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秋水岸

汉语现代广义微型诗简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1 18:45 编辑

    7.3.谜语两大分类法。
    7.3.1.谜语风格第一个分类法大体可以分为主流、民间、典雅和通俗风格四种类型。
    7.3.1.1.主流:这样的谜作多产生于某个时期、某种场合,多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而特别创作的。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严肃,针对性强,效果显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具有主流性的特征。例如:
    中国在腾飞。(猜化学名词)谜底:升华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猜京剧剧目)谜底:《全部罗成》
    7.3.1.2.民间:民间风格的猜谜多以百姓常见、熟悉的事物为谜材,谜面语言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大多数汉族民间猜的谜都属于这种类型。
    7.3.1.3.典雅:典雅风格,又称“书家意”。此类谜作注重文采,书卷气浓厚,多以典故入谜,或以前人诗词名句做面,在扣合上追求贴切自然,浑然天成。猜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举例如下:
    霜禽欲下先偷眼。(猜《 西厢记》)谜底:恐怕张罗
    萧疏听雨声。(猜《汉书》)谜底:此天下所稀闻
    到黄昏,点点滴滴。(猜国外名著二)谜底:《 天才》《 黑雨》
    7.3.1.4.通俗:这样的谜猜起来障碍要少的多。因为谜面多源于生活,使用通俗的语言。即使是成句,也是平易近人的。在扣合方面,即使有别解,也只是汉字一字多义等手法。所以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
    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猜一礼貌用语)谜底:首长好
    故友两离别。(猜阴历一名词)腊月
    7.3.1.5.随着谜语的繁荣,还经常看到一些谜语故事、智力竞赛及意智游戏之类的竞猜题,有人也称之为谜语,其实这不能一概而论。
    7.3.2.另一种谜语分类法,更接近语言学概念的分类,将谜语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另一类叫 文义谜。
    7.3.2.1.事物谜也叫做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例如:
    猜动物: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有尾无毛,有翅难飞。谜底:鱼。
    猜用物:哥俩一般高,出门就赛跑,老是等距离,总也追不到。谜底:自行车。
    7.3.2.2.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部分文义谜有不同的格体。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例如:
    归心似箭(打一称谓)谜底:思想家。
    灭鼠运动(打一军事名词)谜底:消耗战。
    7.4.谜语与现代诗歌的关系。
    从事物谜和文义谜的划分概念,以及谜面来看,大多数事物谜是围绕谜底进行形、色、重量等外观进行描述,是典型的微型诗歌语言;而字义谜这时根据文义、字义进行谜面设计,与语言修辞的直接关系不大。
    为了比较形象地说明诗歌与文义谜二者之间的关系,下面选取一个简单的文义谜和微型诗作比较,分析其修辞手法的章法。
    微型诗:《生活》,文:网。
    字义谜:灭鼠运动(打一军事名词)谜底:消耗战。
    7.4.1.通过极致简单的诗歌和文义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两种文本之间的关系:诗歌的标题就是文义谜(包括事物谜)的谜底,诗歌诗文(包括副标题)的作用等同于谜语的谜面+谜目。这是两种文本章法修辞上的最大相同点。
汉语诗歌的诗文往往以比喻等暗示性的语言,围绕标题进行描述(抒情或说理),而谜语则是以谜面进行暗语或描述性质的语言,解释谜底。两者的说明逻辑次序是相反的,
    7.4.2.在前面笔者讲到了汉语诗歌的三大修辞方法,字词法、句法修辞是典型的修辞手法之一,这是与文义谜相同的。在广告语分析中,强调了在精短文本里,字词法、句法修辞就是章法修辞,也就是说,文义谜的字词法、句法修辞,也就是文义谜的章法修辞。这样的逻辑推导之下,就可以在理论上打通文义谜与微型诗的内在语言联系。
    7.4.2.1.先看上述谜语,结合谜底分析,“灭鼠运动(打一军事名词)”的谜面灭、鼠、运动分别是一个同意+谐音+同意的修辞,映射谜底消+耗(耗子)+战斗,消灭耗子的战斗。谜目“打一军事名词”,是为了缩小读者对谜面修辞映射的过多歧义,指明谜底与谜面的词语映射范围。
    7.4.2.2.北岛先生写的《生活》,其文字“网”,是一个比喻修辞。与上述谜语比较,由于缺少谜目的指向,使得这首诗对很多年轻读者来说,略显晦涩。但只要有了足够的生活阅历,这样的读者能顺利解读其中的含义:生活就像一张网,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条鱼,被网笼罩着。同时,还可以深一层理解为,没有这张网,我们每个人将无法生活。
    这个生活阅历,就是这首诗的谜目,并不对所有人敞开,只对那些有足够生活阅历和人生认识的人,才能顺利找到此隐藏的说理线索,明白为何生活就像是一张网,读懂这首诗歌。
    7.4.2.3.读懂这个谜语和这首诗歌以后,虽然二者具体的修辞技法不同类型,但都属于彼此语言范畴内常用的修辞技法。读者朋友再结合诸多诗歌、谜语的阅读,就能认识到诗歌与谜语之间的修辞技巧是同源的,不同的是彼此对读者提供“隐”线索的方式不同。(在此不做展开再举例解析。)
    7.4.2.4.文义谜考究的重点是人的才思,极少包含生活哲理和抒情阐释,它可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提供猜谜线索。而诗歌却具有更丰富的人文内涵,要解读一首象征主义诗歌,往往同时需要具备哲思能力和文辞知识方面的才思能力,虽然对才思能力要求略低于谜语,但对哲思能力的要求,明显高于谜语。这是诗歌与文义谜的区别。
    7.4.3.根据上述解析和学习,可以说明不论事物谜还是文义谜,都与诗歌(尤其是微型诗歌)相吻合的。将谜语纳入诗歌文化范畴,一起发展壮大,理论上可行,没有太大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1 18:45 编辑

    8.谚语(俗语)简介。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
    8.1.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
    2011年谚语(沪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谚语( 陕北民谚)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2.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 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
    8.3.谚语与诗歌语言的关联。
    8.3.1.典型的谚语语言修辞包括押韵、排比、对比、比兴、俚语、陈述和议论相结合等等,与诗歌语言的诸多修辞手法相同。因此,将谚语、俗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文体,是可以成立的。这与截句的写作兴起缘由相同。
    8.3.2.同时要看到,谚语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诗,还体现在谚语基本都是说理,极少抒情式的谚语。
    8.3.3.也要注意到,谚语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活中的道理的总结。因此,要写作新谚语,从新科技方面找寻素材,会比较容易有所创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1 18:45 编辑

    9.格言、名言警句简介。
    9.1.格言、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9.2.格言的分类有:人生格言、生命格言、奋斗格言、幸福格言、劳动格言、友情格言、教育格言、工作格言等等。
    9.3.要特别注意的是,格言也是重在说理,与谚语不同的是,格言所阐述的道理大多局限于哲学、社会学方面,而较少涉及自然科学。而且格言的哲理往往具有强制说服读者的意涵,强调其所阐述哲理的特点。
    9.4.格言、名言警句的修辞手法也与诗歌结合紧密,其修辞种类就不再罗列。截句的兴起,使得诗歌更适合于说理,但格言依然会保持其独立的文本特色,纳入广义微型诗概念是合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1 18:46 编辑

    10.惯用语简介。
    惯用语是一种习用的固定的词组,既有三音节为主的固定格式,又有比较灵活的结构和强烈的修辞色彩,它通过比喻等方法而获得修辞转义。我们在使用惯用语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10.1.惯用语一般有七个特点:
    10.1.1.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
    10.1.2.惯用语一般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趣。
    10.1.3.惯用语比较短小。
    10.1.4.惯用语常有三种形式:
    10.1.4.1.常用一种固定的词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锅、穿小鞋、磨洋工等等,采用比喻的手法,类似歇后语和猜谜语的比喻、模拟修辞。
    10.1.4.2.也常用一句简单的对比语言,如“饱汉不知饿汉饥”、“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10.1.4.3.或者一句话: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
    10.1.5.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
    10.1.6.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
    10.1.7.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
    10.1.8.惯用语含义单纯,口语色彩浓厚。
    10.1.9.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统称为熟语,这类语言每个词、每句话具有比较固定的语义。
    10.2.惯用语运用的注意事项
    10.2.1.注意把握具体惯用语的准确意涵: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虽然相近,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
    10.2.2.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10.2.3.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10.2.4.惯用语运用较为灵活:“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10.3.惯用语与诗歌的关系。
    很多惯用语更像像一个词,或词组的语义,如何与诗歌产生关联,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有两个推进方向,值得关注:
    10.3.1.创造、罗列惯用语。一方面是罗列现有的惯用语,另一方面是写作新的惯用语。不论是大的地方语言,还是普通话惯用语,都值得在这两方面进行丰富。
    10.3.2.对于词语型的惯用语,主要是在诗歌写作中做交融使用。
    10.3.3.对于语言型的惯用语,可以创造新惯用语为主要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1 18:47 编辑

    11.歇后语简介。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映射体的作用,像谜面,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起谜底的歇后体作用,像 谜底,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
    11.1.历史由来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 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 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 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 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 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11.2.歇后语分类。
    从歇后语的历史由来可以看到,现代歇后语与古代歇后语的形式略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结构。
    11.2.1.现代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1.2.1.1.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百川归海——大势所趋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1.2.1.2.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炒了的虾米—— 红人(仁)
    11.2.2.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述及其它的有关名称。如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 藏词"格一节介绍; 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 隐语"、" 谜语"、" 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不少,如钱大昕《 恒言录》所载:“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 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不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 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因此,如果包含古典歇后语,歇后语又会增加两种主要的基本格式:
    11.2.2.1.藏尾格
    以通用的成语、或熟语的省略,就是藏尾(字或词)格。
    礼义廉:无耻
    忠孝信:无义
    11.2.2.2.对比式对联格
    明刀易挡:暗箭难防
    11.3.歇后语与诗歌的语言关系。
    11.3.1.综览上述分类,比喻、谐音、比兴、省略、伏笔等是歇后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11.3.2.歇后语追求风趣、活泼的语言风格。
    11.3.3.歇后语上述语言风格与诗歌语言的多种修辞手法、追求含蓄的语言风格相吻合,将它列为特例的广义微型诗,对推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对诗歌文化意涵的丰富和推进,值得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4 16:55 编辑

    12.词语、诗词接龙
    这类游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词语接龙,一类是诗词接龙。
    12.1.词语接龙是指一些专用名字接龙,比如:成语、地名、专用名词接龙,是我们现在还常见的文字接龙游戏。
    12.2.诗词接龙,往往有四种模式:
    12.2.1.下句首字接上句诗词的末字。
    12.2.2.下句诗词里一定要有上句诗词中的某个词。
    12.2.3.上、下句诗词只是意境相同,最典型的比如日本的连歌游戏。以下著名连歌《水无濑三吟百韵》的前8句中,我们可一睹连歌的情趣和特色:
残雪犹未消,山麓罩暮霭;(宗祗)
山村河水远,梅花发芳香;(肖柏)
河风吹柳丛,春色在眼前;(宗长)
橹声遥可闻,春潮泛白色;(宗祗)
云雾罩夜空,犹留一轮月;(肖柏)
晨霜遍原野,秋色业已深;(宗长)
虫虽愿长鸣,秋草却已枯;(宗祗)
来到篱笆前,显出一条路;(肖柏)
……
    12.2.4.其他形式的诗词接龙。
    比如以某句诗词为首字的诗词接龙,下面是以“春江花月夜”为首字的五句诗词接龙:
春江花月夜
春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  江畔何人初见月
花  花落知多少
月  月出惊山鸟
夜  夜来风雨声
    12.3.字词接龙与现代诗歌的关联相对较远,而诗词接龙显然与诗歌关联度密切。但诗词接龙往往是指古诗词的接龙,如何划归入现代诗歌范畴,还得仔细斟酌。不过,对于类似日本连歌形式,对格律要求不太严格,只追求意境和情怀的自创类诗词接龙,比较容易与现代诗歌发生关联,但也要在格律上做一些变通,降低入门门槛,才能吸引广大人群。本文为了方便分析,也限于本人能力,仅考虑诗词接龙纳入微型诗范畴,而不过多考虑如何改造这样的诗词接龙游戏。


    四、十六种文本纳入广义微型诗的结构框图。
    要解析这十六种诗歌文本的结构关系,首先要找到结构解析的主线索。列举四个主要的线索因素:
    1.1.十六种文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将这些问题,按照文本寓言特点,进行分类归纳。
    1.2.以截句为参照的区分:以截句可能涵盖、取代的文本为思考出发点,区分其它各种文本的独立性。
    1.3.以微型诗为参照的区分:以狭义微型诗为思考出发点,划分其它各种文本对狭义微型诗的独立性。

    1.4.以现代诗歌基本文本特点为区分,划分为微型诗和特型诗歌两大类。
    2. 十六种文体之间的韵律、生活应用属性结构示意图。
    以韵律、生活应用属性、四大熟语为标准划分的现代诗歌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示意图如下:


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示意图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4 16:57 编辑

3.以截句为参照的区分
    截句是一个新兴的诗歌文体,它具有抒情随意,尽可能不设写作限制,目前仅规定了没有标题、不超过四行、尽可能短的约束。它创立的目的是:降低写作门槛,让更多诗友加入诗歌写作的行列。截句的出现引起了一阵截句写作热潮,随着人们对它不断接受、写作截句人群的增加,生命力有可能超越其它广义微型诗文体(甚至超过狭义微型诗),因为它最初的定义相当宽泛、对其他微型诗文体具有涵盖性的覆盖趋势。
    从它的外延以及各种广义微型诗文体的独立性来说,截句对现代汉俳、俳句、格言、祝福语、提示语、打油诗、谚语文体有相对明显的涵盖趋势,涵盖趋势依次由强至弱。而谜语、诗词接龙、歇后语、惯用语、广告语、绕口令、微型诗、三句半、诗词接龙等文体,截句不易覆盖,它们对截句有较强的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能力。
    下面以截句为参照,绘制现代汉语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示意图二,如下:



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示意图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4 16:46 编辑

4.以微型诗为参照的区分。
    古书《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大概是中国最早的诗歌、微型诗起源了。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歌辞没有流传下来,但从同书所记的《玄鸟》、《遂草木》、《奋五谷》等题目推测,内容大约是有关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农业生产的。古代有“玄鸟生商”的说法,商民族奉“玄鸟”(燕子)为图腾,这里的“玄鸟”可能也是类似的神话传说。“草木”、“五谷”显然是有关牧业和农业的事。这些歌辞就是原始的诗歌,根据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推断,这些诗歌必定短小,是最早的微型诗文本了。诗歌(微型诗)伴随中华民族经历漫长的历史文化变迁,在五四运动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时至改革开放后尤其最近十年更是发展空前,成为现代诗歌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以微型诗为参照,各种广义微型诗与微型诗的语言学亲缘关系,依次排列为:截句、打油诗、汉俳、俳句、三句半、祝福语、绕口令、事物谜、诗词接龙、广告语、格言、提示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文义谜。由此线索,绘制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图三如下:

广义微型诗群落结构示意图三

    5.以现代诗歌基本文本特点为参照的区分。
根据上述群落结构示意图三的划分,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就是以亲微型诗、特型微型诗来分类,可以划分为基本微型诗体和特型微型诗体两大类。基本微型诗体包括:微型诗、截句、打油诗、三句半、汉俳、日俳、祝福语、绕口令、诗词接龙。特型微型诗体包括:谜语、广告语、谚语、格言、提示语、歇后语、惯用语。


    6、依照本文的学习、分析,以及上述广义微型诗结构图的列举,说明截句等文体置于广义微型诗概念下,在语言学上行得通。虽然截句未来的发展甚至可能超越狭义微型诗,但作为概念性定义,依然统称尾微型诗更合适,能突显与其它诗歌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2-21 18: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秋水岸 于 2018-2-24 16:47 编辑

    五、多种短小汉语语言文化文体纳入诗歌文化范畴的意义。
    中国诗歌从上古,到诗经、楚辞,经历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歌的兴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之一,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精神,为打造中国文化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支撑。尤其在网络兴盛之初,诗歌文化一度风靡民众的业余生活,形成了现代诗歌的兴盛期。但是,由于各种文化媒介也借助网络和科技兴起,随着党和国家文化百放齐放政策的实施,音频、视频、旅游等文娱节目日益兴盛,商业思维的渗透,客观上对现代诗歌形成了竞争性挤压效应,现代诗歌以文字二维媒介的脑力娱乐项目为依托,民众业余关注度下滑趋势比较明显。但传统诗歌所代表的文字媒介类文化,是除了口头文化之外的所有文化传承的基础,不应该衰落,其思想教育意义显然。如果缺失,可能会引起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的溃散。
    因此,振兴汉语诗歌、振兴中华文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热爱诗歌、热爱中华文化的民众面前的一道大考题。正因为现代诗歌的重要文化意义,才促使许多人专心研究诗歌、谋求振兴。本文的学习和解析,也是希望能够联合各种汉语文字文化文体及组织,一方面可以在多种文娱项目联合中增强诗歌等文字每节文化抵抗风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形成较大的声势,增强民众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发挥现代诗歌作为汉语言学文化领头羊的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逐渐富强,作为唯一的文明没有明显断裂的文化体系,是我们最核心的国家竞争力,与政治理念、科学技术具有相同重要的世界影响力、和潜在关注度。我们提升了这类显性文化(包括诗歌、绘画、音乐、表演等艺术形式)的影响力,才能更好的带动我们的经济发展,获得世界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才能使中国获得应有的话语权,才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注:
    1.本文引用诸多搜狗百科、百度搜索里的相关词条内容,以及少量网上其它资料。
    2.本文仅根据笔者所知罗列了十六种广义微型诗体,实际上可能不止这十六种。

2018年2月21日
于佛山玫瑰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5-2 06:14 , Processed in 0.10366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