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熟悉的朋友,估计也多有疑惑,我为何极力推崇吴一? 吴一,何许人也。其作为中国诗歌界的一员,是否作协会员?出版过多少著作?得过鲁迅文学以及诺贝尔奖吗?对不起,这些好像都没有听说过,我也都不大关心。 我只知道,吴一是常年活跃在《中诗网》以及《中国诗歌流派网》的一名诗人,其自号为诗盲吴一。这位诗盲吴一,在多数同样活跃在两大论坛中的诗人眼里,像是一位“刺头”评论员。说他刺头,是因为他跟帖评诗,从来不讲情面,多是挑刺,揭人家的短。同时,他又是最勤勉,而又不计报酬的义务评论员。 说吴一,是中国当代两大著名诗歌专业网站最勤勉的义务诗歌评论员。估计不会有人反对。 吴一的诗歌点评,有如庖丁解牛,具体而又细致,往往一语中的。这与那些声名赫赫的文坛理论家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文学创作与理论,我从来都是对纯粹的理论家, 批评家嗤之以鼻的。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最好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也都是出自伟大的作家鲁迅之手。世界现代诗歌最经典的理论,也是诗歌巨著《荒原》的作者,托马斯丶艾略特作出的——这更是大家公认的。 所以,理论,评论与创作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点评篮球运动,一定是姚明最好。而围棋评论,我不相信,有那一一位媒体评论家,能胜过聂卫平。 文学创作,也与任何行业一样。最好的评论与创作一定是同一路人做出来的。一位诗歌评论入木三分的诗人,诗歌创作就一定不凡。一位评论不着调的诗人,我不相信他的作品能强到哪里。 这样,我们再来谈谈吴一的诗歌创作。
二 且说,中国新诗已历百年,初期,以胡适之的《尝试集》为代表,是咿呀学语时期。接下来,以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等为代表,是少年时期。后来空白了一段时期。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岛,顾城等为代表的诗歌创作出现,进入了青春期。也是中国新诗的第一个高峰。 九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开始沉淀。代表诗人有臧棣。 二十一世纪,尤其目前,中国新诗真正进入了百花齐放,春秋战国时代。前期,什么羊羔体,梨花体,乌青体,黄河撒尿派等姑且不论。这些都是不着调,或者拉大旗作虎皮一类。 星星诗刊的龚学敏们倒是有认真钻研“形式”的形式主义味道,只是有名无实,属于纯粹形式主义吧。 吹尽黄沙始见金。尽管从来没有宣示与呼口号,在当今所有的流派中,个人认为真正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诗形式是至今不大有名的吴一先生的诗歌。 为了说明问题,兹列出吴一先生诗歌两首为例——
《梅之韵》(外一首)
云起虬枝
雾罩鸟鸣
你只管落子,无悔于
和天地对谈——
雨洒你半袖疑点
你酬雨一树锦绣山川
此刻
盘桓在风中
要尊敬一个吹哨人
他并非满眼只有积雪嘛
2020,3,4草
《一个人的气候》
分布在红围巾上
的寒带,也有暖风
揪住我的耳朵,向季节的深处
灌注杜鹃鸟的独白
不怕洋流反馈到睫毛的周围
还有冷雨,先是挑剔一沓花浪
才汇总几枚椰子的语录
把我生涩的眼睑装订成册
几度回首
小于心,大于头颅的冰原
一丝一毫镌刻的都是跫音:像羚羊
更胜雪豹,追踪我的山高水长
2019,3,13草。
——吴一诗歌特征。一,格式上大都是两段或者三段式,类似宋词的上下阕。二,内敛。普遍情感与意象都是由内向外发散与扩张,而非传统的由表及里的表现形式。三,意象的极度自然化。比如《梅之韵》里“虬枝”,“鸟鸣”,“落子”,“对谈”等字词,无不紧扣“梅花”,又不着“梅”一字,一边讲着故事,字字形象凸显,诗意满满。结末,是主题的提升——“要尊敬一个吹哨人/他并非满眼只有积雪嘛",将”积雪“(口罩)的象形十分巧妙地镶嵌其中。四,比如《一个人的气候》结尾,”一丝一毫镌刻的都是跫音:像羚羊/更胜雪豹,追踪我的山高水长".这是一种无法言说,余味无穷的诗意,也被诗人以极自然的叙述呈现了出来。 老实说,采取如上技术的,当今并非吴一 一人,但是,大规模地,成体系地这样创作的,吴一无疑属于一位代表性诗人的。
三 虽然,现代社会讲究多元化,文学,以及诗歌创作同样如此,不希望有什么中心与主流。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一种值得肯定的诗歌主流形式,还是可能的。比较当今中国诗坛所有的形式,集“典雅,深刻,细腻”于一体的创新型诗歌,吴一的创作无疑是最重要的。 谚语,当代即历史。向来我有言,于中国新诗而言,吴一其人即属于历史,而非当代的。 目前中国诗坛不大有名的诗人吴一先生,我相信将来的中国诗歌史,必将浓墨重彩地予以记载。
以上,挂一漏万。姑且抛砖引玉,愿有方家批评并深入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