译的时候似乎在“达意”与“译情”之间纠结,在“译情”方面做了大刀阔斧的尝试和努力,但也是由于“译情”的思路而损坏了译者的翻译思路。尤其在后两节出现对原作的曲解,导致译文的失败。总体而言,个人认为这样的译文尝试还是有他成功的地方。也为翻译思路提供了好的学习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