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冬箫

【中诗简牍】2015年7月卷(总第39卷):【沙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1 20: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各位诗友上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1 21: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上榜的朋友们,云飞辛苦!{:soso_e18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1 22: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1 23: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恭喜各位诗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09: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soso_e16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0: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5-8-12 11:37 编辑

隔着朦胧想象惊心动魄的历史
——学习【中诗简牍】上榜作品<1>

沙  漏
文/定军山人

马蹄来自哪里
那些风带走的背影没有回来
石头细碎的尸骨
依然在时间的缝隙达达作响

谁牵回散落四方的嘶鸣
聚在漏斗样的风口
以另一个方式
追问远去的飞驰


       读了三遍这首状元卷的美作,我的语言中枢,就推出了我作为学习这首诗的标题句子——隔着朦胧,想象惊心动魄的历史。
       诗是隐含的情思(诗旨)与艺术化的诗性语言(诗艺)的完美统一的文学作品。简言,就是诗旨与诗艺的完美统一。
       我说“隔着朦胧”,说的是诗艺;我说“想象惊心动魄的历史”,说的是诗旨。连在一起说,就是欣赏该诗的旨艺双馨,非常值得学习。
       朦胧是诗性第一要素含蓄的最佳表达方式。这首诗仅用“马蹄”“ 风”“ 尸骨”“ 嘶鸣”“飞驰”等意象,就有效地实现了绰约朦胧的文本行走。这就是艺术化了的诗性语言。正是这样的艺术化了的朦胧行走中,裹胁了诗人对那场长达十四年特别是后来的八年的反侵略战争中流血牺牲的民族英雄们的深深的缅怀之情。这就是情思(旨)与语言艺术(艺)的完美统一。
       诚然,这里找不出抗日战争的独特意象,但毕竟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了,北京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来隆重纪念。作为诗人的定军山人,正是以诗人的方式,通过对英雄们的深深缅怀来纪念这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的。岂有它哉!

      2015/8/12于夏云镇

点评

写的好!谢谢先生支持!!  发表于 2015-8-12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3: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守望者 于 2015-8-21 11:39 编辑

学习诗友们的好作品。以为自己的作品能上榜眼以上或者状元的,却勉强入围了。真是不可思议,有些被亵渎的感觉。

点评

兄弟 继续努力!  发表于 2015-8-12 17: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4: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城子 于 2015-8-12 14:49 编辑

艺在反衬,旨在弦外
——学习【中诗简牍】上榜作品<2>
文/ 山城子


古  镇
文/定军山人

街两旁的石阶,门面,木楼,
不见一个人。静得像一首古诗。

拐过好几个弯,才看见
一家门前,一对石狮子。

我掰开狮子的嘴,把头伸进去,
大喊,里面有人吗?


       三小节六行的小诗,藏旨不小。很明显,诗人是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浮华,以及浮华喧嚣中泛起的假恶丑世俗,才来古镇寻找古人的,可惜身处现世,纵然荒诞地“掰开狮子的嘴,把头伸进去”,也还是茫然,甚至怅然。能够让读者读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味道。这应当是商品化了的社会现实,在诗人头脑中的很真实的折射。
      以上说的是诗旨,下面说诗艺。
      诗艺就是步步反衬。以小镇的“静”,反衬城市的喧嚣;以小镇的古朴,反衬俗世的浮华。而最后违反生活逻辑的荒诞笔法,则是衬以不可能。正是这样的步步反衬,而巧妙地隐藏了“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浮华,以及浮华喧嚣中泛起的假恶丑世俗”的情思。遂使小诗实现了旨艺的完美统一。

      2015/8/12于夏云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2 16: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农民工留下的历史照
——学习【中诗简牍】上榜作品<3>
文/ 山城子


游  子
文/胡有琪

走过的路扛着他的脚印
朝灯红酒绿处吆喝
讨水喝
内心的路却扶着他的膝盖站起来
长成一棵树
每一片绿叶敲响故乡的风


       从前三行点染的氛围看,诗人写的显然不是海外游子。我判断是农民工。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化的建设者,历史的功绩永远不可磨灭。问题是商品社会的剥削深重,一面是剥削者的“灯红酒绿”,一面是“讨水喝”的贫穷光景。
       后三行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他们背井离乡,成为时时思念家乡亲人的“游子”心情。诗旨含着歌颂,也含着批判,充分表达了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悲悯心情与思考。

2015/8/12 于夏云镇

点评

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5-8-12 17: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26 22:03 , Processed in 0.13040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