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62|回复: 8

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1 12: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6 编辑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属于平辈,有亲属关系。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  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这些译本均有较大的影响。
      遗憾的是自从50年代开始,穆旦就停止了诗歌的创作而倾毕生之力从事翻译,有人对此的看法是他是江郎才尽,13岁时穆旦就已经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明哲保身之举,因为那时的政治气候所致。穆旦完成了一个独立诗人所能做的,他理应被授予中国最独立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6 编辑

忧郁的行吟诗人——论穆旦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
来源:穆旦纪念网收集  
作者:邱丽平
中国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中国正处在全民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那个时期既有民族的解放战争又有阶级斗争。正如老一代诗人彭燕郊指出的那样:“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儿子,时代的良心所在”,[1]穆旦作为一位身处这个历史关键时期,又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诗人,渴望着光明、正义,期盼着中国人民能过上温饱、安逸的生活。但在现实中他却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最动乱、最黑暗的一面,国统区的黑暗统治使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生活极其艰辛、贫乏,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诗人在内心里希望能够拯救渐落的民族和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期冀着能给挣扎中的人民、民族找寻到出路。他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以及1947、1948年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中的部分诗作。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歌里,诗人借用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用感性、凝重的语言深刻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严峻现实,常常流露出他对国家、民族的莫测前途命运感到的忧郁、不安,呈现了诗人的沉重的历史使命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现实以及人生的不断探索与追问,隐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沉重的忧患意识。
一、理性思考后的自省及随之而来的忧郁、焦灼感
九叶派诗人大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从而为这个诗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风景的存在打下了基础。而且穆旦本人还精通英语,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穆旦曾亲耳聆听过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开设的西方当代诗歌课,特别喜爱阅读里尔克、奥登、叶芝、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当时中国国内也已经有外国现代派理论、作家作品的介绍及其对现代派艺术技巧的创作实践。通过对外国现代派的表现方法、艺术手段的了解、学习、借鉴与融会创新和对中国本土诗歌传统的继承、创造,使穆旦的文学观念、诗歌创作表现得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困厄与危机的时期,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中,诗人穆旦就生活在这种世事沧桑激变及未来变幻莫测的环境里,感受到了那种来自内心的苦闷与压抑,加深了诗人对宇宙哲学、人生奥义、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由于诗人受西方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探索的影响,从而把诗歌的审美原则建构在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重叠上,这也是对曾经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种超越。在他的诗歌里很少看到五四时期诗作中常有的那种狂喊乱叫式的情感宣泄和漫无边际的现实世界的杂陈,而穆旦创作诗歌特别重视内容,并且强调内容是来自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会,因此穆旦的诗作大多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宇宙哲学的沉思默想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诗人将自身的体会融入现实,又将“广大深沉的生活经验”揉进诗作里,因而超越了现实,如诗人的《活下去》:“活下去,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 活在成群死亡的降临中,/ 当所有的幻象已变狰狞,所有的力量已经 / 如同暴露的大海 / 凶残摧毁凶残,/ 如同你和我都渐渐强壮了却又死去,/ 那永恒的人 // 弥留在生的烦扰里,/ 在淫荡的颓败的包围中,/ 看!那里已奔来了即将解救我们一切的 / 饥寒的主人;/ 而他已经鞭击,/ 而那无声的黑影已在苏醒和等待 / 午夜里的牺牲。// 希望,幻灭,希望,再活去 / 在无尽的波涛的淹没中,/ 谁知道时间的沉重的呻吟就要坠落在 / 于诅咒里成形的 / 日光闪耀的岸沿上;/ 孩子们呀,请看黑夜中的我们正怎样孕育 / 难产的圣洁的感情。”诗作显示了人们“在这片危险的土地上”,即便是“在成群死亡的降临中”,但还得鼓起勇气“活下去”,展示了人们痛苦、压抑的生活环境和矛盾的内心世界。现实环境让人感到了生活的无奈,只能“弥留在生的烦扰里”,人们生活得极其郁闷,因而想逃避,但我们都“在淫荡的颓败的包围中”,很显然人们已无处可逃。从整体上看这首诗,诗作表达了穆旦对未来前途与现实环境的矛盾心情,然而诗人内心里却依然寄予了一隅希望,在等待“解救”,并藉此来探索人类的种种命运,“如同你和我都渐渐强壮了却又死去,/ 那永恒的人。”另外,诗作还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失望,甚至有点消极,但是诗人向往光明,对寻求的光明寄以希望。尽管诗中流露了些许的悲观失望的情绪,憧憬到的是“午夜里的牺牲”,但是在迷茫现实里的“黑影已在苏醒和等待”,理想并没有破灭。诗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内心里有一份永恒的希冀,“希望,幻灭,希望,再活下去”, 在与生活的艰辛磨难的抗争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主体意义的永恒。诗中既有诗人对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洞察感悟。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当时现存统治秩序的混乱,让诗人感到了痛苦、悲哀及忧郁,但并未丧失与黑暗搏斗的勇气,对将来理想的新社会充满了些许的希望与自信。
穆旦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创作现代主义诗歌,从而使他的诗作在诗歌艺术层面上表现出反传统的某些方面,但在诗歌精神上却又与传统融通。另一九叶派诗人杜运燮在给《穆旦诗选》写的后记里曾对穆旦诗作的内容特色作过评价:“他的诗中多带有对人生哲理性的探索,或者内心的自我发掘和剖析。他不习惯于显露地直抒胸臆,也不满足于描述表面现象(更不用说谁都说得出来的一般化的描述),而是努力透过或联系表象向更深更远处开掘,从而折射出时代与社会的面貌。他同时观察着、思考着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的‘新颖处’。”[2] 穆旦的诗歌常常以理性意识去审视个体生命的生存图境,在对自我剖析中不断地反省,在否定自我的同时又突破超越自我,用蕴含深厚哲理的诗歌意象和抽象的概念实现了感性与知性的融合。诗人通过对宇宙生命的深刻思索后,却发现个体在命运多舛的生存境地里,更多的是自我的颓唐与困惑,因此诗作中常会透出缕缕的焦灼和无限的忧郁。诗歌《控诉》写道:“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 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 / 在苦难里,渴寻安乐的陷阱,/ 唉,为了它只一次,不再来临;// 也是立意的复仇,终于合法地 / 自己的安乐践踏在别人心上 / 的蔑视,欺凌,和敌意里,/ 虽然陷下,彼此的损伤。……// 这是死。历史的矛盾压着我们,/ 平衡,毒戕我们每一个冲动。/ 那些盲目的会发泄他们所想的,/ 而智慧使我们懦弱无能。”诗作表达了在现实的“苦难里”,我们感到了无尽的忧郁与迷惘,“我们做什么?”,“生命永远诱惑着我们”,然而我们“渴寻”到的却只不过是一个“陷阱”,我们将“自己的安乐践踏在别人心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蔑视”、“欺凌”与“敌意”,不断的彼此“损伤”,当然此时人们内心里充满了“矛盾”,因为我们是“盲目”的,“我们懦弱无能”。诗作在对人的生命进行了深层的探索,对自我进行颠覆、对人性进行反思后,结果却是让人感到自我皈依的艰难。诗人期望能拯救失落、空缺的自我,但在战争和灾难的年代里,人民还得继续在“荒诞”中存在,他感到了无助和无能为力,因而突显了个体存在的忧郁、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2: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二、诗人的悲剧性体验投射与深沉思索后的隐忧
穆旦本人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悲剧性的体验。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曾征调从军,在修筑滇缅公路时被炙热的太阳灼烤过,并且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痛苦:“那是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他的腿肿了,疲倦得从来没有想到人能够这样疲倦,放逐在时间——几乎还在空间——之外。胡康河谷的森林的阴暗和死寂一天比一天沉重了,更不能支持了,带着一种致命性的痢疾,让蚂蝗和大得可怕的蚊子咬着。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经一次断粮到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轻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了他的身体,到达印度。”[3]在这次亲历的野人山战役中,诗人经历了一次严峻的生死考验,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看到了军队的腐败堕落,开始对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形而上的悠远思索,如诗人根据参加中国远征军的亲身体验写成的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是什么声音呼唤?有什么东西 / 忽然躲避我?在绿叶后面 / 它露出眼睛,向我注视,我移动 / 它轻轻跟随。黑夜带来它嫉妒的沉默 / 贴近我全身。而树和树织成的网 / 压住我的呼吸,隔去我享有的天空!/ 是饥饿的空间,低语又飞旋,/ 像多智的灵魂,使我渐渐明白 / 它的要求温柔而邪恶,它散布 / 疾病和绝望,和憩静,要我依从。/ 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 绿色的毒,你瘫痪了我的血肉和深心!”诗歌描述了一幅阴森可怕的现实画面,“黑夜”是一隅“压住我呼吸”的“饥饿的空间”,那里有的是“疾病和绝望”,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已“在横倒的大树旁,在腐烂的叶上”安息了。那曾经负载梦想的地方,却栖息着梦破后的年轻生命,诗人为此感到痛苦、悲哀。诗人在一再的受辱、痛苦、挣扎后,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投射到诗歌里,使之获得了升华。《森林之魅》这首诗作是植根于现实环境的亲身体验,意象和暗喻都在诗内有联系线索,因而削去了诗歌的飘扬感,在厚重的现实内容里隐现诗作的意象所指,没有给人以晦涩感,并且还很好地实践了诗人的“新诗戏剧化”诗学主张,作品用“戏剧化”的结构和“戏剧化”的手法,去表现诗人对现代人类的“戏剧化”生存与意识的哲理性思考,这类的诗作比重不小,其它诸如《神魔之争》、《玫瑰之歌》、《蛇的诱惑》等都是这类作品。这使得穆旦诗作在有限的空间里显示了无限的指归,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让人可以从多角度去阐释文本的意义与内涵。
曾有诗歌艺术理论家说:“一首诗,一方面是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同时也应该是诗人人格的显露,心灵的展览。” [4]“强调‘自我’在诗中的地位作用,决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时代和人民……而是要求诗人通过‘自我’这一审美主体,俯瞰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以对于伟大人生的当代化进程的洞察,深入展示客观生活的底蕴及其溶解在主观心灵中的种种奥秘,” [5]诗人穆旦的诗歌创作就是在客观反映现实的挫折、邪恶、暴行的基础上,实现对自我、现实、历史和真理的拷问,用诗来担负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荷。在抗战大撤退时期,诗人从长沙步行到云南,曾经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的黑暗混乱与人民生活的凄清悲苦,特别是底层穷苦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顿,这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荒凉景象有了最真实的接触与体验,他为这个国家、民族的艰难处境深感悲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穆旦在诗歌里融注了他本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这些诗作主要集中在诗人1945年前后创作的二十余首以“抗战诗录”为总题的诗中。诗人的作品呈现出了浓浓的现实感、时代感、历史感,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反映了民族命运。正是这种复杂的现实环境和个人的忧思挣扎,“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便成了诗人诗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如诗作《出发》:“给我们善感的心灵又要它歌唱 / 僵硬的声音。个人的哀喜 / 被大量制造又该被蔑视 / 被否定,被僵化,是人生的意义;/ 在你的计划里有毒害的一环,/ 就把我们囚进现在,啊上帝!/ 在犬牙的甬道中让我们反复/ 行进,让我们相信你句句的紊乱 / 是一个真理。而我们是皈依的,/ 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诗作以大密度的意象联想和暗喻,传递丰富而抽象的精神理念,使诸多理念获得了涵盖丰富的多义性。《出发》有深厚的现实历史意义,并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真理的形而上的深沉探索。正是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正常的秩序已经颠倒,而“被否定,被僵化,”却成了中国人民“人生的意义”,国家、民族陷入了“毒害的一环”,被“囚进现在”,并且这种沦陷一再“反复”,诗人开始对个体生存进行反省、进行更本质的探索与思考,希望去拯救受难中的人民,但现实却是“你给我们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他感到了救赎的无力和困难。诗人心中郁积了无限的悲愤和“丰富的痛苦”,他为国家、民族以及昔日创造了辉煌历史的伟大人民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郁,有一种迫切的危机感无法释怀。
综上所述,诗人穆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呈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在中国那个特殊的时代,整个国家凋敝、破败,民族前途变幻不可预知,人民生活在贫穷、混乱的社会里,人性被扭曲、被异化了。穆旦的诗作表现了人的荒诞性存在;诗人用理性和良知进行了深刻的探索与思考,试图拯救败落的一切,但现实受难的沉重,让诗人感到了民族、人民命运的不测,凝重的文字里显示了诗人的无尽忧郁。


注释:
[1][4][5]  冯一中等著:《新诗创作美学》[M],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  杜运燮:《穆旦诗选·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3]  王佐良:《一个中国诗人》,见《蛇的诱惑·代序》[M],珠海出版社,1997年4月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1 1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秋石摘抄网上资料,
后面附的论文,已明确注明作者姓名和论文来源,
如果有问题,请版主删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2: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转贴资料 大家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1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很好的资料,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原帖由 童天鉴日 于 2008-2-21 12:43:00 发表
转贴资料 大家学习

问好 童天鉴日
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2-24 20: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原帖由 白沙 于 2008-2-21 14:19:00 发表
很好的资料,辛苦了。

问好 白沙 版主
握手
这是在网上找的
如果有问题
请版主及时通知秋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5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介绍一位诗人翻译家 穆旦(网上资料)

本帖最后由 雨荷风 于 2015-10-7 11:07 编辑

童天兄弟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8 20:44 , Processed in 0.09110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