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9|回复: 13

第一朗读者 正式开始每年十期。第一期“诗歌与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3 20: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特转载:《深圳特区报》刋登:由中共深圳布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的“诗歌沙龙”(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具体操办)的报道,以其形式新颖,特刊出,供各位鉴赏。      
第一朗读者 正式开始每年十期。第一期“诗歌与城市”   
      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全新打造的“第一朗读者”首期活动在华·艺术沙龙举行,诗人王小妮和陈东东作为首期嘉宾,以“诗歌与城市”为主题各自带来20首经典诗歌,与现场诗歌爱好者一同朗读。
“第一朗读者”首次将诗歌、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集合于开放式沙龙,以朗读的听觉和立体的视觉等形式,让广大市民听见诗歌、看见诗歌、领悟诗歌、热爱诗歌。
首期沙龙上,诗人王小妮率先发声。从《清晨》、《深圳落日》、《看楼盘》到《致胆小鬼》、《致不想和富人站在一起的大学生》,王小妮一口气朗读了自己的20首诗歌。一向低调的王小妮表示,自己欣然担任“第一朗读者”沙龙的首期嘉宾,就是希望通过念诗的行为让诗歌能够更广泛地与社会发生关系。
陈东东的互动性则更强,20首诗歌中他只挑一二首自赏,其余则交由其他诗人、诗歌爱好者朗诵。而最让现场感动的是,聋哑诗人阿翔将自己有限的语言全部倾注在诗歌阅读上。
除诗人朗诵外,由深圳市戏剧家制作、深圳歌手惠雷带来的诗歌延伸表演与唱诗也让现场诗意盎然。
“第一朗读者”艺术沙龙每期约两小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位专题诗人的朗诵;第二部分为实验剧团对诗歌作品的诠释性主题演出;第三部分为第二位专题诗人的朗诵;第四部分为乐队对诗歌作品进行现场演唱,恢复“唱诗”和“歌诗”的传统;第五部分为诗人与观众互动交流以及评论家点评。
据悉,该活动将按每月两期的密度连续推出十期。在首期沙龙成功举办之后,舒婷、雷平阳、江非、黄礼孩等国内知名诗人也将先后登场。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孟迷/文 丁庆林/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5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由官方主办与支持,这是诗歌回归现实,回归大众,走出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支持与鼓励。赞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18: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极度支持和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7 22:3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热烈欢迎{:soso_e142:}{:soso_e142:}
问好各位诗人 祝大家事业发达!{:soso_e160:}{:soso_e160:}{: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8 05: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积极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28 14: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一个重视诗歌的国度,才是一个真正拥有文化内涵的国度,也是一个真正文明且具发展力的国度。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30 10: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转贴:后续报道[/color]:“第一朗读者”发出邀请
                   诗歌,雁南飞
    本报(《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彭海霞
      
       我们的诗歌并不沉寂。9月15日,周末的午后,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诗人、诗评家、诗歌爱好者,因为诗歌相聚在深圳别具格调的华•艺术沙龙。“既然是沙龙,就应该像沙发一样松软,而不能像沙皇一样禁锢;既然是沙龙,就应该像沙滩一样开放。”今后每个月有两个周末,各地的诗人会像雁南飞一样落脚深圳,不为别的,只为这里有诗,有沙龙,有“第一朗读者”。
    探索: 因为是第一,所以是实验的
    9月13日,由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深圳又一文化活动——“第一朗读者”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圳,乃至在深圳之外的城市,诗歌这个发自灵魂的声音开始喧嚣了,诗人们不安的心开始骚动了。
    上世纪80年代,在徐敬亚、王小妮等诗人的推动下,深圳诗歌翻开历史性的一页。经过30年的书写,如今,深圳诗歌正走向深度发展。正如第一朗读者现场主持人、深圳市作协副主席田地所说,“深圳有新诗的奠基人徐敬亚,还有王小妮、从容等著名诗人。而且,在深圳的社会最底层,还有依靠诗歌在温暖自己、不断给自己希望的人们。这说明深圳有诗歌,可以推动诗歌运动,可以把诗歌大旗插在这里。”不管深圳是否有意于拉起诗歌的大旗,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深圳一直在致力于尝试并探索诗歌的写作方式、表达方式、传播方式。2010年11月,“中国诗剧场”开启了诗歌与戏剧的跨界之旅。2012年9月,又一个诗歌与戏剧的跨艺术结合体——第一朗读者诞生了。这一次,它是一个相似于中国诗剧场又不同于中国诗剧场的形态。如果说前者是诗剧场,那么后者既是诗剧场,又是诗沙龙。
    第一朗读者由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著名青年诗歌评论家霍俊明和诗人江非等担任创意策划。从容说,第一朗读者旨在以行为、空间和诗歌朗读、受众互动相结合的立体形式将诗歌、戏剧、音乐熔为一炉,艺术地展示城市个性,发现属于时代、历史和灵魂的真正动人的声音。
    无疑,第一朗读者是实验的、探索的。
    为什么称其为“第一朗读者”?深圳市文联副主席冷炳冰这样解读:第一次以定期主题的形式全面而集中地展示特定诗人在特定主题下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第一次以立体的方式集空间、朗读、互动等,面对公众,解读诗歌;第一次让诗歌的阅读者和聆听者成为朗读者,他们的演绎成为诠释诗歌最有个性、不可替代的版本。
    开放: 因为是沙龙,所以是自由的
    在第一朗读者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国猛说,深圳是特别具有诗歌气质的城市,因为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寻梦的、移民的城市,南北东西文化在这里交融,因此其包容性、前沿性、先锋性是内地城市难以比拟的。
    正如深圳的包容与胸怀,第一朗读者也是自由、开放、海纳百川的。
    9月15日,第一场第一朗读者呈现在极具艺术气息的华•艺术沙龙。在“诗歌与城市”的主题下,来自深圳的诗人王小妮和来自上海的诗人陈东东的诗歌,在众多诗人及现场朋友的朗读中得到了全新的阐释。王小妮的《两列交错而过的火车》、《致胆小鬼》和《致不想和富人站在一起的大学生》在深圳市戏剧家制作体和深圳实验话剧团的戏剧表演中,重新被诠释;《等巴士的人们》以及陈东东的《北方》在深圳歌手惠雷改编的音乐演绎中,唤起现场观众的深深共鸣。
    之所以说第一朗读者是开放的,是因为它不仅培育深圳的本土诗歌和诗人,也吸纳深圳之外的诗歌和诗人,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面向公众。它不仅每期推出一位深圳本土诗人和一位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诗人,而且会根据每期主题,通过深圳广播电台《飞扬971》公开征集诗歌,只要是诗歌爱好者都可以参与进来。
    “诗歌是时代精神的风向标,但在这个时代,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与诗歌擦肩而过,见面不相识。”冷炳冰说,“正因为如此,我们创造了与诗歌邂逅的机会,第一朗读者也因此诞生了。”
    面向圈子又不止于圈子,第一朗读者规避了以往诗歌和文学沙龙的小圈子化,让诗歌面向公众和社会,让喜爱诗歌的人在与诗歌的密切接触中感悟诗歌。每个现场的人都是第一朗读者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如霍俊明所说,“表达每个人的声音,是第一朗读者的重要环节。”
    观照: 因为是灵魂的声音, 所以指向纷繁的当下
    第一朗读者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位专题诗人的朗诵;第二部分为实验剧团对诗歌作品的诠释性主题演出;第三部分为第二位专题诗人的朗诵;第四部分为乐队对诗歌作品进行现场演唱;第五部分为诗人与观众互动交流以及评论家点评。
    在第一朗读者2012年的10场活动中,城市、工厂、爱情、异乡、车站、乡村、时间、家族史、广场、南方等10个主题陆续呈现;王小妮、陈东东、郑小琼、樊子、从容、路也、谢湘南、胡弦、西川、苇白、江非、孙夜、莱耳等20位诗人相继被邀;霍俊明、王晓华、罗执廷、施战军、商震、谢有顺等10余位学术主持深度解构。第一朗读者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在内容上更具有观照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精神层面讲,它是诗人与时代、与当下深层次的精神对话。第一期主题是城市。正如王小妮诗歌中“非旁观者,亦非道德批判者,而是深夜持灯者”的冷峻姿态和知性反讽,以及陈东东诗歌中“介入上海,又在上海之外”的多重观照,尽管他“试图反复起飞的诗歌精神姿势不断遭遇到后工业时代的暴雨和油污的冲击”。
    音乐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诗歌亦然。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第一朗读者怀着一颗不会衰老的心,满心激情,呈现出的是思考和叩问。正是因为它的实验性和观照姿态,深圳市文联主席罗烈杰如此寄期望于第一朗读者:希望这里能成为一个独特的、有别于传统诗刊的发表诗歌的阵地,国内乃至国际的诗人都慕名而来,慕“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而来。
    “谁不倾听诗歌,谁就是野蛮人。”歌德的这句话在第一朗读者新闻发布会上反复提到。是的,尽管如从容所说,这句话本身听起来就很野蛮,但是深圳已经到了诗意地栖居的时候。正因为如此,第一朗读者向所有还相信诗歌存在的人们发出邀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7 16: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值得支持与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7 12: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8 09: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8 02:00 编辑

重视发挥诗歌的品牌效应
――从黄中模教授应邀参与深圳举办的诗歌沙龙第三期活动说起
晓曲
    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一朗读者”诗歌沙龙(共办十期,每月两期)第三期的主题是:《诗歌与女声》,于本月13日在市“华.艺术沙龙”举行。本期参加诗会的有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市文联及市各有关文化部门的领导,本市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外地被邀请来作为主持人的有海南诗人江非和北京教育学院教授霍俊明。会议开始还特别介绍了两位在诗歌研究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嘉宾专家:一位是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吴思敬教授、另一位是国际诗歌与音乐协会名誉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海峡两岸诗歌研究所所长黄中模教授。与会者连同媒体记者大致有五、六十人。
    本期诗歌沙龙话动进程,是对参加朗诵主题诗歌的两位诗人: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济南大学教授路也的各自选出的二十首诗、或朗诵、或配乐演唱,而最后给予评奖。颁奖典礼是由作为嘉宾的吴思敬与黄中模两位教授,分别向路也和从容颁发本期最隹诗人奖。通过这些话动,展示了诗歌与音乐、戏剧的结合。这样的活动也为诗歌与社会、群众结合,走出边缘化的怪圈,拓开了发展之路,这是主办与策划者值得嘉奖之处,已获得参与者的共同赞许。如能进一步思考,克服一些不足之处,将其办成真正能海纳百川,即能容纳各种诗歌艺术形式,并具有品牌效应的诗歌基地,将是有辉煌发展前景的大好事。
    根据笔者对参加者的访问与对媒体报道的综合分析,认为深圳这次举办诗歌沙龙的最值得称道的,应当是当局领导的重视与支持。黄中模教授在会中,对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王国猛处长进行了采访、并作了深入交谈,得知这次诗歌活动能得到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其符合深圳市领导重视文化品牌效应建设的意图。
    王处长介绍了深圳近十年来为了不使文化沙漠化,并为将深圳建设成为文化强市,特别重视文化建设,强碉文化精神的创意和品牌效应。期望在文学、音乐、戏剧、美术、读书等文化艺术创作与品类,都能有找到品牌效应的支撑点。诗歌也不例外,像这次举办的诗歌沙龙活动,就是“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助的一个项目。通过这次活动,把全国一流专家请来交流,培养本土一流艺术家,再创造一流的文艺作品,势必能将深圳市的精神文明程度极大提高。王处长的介绍,说明深圳市委宣传部重视诗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创举。笔者认为:这可供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同志,作为考虑本地诗歌发展问题时的借鉴和参考。(2012-10-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5-2-25 19:14 , Processed in 0.08839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