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9|回复: 21

[散文诗] 《中国当代大诗典》评论、诗会初选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0 10: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4-12-20 10:19 编辑




《中国当代大诗典》评论、诗会初选稿

              (以发表时间为序)




【《中国当代大诗典》创刊诗会】草根梦
——致《中国当代大诗典》创刊号


文/荷语

梦植草根,飨食众生相。
众,是一个奇妙的字眼;众,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众星捧月,众花交艳,众心成城,众手捧得花似海,众人拾柴火焰高。
执念于此,不管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你的词根都会衍生出禅味的众生相,演绎着悲悯的众生梦。

众,像晨曦草尖一滴露,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有着水滴石穿的意志,穿透世俗与偏见的顽石。
众,似一粒种子,深入文学沃土,一遇阳光就破土而出,为受众仰慕。
众,亦如夏花绽放,一朵一朵的暖,让众生相灵魂深处潜在的寒凉落荒而逃。

草根情愫之于众生相,远不止风花雪月,更有梅兰竹菊。
感沐文学,敬畏文字,其更深层次的涵义是担当与责任。
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草根沃野,有啼血的子规在鸣叫。这天籁之音,来自汨罗江畔。
子规啼血,啄破晨曦,叫醒荒野,打量群山复苏长高的秘密,拷问大地水土流失的镜像。

静静思,深深忆。
香草美人,上下求索,播下啼血的鸟鸣,点燃漫卷的绿和燎原的红。
你的心被这啼血的鸟鸣指引着滑翔,盘旋在失血裸露的山岗,咳血浸染,一片滴翠的大漠绿!
你的眼神从此携带子规的羽翼,洞察众生相心思,捕捉苍生天籁之音,香草熏思,灵魂永生。

潜心抒写,仰慕子规的高度。
博采众生之情思,编织文学之经纬,让平实的文笔,饱蘸黄土地的泥香,开成大朵向日葵花。
众生为本,匕首投枪,寻根求源,你尽可以延伸想象的触角,去触摸咀嚼汉语的美妙和神圣。

草根梦,中国梦:无数个体之梦汇聚而成强国梦、复兴梦。
草根诗人,秉承五千年文明火种,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铸我中华魂。
炎黄子孙,扶犁而思,将中华文字根植于黄土地,绵延于血脉传承。
感于文字,铭于心,赏于目,揽于怀,有兰草之清香,有丁香之郁香,有牡丹之雍容,有雪花之剔透,有竹子之气节,有南山东篱菊之悠然,有北国寒梅之傲骨。

你为之着了迷,追慕不已。
清风徐徐,忽有一卷墨香悠悠袭来。


自由人的正当论证
——祝贺散文诗年选出刊

文/莫扎特

作为万物与意念的统一标准,她从无形之泡沫中诞生。
在最善最美之天地,人们一致同意,将她从自然神性和社会人性的胚胎、襁褓中抽离。
而培育这片正义净地的品质——最大的学习,如今同样培育着子孙后代,包括她——
既温和又坚强;既周全又勇敢;既宽阔又克制;既善良又正义。
灵魂情感之魔影不能魅惑、束缚她转身迈向真知的脚步——理性,惬居于灵魂另一端之高度。
她走出黑夜通道,漫渡开沉沦着天花藻井的意见之梦幻和海客谈瀛,透过朦胧的黎明之光继续攀升——
此生此世,她绝不做螟蛉假子,而一心一意只做真子。
抵达最高光明以寻见最好知识,是她生命之全部追求。
必然的,她将顺水归来,重生并回报这片最善最美的人间天堂,守护并流传——


【《中国当代大诗典》创刊诗会】裸奔在诗歌国度的诗人
文/田卫社

平常生活、平常心的瞬间,诗人发现了诗
在生活细节中完成了血雨腥风的思想历程
凝重多元的睿智和思想裂变、疼痛与抚摸互换
一个过程、一种思想、一个平台、一种回归成就了诗人的一种境界

诗人完成了生活的定所,诗歌便有了归宿,并让灵魂在其中裸奔
真实的心曲在缓慢中持久的充满激情,精神升腾
理性之舵高杨热情之帆,向梦想的信念飞腾
热望爱与美的信念向生命的太空延伸

诗人是深爱并感谢这个世界的,精神生命在不断地延伸着,声音在整个世界回荡着
诗人因饥渴而甜蜜的生命之心,沉浮于梦境的清醒
诗人深切地向往记忆的土地和倾听梦中的哭泣与欢笑
诗人的眼睛因渴望而引导灵魂的梦幻进入梦幻,寻找着生命之心的觉醒

裸奔在诗歌国度的诗人的泪与笑,无韵律地在生命的穹苍中颤抖
诗人是痛苦的,写诗是幸福的。写诗时,心的一半在流泪,一半是内心深处的微笑
不能拥有心中的爱,会使诗人的生命感到疼痛
诗人总是想寻找一种终极,总是想探知一种根本

情感的欲望使诗人的灵魂躁动
切切的感觉,被肉体缚住的灵魂在冲撞着
只有超越时空之外,诗人的灵魂才会得到欣慰
诗人的一种沉静美丽的思想脱胎于生涯之辛酸的尘土和忍耐

生命就在当下,诗人感恩尘来尘往里微弱的阳光、细小的片段、浅薄的记忆
因为这些,诗人将瞬间以光、以暖、以灵装进行囊,装订成诗集,编织成梦
诗人伤悲,并不是要索求什么。诗人流泪,只因有那种流泪的感觉
诗人以灵魂的声音,敲击着键盘,让美和爱闪光

再迷乱的路,都有清晰的脉络
诗人懂得迁变的内涵和在迁变中享受痛苦
诗人最先感悟,于是诗人最先痛苦。但诗人不会去抱怨,因为诗人启开了自己心灵的眼睛
诗人在寻找自己坐标的同时,把真理的哲思告诉人类,于是写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0: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4-12-20 10:22 编辑


伊人行
——贺《中国当代散文大诗典》创刊


文/采风


A.
一代文苑!
一脉承沿!
《诗典》!
划时代先河,诚心文字,广纳博海,谓之大!
伊人昂首,伊人渐去,依依见背影遥指杏林!
依依诗音,树人百年,垂青历史接嫁诗声,我国幸运!我辈神往!

B.
冷兵器青铜钺,织造的世界之衣,唯果腹,为顺我者昌,叹逆我者亡;一个“利”字,一个“欲”字,皮影随文豪作古,最好远离《离骚》,何来鲤鱼翻身?更难跃过国运昌盛,家园复兴的隆门呀!诗园青青路早搭好,新梨园诗界善舞,文化垒台,文明风远播大洋,地球人同枕方舟,爱心,祛难解怨,善化坚冰;舞青衣妙女子,踏琼界来,举诗典洒花艺,大唐厚土裁新衣!

C.
那日我意已决,那日心魔初卸,那日莲藕已栽;新诗界新章法,纵横合力跨界共融!
互评兼自评,点赞亦点拙;章章有关注,意切言真,篇篇筛精品,不漏瑕瑜!
肆意和诗,指点文字,留小异存大同;来去自由,随缘尽兴,靠实力拢点击!
依伊人此后堪追忆!
大诗典焕世界新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0: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子熟了(散文诗)

——贺《中国当代诗歌大典》创刊

文/封期任

麦香,穿过原野,穿过时光的神龛。
父兄的眉丛,亮出一把镰刀,收割贫瘠的村庄。
灵性的麦子,歌之,舞之。拍打着炊烟,拍打着过往的日子。
寂寥的山村,开始鲜活。

父兄弯腰,或许直立,都是一幅精美的水墨画。
浓墨处,一个特质的姿态,总是把一种叫思想的东西,深入到泥土的根部。
提炼的面包和馒头,漫润了沧桑,浓缩了生活。
沿着父兄的目光,我把一陇麦田,看成一首诗,亘古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0: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4-12-20 10:36 编辑


                                                                                试说中国散文诗发展的走向

                                                                                              文/箫风



  散文诗的“走向”问题,越来越引起散文诗界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下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而且关系到未来散文诗的发展和前途,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真探索。为抛砖引玉,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坚持以诗为本,注重博采众长。散文诗的“文体之争”由来已久,由此带来的“身份认同”焦虑,一直困扰着散文诗的创作和研究。有的认为散文诗既非散文也非诗,是另一种“独立文体”;有的认为散文诗本质上属于诗,是“诗之一体”;有的认为散文诗介于散文与诗之间,是一种两栖性的“边缘文体”(或曰“杂交文体”);也有的认为不必纠缠文体之争,只要写出好作品就行。凡此种种。近年来,由于耿林莽、邹岳汉等前辈的倡导和“我们”散文诗群的推动,散文诗本质上是诗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作家和编者认同。不少诗歌刊物开辟散文诗专栏就是明证。尽管如此,这一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解决好。正如邹岳汉老师所言:“散文诗文体的‘诗性’问题,……是当下中国散文诗界绕不过去的,一个十分现实的,甚至有点紧迫的、关系重大的问题。”耿林莽老师甚至讲,是一个“关系着散文诗兴衰存亡”的问题。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散文诗作家和评论家的共同关注。我感到,坚持以诗为本,就是要坚守散文诗的诗性特质,强化散文诗的文体自觉,划清与抒情散文的文体界限,从“亦诗亦文”、“非诗非文”的迷雾中突围出来,让散文诗真正回归诗歌本体,改变当前散文诗创作混乱无序的状况。当然,强调散文诗的诗性,并不等于强调散文诗的“诗化”。因为无论是“散文化”还是“诗化”,都会使散文诗丧失存在的价值,都是需要警惕的。散文诗要坚持以诗为本,也要善于“引入散文元素”,同时还要注意从小说、戏剧、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通过博采众长,实现“自身的裂变和再造”,进一步丰富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只有这样,散文诗才能真正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色。
  
    坚持精品之路,力求雅俗共赏。近年来,关于散文诗“精品化”与“大众化”(或曰通俗化)之争也浮上水面,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认为没有精品就没有散文诗,散文诗要发展必须走“精品化”之路;有的认为散文诗“好读好写”,应该走出“小圈子”追求“大众化”;也有的认为散文诗应该“雅俗共赏”,允许不同风格共存共荣。“雅俗之争”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俗’与‘雅’已成为散文诗两种走向的焦点”(耿林莽语)。一向坚守散文诗精品气质的耿林莽先生,多次提出散文诗精品化问题。耿老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当前,散文诗创作的确存在缺乏精品意识的问题,粗制滥造、重复雷同、无病呻吟之作充斥网络和报刊,不仅败坏散文诗的声誉,而且影响散文诗文体地位的确立,必须保持警惕。我理解,坚持和提倡“精品化”,并不是要背离“大众”,也不是要拒绝“通俗”,更不是要反对“雅俗共赏”。因为“雅俗共赏”是任何文学形式的追求,当然也应该是散文诗的追求。当前,要反对的是“大众化”掩盖下的“粗鄙化”(喻子涵语),要警惕的是“通俗化”掩盖下的“庸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散文诗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文坛的尊重,最终要靠作品说话。因此,必须拒绝平庸、拒绝媚俗,尽快拿出堪称“精品”的散文诗文本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精品就没有散文诗,就没有散文诗的地位和尊严。

  坚持中西融合,彰显中国气派。散文诗是“五四”时期与新诗同时诞生的,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舶来品”。如何让散文诗“落地生根”,成为几代散文诗人的艰苦探索和不懈追求。谢冕先生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称之为“中国新诗的百年之痛”。其实散文诗也一样,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好。有的盲目追崇西方现代派技巧,对中国诗歌传统不屑一顾,作品缺乏鲜明的“中国特色”,就像梁实秋先生讲的那样,“是用中文写的外国诗”;有的固守俗套,跳不出传统思维定势,盲目拒绝西方诗歌的影响,不愿也不会运用现代手法丰富自己。我感到,这两种偏向都应该警惕。散文诗要实现“突破”和“超越”,应在贯通古今、融合中西上下工夫。既要注重传承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特别是《野草》所开创的中国散文诗传统,保持汉语诗歌艺术的一脉相承;又要注重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精湛艺术,包括现代手法和现代意识,像鲁迅先生那样“拿来”为我所用,而不能一味追崇和迎合西方趣味。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中西融合”的路径,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沟通世界的优秀作品来。坚持中西融合,最重要的是追求散文诗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深度融合,从而使我们的作品既有强烈的现代色彩,又有浓重的民族特色,进一步彰显当代散文诗的中国气派。

  当然,关系散文诗走向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散文诗如何强化批判精神,如何更加关注民生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0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心蝶 于 2014-12-20 10:38 编辑



                                                   可以推崇的东方《圣经》之说
                                                    ——学习心蝶的散文诗新作
                                                                                          
                                                                  文/ 山城子


可以推崇的理由

一是从字面上顺理成章。毕竟孔子历史上就有了圣人的名誉与地位,而《论语》则是诸子百家著作中最经典的一部。圣人的经典著作,当然可以简约为“圣经”了。其实西方的“圣经”,也是这样顺理成章而简约出来的。不过他们的《论语》是《新约旧约》,他们的圣人是耶和华罢了。
二是对《论语》——孔子思想的积极面而言的,这毫无疑问。不说历史上的批孔反孔,都批了什么,反了什么,毕竟太阳也有黑子——凡事都一分为二的。《新约旧约》也有其精华与糟粕的。
三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为现实的中国正渐入盛世佳境——历史证明“独尊儒术”正是汉武渐入佳境之时。而后来声誉的鹊起与名教的形成,自然也都不在乱世之际。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绝非北宋宰相赵普所妄言。


独特的作品结构
单说“独”,具有惟一性;单说“特”就是绝不同于别人。有歇后语为证:蝎子粑粑——毒(独)一份儿。这就是如虎头虎身的正文之后,总是高高地立起虎尾——完整的一首自由体新诗臀后。
这让我想起一些歌曲,有主歌,有副歌,唱起来气势恢宏,反复吟唱的情感可以发挥到极致。也让我想到说唱文学来——儿时我在辽西农村,最爱听盲人说书了。说的时候,悬念牵着耳朵走,生怕哪句听不清;唱的时候三弦一响,盲人就有板有眼地圆润豁亮起来,其音乐性就更加迷人了。
阅读过心蝶的部分长诗系列,其作品的结构都是先“散”后“自由”,自成一体。诚然,大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做为标识似的,哪怕是结构形式,也要独树一帜的。


活泼灵动的语言

一是活泼灵动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上。“取下镣铐的人们在大地上,有多少梦就有多少春风。”——这是从虚到实的联想;“只要口含钢钉,钉进波涛汹涌的岁月”——这是出其不意的想象;“用丹田元气抵达开天辟地,如大风扫过旷野。”——这也是出其不意的想象。类似的句子极多,阅读的效果就是活泼灵动的感觉。
二是活泼灵动在诗文本的且喻且拟的行走上。“当高出地平线时正好与佛经,西方的《圣经》对视互融。”——这是嵌进了拟人;“《圣经》的光芒中不分彼此,就像野草高树大山的下面埋着帝王将相,也埋着平民百姓。”——这是比喻;“是天空拥抱了大地,万物拥抱了圣明”——这又是拟人;“相对于沧海桑田的变迁,大地充满了激情。”——“大地”也被人格化了。
三是活泼灵动在拓新的词类活用上。
“那么多光那么多思想等待爆破。”——动词“爆破”是比喻式的活用。这是当代诗人几乎普遍使用的一种新的词类活用了。就本句而言,是将“光”和“思想”合在一处比喻成某种矿了,因为开采矿的时候,是需要爆破的。但这里把比喻的喻体省略了,只出现与喻体相关的词语,与本体搭配。这时,从字面上看,就是词类活用的性质了。
“只要把梦缩进道上的脚印”——动词“缩进”是拟物式活用。也是古汉语中没有的而在当代诗人作品中几乎常见的新的词类活用。这是从阅读效果看出来的。因为用“缩进”,那么“梦”就成了可以被压缩的某种物体了。
“总有一段音乐拥有宇宙的气质”——名词“气质”,本来是用于人的,这里用到“宇宙”上,宇宙也就人格化了。这叫做名词的拟人式活用,也是当代诗人门常用的一种积极修辞了。
“把精神雕刻成一朵花留在空中。”——动词“雕刻”,也是拟物式的活用。
“它俯视我们内心的纠缠,”——形容词“纠缠”占据了宾语的位置,于是就有了名词的性质。可叫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这是当代诗歌中的常用的技巧了。
“如果没有爱,为什么脐带上/ 沾了那么多带血的叮咛/ 一直燃烧到秋天的尽头”——动词“叮咛”是联想式的活用。是由脐带上的血,联想到了母亲,进而联想到母亲的爱。而“叮咛”则是母爱最常见的表现形式。这样的活用,我是在这里第一次遇到,在我看来,就是心蝶的一个创新了。动词“燃烧”则是比喻式活用了。
“我们绿过,在地下天上”——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这是传统的词类活用,古已有之。古代有十七种词类活用,浏览当代诗人所继承的用法尚不足三分之一。



                                                                                                                                      2014-11-9于贵安新区夏云生态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3:14: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0 19:5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上榜的师友!心蝶老师辛苦!敬茶!{: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15: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4-12-25 10:08 编辑

【巴伶文诗论】也谈散文诗


题记:应诗友沈家龙邀请在诗会上讲散文诗,只能参考我在2006年、2007年、2010年等的几篇短论来急促写就了。



一、什么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诗歌家族的一个成员。中国现代文学是运用的四分法——散文、诗歌、小说、戏曲组成。诗歌是由古体诗词歌赋及新诗、歌词组成。新诗又细划为分行诗与散文诗,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由体新诗。

散文诗是现代新诗的另一个表达形式。就好像我们每天换衣服一样。它以诗语言为本体,吸取散文中自由灵动、随意飘逸的精髓后而将现代新诗中的矜持拘谨的小脚放开,让它快步如飞地跑跳起来。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现代新诗之间的一种独立文体。是用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来写作的一种文体,它有着散文的外衣,现代新诗的内核,及其音乐的韵律。它用凝练精短的语言去抒情叙事,给大家许多遐想的空间,更适合朗诵。它的内韵,它的张力、它文字的精美以及富有哲思的手法都是最适合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的快餐文化。

散文诗并不是简单用散文加诗歌来写作的,也不是有人说的诗与散文在一个锅里搅合而得的“混合体”。散文诗是由诗歌父亲与散文母亲结婚后生产的“混血儿”。散文诗这个孩子的骨骼依旧是诗歌,支持他走路运动而强健起来;他的肌肤是散文,靠它富有的弹性魅力四射,被大家喜爱;而他身体流动的血液就是音乐了,丰富的音符散向四方,集聚成多种多样曼妙的音乐。

散文诗的叫法应该是根据它的母本形式而定的吧?!我更喜欢有些人根据它的父本而叫“诗散文”比较好。不过散文诗的叫法已是约定俗成了。我们就尊重这个叫法吧。

我在网络中回答文友提出什么是散文诗时,用了许多散文诗学者所论述的核心,那就是:“散文诗是诗歌的骨架,散文的形式,音乐的韵味”。“写散文诗容易,写好散文诗不容易”。


             二、 散文诗的特点

散文诗行文的特点,是用诗歌语言与思维方式去来完成自己情感表达。

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长短句形式,不特意分行,也不特意押韵脚,没有格律和韵脚的束缚,但必须具备诗的主要特质。散文诗兼顾了精美的诗意,在意境和谐的范围里,无拘无束地发挥,出来的散文诗比凝练的新诗更细腻,更适合当今的快餐文化。

散文诗的篇幅短小而联想丰富。散文诗的内容多为精辟的、舒展自如的、诗情浓烈的。散文诗的语言多是优美的,在写作的表现方法上是意境深远、思维活泼、运用自由而姿态横生的。


三、散文诗的写作分类与技巧


写作手法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1叙事及抒情。

2以父本为主,写的靠近分行诗。与母本靠近,更具有散文的特质。

散文诗的技巧:必须以基本手法为基础,如结构、选材、立意、描写、议论、抒情和修辞等等。

必须熟练地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比喻、借喻、象征、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抽象的思维及情感。把我们的各种感触与心灵来一个碰撞沟通起来去描绘事物场景,衔接好思维意识和语言运用。

在熟练掌握了诗歌语言的基础上还需要熟练地掌握散文的行文特点。千万不能出现逗号一段、分号一段。

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很难创作散文诗。


四、散文诗与散文、现代诗的关系


散文诗是被争论了几十年,却一直被边缘化,被排挤的一个流浪多年的文体。

介于这种状态,从2002年起,我开始在各大网站的诗歌论坛建散文诗栏目,让星星之火不断燎原。现在,我欣慰地看到了遍地芳草。写作不必纠结它的结构方式,重要的是写作者自身的写作和表达方式。

我就是用这个办法,通过十几年时间在网络各大诗歌论坛去建散文诗栏目的方式对散文诗进行了归位,让这个饱受争议的文体回归诗歌的怀抱。通过经常在网络办散文诗讲座,让大家从似是而非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更加系统的学习,不断地加深理解并深入散文诗内核。我们在写作中不去管它是不是独立文体,只要喜欢,能够写出散文诗精品,自然就会被大众接受的。我推动散文诗发展的另一些举措是通过写过一些通俗易懂文章,从各个方面阐述了散文诗的生成、发展以及它和散文、诗歌的关系。意在让大家爱好写作散文诗时,少走点弯路。在QQ上我根据一些求教探讨散文诗的特点。给这些爱好散文诗者的作品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一般是仅仅修改一小段,多给他们启发。)通过十几年来,多种方式宣传推广及指导,许多这样的散文诗爱好者成为了中国散文诗的中坚力量。

诗歌的发展是随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的。人类开始有语言时就有了诗歌。那时是任意的,随着人们不断的花样翻新,可能是有人为了整顿混乱或是归类而开始用格律进行约束,最盛时期为唐朝。而到了宋,人们不满意这种格律的束缚,开始做舒展运动,使得词曲开始流行,直到清朝,人们又开始争取更多的自由,有韵脚的分行诗写作大行其道。

五四运动时期,刘氏三杰中的刘半农用欧洲人的写法,不分行有内韵的行文,发表在“新青年”被广为赞许并传播,就诞生了散文诗——这一文体的名称。

其实,我一直认为散文诗是由中国的古赋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古赋到韵文到散文诗的历程。可以这样说严格的格律体从产生到自由诗发展的过程,都有散文诗的足迹。因为有自由诗的进化,散文诗也不断发展壮大。到2014年已经可以用辉煌来比喻了,许多不屑一顾的分行新诗的作者也转向写散文诗了。

大家都发现我们现在的一些分行新诗可以说是形式分行的散文诗,还有许多许多分行新诗却连散文诗都不是。一些挺举韵律诗的人们说:那些出现市面上的许多分行新诗比如口水诗、口语诗等等只能叫做“随行hang体”(威海的于进水与重庆的野神在2011年创立的新名词)。也许以后会这样叫分行新诗的。

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因为它的内容与形式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才会脱胎换骨的。比如小说,最早与散文是不分家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它独立了。而且更细化了。分成了长篇,中篇、短篇等,网络出现后更多样化了。出现了微博小说,仅有140字(最早出现连载的微小说是《围脖时期的爱情》。大家参与评论,立马被写进小说,现在已经拍成电影了)。接着就出现了微博散文诗、微博分行新诗。它们都叫做微型XXXX。

有那么一群人在伊凡等领导下,提倡三行微诗,百字内微散文诗。我做过他们的顾问。

诗歌分类:古体诗词歌赋,现代诗歌(分行诗、散文诗),歌词。

散文也分化成了几类独立的新文体比如杂文、报告文学、游记等。

散文诗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也如同流行歌曲一样,会适当借鉴其它表现手法的。现阶段写叙事散文诗的人增多了,由于融进作品的诗性氛围还不够,出彩的还没有几个。而有些人写散文诗写得与抒情散文太近了,没有跳跃的诗意,被认为是太滥情、太空洞。其实,好的散文诗是力求将诗意与散文和谐地协调好的。

我们了解到散文诗的主从关系就能够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诗。能够在散文诗的写作上,把多种元素混为一体,不留痕迹地展现出来才是好作品。

在网络里,在我发表散文诗的论坛和我主持的诸多散文诗栏目里,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知道散文,知道现代分行新诗,却无法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散文诗?如何去写散文诗?

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散文往往在完整叙述事物过程中求细求全,取大块的细腻的文字铺叙成篇。许多人读起来都会一目十行地起看一个或几个面。出现烦琐冗长而讨人厌的细致弊端。如果删除一段后一定感觉这篇文章的意思缺憾了。我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很细致地看完一篇长散文,多是跳跃地看重点的。

现代分行新诗剔除了这个弊端。凝练地是写一点。你读过关键的一行就能够知道整体意思。比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网。

而散文诗则融合它们的一些特质,取其一点、一线、一角来概括那些大家可以想到的意境,用事件的一个点来替代散文的一个面,留给大家遐想的空间。对事情、环境等仅作简约性勾勒,多取轻捷跳跃的多节段的结构,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文字凝练到以一当十,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散文诗语言,是富有时代感和民主气的语言;是兼顾诗美与散文美的语言。在经过甄别锤炼后会成为散文诗写作的基本语言。

从波特莱尔及贝尔特朗到刘天华、鲁迅;到郭沫若,到柯蓝、郭风、李耕等老一辈散文诗作家,都为散文诗做出了许多不朽的贡献。特别是现在又涌现出更多的散文诗作者和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散文诗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散文诗的真谛何在!

以上所有的阐述只是想说明散文诗和散文、现代诗的关系,明了散文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散文诗的魅力所在,正是因为散文诗的美学、跳跃感、音乐性、自由性,才让世界有了更多的散文诗爱好者和追随者,才有了今天散文诗的不断发展壮大。

我相信,随着文化的提倡,文学的进步,中国乃至世界都会有更多、更好的散文诗作品涌现出来。散文诗会越走越远,达到它所期待的顶点。


============= 
    作者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分会主席)、《世界散文诗人大辞海》主编/《蓝调儿散文诗画》副总编


巴伶文: (秦华、安桉冉、巴伯牙)。本名唐玲。祖籍四川,生于新疆,长于湖南,曾经在陕西、无锡学习生活工作过,现居上海。国际儒商联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校园散文诗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主席团委员(上海分会主席)、中外散文诗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员、作协会员等。

    多次获全国征文奖、杰出诗人奖、优秀评委奖。

    作品散见《中国散文诗90年》《诗刊“中国当代诗库》、《散文诗精读(百年经典:青少年美文阅读)》、《诗百家》、《中国当代九人诗选》等几十种选本,《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诗潮》、《岁月》、《香港散文诗》、《常青藤》、《澳洲红鹦鹉》《中学生语文报》等世界各地几十种报刊杂志。

连续数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系列、《中国散文诗精选》系列、《中国散文诗年选》系列、《中国散文诗人》系列、《大诗歌》系列等多种选集,

入录《中外华文散文诗作家大辞典》。著有散文诗集《春天的玉兰》和诗歌集《生活的轨迹》。

   《世界散文诗人大辞海》主编。中国诗歌网及《蓝调儿散文诗画》副总编、晨曦诗社等报刊杂志及论坛顾问。

    网络散文诗拓荒者。致力于中国散文诗事业发展的虔诚者。

观点:用心灵发现美景;用文字表达世界

邮箱:qinhua6650@qq.com   qinhua6650@163.com

博客:blog.sina.com.cn/tl215
QQ:2093536361
通联:200082上海周家嘴路1220号物业 巴伶文(秦华)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1 16: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诗友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21: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辛苦了 冬至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18 10:47 , Processed in 0.081509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