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秦华
我是一个散文诗爱好者,时不时地写一点这个方面的文字。特别是网络的普及,让我们有了自己做主的感觉,到自己喜爱的网站去发表自己的作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纯文学的东西能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发泄自己的感情。因散文诗比诗歌松散,比散文严谨,让我感觉它是一种很难得的好文体。王剑冰在他的《散文诗创作的新现象》中说:“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卓羽心在《打开散文诗的抽屉》中也说“它兼有散文与诗歌两种体裁的属性,最本质上还是一种诗歌的形式。它借用于散文的外观和部分写作手段与诗歌的语言、灵魂结合为一体,为主题表达而服务;与通常意义上的散文相比篇幅更为短小,又不象诗歌那样固定分行,无形无象的思维情感通过作者心灵的孕育外化为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以及情节关联,从而呈现出更为接近精神自由的表达境界。”
还有许多散文诗作家及其理论者都很明确地阐述了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和解释。但现在社会上对散文诗了解的人还是不多,而且概念模糊多是顾名思义“因为它的名字是散文开头的,应该就属散文了。”也有的人认为写的人少,就不给它独立的地位,随便放在那个栏目里或根本不提及它。在许多网站我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想把自己写的散文诗投稿,却发现不知道散文诗应该投在哪个栏目里?因为许多网站没有散文诗的地位,有的看它名字的后面是诗让放进诗歌里,有的看了认为它名字开头是散文,应该归散文了。也有的让放进杂文里、情感文字里等等。如果看到上面的阐述,对散文诗有了进一步了解,应该能给它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了吧。我国的散文诗能够迅速地发展下去,网络的功不可没,更希望在网络这个大天地里有散文诗的一席之地。
《散文诗写作与欣赏》一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散文诗是诗歌和散文这对父母生产的孩子,无论它长的象父亲或象母亲,独立性是不能改变的,是独立的个体。它的本质是诗歌。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最早出在十九世纪中叶欧洲。第一位使用“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是十九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是他正式用“小散文诗”这个称谓的。在此前世界上其实已经有类似的文体,如:中国古代的小赋(屈原的《卜居》、《渔父》)、明清小品文等这样的文字出现,西方(《古兰经》)欧洲16世纪法国的蒙田小品文等也属此类,但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散文诗体裁。真正的散文诗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动之后才有的。我国第一次真正提到散文诗名称的是1918年,在《新青年》第四期发表当时北大教授刘半农译的印度S·瑞美萨的《我行雪中》,后面附的一篇:“结构精密的散文诗”。后来就有了郑振铎、沈颖、鲁迅和他弟弟周作人、郭沫若、茅盾、徐志摩和冰心等人翻译和介绍了许多外国的散文诗,为我国散文诗的发展和推动起了不小的作用。从刘半农的《晓》、
从鲁迅的《野草》到柯蓝的《早霞短笛》、郭风的《叶笛集》和《鲜花的早晨》再到现在遍布各大报纸期刊杂志上的散文诗,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忽热忽冷的一个又一个低谷高潮,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壮大。
然而,我们许多人还不能真正了解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本质。而且散文诗方面的宣传和讲座也很少。因此,我呼吁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能够多到网络里来发表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文章。
(2005/08/26秦华于上海)
(2005年第六期《散文诗世界》发表、民刊《新诗大观》34期选自网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