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山城子

百年新诗选读研习展示(051——06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1: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055、关于姐姐的叙事——读秋天的枫叶林《那一夜》

诗,能以势取胜,能以言取胜,能以技取胜,能以情取胜。各有千秋。秋天的枫叶林的《那一夜》,是以亲情取胜。
这是一首朴素无饰直陈亲情的诗。开头就交待了时代背景和姐姐的泼辣性格,给读者一个轮廓印象。她的姐姐比她大十七八岁。

姐姐比三哥大八、九岁
三哥大我八、九岁
当我降临人间
姐姐已是豆蔻年华

——这不由不让我想起我的姐姐。我姐姐比我大十九岁,因我母亲身体不好,我的幼年是我的姐姐手托着长大的。我都有记忆了,还用胳膊夹着我用温水给我洗脚丫。民谚说“老嫂比母”,其实“大姐比母”更切、更甚、更亲。

那个低矮的茅庵里
有着说不尽的温馨

——76年他们那里防震,所以住在茅庵里。境况简陋,亲情温馨。

一个秋暮冬初之夜
排雁从天空飞过
丢下一串萦人心头的鸣叫
我体会着被窝里的温暖
寂静的村庄里
只有偶传的犬吠
也许饥饿让家家户户的老少
尽早趴窝

——瑟瑟发抖的村庄。那时我家也经历饥饿——是第二次经历饥饿,在贵州。却没有起齿去求助姐姐,怕姐姐惦记。第一次经历饥饿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辽西。生产队一天供应7两毛粮,野菜榆树皮度命。姐姐家惨,2-7岁三个孩子因饥饿在家烧豆吃,引起火灾,可怜我的三个外甥外女,都明明白白地从医院走了。得知消息已是一年之后,我从就读的沈阳赶往叶百寿探视,姐姐已经傻了。却将我当孩子似的买高价零食给我吃。

那一夜
昏暗的油灯下
看到姐姐一身霜露地进来
从怀里掏出一个黑馍馍
递给我
围巾里露出的笑脸
象一只红苹果
额前的发梢染得白茫

——大姐对小妹的爱,已在白描中坦露得清清楚楚。如何不是女性一种天然母爱的生命张显呢?我的姐姐是张显在最小的弟弟身上了。小时候每要剃头,都是姐姐张罗在火盆烧个鸡蛋哄着我,并亲自轻轻执刀。为那个宝贵的鸡蛋,我挺着头皮的疼痛不哭。

接过那个黑东西
我如获至宝 缩进被窝
啃起来

——俗语有言“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如今的孩子们是无从体验蜜了。我的外孙子自小就与吃有仇,吃饭了喊一遍等于没喊,喊两遍没听见,喊三遍应一声还是不见人影。我小时候可是青蔴菜团子甜如蜜的。

那应是个霜冷夜寒的时节
要不 那一夜的被窝
不会那般深深地
温暖我一生的记忆
还有那个黑馍馍
味道如此地香甜一生





——这是诗的结尾。诗人用单字成行强调姐妹亲情至深至重。是的,一辈子忘不掉的亲情,无法割舍,却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孤独的慰籍。我也写过一些亲情的诗,每次写都是两眼不断地模糊,再模糊。也写过姐姐的诗,就录下一首吧:

那年,我六岁半

六岁半
还没生长想念的概念
也许刚刚萌芽
还不懂内涵与外延
但那天,我的心
头一回浸入一种莫名的迟滞
干涩与难耐

热闹那会儿还不觉得
那时只有妈妈痴坐于炕
支撑起长杆
吸烟,又不像吸烟
年龄四倍于我的姐姐
启程了
坐马车
又坐火车,去了遥远

还不懂出嫁的含义
很长一段时间
满屋子都是姐姐,姐姐
姐姐亲亲的笑
姐姐亲亲的语
但我很想大哭一场
又怕妈妈看见
(2004-12-17)

——补充一点,从诗歌的精炼要素来说,秋天的枫叶林这首《那一夜》,很有精练的尺幅。比如提及哥哥的一节,就使全诗不够紧凑了。语言也可再精炼。
——问候秋天的枫叶林和她尊敬的姐姐!

2006-11-20下午于家



056、读月亮的《给母亲》 

《给母亲》这首诗好。好在诗人月亮运用传统的比喻格,将母亲喻为伞、线、网、树。每喻一节,一节6行,很整齐。每节都以“您是……”开头,形成诗经一样的段落排比。这样的艺术结构是一种规则美,同时也主流成传统气息浓厚的现代诗。

传统也好,荒诞也好,只要诗性好,就是好诗。——诚然,诗性是由结构、修辞、语言、意象和情感等多种因素构成的。规则美或者建筑美当然就是诗性美,尽管在荒诞者眼中是古板,是不自由。

从比喻上看《给母亲》的诗性,一喻伞遮童年凄风苦雨,二喻线牵离别苦苦思念,三喻网网住网不住相期相盼,四喻树远眺女儿回到从前。整体看都是比较贴切的,所以我说好。只是二、三、四节喻换思未换,而递进幅度不是很大,多少削弱了些诗性。

从语言上看《给母亲》的诗性,直陈的句子比例大了些。而“将自己撑开”、“伞内是盛开的童年”、 “一端连着您的望眼欲穿”、“ 把往事张开”、“在您的枝头上回到遥远的从前”这样有现代气质的句子,比例小了些。毕竟,诗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直陈句子的艺术含量毕竟不高,因此诗性就会受到影响。

那么,从意象上看如何呢?应当说还不错。第一节的“伞内…伞外…”,第二节的“一端…一端…”,第三节的“网不住…网住…”,第四节的“踮起脚”都很好地表达了母思女,女念母的情深意长。但我觉得这首诗还可以写得更好些。

如何可以写得更好些呢?
其一,直陈的句子再变少些。咋个变呢?最好是把形容词变成意象,例如首句的“牢不可破”,换成“岁月瘦弱”,第三行的“您艰难地”变化为“收紧每一束神经”,再理顺。这样第一节可如下:

您是一把岁月瘦弱的伞
凄风苦雨根根伞骨
收紧每一束神经
您将自己撑开
伞外,雨瀑肆虐风狂
伞内,盛开我的童年

其二,意象再情景些。咋个情景呢?就是化叙述为描绘。例如第二节的“是您用母爱/ 和她日日相牵”,虽然叙述得简洁,但意象淡薄,几乎构不成意象。若是描绘为“手把照片,您呀/ 日日痴痴目光缠绕”。然后相应调整句子,第二节则成为:

您是一根浸透慈爱的线
牵燕子一样南飞女儿
手把照片,您呀
日日痴痴目光缠绕
一端绕着我沉甸甸乡愁
一端缠着您的望眼欲穿

没有其三了。伴着读的感觉,我是很认真的,谁让我们是同行,同行千里应相知。知你不介意,我才敢说“好”和“更好”云云。

2006-12-23夜于家


附:
《给母亲》
文/ 月亮

您是一把牢不可破的伞
在岁月的凄风苦雨里
您艰难地
将自己撑开
伞外是风霜雨雪
伞内是盛开的童年


您是一根温柔慈爱的线
燕子一样南飞的女儿
是您用母爱
和她日日相牵
一端系着沉甸甸的乡愁
一端连着您的望眼欲穿


您是一张苦涩无奈的网
在回忆的甜蜜温馨中
您幸福地
把往事张开
网不住女儿的归期
网住了游子对母亲的思恋


如今您是一棵沧桑的老树
在黄昏的朦胧里
您踮起脚
站在孤独的老屋边
等待女儿收住疲惫的双翅
在您的枝头上回到遥远的从前
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月亮湾:http://jianaidiyi.16789.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2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057、深深的“篱笆门”情结——读老秋短诗《西红柿》

妻刚从场上买回一袋儿西红柿,足有四、五斤,个个都红得鲜亮,红的可爱,红得迷人。退回去6年,我们就不必买,那时我们还种着园子(山沟子企业,老住宅区楼后可以开荒的),而西红柿是必种品类。记得一年夏天,妻带着两个女儿回辽西去,我同儿子在家,每天都要摘下一篮子西红柿,就当水果吃。吃不赢就切开加糖,当晚餐用。我们的园子是树篱笆,门是木条子门。真正意义上的“篱笆门”,在我们故乡是用秫(高粱)秸做的,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能夹秫秸障子,围成一个自己的小园地,而最喜欢的就是种植西红柿。由是,看到老秋写的短诗《西红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268页),就感到格外地亲切,且要认真地学习一回了。先把原诗录进来:

当我推开乡下这篱笆的门/ 我有幸认识它们/ 像一只只小灯笼/ 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 为我们带来幸福/ 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
可我怎能保持从容/ 西红柿,你的容颜/ 超过任何简单的祝福/ 笑脸一羞/红了一个成熟的夏天/ 亮了一双清澈的目光//
妹妹,那是你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 在我们母亲的心口/把未知的事物/ 植入我们几行诗歌/ 被西红柿抚照/ 凝重、微妙和无懈可击

第1节写对西红柿的认识。最重要的认识不是“一只只小灯笼”,而是“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是农民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带来幸福”呀!“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深的敬意,对“篱笆门”深深的情结。这节诗的美,在于比喻、借代、拟人的依次使用。
第2节写西红柿给人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不论什么事物引起你的快乐、兴奋、欣喜,都是一种幸福。比如现在我快乐地敲击着键盘,兴奋地走进老秋的这首诗歌,直到欣喜地完成一次学习,就是个幸福的过程。这时,这首诗何尝不是“静谧且高贵的使者”呢?这节诗直接用“你”字拟人,西红柿就成了一位美丽的乡村红衣女郎了。“笑脸一羞”,最为动情,难怪诗中的“我”几乎不能自持了。(这时妻把一个比苹果大的西红柿洗得干干净净,递到我手上,我如何舍得…呢?)成熟的夏天是火热的,令人想起爱的成熟,什么混浊的事物都淡出,只剩下“清澈”了。这是何等的幸福感觉呀?“红了”“亮了”是古已有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诗句显得格外生动美丽。
第3节从明丽渗入几许朦胧。明丽的是语言,朦胧的是意象。承第2节的“你”,这一节直接唤作“妹妹”了,更为亲切、亲情、亲昵。读者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与作者共鸣的。“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所建构的意象,使我想起一个镜头,我曾写在一组诗中,叫《担肥》“两担湿黑的农家肥/
向路旁田里趔趄地走/ 走者梨花初绽/ 汗珠如露// 悠忽擦过我的痛楚/ 应是读中学的时候/ 姐妹俩没读/ 默默于另一种重负”,辍学的两个女孩儿,肩上的担子,多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呀?“母亲的心口”就是农民耕耘的土地吗?“未知的事物”是前路的命运吗?也许会遭遇台风、水涝等自然灾害,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呀!但谁能离得开农民的养育呢?“抚照”一词当是抚育和照料的缩写吧?“抚育和照料”不就是养育吗?对于养育了全世界人的农民,我们不仅要从感情上尊敬,还要从理性上尊敬。这就是“凝重”一词的含义吧?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每个非农人都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当是“微妙”的注释吧?“无懈可击”,除了尊敬,还有什么可说呢?
   深深的“篱笆门”情结,就这样凝于老秋的诗情里了。不是吗?
                                                      ( 2006-7-11)


058、是什么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读木雨梨香的《找雪》
  
短诗《找雪》,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0页。

始终想寻找一种感觉/ 像冬天的雪/ 飘逸 纯洁//

不论南国的雪,还是北国的雪,都一样纤尘不染,洁白干净,在雪的世界里,感觉自然是轻松愉悦而飘逸了。但“寻找”,就暗示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没有了的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雪,而是雪一样纯洁、飘逸的精神氛围。这个,能寻找得到吗?

当你悬浮在空中/ 已接近真实/ 可你毕竟摆脱不了/   地球的引力/ 终于滑落//

雪花在未飘落时是悬浮于空中的。寻到空中仿佛接近了,却“飘逸”不得,因为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表面也合自然规律,但与“感觉”,与“精神氛围”这种纯意识对应的应当是物质,而地球就是物质的,就不妨借来暗喻了。毕竟生存离不开物质,发展也离不开物质,如何不陷入奔波而“滑落”呢?

我在你奇异的世界畅游/ 好想融合/ 谁知你最先的残缺/ 正是由于我任性的足迹//

这个“奇异的世界”,无疑是以雪为喻的精神世界。“好想融合”——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社会人的生活当中,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没有精神追求与寄托的人生,就像一株枯死的树,了无生趣。谁能不“好想”呢?但这种融合的代价则是以“破坏”为前提的。“我任性的足迹”,是指整个的人类活动吧?为生存、发展已经无所顾忌,于大自然造成的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于社会造成的是精神的破坏和污染。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毕竟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意识,既然人类社会前进到了一个特别强调金钱的时代,拜金主义的横流咋可以避免呢?这就是一种“残缺”,一种遗憾,一种无法绕过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欲建设一个让人人都心情舒畅而不产生罪恶的社会,是不大可能的。哪里去寻找呢?要寻找“飘逸”“纯洁”,也只能是具备文化底蕴又能自食其力的人群当中的个体行为。比如我们这些坚守高雅孤岛的人们,大体就是吧?

于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深沉地站立/ 对着满目的斑驳/ 怀疑起自己的丑恶//
否则她怎会伤心地/    全化作泪水呢

最后这两节诗,是理智的反省。“深沉地站立”很形象,“满目的斑驳”,会令读者产生“惨不忍睹”的共鸣。但让谁停下来脚步呢?拜金主义者不落入法网不会回头,有的落入一次,还想落入第二次呢。一些既得利益主义者占着位子谋票子,攥紧“霸王条款”不撒手。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者的疯狂,依然没有逃出马克思那段精彩而入木三分的描述。“她”暂时只能“全化作泪水”了。
是谁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这个“我们”,若是指如今的人类社会,那就是我们自己碰坏了我们的感觉了。毕竟科学合理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还很遥远。那么,我们这些追求精神境界的守望者,也只能好自为之了。
(2006-7-11)


059、端坐尘世,打开自己——读临荷听雨《裙裾飞扬》

临荷听雨的《裙裾飞扬》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75页。
这是一个敦煌壁画飞天般形象的标题,自然就透露出意象的主体是女性。一个裙裾飞扬的女性,“穿过月光的小径”,在做什么呢?请看:

采摘自己  于成熟的季节
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携露珠一同醒来  轻扣远山
放歌于夕阳的余辉

哈!是在“采摘自己”。自己是可以采摘的么?当然可以。比如在自己思绪的藤蔓上,已经结下了一串串像云豆角一样的诗行,就可以用灵感把它们采摘下来。这样一个比喻的意思,只用“采摘自己”,就表达出来了,何其简洁,且又朦胧。这就叫诗歌的语言。这种被称作“异配” 的修辞格,实际上是省略喻体只保留一个动作与本体搭配的修辞方法。省略的效果在于语言的简洁精炼,异样的搭配在于语言的新鲜和意象的朦胧。所以朦胧,是因为所使用的动词,可以有多种喻体供读者自行想象。上面我想象的是云豆角,别人可以想象是西红柿,是野花,是枫叶等等。
“携露珠一同醒来”,暗示自己的清醇,没有任何杂质。“轻叩”,使我想到那就是轻扣键盘的动作,则“远山”就是网上的风光了。“放歌于夕阳的余辉”,原来是不舍晨昏地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呢!选择诗歌作为人生的精神家园,人生必然是高雅的,因而也是令人敬佩的人生。

羽翼翕动  水的面容影影绰绰
穿过月光的小径  有裙裾飞扬
蔷薇花开  流失的岁月重归鲜活
是谁果决的手  绕过那些荆棘
撷取怀中安静的火焰

    如果说第一节诗,是巧妙地介绍了女诗人的爱诗,并不舍晨昏地从事创作,发贴于网上,那末第二节诗,就是诗人对诗生活的美丽感觉的诗意抒发了。“羽翼翕动”——好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云雀“一夜飞渡镜湖月”了,所以水里的照影是“面容影影绰绰”。穿越小径时,“有裙裾飞扬”,又是美丽飞天的感觉了。写出的一首首小诗,就像密密麻麻的一朵朵蔷薇花开,先前一度流失的枯燥岁月,至此因诗而鲜活起来。“是谁果决的手”,当然是自己。(别笑话我最近才学会了在诗中以“谁”代自己的方法。这应当是借代格的一种扩展吧?)“荆棘”用的是暗喻,喻的是先前的迷茫、困惑、彷徨,或者是社会物质的冲击吧?。反正是因为选择了诗的生活,就都“绕过”了。然后从容地将如火的诗情,“撷取”出来。这是何其美好的精神生活呀!

端坐尘世  打开自己
我看到古老的莲台  不枝不蔓
光线晕暗  而表情纯粹
我听到启程的脚步  临近梦的草叶
风声四起  位置不偏不倚

   最后这节诗,我看到了诗人从容地进入境界,并展开了理想的目标。“古老的莲台”,那应是菩萨端坐的位置。但那是佛家的事情,我们诗家借来,取的是寂静的氛围,淡定的心态,神圣的感觉。不必说诗人,就是我这样的诗爱者,读这样的诗句,也仿佛端坐在了莲台之上,俨然不食人间烟火了(尽管此时妻已经到厨房备中餐去了)。不论尘世光线如何,但“表情纯粹”。这是诗人的美德,不粉饰,不矫情,光明磊落,通体透明。“启程”而“临近梦的草叶”。那就是到达诗的国土,诗的故乡,诗的家园,理想的境界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草是什么呢?我猜想它必是我的意象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色的物质所织成。…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一切都向前和向外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会消灭。”(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外国文学史》482页)于是乎“风声四起”,是飞翔起来的感觉,且选对了方向,找准了位置。诗作者一定想象着东方诗国的“草叶集”也将一次次地出版发行了吧?我很尊敬地期待着临荷听雨,以及广大的网上诗友们。
(2006-7-12)


060、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读黑土地短诗《变脸儿》

看见这个标题,以为写的是川戏中的传统特技表演呢。那种表演,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电视上看,就叹为观止,只是还没缘到现场欣赏。黑土地的《变脸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20页。)却是一幅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我为什么不说是漫画呢?因为漫画是要变形夸张的,而这首诗是如实写来,直叙如泼墨,淋淋漓漓地画出了当代小人的丑陋形象。
俗言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诗人所以用第一人称,意义就在于此。“你可以叫我混蛋/ 但不能说我无能/ 我审时度势,我扑风捉影/ 我会变”。这是第1节诗。小人首先不以为耻地肯定自己是“混蛋”(岂止呢?)但却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会变”。其凭借的所谓“审时度势”,不过是“看上司眼色行事,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而“扑风捉影”之能事,则是丧尽天良的实际伎俩。
“我读的懂领导的喜怒哀乐/ 及时贴上补丁/ 并接受恩赐的安全”。这是第2节。一副叭儿狗的形象跃然纸上,心迹也剖白的很明确,得到骨头是目的。
“我会敷衍同事不屑的眼神儿/ 换上另一个面孔/ 夹起尾巴做人,仰起脑袋当犬”。小人也知道自己是人见人烦的主儿,但很会敷衍“不屑”。后两句是一个对仗很工的联。“夹起尾巴做人”,记得是毛泽东说过的话,曾一度很流行,意在戒骄戒躁,要谦虚谨慎。用到小人这里,自然没了谦虚,只剩下谨慎了。不谨慎马屁拍到马腿上,就前“功”尽弃了不是?所以最有把握的是“仰起脑袋当犬”,看“主人”的阴晴圆缺,好决定尾巴该如何摇。这副联妙极,最好给小人当耳坠,招摇过市,也好让憎恶的人们,稍事开心一回。
“我厌倦了人情的原本/ 失去儿时的天真灿烂/ 从此脸部患了痴呆/ 却心甘情愿”。良心游走了,还讲什么人情道理,人性也已泯灭了,谈何儿时的纯净?“脸部患了痴呆”,说的是一张脸已经病态了。或者说那不是他自己的脸了,而是一个溜须拍马的硬件,随时都要调出来使用的。
“我会傻笑,阴笑,奸笑/ 会献媚的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 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我要统治人/ 然后/ 剥掉人的尊严”诗到最后,进入了本质的揭露与讽喻。看这“笑”的一串排比和承递,一层层地剥开了小人的画皮。傻笑——自然是情势需要装傻;阴笑——最能体现小人的阴暗心理;奸笑——是阴险、阴毒而狡诈的写照; 献媚的笑——那简直是他们的专利了;似笑非笑——这时已经爬上低一些的台阶,虚伪地面对下面了;皮笑肉不笑——爬到较高的位子,就扭曲完了人性,眼睛里还有谁呢?图穷匕见,原来是要“统治人”了。这时,哪还管自己是不是人了?
第一人称的使用,达到了“现身说法”的突出效果。只是可惜这种人没有时间来读诗,对他们也只好嗤之以鼻了。
(2006-7-12)



061、丑陋能维系多久?——读杜冷町《问君能有几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首诗,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36页。标题是谁都知道的一句古诗。现将全诗照录如下:

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片
一只移花接木之巧手
只要是同科目,就可嫁接
随心所欲,再织春秋

让甜梨蔓长在酸枣枝上
让苦杏挂在桃子枝头
让钩棘改姓李子黄
让核桃嫁枝与山楸

阴阳错位,相互弥补
流血的伤口相互接口
不计算年轮的时差
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

开花结果,营养需求
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
生与死的残忍,又怎盼能天长地久
片片飞花都是怨,问君能有几多愁?

共有16行,分为4节。坦诚地说只读前两节诗,我还确定不了诗中隐喻的是什么事物?第1节出现的刀片和巧手,说的是权力与金钱么?很像呢。在我国,权力自然是人民给的,但“锋利无比”却是它固有的属性。商品社会了,金钱开路的事屡试不爽,那还不是巧手呀?这两个东西配合默契起来,什么怪事不可以发生呢?于是就发生了不科学的“嫁接”现象,让一些事物暴露出它的丑陋来。
忽然就想到媒体披露的许多事件,例如“官煤勾结” 了,“行长携款逃跑”了,“书记卖官”了等等不一而足。那官、那长、那书记,毕竟是“苦杏”还是“钩棘”呢?反正是被“随心所欲”地嫁接在不该嫁接的位置上了。
国企里的这种错位也不鲜见,素质挺凹的二混子三晃两晃,就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了;素质高的正直者,就被狠狠地压着头干活。至于不学无术的叭儿狗“领衔”一个单位,对上还是叭儿狗,对下则比野狼也不逊色了。这就如同将“甜梨蔓”交给了“酸枣枝”管理,把“核桃”命运交给“山楸”了一样荒唐。这些荒唐的背后,难道不是刀片与巧手交易所生长的丑陋么?
读了3、4节,一些定向暗示的句子出现了。特别是“不计算年轮的时差/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觉得我上面的理解是有些离题了(这与我长期任教中学政治有关吧)。诗作者分明是在同情那些错位的婚姻。这方面媒体的披露也是不乏其例的。女大学生当了“金丝鸟”呀,富婆找了个穷小伙呀,到头来难免“片片飞花都是怨”。这是社会的别一种丑陋状态。
“问君能有几多愁?”问的是他们,还是自问呢?无论如何正直的同情之心已经明显地在了。但是否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呢?或者说这种由社会大变革夹带而来的混浊与丑陋能维系多久呢?这个问题真是不好计算,但我以为伴随着社会向前向上发展的脚步,混浊的丑陋的事情只能越来越少,不论是人事还是经济,也不论是婚姻还是家庭。
(2006-7-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0-16 22: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老师的”研习百年新诗笔录“出版了没有?如果出版了,我想请几卷。

点评

还没有出书的打算了!问好!  发表于 2020-10-17 08: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26 09:51 , Processed in 0.12583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