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三醉 于 2015-9-17 20:28 编辑
【文学评论】简白在呼啸中呐喊 ——周鼎先生《今夜死去了》作品赏析 文/张三醉
在“诗歌已死,只剩下远方”的时代里,突然读到《今夜死去了》这样一篇心潮澎湃的诗歌作品,领略到一个大学老师的真性情,感怀当今中国大学教育之现状,叹息功利与功用在教育领域的扭曲。本诗篇的现实意义大于诗歌本身。
一、诗篇原文
今夜死去了 文/周鼎[川大教师] 2015-05-22
1 今晚 喝了半斤白酒 不知是否醉了 酒壮怂人胆 姑且胡言乱语 将来也可以 酒后醉话搪塞过去 2 领导来电说 不要在网上随便说话 你有一批粉丝 我说,我没有粉丝 因为我从来不是什么偶像 我是一个喜欢砸碎偶像的人 3 讲好一门课能折算成几篇论文? 学院说,不知道! 教务处说,也不知道! 校长说,我也不知道! 4 教务处说 中华文化课一周 只有三个学时。 我说 为了这三个学时 我整整准备了三周, 而为了讲好这三个学时 我至少准备了三年。 5 为什么我 们的大学教学质量 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 的职称只与他的 科研成果有关。 6 一门课的工作量如何计算? 教务处说,我们按照课时来计算。 那一刻,我真希望自己是一部复读机。 7 从前,科研是副业。 现在,教学是副业。 8 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 我们必须重视教学 他们一边说着 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 9 学生的数量比 学生的质量更重要, 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 与招生数量有关 与毕业质量无关 10 最牛逼的教师是 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 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 也许最新一版的汉语大词典 应该修改教师的定义了 11 回头想想自己 在上课前一刻 还在努力修改课件 只能自嘲这是一种洁癖。 12 从来没有办公室八年了, 从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没有办公室。 在历史文化学院的新修大楼里 只能羡慕地看着教授工作室和 副教授工作室的招牌熠熠生辉 他们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 13 论文的数量从来与质量无关 他们说这叫一鸡多吃 中国的高校不过是 一座农家乐 14 你以为你在教育学生 其实是学生在教育你 你改变不了世界 只可能被世界改变 15 深夜 一名旁听生打来电话 问候冬至,他让我不会后悔 这八年来的所有努力 16 川大从不缺周鼎 周鼎也从不缺川大 17 所有人都在劝我冷静 他们不知道我已经 冷静了八年半 18 我对于讲课 有一种天生的热情 因为我的父亲 也是一名教师 我无法体会一名 中学历史教师的痛苦 我只能深味一名 大学历史教师的痛苦 19 科研是自留地 教学是公家田。 20 留校那年,我的工作是 在一间办公室里糊纸盒 只是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八年的学术训练最终只为了 糊好一个档案盒 21 八年前女儿出生的那一天 我在产房门口备课 看了新生的女儿一眼 我匆匆奔赴江安上课 裤腿上沾着女儿身上的血迹 可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先进事迹 22 一所高校 就是一座衙门 所有人都言必称校长 然而校长终究不是万能的神 23 从前 农村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现在 学院也搞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个学院都要向学校 签下合同承包多少个课时 多少篇论文,多少个课题 院长是包工头,教师是搬运工 24 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 申报课题、报账 报账还是报账 25 他们说 评价一个公共课教师的标准是工作量 我终于知道劳模是怎样炼成了 26 他们希望我缄默。 他们说,明年还有机会。 可我说,老子不玩了 27 最难过的不是你失败了 而是你这样失败了 你的对手不是谁谁谁 而是根本不知道 谁谁谁的那个东西 28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 29 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 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 今夜死去了,他早就该死了
二、欣赏
1、本诗第一自然小节与第二自然小节为第一段。 诗歌第一、二小节,也即电影的开场,出现了一个夜晚,可以联想到这是一个同往日一样的美丽的夜晚——大成都那光华闪烁的美景,大凡来过成都、欣赏过成都之夜的人,都能回味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夜之魅力;可对另一个人来说,这却是一个浑浑沉沉的夜晚,电影镜头影缩到一个小场景,那个喝酒的人,他接到了领导的电话,举起的酒杯又放下了,为了内心的抗争,他喝到“不知是否醉了”。 抽刀断水水更流、以酒浇愁愁更愁。诗篇以此为引子,将一个普通大学老师诚惶诚恐的、上不敢得罪学校与领导、下不敢委曲于内心真情的形象展现出来。是如此,在“酒壮怂人胆”后,终于为了不委曲自己的内心真情感的发泄而找到了借口:“姑且胡言乱语/将来也可以/酒后醉话搪塞过去”。这样一个开篇,定下了本诗悲情的基调,引导了全篇的叙述。
2、本诗第三到七自然小节为第二段。 电影以学校评定职称的事件展开了情节。这是一个教学不错却评不上职称的教师,这是一个为此而抗争的教师。这种抗争,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大于一切的社会公知。而偏偏人人都认为没错的教师的教学大于一切的社会公知,却以抗争失败为结局。这部悲情的电影就是用这样的反差来写的,从而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绪。 电影蒙太奇镜头快速切换,大学老师之主人翁的脸与学院领导、与教务处领导、与校长之互动,那个微小的老师在学院、教务处、校长的高大的影子下,自渐于最好只能是“一部复读机”的影像。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这是一个“为了这三个学时/我整整准备了三周,/而为了讲好这三个学时/我至少准备了三年。”的教师,这是一个勤奋于教学、注重教学质量、而不是科研于写论文的大学教师。 主人翁的大学教师与他工作的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矛盾,这一矛盾就是“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 电影用一个勤奋于教学却得不到认可的线索,引导读者进入探索故事片的好奇心里面。
3、本诗第八到十自然小节为第三段。 本段用叙述的方式说明了一个大学里的现实问题,这个现实问题就是“所有高校领导都在说/我们必须重视教学/他们一边说着/一边看着论文发表的数量”。原来,不是教学质量决定一个教师的职称,而是教师论文的数量决定教师的职称。 这个现实问题是以牺牲对孩子们的教学为前提的,“学生的数量比/学生的质量更重要,/因为高校经费的划拨/与招生数量有关/与毕业质量无关”,“最牛逼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学生听众的人”。 电影镜头把读者引导入镜头外的思索:我们高校经费是从哪来的?高校经费的划拨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我们高校经费的划拨的结果是“也许最新一版的汉语大词典/应该修改教师的定义了”呢? 看电影的人到此时,都沉重到回不过神的境界了。
4、本诗第十一到二一自然小节为第四段。 电影在回忆过去与现实今天之间不断地切换镜头,把八年半的大学教学生活浓缩到几个细节场景里,生动刻画了一个教学大于一切的、受到学生爱戴的、对现实工作被束缚而不满的、身份卑微的下层大学教师形象。 这是一个教学大于一切的老师:往往一些文章写教师勤奋总是说教师努力如何如何,本诗通篇未著一字,本诗以“回头想想自己/在上课前一刻/还在努力修改课件”,“八年前女儿出生的那一天/我在产房门口备课/看了新生的女儿一眼/我匆匆奔赴江安上课/裤腿上沾着女儿身上的血迹”等这些电影镜头的回闪与定格特写,独特而深切的细节描述,把一个以教学为第一的教师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是一个受到学生爱戴的教师:“深夜/一名旁听生打来电话/问候冬至”。我没当过教师,我不知道一个教师得到学生的问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当过学生,我肯定是最愿意问候我尊敬与喜爱的教师。 这是一个对现实工作被束缚而不满的教师:“我只能深味一名/大学历史教师的痛苦”,痛苦是“留校那年,我的工作是/在一间办公室里糊纸盒/只是为了迎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八年的学术训练最终只为了/糊好一个档案盒”。多么发人深思的痛苦与不满啊,不是为了教好一门课,而是为了结束一个阶段教学的档案盒。这样的大学教学对一个有教学良知的教师来说,不痛苦才怪。 这是一个身份卑微的教师:“从来没有办公室八年了,/从望江搬到江安,依然没有办公室。”,望江校园是川大的老校园,江安校园是川大的新校园。从老校园到新校园都没一个办公室的教师,其身份如果说不是卑微的就是客窜的罢了。当然这些丝毫不影响诗篇中主人翁的感慨,他明白了“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对于努力教学的事“可我知道,这不是什么先进事迹”。无聊透顶的是“论文的数量从来与质量无关/他们说这叫一鸡多吃/中国的高校不过是/一座农家乐”。 看电影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孩子们进的大学不过是一个农家乐,问题是孩子们在这个农家乐里连养鸡的知识也学不到,因为孩子们每天跟玩“一鸡多吃”的人在一起,长此以往,不堪细酌了。 孩子们进了大学,变得不爱学习了。人们都怪孩子、人们都怪中小学教育,因为大学是神圣的、大学教师是神圣的,神圣到不可责疑。 可是、可是的可是是我们的大学教学不值得反思么? 这部电影到此,情节由主人翁个体的小我提升到孩子们受教育的大我。我们可以想象,那些大鸡们迎接着一群群带着无比好奇与渴望求知的眼神而进入的小鸡,那些大鸡们又送出一群群领到本本却无聊到疲惫不堪的小鸡们出来。其实,如果仅看这场景,还是多么的可爱啊!
5、本诗第二二到二六自然小节为第五段。 本段细腻地述说了主人翁内心的感慨,因为大学不是理想中的大学,而是“一座衙门”;学院不过是一个工地“院长是包工头,教师是搬运工”;教师的工作不是教学,而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申报课题、报账/报账还是报账”;评价一个教师不是以教学质量为标准,而是“评价一个公共课教师的标准是工作量”;最可悲的是还不能有牢骚,因为“他们希望我缄默。” 电影情节发展到此,已经把主人翁推到了尽于崩溃的境地了。
6、本诗第二七到二九自然小节为第六段。 “宁鸣而生,不默而死。”这是主人翁在呼啸中呐喊的声音。 而这个在呼啸中呐喊的、一个“根本不知道/谁谁谁的那个东西”的、以教学大于一切的大学教师终于做出了选择:“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他早就该死了” 电影到此结束! 本部电影,从主人翁“不知是否醉了”起进行描写、到“今夜死去了”结束,通篇一气合成,可谓畅快淋漓。
诗歌作者到此,也许有了一个小小的解脱,因为,他终于倾诉了他的倾诉。 可是,望子成龙而望眼欲穿的已经、正在、将来要送孩子进大学的家长们,却“不知是否醉了”,这些家长们可怜到“今夜却不敢死去啊!!!”
常言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教育是孩子们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们树立[及修正]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储备基本文化知识、掌握分析事物的方式方法、提升体质及培养提升人体物理属性良好习惯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孩子们即将走上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家庭、为孩子们自己人生理想与幸福的“最后一课”。大学教学及大学老师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解释。 问题是我们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学呢?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老师呢? 在“诗歌已死,只剩下远方”的时代里,这首《今夜死去了》的诗歌,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认真、勤苦、执著于享受教好一门课而不能得的悲情的大学老师形象。诗篇用简白的语言、主人翁自白式的叙述表达方式、泣血之真切情感,表达出诗篇中主人翁狂怒于无耐却不甘心之悲切、为社会呼喊树立正确大学教学改革之迫切的诗情。 本诗篇为抒情叙事体诗歌,是一部结构严谨的电影,每一节表达一个情节,终于把主人翁“不知是否醉了”提升到“今夜死去了”的结局,至此,诗篇哑然而止,令读者无尽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