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7FF0.tmp.pn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7FF1.tmp.png胡适和他的《希望》
——现代“歌诗”赏析(三)
/孙良好
我从山中来 ,/ 带得兰花草 ,/ 种在小园中 ,/ 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 ,/ 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 ,/ 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 ,/ 移花供在家 ;/ 明年春风回 ,/ 祝汝满盆花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7FF2.tmp.jpg,安徽绩溪人,因受严复编译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观念影响,在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 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是中国现代“只开风气不为师”的杰出代表 ;
“我的朋友胡适之”曾是一个时代许多人的“口头禅”;从倡导“个人主义”到呼唤“自由中国”,他一生都在为自由主义奔走呼号,他是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精神领袖。
作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最早尝试者,胡适不仅尝试摆脱旧诗格律声调的镣铐,而且尝试诗与歌的有机结合,萧友梅、赵元任都曾为他的作品谱曲,他是赵元任《新诗歌集》中入选作品最多的词作者(包括《他》《小诗》《上山》《也是微云》和在范成大的七绝《瓶花》基础上的增写词),但这些歌诗都不如半个世纪后由《希望》改编的《兰花草》那样广为人知。
《希望》最初出现在胡适 1921 年的日记中,后收入增订四版的《尝试集》。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1921 年的夏天,时在北京的胡适到西山访友,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兰花草,他满心欢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
回顾胡适的人生历程,我们发现这首小诗颇为形象地折射出他孜孜以求的入世精神和始终跳跃的美好希望。透过清楚明白的文字,我们仿佛感受到意气风发的胡适从山中带回兰花草时的喜不自禁,探看到他在自家小园中细心养护兰花草的身影,体会到他因兰花草错过花时所表现的焦急心情,但是,他依然殷切希望兰花草在来年的春风中能够盛开。中国文人历来喜爱以兰花表述心怀,胡适的《希望》也可作如是观。诗中的兰花草,可看做他对白话文学革命、整理国故、自由主义的热切期待和一往情深的形象写照。在这当中,白话文学革命的成功和整理国故的卓有成效,都曾让胡适感到希望成为现实的欣慰,唯独自由主义,一直到他逝去的那一刻仍然只是他心中不愿放弃的希望。
1970 年代,这首诗经过陈贤德和张弼的谱曲,台湾救国团青年自强活动的教唱,以及银霞、
包美圣、刘文正等歌手的演绎开始流传,到了 1980 年代以台湾校园歌曲的名义在大陆风靡一时,在那个吉他盛行的年代,这首歌成了学习吉他弹唱的启蒙曲。只不过,这首歌的歌名不再叫
《希望》,而是称为《兰花草》,歌词也稍有改变 :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7FF3.tmp.png我从山中来 , 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 , 希望花开早。/ 一日看三回 , 看得花时过。/ 兰花却依然 , 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 , 移兰入暖房。/ 朝朝频顾惜 , 夜夜不相忘。/ 期待春花开 , 能将夙愿偿。/ 满庭花簇簇 , 添得许多香。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7FF4.tm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