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赵秋水

[大赛] 擂台:我为诗王,谁与争锋? ——世界诗王争霸赛,胜出者奖金一万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31 2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看了几首,整体不错。确实有叫板的资本。但作为诗人,最好的诗歌永远在路上,所谓的诗王也没有一个可以比拟的标准。所以还是写自己所写,力求超越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31 22: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诗论坛诗歌写得出彩,基本上会第一时间被编辑们留意。没必要自抬身家,是金子总会发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 0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某人 于 2024-2-1 00:40 编辑
曼达洛人 发表于 2024-1-31 18:32
老师的诗写得很好,诗评也不错。但这样评价人家就太过刻薄了,也不中肯啊。
虽然秋日我也觉得写的不好。其 ...

你看明白了我第一句话的意思了么?

关于他出钱打擂台的问题,我那些话不过是男人之间的调侃,我相信他不会为此介意.
至于我有钱没钱,钱从哪里来,怎么花销等,似乎不是你管的问题,你咋呼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8: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秋水 于 2024-2-1 08:45 编辑

众人评述赵芮民




                                  豪文兼备,灵变犹新——赵芮民诗歌印象

/独立苍茫   


一提笔写诗评文章,我就把以往读到过的所有诗歌理论统统忘光了,我这个毛病对我的诗评文章来说,不知是祸是福。巨人的肩膀,既然如此不给我借站,我只好在这里用自己的草矛,试捣芮民的诗巢了。      
认识芮民,事出偶然,也必然。2005年,我重整诗北斗,打算出一期网刊,手头上的稿子又不够,就只好四下寻找,跑了许多论坛,这才让我找到了我所要的比较优秀的诗歌作品,赵芮民的《天空梦魅的花园》就是其中的之一;此外还有肖建新《母亲的咳嗽》、 李祥林《春雪》、 南航的《一条网虫的情诗》等。      
赵芮民的《天空梦魅的花园》之所以能吸引我的眼球,是因为诗人高迈旷世的悲悯情怀和诗中游虚太空的个性张扬。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条件反射,诗,亦然。就诗人这一特殊的个体(或者群体)而言,目有所及、耳有所闻、身有所触,就必然会心有所动,这过程中的感受、感想、感悟、感叹、感慨,沉吟于胸,乃是心声,溢于言表,就是诗。由心声而至心声的极致--诗,文化、学养、见识等这些基本要素是必须具备的,但更重要的具备,是引发诗之爆炸的磁共振--气。气分朝(阳)气、锐(利)气、豪(爽)气、文(雅)气、粗(俗/野)气五种。这里所说的五气,皆隶属于光明正大的浩然正气;那些歪风邪气的病气当然不列其中。诗言如矢,内气如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诗,就这样出来了。不同特质的气,摧化出不同特质的诗。从身世和修为上来划分,年轻人的诗,见朝;智、哲之人的诗,见锐;行武者豪爽;执鞭者文雅;市井之人的诗,则多见粗野之象了。从地域上来划分,大体的情况是,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文雅。所谓百花齐放,所谓诗无达诂,个中的意思,指的就是这个。诗人写诗,文彩可以不斐然,文笔可以不精到,但不能少气甚至无气。少气和无气的东西,写的人没劲(或许很有劲?),看的人就更没劲了。      
常言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身处燕赵,赵芮民身上的豪爽之气诚然是断不缺少的,这就为他的诗之大气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先决优势,再把他平日里的学养加进来,就又多了一个亮点——文气。      
文气是存在在诗人与诗人作品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链。如果因为没有这个链而去玩什么,无论谁牛B多大,也不会玩出一首真正的诗来的。当然,要是没有这个链,就更加不要去玩了。文章文章,没有文,哪来的章?事物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关键在起点。诗人由文入手,事情就好办了。因为,文能及雅,雅能达机,机则通灵。文而至灵,张(活)力始生。没有灵气的文章,不是直白,就是平实,思想再好、意义再大,依我说,都算不得好文章。      
文而至灵,实际上是个多思的过程,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艺术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字。变,才能免俗,变,才能有新。不变,依样画葫芦,事物(思想)原来是个什么样子,你就写成什么样子,那还有什么可以玩味的呢?这样的东西,故然可以成文,但永远也成不了不同凡响的特立独行。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东西,大多都是极具生动鲜明的独创性的。唐诗中要个个都是李白,那就没有李白了。文章,尤其是诗,不变则呆,一呆则灵性尽失。没有灵性的东西,是无从独立的。创造创造,什么叫创造?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原生态的异化和挖掘。灵变灵变,只要变得合情合理,变得不脱离实际,变得更新了,变得更有生命力了,这就是创造。还是那句老话,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这里说了这么多文啊雅的、灵啊变的,我无非是在说,赵芮民的诗,既是大气的,也是文气的。是有其独特的人文风貌的。我这里所说的人文风貌,当然是指诗人对人生的关爱、同情与悲悯。意在笔先。气,是因这个而生的,文,也是因这个而彩的。





感谢孤独
——谈谈诗人赵芮民
/独立苍茫



早些日子,在网上接触了赵芮民的诗歌以后,我就动了写写他的念头,过了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我觉得再也按耐不下去了,就草写了一篇关于他的诗歌印象类的文字,虽然宽泛,但每一个字词都是因了赵芮民诗歌的刺激。那篇文字,看似提及较少,实际上,通篇都是在说赵芮民和赵芮民的诗歌。
    印象主义的东西,我想是应该那样去写的,而不能过于靠近具体。对此,我有一个阅读经验,就是,当我读到了一幅梵高的作品后,就想着要找到梵高的所有作品来看。我的言下之意是,当人们读到了我的那篇印象后,会因为它的神秘驱使而去把赵芮民的所有作品找来细读。
    印象草就以后,不排除接受之众们的欲罢不能的心情。那么好吧,我们今天就坐下来,像古典主义的文艺家们那样,比较具体、细致地谈谈赵芮民的诗歌。
    诗歌,作为精神载体的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每一个真正具有这一载体的人,必然具备有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与感天动地的锦绣才气。诗人的这一鲜明的特征,在赵芮民的每一个诗歌作品里几乎都能见到。诗人的《创世》,犹其闪光地彰显了诗人这一迷人的美丽:
那时侯
天空诞生了多伟大的歌
星辰如想象的密语闪耀在
蓝色的天幕上
而白云如纯洁的袍子
飞来飞去
还有美好、喷香如泉泻的花朵
四处迸落
百鸟们团绕着凤凰
在天空、树枝和草地上
飞跃、舞蹈、歌唱
日月如沙石般纯净
在渊潭的世界上空
太阳像一只荆棘的桂冠
还有蝈儿 和蟋蟀
爬在月亮树上鸣唱
似把天堂所有的欢乐传颂
那时侯 我诞生于风石之上
是持剑拔弩的猎人
我的歌猎猎作风
虽然我没有爱人
但我仍在歌颂幸福
后来诞生了这一切
后来有了不幸
后来百花被摘去
后来飞鸟被捕杀
后来星辰暗淡了
后来太阳如咒语
后来白云只会流泪
我仍然站在风石上
但是痛苦在嘲笑我
让我怎么告诉你这一切
这将又是一首《特姆安奈泰特》
唉,那时侯 天空还在
诞生伟大的歌
伟大的幻想不灭
“那时侯 我诞生于风石之上/是持剑拔弩的猎人/我的歌猎猎作风”多么好的情怀啊,这不是王者的情怀又是什么?“那时侯天空诞生了多伟大的歌/星辰如想象的密语闪耀在蓝色的天幕上/而白云如纯洁的袍子/飞来飞去”多么奇妙的形象思维啊,这不是设色的圣手又是什么?诗人很浪漫主义的站在生活的高端,化腐朽为神奇,把苦难泯成纯洁,用美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审判,救世的笔触隐忍而温馨,细腻到了纤毫不见痕迹的古典主义美的极至。
类似《创世》这样的佳构,在赵芮民的诗歌作品里俯拾即是,比较醒目的有:《木之书》、《 乡愁是一种草》、《无神世代》等。
作为无冕之王的诗人,完美主义其实只能做他(他们)的行宫而充当不了他(他们)的“菊香书屋”。诗人离不开现实的圈定,如同鱼儿离不开水的紧箍。这个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客观事实,使得赵芮民的诗歌既有王者慈悲隐忍的一面,又有平民质朴憨实的一面。但是,无论做王作人,赵芮民都美得很文静很清丽,几乎见不到一时性起的粗野与鄙俗。为了让大家信服,我们不妨来读读赵芮民的《在县城兴凯路》:
卖醋的人打着钟走来
他的慢像一个摇晃的时代
春天了 暖风穿着尘土
推着空塑料袋
一个小孩 蹒跚在路边
像正在成长的一个时代
他现在努力地走出阴影
他清晰的发音
让蓝天拉长了倾听
旋转
它的心慢慢
绿到了外面
它对孩子的祝福
是温暖
注意,这里有一个极重要的隐喻是表达诗人内心的不满的:“他的慢像一个摇晃的时代”。这样倒装的象征,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棉里针”摄魂夺魄的艺术杀伤力。
    如果有人要问诗人最挥之不去的是什么,诗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孤独!是的,孤独感是存在于每个真正的诗人们身上的通病。诗人们身上的这个通病,是诗人与生俱来的静娇生惯养出来的。诗人看世界以及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和其他人不同,他们需要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中总结心得,表述感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意识形态趋于锐利和深刻。由于他们天生爱思索、天生多愁善感,就很难与甚嚣尘上的喧闹相处。这样的人,孤独不找他,又该去找谁呢?其实诗人们应该感谢孤独,上帝让你做诗人,不把孤独给你把什么给你?你要是不孤独了,不清高了,不做精神贵族了,你还会有诗--那些新鲜生动的神性的光芒吗?
    作为接受者,同样要感谢诗人们身上的孤独。如果不是他们身上的孤独给与他们灵感,接受者们哪里会获得那么多的愉快的精神享受呢?!我读赵芮民的诗,同时获得了两大享受,一是他诗中奇妙的形象思维给我带来的精神刺激(或语快感),一是始终弥漫在他字里行间的文静的温煦与芳菲所给我带来的沉缅与冥想。这样,就让我通过他的诗而心领神会了赵芮民他怎么一个人。我虽然没有和他见过面,但是,我能准确地说出他这个人骨子里温良宽敦的性格和灵魂中静静月亮着的清辉。
    赵芮民,孤独的王者,--一个把诗和人完美地组合起来的诗人!
2006、6、18日于北山错了斋。








午夜随笔·错了斋诗话

◎诗为何物?

    诗为何物?诗是天籁,是自然的发声。如水拍岸的交响,如风摧叶的共鸣。是人这个自然对外界的条件反射。风吹雨打,皆是诗根。七情六欲皆是诗源。人皆有诗情,然而,人不可能个个都能算得上是诗人。人能不能成为诗人,不为诗情说了算,决定的因素,在于禀赋。通常情况下,形象思维强的人,较之抽象思维强的人更容易成为诗人。形象思维强的人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愁善感。
    以上讲的是诗歌的生命能源。接下来,我们讲诗歌的身体。从身体的角度上来讲,诗歌是文学的明珠。明珠不以大见长,不以博见著,不以杂而见无所不能。明珠之明,在于她的精粹;明珠之珠,在于她的园润;明珠之明珠,在于她摄魂夺魄的通透与闪亮。人的思想情感,以最小的篇幅、最精悍的语言、最独到的阐发、最高度集中的概括形象的表达出来,就是诗。诗言志也好,诗缘情也罢,不必分得过细,一言以蔽之,诗表心灵。诗是心灵的艺术化身。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加工提炼以及变形(涅槃)后的生命晶体,是源于无序的有序,是脱胎朦胧的具象。诗是心灵的开口说话。心灵有老嫩,因此才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君子(老到之人)之道,絅然日章;小人(浅薄之人)之道,的然日亡。
    诗歌音乐性的过分强调与诗歌的格制,是后人的自作聪明。诗歌本身就是音乐。《诗经》里的诗篇,无一例外都是唱出来而不是做出来的。《诗经》里的诗篇不存在什么格律,皆以口语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时(周朝)人说话,就持的是这种简约的习惯。这是可以从《诗经》里能够读出来的结论。人的心灵最不能承受束缚,作为心灵之音的诗歌,当然就不能带着镣铐跳舞了。
   
◎诗歌意象的主观强绘与客观发见劣与优之吾辨

    记不清是什么年代了,总之是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么一则故事:说有个小男孩,画画时把月亮涂成了绿色,很多人都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小孩子嘛,无非是在瞎画;在场的一位艺术行家却语出惊人,说这个小男孩是个画画的天才。众皆不解,行家说,绿月亮此时已不是自然的实景,已然转化成了画画之人的心象,也即意境。小孩子此刻心情幽迷,就把原本不绿的月亮画成了绿色,可见其艺术直觉的非比寻常。
    返观今日诗坛,这样的“神童”之作,真可谓是铺天盖地。我以为,这样主观强绘的艺术表现手法,于绘画一途不失为长处;诗人也这样写诗,就显得智力低下了。
    对自己的生命感受,作这样的主观强绘,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并且是想造出什么,就能造出什么。这样写诗,是不是太容易了些?我心情不好,就可以乱说一通,什么太阳是黑的,河流是悬挂着的,星星是人投射到天上的倒影...,什么可以立足的地方都没有,突兀不突兀?滑稽不滑稽?如果才华横溢的诗是这么一种怪物,那么,谁都能成为诗人,谁一天都能写出成千上万首来,直到写不动了为止。
    诗歌,真正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真有了新的发现。也就是说,要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那份神秘与惊奇。这里,我们用诗人赵芮民的《木之书》中的一节,来加以说明:

水的美丽在于水的坚不可破
除非你用一只杯子让水死亡
否则水的灵魂总是大于它的翅膀
水的软弱在于它的无比坚强

    水无处不在,可在赵芮民之前,有谁悟出过上面的这些新意呢?比如“水的美丽在于水的坚不可破”、“水的软弱在于它的无比坚强”。诗人这里水的新意,既是基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发现,也是直接揭示诗人的心象(意境)的。诗人这样写水,无非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生命意志。在《木之书》里,这种情感与意志的呈现非止水之一端,此外还有土与木的并列,并都能见到新意。从而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倔、诗人的智、诗人的让这些人格魅力。
    主观强绘与客观发见两相比照,后者比前者是不是更容易让人信服、更能引起人的共鸣、更加的高明、更加的精彩?!

◎诗歌靠什么震撼人心?

    打开诸多诗歌论坛(我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就不怎么接触文学纸刊了),有几首诗是诗人笑出来哭出来的?目下诗歌泛滥胜于洪水,而多半都是诗人们为了表现自己多么多么的有才情描花绣朵做出来的,这就导致了诗界浮靡、艰涩的风气甚嚣尘上。有文献可考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出自劳动人民之口,尤其是风中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伟大诗篇,无一例外都是民间歌手笑出来哭出来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甚至根本就是个文盲,却能给后世留下那么多的瑰丽,原因何在?说穿了,就是歌手们的血气所为。他们不事修饰,却修辞出很好,他们不作文雅之矜,却文雅得经典精妙。风之华章,有从爱情中来,有从劳动中来,有从愤恨中来,有从苦闷中来,,这些都是自动的发声,血气的喷薄。而我们今人作诗,之所以不能动人魂魄、震撼人心,就是诗中不见了血气。无病呻吟,甚至呻吟也无,尽皆苍白。把诗歌当刺绣玩;把诗歌当麻将打,把诗歌当车开了去兜风,,这样而出的精致,这样而出的从容,这样而出的风风火火,怎么可能不把诗歌带入深渊!
    我喜欢读诗,在一己私情与普遍情绪之间无所偏废。在必须出新的前提之下,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那怕是恶的,只要是有血气的,都被我赞扬,都被我崇拜,都为我高举。惟有那些不见血气的、不扑面而来的、不见生龙活虎生命景象的所谓诗歌,我是一概不加以理会。无论它是开着宝马来的,骑着自行车来的,还是夹着棍子要饭来的,也无论它是教授模样、学者模样、大编辑或者大师模样,我都一概嗤之以鼻。
    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好诗不出三行,必有拿人之处。再放宽一点,五行之内,不见亮点,其诗完了。笑出来、哭出来的心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笑半天笑不出声来,哭半天哭不出声来,呜呜咽咽、叽叽歪歪,可见与情太远。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己怀不动,能动人乎?我常见有人家丧父或者丧母,真悲伤者,呼天抢地,声泪俱下;假悲伤者,装模作样,喉干泪枯。
    诗歌靠什么震撼人心?靠肺腑之洞开,靠血气之锐利。

◎七阶浮屠,诗人立身何处?

    七阶浮屠,诗人立身何处?立身下层,诗人所见,无非逐阶云梯;立身中层,诗人所获,无非半塔之趣;立于上层,极目是可以极目了,然而,却把个宝塔给尽数丢失了。诗人该立足的地方,当是可以看到宝塔全貌的地方。这样的宝塔,才是风景,这样看风景的人,才是识情会趣之人。
    会拍照片的人,置镜于风景之外;不会拍照片的人,置镜于风景之中。和宝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仅能看到宝塔的全部企图、全部用心、全部佛性,还能领略宝塔周边的风吹草动、鸟语花香。
    诗人,是锐利之箭,是世界的法官。攀高,不应为诗人的兴味所在,诗人已然不能阻止造塔,就更不该无视建塔者的血泪,站在被逼迫、被蒙蔽者的疾苦之上神采飞扬、忘乎所以。
    诗人,个个都是诗人,哪来那么多的诗人!

◎我认为的一些好诗的标准

--YT诗友

    你来信问,文章怎么做才称之为好,其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提得太大,就我的能力,我仅能在有些熟悉的诗歌的身上,做一些粗浅的答复。一己管见,仅供参考。
    首先,好诗必须是发自心灵的不吐不快的天籁。关于“天籁”,《辞海》中有着这样的注解:“旧亦指诗歌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文学的形象思维,与“雕琢”,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形象思维,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生命本体,“雕琢”,则是施加到本体上的脂粉与首饰。本体不可没有;雕琢大可尽去。
    其次,好诗必须引起人的共鸣。要让人有身同其身、身临其境之感。这里可以用孔学中的一个“恕”来概括说明。恕,就是“同在”的意思。诗人的诗,就是读者想说的话。在旧时的孔学中,对“恕”的解释,比较边缘,止在“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上,还没有演进到“同在”这个核心。
    再者,好诗应该是诗人独立的专利,而不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附庸风雅。好诗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自成一家的美学风貌。
    最后,好的诗歌,其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新鲜别致的。平面不立体的语言,死板无动感的语言,干巴无光亮的语言,照相机式的机械复制与违背客观的主观臆造等,其情绪再饱满,激情再热烈,都距好诗,有着很大的分界附加的一点是,“文以载道”,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文以载道,载什么样的“道”,才算正确?如果对世界缺乏让人信服的认知,不如就抒发抒发小我之情象吧。写大诗,是要冒空手而归的风险的,一旦识途错误,全都就白费心机了。

◎“批评”之批评

    十数年前,每读国内诗歌批评诗歌理论之文字,总觉得不是批评、不是理论,乃是传播。所谓著名诗歌批评家诗歌理论家云云,“家”之何在?过目大作,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仿佛不如此不足见其厚学,不足见其权威。谈诗论诗,据己之能,你就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不就得了,干吗喊一帮子人来帮腔?理论都是他人的,你自己的呢?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不是狐假虎威,又是什么?
    批评或者理论,能批就批,会理就理;真要是没有那个本领,硬是打肿了脸来称胖子,做这种沽名钓誉的勾当,何乐之有?
    学问之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要真是个有心人,参风详雨,日积月累,自然水到渠成。你要只是个鸡鸣狗盗之徒,引旁人来援手,到头来,丧失的恰好正是你自己。做学问,与其著作等身尽失自己,不如什么也不说的好。省得丢人!

                                  2007716日于错了斋。




赵芮民诗歌辫识

----赵芮民著《关于孤独岁月的寂寞诗篇》、《天空梦魅的花园》、《月光之书》三诗集读后

/独立苍茫

    众所周知,人要想对某一事物做出客观、公允的不失微观、不离宏观的全面评判,手头上要是没有翔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那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办到的。具体到赵芮民先生的诗歌,如果没有今天对他的三本诗集作了全面的阅读和学习,要还赵芮民诗歌一个全面的风貌,在我,是断断做不到的。
    每天手不释卷的书斋生活,因为赵芮民先生三本诗集的到来,又变得更加的充实、丰足,丰富多彩。铁的事实,再一次让我不得不在赵芮民面前服气。这家伙真是个诗歌做成的精灵,三本诗集,洋洋近千首诗歌,除了一些为数极少的受外界影响的“感冒”之作,绝大多数诗篇都算得上是“灼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的优秀佳构,并始终保持着属于赵芮民所独有的精粹、洗炼、深邃、文静、干净、透明等“文成规矩,思合符契”的隐秀之风。这样的情况,在许多诗人诗集中实属罕见。我也收有不少诗人惠寄给的诗集,但,通篇能挑出十首左右的好诗,那几乎就是缘木求鱼;而读赵芮民先生的诗集,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仙风、仙气漫天飞舞,枢机自出的珠玉文字生动、鲜活,目不暇接。或温良敦厚,平易近人不失惊采绝艳;或忧伤悲悯,内省省人不坠建安风骨;时而不直不野,婉转附物;时而慷慨隐秀,磊落空灵,感物吟志,情文日新,一应自然,均无矫诡浮靡之斧凿痕迹。
    好东西层出不穷,随手一翻,就有精灵牵目,不及细想,眉批就会跃然纸上。《雨水》一首,温良敦厚,平易近人,忧伤之诗,悲悯之句,诗人以自我的内省,提醒别人千万别失却良知,概无说教,盐溶于水,神与物游。《他》,感悟着生命,体味着生命,提高着生命。《他》告诉人们,生存对于人类来说,就是困惑,而能于困惑中认识到困惑,就是觉醒。《平原的小麦》,诗思灵动并总能赋予平常的事物以独立的新意。诗人写诗,每写必新,每写通变,能做到这样习以为常,真算得上思想界的精英,艺术上的妙手。
    诗人爱人生,通哲学,没有这个铺底,诗人写不出《猎者》。《猎者》是交运算、并运算的成功写作,因而通诗充满了对立统一的张力,以赞美反讽罪恶,化腐朽为神奇。美中不足的是,《猎者》有意象和别人重复,比如“鸟这些会飞的树叶”“树叶  飞鸟  游鱼”等句。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可能是思维撞车,不尽然存在着是对别人的因袭,但最好另辟蹊径,彻底做到惟我独尊。
    ......。诗篇太多太好,不作出些鉴评,似乎不尊;诗篇太多太好,只作出些鉴评、挂一漏万又似乎不敬。高峰不可回避;高峰不可尽染,怎么办?吾辈苍白,能做到的,就是在景仰中亮出一颗谦卑之心,去学习她,去揣摩她,去研究她,去解剖他,并在这种深入的汲取营养中让自己的瘦弱变得强壮。而不能心存嫉妒,甚至诋毁中伤。这不独指,在一切好诗面前,我都持这样的心态。
    设想一下,赵芮民先生能有今天三本诗集同期问世的惊人收获,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一个知识全面的诗歌主体的完整确立,是绝对成就不了的。诗人写诗成败与否,其决定的因素是诗歌主体而不是被主体用作工具的艺术。只要是写过几天诗的,大抵都知道、会运用些艺术,无非比拟,无非通感......。我一直认为,搞文学评论,动不动就在什么艺术特色上大肆渲染,这样的“慧眼”,近乎白痴!艺术一经被天才发明出来,就成了万有;而今天,有谁发明出了新的艺术,值得那样穷篇累牍、津津乐道?并把自己傲慢成诗评大师,大摇大摆,不可一世!我偶做诗评,向来注重本体而轻谈方法,这和我引人入诗是反方向的。新人染指诗歌,什么都不懂,就要教他些方法;而成了诗人,我再在他的艺术上不尽纠缠,与其敷衍,不如不做。
    我这是第三次乱弹芮民诗歌。而三次乱弹,我的重点均放在他这个人的本体辨识上。
    第一次,我在《豪文兼备,灵变犹新》一文中写到:“赵芮民的《天空梦魅的花园》之所以能吸引我的眼球,是因为诗人高迈旷世的悲悯情怀和诗中游虚太空的个性张扬。”“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身处燕赵,赵芮民身上的豪爽之气诚然是断不缺少的,这就为他的诗之大气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先决优势,再把他平日里的学养加进来,就又多了一个亮点——文气。”“赵芮民的诗,既是大气的,也是文气的。是有其独特的人文风貌的。我这里所说的人文风貌,当然是指诗人对人生的关爱、同情与悲悯。意在笔先。气,是因这个而生的,文,也是因这个而彩的。”
    第二次,我在《感谢孤独》中写到:诗歌,作为精神载体的一种,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每一个真正具有这一载体的人,必然具备有悲天悯人的慈悲情怀与感天动地的锦绣才气。诗人的这一鲜明的特征,在赵芮民的每一个诗歌作品里几乎都能见到。诗人的《创世》,犹其闪光地彰显了诗人这一迷人的美丽:

那时侯 天空诞生了多伟大的歌
星辰如想象的密语闪耀在
蓝色的天幕上
而白云如纯洁的袍子
飞来飞去

还有美好、喷香如泉泻的花朵
四处迸落
百鸟们团绕着凤凰
在天空、树枝和草地上
飞跃、舞蹈、歌唱

日月如沙石般纯净
在渊潭的世界上空
太阳像一只荆棘的桂冠

还有蝈儿   和蟋蟀
爬在月亮树上鸣唱
似把天堂所有的欢乐传颂

那时侯   我诞生于风石之上
是持剑拔弩的猎人
我的歌猎猎作风

虽然我没有爱人
但我仍在歌颂幸福

后来诞生了这一切
后来有了不幸
后来百花被摘去
后来飞鸟被捕杀

后来星辰暗淡了
后来太阳如咒语
后来白云只会流泪

我仍然站在风石上
但是痛苦在嘲笑我
[让我怎么告诉你这一切

唉,那时侯 天空还在
诞生伟大的歌
伟大的幻想不灭

    “那时侯 我诞生于风石之上/是持剑拔弩的猎人/我的歌猎猎作风”多么好的情怀啊,这不是王者的情怀又是什么?“那时侯
天空诞生了多伟大的歌/星辰如想象的密语闪耀在蓝色的天幕上/而白云如纯洁的袍子/飞来飞去”多么奇妙的形象思维啊,这不是设色的圣手又是什么?诗人很浪漫主义的站在生活的高端,化腐朽为神奇,把苦难泯成纯洁,用美来对这个世界进行审判,救世的笔触隐忍而温馨,细腻到了纤毫不见痕迹的古典主义美的极至。......。我读赵芮民的诗,同时获得了两大享受,一是他诗中奇妙的形象思维给我带来的精神刺激(或语快感),一是始终弥漫在他字里行间的文静的温煦与芳菲所给我带来的沉缅与冥想。这样,就让我通过他的诗而心领神会了赵芮民他怎么一个人。我虽然没有和他见过面,但是,我能准确地说出他这个人骨子里温良宽敦的性格和灵魂中静静月亮着的清辉。
    这第三次,通过对他三本诗集的通读,我觉得前两次我对他的认识完全可以成立,是思维(理性)的产物,而非感觉的表面。我说这些话的意思是,我们读诗,写诗,最好不要跟着感觉走,要理性的处理好一切人和事。
    赵芮民的诗不错,三本诗集都值得一读。这是我的辨识,也是我很负责的良心推荐。因此,我希望真喜欢诗歌的朋友都来读读赵芮民先生的诗。潜移默化,她会在暗中修正我们的脚步,她会在心灵深处象天使一样引领我们提高。最后秀出本文的重点(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我所获得的赵诗的全面风貌):仙风、仙气,仙音、仙韵。赵芮民是抒情的天使,他的诗歌里有先验的神秘,有先知的奥义。先验、先知,意味天才,仙风和先锋谐音,隐秀统章,我必须说出这里面的暗示。

2009年4月5日稿于仪征北山错了斋。


独立苍茫,本名,许永明,1958年生于江苏仪征,自由作家,诗人,国画家。





幻境、疏离感与匿名性
——评赵秋水短篇小说《厌倦了的春天》
海力洪


    赵秋水作品《厌倦了的春天》——被认作是一篇先锋小说——欲将个中角色的行为解读清楚颇为不易,但其面目仍可大致辩识出来。C,男性,年龄不详,自行车代步。爱好诗歌,曾有一位叫莹的女友,两人分手一月;而莹这个女子除了被C暗斥为淫荡,判定丑陃外,不呈显更多的重要信息。倒是她的一句话透露了小说的时间背景——莹对C说:“……有事你call我!廉价的寻呼机(又名BP机、拷机、Call机)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市,至2007年中国联通彻底关停,期间用户相互邀约,时常言“call”。前手机时代的过来人,大致都还是懂得的。若怀着增进对角色C理解的目的,在这篇小说中继续搜寻类似的背景信息,或许会陷入茫然之中。这种体验,连同小说散发的某种恍惚之气,两相汇聚后与神秘感近似,可能也正是小说产生的吸引力所在吧。
    奉编者之命(非BP而是被手机直“call”)阅读小说,并试解其意。屡屡受困于C之行迹深隐,难于识读,勉力多时后方才做出如下妄测:小说开篇一句“C为了躲迎面而来的一辆三马,他的自行车撞到了路边的电线杆上。是一伏笔,也是情节走向的分界线。此发生之前,C先后与莹及粟两女相见。莹是分手女友,C有过多次机会但和她终没干过,分手一月后在莹的地头城市信用社再见面,C有流留之态,却又无显明用心;其后C离去在路上遇见粟,粟是朋友睡过的熟人,C更无造次之意,然而听其絮叨幸福,顿时烦厌走神,沮丧告辞。小说行笔至此,情节本极清晰,一之后,峰回路转:C不再骑行,推着自行车走上回家之途,一路上,眼中所见怪象纷呈,思绪当中异念奔涌。进得家门,更见到匪夷所思的一幕幕。C随后不想再知道什么,一睡作罢。
    《厌倦了的春天》费解处,便是上述C之所思所见。然而C行迹难测,却意识显露;细细读来,《厌倦了的春天》通篇无一笔春天,放眼皆为厌倦。小说遍布C厌倦心理——如果读者的解读与我一致,认为C“后仍如你我一般,为行走世间的活人,则整篇小说尽为C的意识涌流;如果读者中有另类解说兴起,如:C被三马撞后其实已丧命而不自知,那么C在小说中的不尽心流便是游魂C在佛家所言的中阴期里的不散怨结……又再捧读《厌倦了的春天》,发现两种解说都有确凿文本依据,篇幅所限,不在此举证赘言。况且小说置于眼底,虽说猜谜解谜乃至钩沉索引都能触及阅读意识中的某个兴奋点,毕竟都还是小说阅读术的左道旁门……
    那么,何为小说阅读术之主流呢?就长期所受的教育、训练而言,就当下趋势而言,当好一名故事艺术(小说、影视)欣赏者的首要准则,便是挺身而出,与主人公(角色、人物)忘情拥抱。即:愿被感动,肯作认同。大众文学、商业电影的场域里无处不是写与读、拍与看间的你情我愿,两相欢好。角色居中的通款曲、结意之用,也无作者不晓。但作品若称先锋之名,情形看来就完全不同了,小说角色与读者间不仅不拥抱,更可相疏离。
    《厌倦了的春天》的写作态度是冷峻的。在叙事中尽可能清除了时间的划痕,也模糊了故事的线索,真与假的分界。(读者如果愿意猜谜,也尽可一试!)角色的历史性存在,其思维的逻辑凭依都被逐步抽空。C从一个令人充满厌倦的现实世界,最终进入一个彻底失真的怪异幻境,无论他被视作活人还是游魂,都如木偶人一般空洞、无能而突兀。虽说小说中最后一行字句中出现的那个不遗余力,呈显了C(密不透风的)心理活动。但末了,在阅读的现实中,却难以让C进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谁愿意去拥抱”C呢?他不风趣,不聪慧,也不令人讨厌。他不耍诡计,不粗暴无礼,只是无足轻重。他有欲望,却无行动,至少在被我们阅读的这一段生活中他没有。他是个充满了厌倦、满心绝望的被动角色,即便曾经置身春天,却也根本没给我们带来过一丝希望……
    是的,《厌倦了的春天》有意为之,与当下大多读潜在的小说阅读对象相疏离。C是贯彻这样一种写作策略的承载体。它在文本中卑微存在着,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命名。C,仅一个字母,一个符号,我们很难确证人之象征性会因这种有意的概略与空疏便能顺利升腾而起,但C确与卡夫卡的K一样,具有显而易见的角色匿名性。百年前,当卡夫卡笔下的K被匿名时,他既是卡夫卡自传冲动的投影,更是一个现代荒诞情境中的寓言式角色,人群中的K及与之相同遭遇者比比皆是——K因匿名而广延。今天,当C出现在我们的阅读视野内时,他却是因匿名而收缩。C之为C,提示了当今世道人的无善恶分,无喜乐心。活人们的不快乐、不好奇、无生趣。C指向了普遍的人精神的收缩,存在感的归零。对这一切许多人本是习以为常、日渐麻木,也许需要一次与C的相遇,才可能有所觉察和警醒。

作者简介:海力洪,1968年出生。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执教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出版小说《药片的精神》、《左和右》、《夜泳》等多部。





机警而又高蹈的鹿         
  ——邯郸市新版诗歌地图:赵芮民篇赵云江


赵芮民(1970年出生)  又名赵秋水、红蚁等,临漳县人,中专毕业,自由职业者。著有诗集《关于孤单岁月的寂寞诗篇》、《天空梦魅的花园》(以上中国戏剧出版社),《月光之书》、《天国的玫瑰》(以上中国和平出版社)等多卷。现为《燕赵诗刊》主编,邯郸市青年诗人学会副主席。    在我的心中,赵芮民一直是个“怪人”。——其实,我对这个“怪”字的解法是:怀有圣人心事的人。我这么说,心里是存有十分敬意的。芮民写诗,而且声名远播,这是我早在90年代中后期就耳闻了的。及到认识芮民,他对诗歌的执著和他豪气干云的气度还是让我震动。他一身质朴,一脸淳厚,话语不多,但满眼都放射着激情。他说要办一家诗刊,后来就办成了;他说要办一家网站,网站就开张了;他要写小说,他的小说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他说要出诗集,一气就出了好几本。他就这么成了在河北最南端的土地上崛起的一座诗的高峰。这个地方就是一千多年前“建安文学”的发祥地,也是曹氏父子吟诗作赋的“铜雀台”下。或者说,“建安文学”之遗韵,三曹之遗风如今就在芮民身上完美地演绎着和体现了的。    芮民的诗作与他的做人是一致的。他无论是选取生活,还是择取意象,既有着满眼的沧桑感,又有着文化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读芮民的诗能让人内心感到踏实,因为他说真话,说人话,写下的也都是自己对人生的真实感悟。芮民爱诗才写诗,是将诗歌当成了自己的职业和事业的。他自己独力办了一家《燕赵诗刊》,而且一办就坚持了34年时间,跑经费并不是他的擅长,经费短缺的时候,他就往里面贴补。几年下来,他办书店挣来的那些微利,都贴补在了办刊上。其中苦涩别人怎么会体味的到呢。    芮民不止一次在我面前流过泪,一个汉子,说着说着话,眼睛里就噙满了晶莹的泪珠。而且,那泪珠是大颗大颗的,接着就“扑打,扑打”,或者一行一行地滚下来。芮民的心是柔软的,感情是丰沛的,但是这种人在生活中容易受伤啊——当然,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的。
赵云江,邯郸市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诗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邯郸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评赵秋水先生的一首诗
金川诗歌



《它》﹡仿佛我心声的总结
覆盖我肉体寻觅的路程
却以出自他手的方式
使我的五千首诗,形同垃圾

《它》仿佛为我出现
仿佛一种特意的羞辱
收走我的自得,惬意,目光与血
使我怅然若失,皮肉消解
只有骨头管束着精髓,发出挣扎的战栗
如这个不真实,却自鸣得意的世界
哦,我渴望真实

我把嫉妒之火投过去
渴望与你厮杀
而,秋水茫茫,瑟瑟无际
你击倒我肉体
我多么渴望,你再度击倒我的灵魂
我的贪婪,铭记如此

﹡《它》,作者赵芮民,又名秋水。刊登《燕赵诗刊》2008第四期封底,一首诗主义专栏。


生命的可能
      读赵芮民的一首诗

潘静初



它一点一点来到
告诉我毁灭
和平凡事物的美
它从不让我期望来世
只给我一个缓慢的持续的
今世
它让我懂得一点点接近的孤独
最挨近灵魂
它让我懂得肉体
是一个浪头
和别的浪头仇恨、相爱、倾覆
它慢慢到来时
带着一点点阴影
当它躺下来休息
阴影便铺天盖地
它从不给你希望
因为它从不幻想
有时我惊讶它的迅遽
一眨眼我丢失了一个儿童
一个青年
一眨眼垂暮将止
而它永不结束
仿佛就是希望本身
偶读诗杂志读到这首意味深长的诗很受感动。感受他的平静,他的叙述方式。他真切的描绘出了生命的幻常和热爱。它一点点的来到/告诉我毁灭/和平凡事物的美。假如不是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敏锐的观察怎么能写出这么动容的句子,我知道诗者往往是需要站在高处说话的,而这也是生命的特征,它显示了生活的残酷。只有人为的才是低下的。特别是它从不给你希望因为它从不幻想这句道出了人和生命和时间宇宙的前进之间的重要区别和强烈反差,鉴此,人和生命之间必然产生巨大的冲突,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遵从客观事实,可这又能做什么呢?人总是无力的,人是受摆布的。人充其量在命运面前是点缀和补充。有时我惊讶它的迅遽/一眨眼我丢失了一个儿童/一个青年/就这样人垂暮将止。但结尾诗人又笔锋一转给人类的前途留下了无限的可能,也是对生命的质问,假如不是希望的话,他为什么永不结束呢?全诗外缓内急,脉络清晰,以命运为主,集中写出了作为人这一个体的感受,凸显人和命运的相隔,人与时间的相隔。因为命运只和当下人有关,和过去无关,和未来的希望无关,它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这种生命的可能使我更加理解了白鸦所提出的可能阵线,特别是他的一本诗集就叫《可能的生活》,人可能着什么,谁也不知道,只能即使无望也得顽固的活下去,把这种可能推向未来,就这样一代一代,永远吸引着人类前进,这就是以生命作为诱饵吧,也是最大的诱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8: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赵秋水 于 2024-2-1 08:48 编辑

诗是从象征界向实在界的一次次折返

张秀功  


诗是从象征界向实在界的一次次折返,是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关系。因为被符号系统阉割的主体,始终遵循“父法”的标准规约自己的人生,其结果就一定有“生活已经不真实”的生命感觉。组诗《低处的生活者》就是对这一人生问题的反思和回答。工具理性带来的是人的异化或物质化,生活远离了价值理性,作为镜像主体,看到的一定是“虚幻的世界”,《生活已经不真实》正是“大他者所提问题”的答案,所以扭曲的主体,注定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蝉》中说生存的况味是重且烦;还指出向死而生的虚无,每位“打牌人”,终其一生,都是一场不知输赢的牌局。《低处的生活者》其实是批判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这一对立甚至是贵与贱的区分。“小商小贩、打工妹”等无不带有二分印记;从“西南街”到“紫竹苑”的变化,也说明了对立思维的存在。诗人应是在解构“二元对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乐器》),以“低处的生活者”的姿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低处的生活”是更接近生活的“原质”,实在界本不可言说,但又不得不说,所以“隐喻置换”是诗的捷径,如“乐器”“蝉”“蚂蚁王国”“高楼”“蝴蝶”等。《蚂蚁王国》写人类的渺小,且警示我们“诗和远方”离不开人间烟火。这一组诗充满了对低处生活的向往,如《秋后》写生活的原汁原味,《蝴蝶》写世界的美好,《菊花》则以“互文指涉”来表达诗人隐逸的生活态度,诗人还经由《原野》告诫读者,只有充满爱的世界世间才不会孤独。





低处的生活者(组诗)


赵秋水

乐器

有一点点树荫
有一点点绿枝
它就欢愉
不停地从这树跃到
那树
不停地欢鸣
把喜悦、感激、快乐
散发出去

清晨五点钟的这只鸟
是紫竹苑弹响的第一只乐器

它那么小
却崩出那么多欢乐
大它几十倍几百倍的我
也该是大它几十倍、几百倍的乐器吧
它的威力也应该大它几十倍、几百倍吧
小小的它感动着紫竹苑
我是否能感动中国?



餐风饮露食月光
风高而节亮
歌高亮
令我高亮
随夏荫一起降生的蝉啊
诗人一般寻觅诗句
反复吟哦推敲诗句的你
隐者一般  僧侣一般
反复敲着木鱼笃定内心的你
高居于生活之上
只一句谒语
就明了人生

每天我都从树下经过
像西西弗斯那样
推移、搬运着影子
存在已经很重  多么麻烦
我不能飞
居于树上的隐者啊
我可否邀你一起来
于陋室里饮一杯茶
一杯茶  苦而涩
香而郁
清而冽
全是人生滋味

蚂蚁王国

蚁穴就是王国
在王国里有国王、王后、
大臣、人民、军队
你多么难以相信

它们是一个多么微型的王国啊
几里地、几十里地应该就是它们的范围
它们珍惜的、争夺的、抢占的
你多么不屑
仿佛上帝眼里人类的生活?

一个微小的蚂蚁王国中
怎么会有神的秩序和律法?
一群微小的蚂蚁中
怎么会有上帝之子引导它们向善
和过好生活?
弱软的祈祷的人类为什么还会
相信有一个上帝?

庞大的天体啊只是点缀
我们识不全上帝的住所、神的居所
也许一生我们都一直在上帝脚边
神的脚底板下活动
千秋万世也盼不来祂扬善惩恶
为我们主持公道

低处的生活者

清晨  有人敲击着什么
“嘟嘟嘟”的声音
越过楼体传来

“嘟嘟”的声音
从两楼间升上去
惊飞了鸽子

啊  这是手工劳动者的紫竹苑
这是小商小贩、打工妹
的紫竹苑

这是一个村落:西南街
改造成的紫竹苑
已经不种地的农民
操持起别的活计

我一家就居住在市井的紫竹苑
我和妻生下了女儿
我和妻生下了儿子

他们慢慢长大
我慢慢老去

在噪音间成长
在劳作中谋食
我永远都没有忘记
我是一个低处的生活者

打牌人

风啊  略数命运
风  在大地上铺阵
我从人间这张虚无的纸上
又掀去虚空的一页

不知魇足呵
灵魂
对于世间你没有喜悦
对于世间你只疲倦

生下来  就等待终结的审判
人世间的这些劳作、交往
争夺和荣誉
就像纸牌

众人们乱糟糟地拿起
忘记了出牌顺序和规矩
也不知道
或对手是谁
喜悦或失望
都是茫然的

赢了  不知谁给钱
输了  不知付给谁钱

今晨  又掀开苍白的一页
我和几个牌友将相聚W城
我们将自得其乐
我们将毫无乐趣

菊花

这丛菊花
就像芳香里的祖国
蟋蟀的祖国
蝈蝈的祖国

凉风吹来
菊花明明灭灭
蟋蟀歌声折伤
寂静
蝈蝈的歌声折伤蝴蝶

大地上呵  只剩下一个忧伤的人
骑马的人  在野外的山丘
碰见菊花
他在这里下马
把马放归山野
他要在西坡上住下

大地上  还有一个写诗的人
他徒劳从山丘的一条野径
走来
看见菊花和茅屋

生活已经不真实

一个人
从窗口窥视着世界

一个人
从十五楼
探测着世界

生活多么危险
生活又多么奇怪

阳光、风雨无阻隔
生活已高到不可思量
或者再无生活

他的邻居只有一人
但是他们从不见面
他们也彼此
不知道名字

住在他上面和下面的人
都像是在另一个世界

他在这个世界多么孤独
他在家里多么寂寞
只有影片、歌唱
虚幻的世界
做他的朋友

他是一个不真实的人
因为生活已经不真实

秋后

草垛上的一缕阳光
响三下
跳动了三下

一个人
拄着一棵小树
从小径向麦场走来

一只鸟“扑楞”飞走
草垛上再无阳光跳跃

秋日的原野上
风  毫无遮拦地吹
大地上  到处空空荡荡

一洼积水
在麦场的一个小洼里闪光

原野

远处一个男人
用粪钩在倒地
粪钩举得好高
落下去  却没有声音

(三只铁齿
把泥土翻过来)

一个小妮儿
在他旁边的田梗上的青草
丛中玩
像一只蚂蚱

一个妇人
拎着一个竹篮子
翻越了村头的那个土坡
正向他走来

你在另一个土坡上放羊
羊是媳妇和儿孙
羊是亲人

因为隔着一道坡
他们就像是在另一个世界
她竹篮里的饭一定是热的
今天中午你要啃冷馍

蝴蝶

她的使命是秘密的
她的赞美、歌唱
是无声的

她只有美
因为花朵太美
世界太美
她只有美
才配得上飞

仿佛美的信使
告诉杏花
茶花已经开了
仿佛花的媒人
飞在桃和李之间
红红白白的笑

她从来都是一只
孤独也是一种爱
如果是两只
分明印证了传奇
如果是一群
证明在春天
天堂已落到人间
她的美好的同伴
分明是仙女变身


赵芮民,笔名赵秋水,AB,红蚁等,1970年生,迄今发表小说、诗歌150种刊物1000余件。2021年开始百书计划。著有《关于孤单岁月的寂寞诗篇》《天空梦魅的花园》《月光之书》《梦想和玫瑰》《我一生陷在不可能的事物中》(也名《夜歌》)《深渊里的月亮》《春天是一座孤寂的花园》《在梦的另一边》《虚无和忧伤》《我恭敬对待万物》《灵魂秘密的花园》《在时间的悬崖下》《花园或杯盏》《在蒙初的世界》《左手和右手的生活》《黎明是一座城》《星空下的漫步者》《星辰是上帝之书》《世界和我》《伟大的虚无》《我在孤独的北方》《野花》《人间芦苇》《用一生的时间还不足以准备死亡》《六点钟的花园》《在星空下仰望》《蓝》《梦里的一个神或花朵的地狱》《杯子和月亮》《塔中人》《在深深的暮色中缅怀》《众鸟翅膀抬来的黄昏》《印象或幻觉》《通往花园的小径》《我们孤单的灵魂》等;主编《中国诗歌盛典》《中国文学盛典》《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中国报刊编辑诗选》等。
曾先后命名和缔造以下事物:燕赵诗歌网(2005年),燕赵诗歌沙龙(2006年),燕赵诗刊(2006年),燕赵诗群(2006年),中国诗歌盛典(2012年),诗歌文学(2012年),中国文学盛典(2013年),真实主义写作(2013年),秋水文学(2015年),新诗的标准(2015年),新诗书写艺术(2018年),文学赵军(2019年),文艺赵军(2021年)等。



一个人的远方
——赵秋水诗/  鲍鲍 评
发布日期:2022-12-29 16:17:02  

  1、此刻

  此刻 我无意加入天空
  的沉默
  燕子的队伍只是一个黑色的行列
  它的快乐是黑色的幽默
  此刻 我无意加入你的笑
  一只只色彩斑斓的蝴蝶
  自你的唇上飞起
  我在空气中寻找它们到哪儿去了?
  天空的嘴唇多像爱
  疾病已经抢先占领了我的鼻子
  此刻 我无意摸你鸽子的羽毛
  只是细心体会和你在一起时的欢乐
  一辆拉稻草的黑马车
  拉走 我的时光
  在这些时光中一直是我爱你
  你爱我
  多像两棵为彼此浇水的树
  你和我是对称的
  假如岁月给了我过多的夜色
  我知道惟有你是明亮
  你的欢乐多像是银子
  一直在为我的贫穷输血
  爱你时想到我的困顿
  就像一个凡人爱一个神

  2、我自己的生活
  
  我每消灭掉一片阴影
  写下一首诗歌
  但是在我前面、左面
  后面、右面
  有那么多黑
  这一大片的黑
  诗歌微弱的火照不亮它
  有时我叩问星辰
  你给我的火把为什么那么小
  我打着我的身躯四处走动
  但是我的周围黑暗、暗哑
  永远充满夜色
  我的灵魂像一只幼鹿找不到路
  每天 写作 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尽可能清除我身边杂芜的灌木
  给自己腾出更大的空间
  我的诗歌就像镰刀
  每天它不停地刈割、刈割……

  3、蜂箱小学
  
  蜂箱是一所小学
  它的课本是花
  花粉是字符
  蜜蜂都用脚去读
  一生中蜜蜂要读多少书
  把书都读透了
  花朵就会像空剧场留在那里
  蜜蜂写的文章是蜜
  也是用脚写的
  它的文章多好啊
  可惜太少了
  这么少的文章 蜜蜂读了几千本书
  几乎耗尽一生
  蜜蜂没有凳子坐
  没有书桌
  而当我在书房里从书架上
  抽出一本书时
  不由得对蜜蜂充满敬意

  4、书本
  
  放一本书到书架上
  像放一条鱼回到水中
  一本书被读过之后
  没有损失掉什么
  相反 它自己的领地又扩大了一点
  它又获得一个人的投票
  而读过一本书的人
  他的获得是奇怪的
  他的增加是看不见的
  但他的一部分时间确实是用来
  读一本书
  一本书提醒一个人别处的生活
  另外的生活
  一个人使一本书睡了 醒了
  又合上眼睛偷偷回到书架上做梦
  当这本书再被读时
  又过了很多年
  很可能是这个人的后代
  也可能是某些根本和他没有关系的人
  书不关心这些
  书关心的是只要常被读起
  人没有忘记书本
  而书本常常忘记人们

  5、一个字,一个人
  
  一个人孤零的身份
  多像一个孤零的汉字
  他和哪个人相遇
  才能组成爱情这个词?
  一个人 多像忧伤
  被时间荒凉
  就仿佛一个汉字
  走在白纸上
  十年八年
  都没遇见一个同伙
  这张白纸
  将被时间撕掉
  他将像一张落叶上的
  蚂蚁
  不知要归于何方
  他被安置在一本大书中
  因为看不到书本读不到汉字
  他不明白此生的意义

  6、一个人的远方
  
  我失踪了纯真、爱情、宁静
  我得到了彷徨、麻木、忧伤
  远方的姑娘啊 你黑色的发辫
  发辫的蓝蝴蝶 只属于
  远方。远方的小伙子每天找你三次
  三个礼拜后 你跟他出去了
  远方的姑娘啊 你可知道在此时
  此地 我心中忧伤
  我眼睛发疼
  站在最高的山梁上我也望不到你啊
  骑上最快的马匹我也不能
  在你和痴心的小伙约会之前
  赶上了
  我坐失在平原
  平原太辽阔了
  赤脚的我一生也难以走出它的大地
  在大地另一头的丘陵
  在丘陵另一头的高原
  远方的姑娘啊
  你只能像灯火暗淡



  诗人简介:
赵芮民,常用笔名赵秋水、AB、红蚁等,1970年生于河北,迄今发表小说、诗歌150种刊物1000余件。著有《关于孤单岁月的寂寞诗篇》、《天空梦魅的花园》、《月光之书》、《梦想和玫瑰》、《我一生陷在不可能的事物中》(也名《夜歌》)、《深渊里的月亮》等;主编《中国诗歌盛典》、《中国文学盛典》、《中国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展》、《中国报刊编辑诗选》等。曾先后命名和缔造以下事物:燕赵诗歌网(2005年),燕赵诗歌沙龙(2006年),燕赵诗刊(2006年),燕赵诗群(2006年),中国诗歌盛典(2012年),诗歌文学(2012年),中国文学盛典(2013年),真实主义写作(2013年),秋水文学(2015年),新诗的标准(2015年),新诗书写艺术(2018年),文学赵军(2019年),文艺赵军(2021年)等。

  鲍鲍点评:
  这是一组从自己的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瞬间、一个词出发的诗歌。在这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也是这个数字“一”,“一个人”“一个字”“一本书”“一个同伙”“一张落叶”“一所小学”“一片阴影”……我相信这并非诗人的刻意处理,而应该是主观情绪的客观流露,这样的诗歌不由自主地带入了诗人的“孤独气质”,这些无处不在的量词都指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知、情绪、思想以及那些更加内在化的价值态度。
  诗歌中努力地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解读和命名。这其中有一只蜂箱与一个小学的内在隐喻,一个字与一个人的相似处境,一个人与一本书的因缘际会。也因此,一个广阔而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得以建立。它同时也启迪作为读者的我们,去重新思考、审视作为个体存在的事物之间崭新而又陌生的关系。
其实,诗人已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对于自己的写作态度进行了解读。在《我自己的生活》中,诗人由衷地审视了自己与诗歌之间的关系。当生活给予我们以夜色、以黑暗,诗人们需要做的,就是擎起诗歌的火把,尽管它看起来还不够旺,不够亮,它还不足以照清楚前方的道路。在诗中,诗人将诗歌比喻为那把为自己在生活的丛林中披荆斩棘的镰刀,“尽可能清除我身边杂芜的灌木”。是的,最让人动容的正是“尽可能”,我们只需要保有一颗热诚的诗心,然后在生活丛林中“不停地刈割、刈割”……



赵芮民诗歌《尴尬》鉴赏  
独立苍茫


尴尬

我处在忧伤里
诉状我不知道怎么写?
说了很多 说的都是
忧伤和失望

法律和这些情绪不一样
我嘴唇哆嗦
没有说出理之前
我已被悲痛撕裂

爱我的人再没有了
现在我三十五了
因为离婚被拘留过一次了
我再不敢轻易触到婚姻

远方的她已经来到
慢慢她就会看到
我空有一个诗人的名份
她会离我而去

至情无文;至亲无文;至痛苦无文......,怎一个“重”子了得!正如李清照所言,文字,是“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爱恨与情愁。
《尴尬》是写离情的。这里的离情和宋词里的离情判然有别,那时多因乱而离,因生活奔波而去;今日的离情,大都因为家庭的解体、婚姻的解约。这里面的情况错综复杂,很难说得清是非对错。没办法,离就离吧。然而,作为当事人,嘴上说一个“离”字容易,而动真格的,就仿佛是身压千钧了,其内心到底纠结着多少枝蔓横生的“不忍”?这恐怕是任谁也说不清!“不忍”又不得不离,不是何其“芳”,而是何其“重”!
而诗人不被重压,不以重写重,化冗繁为简约,举重若轻。诗人轻以写重,巧妙迂回,从而让人读后触摸到了离情的犹为沉重!
诗歌第一小节写写诉状时的矛盾心理。很多想说的理由没有写出来,反到写出了满纸的“忧伤和失望”。这里面暴露出了一个“真”!诗歌不能失真。真的反面是“矫”,矫情要不得,一“矫”,就假心假意了。刘勰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和“为情造文”句,就是强调文章中“真”的重要性。
第二小节,写法庭受理时的情绪。生离死别,犹如钝刀割肉,判决在即,酒未到,泪先成,理,不及出,“我已被悲痛撕裂”!忧伤、失望、哆嗦、悲痛在这里掀起高潮,催人泪下!
第三小节,一连串三个“了”结句,摆明了就是一场哭诉,诗人哭诉着自己遭遇不幸后的万般无奈和对不幸的心有余悸。这其中体现了“感物吟志(心情),莫非自然的文道。此时,惟有心有余悸,才是最真切、自然的表达。同期,又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真实的一面:与社会交,是大丈夫;而与婚爱交,不免优柔寡断;然把这里的优柔寡断剖开来看,不就是善吗?!
诗歌最后一小节写新爱出现以后的担忧。诗人文章锦绣令人心生爱慕,而实际生活中,诗人的安静、诗人的迂阔、诗人的不事人情、诗人埋头书本的“冷淡”会不会让新爱远去?
《尴尬》由“忧伤”“失望”转进“余悸”最后直入“担忧”,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结构合理,章法稳妥,承上启下的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美的信息之窗。
《尴尬》的美,美在笔调亲和、笔墨轻柔、笔意清亮看似无力却深藏大力的惟其不争人不能与之争的太极仙风(这体现了诗人的一贯风格)。《尴尬》很巧妙的摆脱了重不能文的困境,它的美,美在诗人用痛苦的尴尬点亮了“心太软”的美好人性。
《尴尬》最大的艺术长处在于轻叙事而重情感,真正做到了把“诗”放进诗中,而不是把诗放进小说或者其他什么文章样式中。化实为虚,有中生无,这需要很深厚的艺术功底。
《尴尬》在和盘托出“尴尬”的同时,通过一次人间婚变的艺术重塑,向人们传达了“不为琐事纷争,不因事业伤爱”,珍惜幸福、互相谅解、互相宽容、求同存异构建和谐家庭的美好愿望。
  
     2009年4月6日 




生活
------读赵秋水《背面的生活》有感


作者:主人

1

秋水
去年38岁
他说自己  已经很老了
我有点想不通  是比500年老
还是比1000年老

2

甲骨
老不老  老子的话老不老
诗经老不老  叶塞宁老不老  自杀者选择了无法跨越的
高度  自杀者老不老  迷失方向的时候
是不是应该继续往下走呢

3

很久
我的生命里
很久没来一场雨了
只能自己给自己一场雨
要我说呵  秋水先生的雨一点也不老
当下有谁敢在刀刃上弄险  有谁敢在漆黑的雷电上弄险
还有谁敢在古人的月光下裸奔  雨一样裸奔
愁了  苦了  平平仄仄的路
已走到它自己的尽头了
4

我的头颅
沉落着  我身体的那座荒山
一点点黑了  肩膀以下全是深渊
谁记住这样的句子  谁就记住太阳了  读罢秋水的故事
我想唱歌了  也不知此时的他老不老寂寞不寂寞

5

寂寞
是思想者的事业  它究竟是什么呢  它老不老
我不想问怨妇不想问唐朝宋代  我问秋水  秋水先生说
它在我脸上  是一个面罩似的东西  我没了五官
它教我成了一个没有特征的人

注:文中黑体字为赵秋水诗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1 08: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念之间抓住真实和正义
——从三个关键词入手追踪研判赵芮民的新著及其诗歌写作  
王建旗


“在一念之间抓住真实和正义!”这一句话出自希门内斯.悉尼的《诗文集》,初读它时,我有一种被触及,被传遍全身的感觉。尤其是在当下中国诗人大谈“后现代”、“超现实”和“新纪元”的今天,这位“现代诗歌巨匠”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丝不苟地专注于更具十八、十九世纪特征的“真实”与“正义”。我觉得悉尼的这句话直指诗歌的本原,企图从诗歌伦理学意义上强化“真实”“正义”的古老含义和当代诗歌的地缘疆域。同时,它旨在放大“真实”的能指滑动和“正义”的深层呼应,大有质疑和解构“时间神话”而重返价值和伦理判断的急切用心。这些话虽然更适用于90 年代,但是说给当代中国诗歌也不过时。我感到它的当代要求是——“重拾真与现实”,让诗人从纯诗、“冥想者”的立场和“物品清单”式的“唯物”在场感现实里同时抬头,回归现代诗发轫之初那种刚劲、硬朗和充满活力的诗风。它强调只有回归“丰满的现实”才是诗歌的“正义”!
我感到,这句话应该引起当代中国诗人的深切关住。当然,从当代、现代诗歌真实和唯真的意象层面上讲,“真”的客观性已经越来越深入到真实的具体性和个性化之中。所以意象派诗人倡导说:现代诗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化意入象”,而“意象”就是为一首诗寻找一系列“客观对应物”(庞德语)并强调这项工作“包括诗的‘公共空间’和诗人‘敞开的心灵’”(勃莱语)……实际上,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公共与个体一直是现代诗人此消彼长又并行不悖的两极,而诗人却是最早从公共意识和意识形态领域自觉分离出来的“个体”,他们是最早自觉担当生命主体,高扬文学伦理的文化先行者。因此,在读到诗人赵芮民即将“等身”的这些诗集时,我不由地想起了希门内斯.悉尼的这句话。当然,在读到悉尼这句话时,我也想起赵芮民浓墨重彩的“真实主义宣言”!它认为“真实主义写作就是忠实于身体和灵魂的现实”并强调身体与灵魂两极丰富性,使之成为“立体的写作,3d式的写作”……我觉得赵芮民真实主义写作与悉尼的主张暗通款曲,有千丝万缕的隐秘关系。所以我愿意把“在一念之间抓住真实和正义”当做这篇文学评论的题目。
前些天,我一次性收到赵芮民刚刚出版印制的四十多本新诗集。这让我一边敬畏,一边吃惊——这个诗人简直就成一台诗歌印刷机了!赵芮民却说这一套书是他“百部诗集”规划的第一个阶段,他会尽快完成这个“百部”计划。我想,单单从这四十本书、六七千首诗歌编辑、勘校和印制成册的工序看,就是一个一般人难以胜任的浩繁工程,遑论它们的创作!单从这一点上看,朋友们就可以看到赵芮民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生命状态。赵芮民是七十年代生人,如果从诗人的时间谱系上讲,他没赶上“朦胧诗派”的一代,也不属于“第三代”诗人群,在他走上诗坛时,“朦胧诗派”和“第三代诗人”已经各自完成了各自的“亮相”和“占位”,所以有人说他这一代70后出生的诗人,非常不幸,他们已经没有了50年代“朦胧诗派”诗人“在大路上挑战”的历史机遇;也没有了60年代“第三代”诗人的叛逆、启蒙以及和对诗歌本体论意义的青春期激情。他们因此被戏称为“没有思想冲动和缺乏精神资源的一代”。好在赵芮民是个早慧的少年,他有在八十年代打下的生命底色,有“历史觉醒期”熏陶培养的先锋意识,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写诗,在邯郸当地有“少年诗人”之说。而且也是因为诗,他还干出两件引起轰动的事情,一件是因为写诗,人到中年时他还赢得了一位在读大学生美女诗人的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全国诗歌界引发许多羡慕和持续关住;另一件是,赵芮民自己筹资创办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诗歌杂志《燕赵诗刊》,为当代、当地的诗歌事业撑起一片晴朗的蓝天……
面对赵芮民的四十本诗集,我不可能一下子读完,但好在我们是朋友,我对他的写作大致上是明了的,而且这些书,这些诗,在风格、方式和语感上也基本一致,仿佛没有经过几十多年时间变迁和汰洗,仿佛“一气呵成”似的。虽然我不赞成,也不轻言一个诗人的“风格”云云,因为风格的固化,不完全是诗人成熟的标志,也可能是他的“因袭”。但凡一个诗人,一定有自己的“标记”和“暗道”,它们既属于诗人写作的“方法论”也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生命诗学”的一部分,像人永远脱不掉的自己的印记一样。赵芮民是那种“对诗歌抱有雄心壮志,把生命投入到写作当中的诗人”他的诗实际上就是一种“祭献”!这些年,赵芮民勤奋写诗,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以及全国几乎所有诗歌纸质刊物上都发表过作品;他写小说,曾用24天写出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蓝鸟》,他的小说发表在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小树林、岁月等十几个小说杂志;但他更让人关住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筹办的“燕赵诗歌网”和《燕赵诗刊》杂志,他既是编辑、主编又是出资人(用自家办的书店供养杂志),诗歌是他的全部——爱情与事业,荣誉与梦想,他的家就是他的“诗歌工作室”。他一面匍匐诗歌的沃土上,躬耕创作,一面通过《燕赵诗刊》倡导严肃写作,匡扶先锋意识,曾先后提出了“诗歌文学”的概念,“真实主义”的主张,发表了“真实主义写作宣言”,力图用诗的“真实”匡扶诗歌伦理的“正义”。在文学艺术的同道人中间,朋友们都认为“赵芮民是一个有艺术追求和远大抱负的人”!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比如这四十多本诗集仅从书名上看就可以隐隐看出其抱负志向和审美特征:《时间史》《世界和我》《星辰与上帝之书》 《伟大的虚无》 《在星空下仰望》等等,我感到,这些诗直面“主要问题”、永恒题材,用诗歌的方式尝试“时间与虚无”式的难度写作。比如他写除了《时间史》之外,还写有大量的直接以“时间”为标题的诗歌。世界上确实没有比时间更抽象的话题,更虚无的主词了。过去诗人对“时间”的写作用的往往都是一种“直接‘杠上’的方式”。但20世纪之后,整个现代诗歌在写作倾向上,越来趋向于“虚化”“软化”和“象征化”的方法,虽然他们谈论的焦点依然是“主要话题”,但已经不再直接处理这些人类生存的“刚性”或“刚需”问题,使诗歌的阴柔气息和软化功能日盛,像劳伦斯的《蛇》,阿莱桑德雷的《虹》,蒙塔莱的《乌贼骨》,单片诗典型的有辛普森的《美国诗歌》:“无论它是什么,它首先要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发出的声音近似于人的叫声”可以明显看出,辛普森在写这首诗时机警地“圆滑”了一下,把一个严肃的话题差不多全部运用“象征”的方法“化掉”了,当然,诗还是“严肃”的。他用一种“去刚需化”的软着陆方法获得了成功——这是一个特例。所以“刚性结构”的诗歌,越来越是少数的,另类的,冒险的。但这样的诗歌一旦成功往往就是重要的,“突围”的,是生成先锋和再造“传统”的诗歌。总之,时间是一个大词,一个昂贵的词,因此“时间史”必然要迎向这个“庞然大物”,赵芮民也必然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光照和阴影里生活和与写作的诗人。这是赵芮民重要的个体印记,或许他也曾对这样的印记有过疑惑与不解,但它毕竟昭示了某种近于宿命和神启式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它们也许不能被我们一下子完全领悟,但它一定存在,它的“在”也是它的目标。这是一个人的现代性之旅的开始!诚如布罗斯基所言——“它的在和缺席都是有效的!它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意识到这一点。”追踪这样的心灵轨迹,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诗人赵芮民的写作数路和美学趣味……所以我愿意通过“现代性”“先锋诗”“深度意象”这三个与赵芮民诗歌写作更为贴近的关键词,去追溯其诗歌写作的方法渊源和审美特征。
1、现代性
对于现代性,帕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唬人的话——“现代性就是一种全球化的世界性追求。”在公共的认识领域里,它不只是“历时性”的,而且是“共时性”的。所以现代性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按说“时间”是一个最为“公众”的语汇,但是它却是历代的哲人和诗人毋庸回避与常写常新的课题,在公众的认识里,它甚至就是“现代性”自身和其最直接的载体。博尔赫斯在《论时间》里简捷地指出:“时间就是进程,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这本身就是时间,是时间的流程。”我想,在这里如果把“时间”换成“现代性”亦然。
但是按照福柯在《什么是启蒙》里对现代性的理解,它并不是对“现在时”的一种盲目认同,起码它还预示着对飞逝的“现在时”的敏识和洞悉,同时还包含着去现在时的“英雄化”和“公式化”努力,并极力暗示这努力是一种带有徒劳和走向反面的吊诡性质。(福柯《什么是启蒙》汪晖翻译,载《天涯》1996年4期) 我认为,福柯实际上是有意对现代性的时间进程进行了“悬置”,虽然我想不清他的理由,但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样的“悬置”符合了我们中国诗人和知识分子的“理由”,或者说我们正好有一个“理由”在这里等着它!——就是一种对于我们自身的“现代化——现代性”潮流当中的时间意识的不满意、不放心;对十九世纪的“进化论”和二十世纪的“趋新论”共同创制的时间神话,以及这一时间神话对文学、诗歌以及现代性自身的引领表示出深切的忧虑。有意思的是,近年来我们的市场化、消费化和大众化形势发生了意外逆转,但这一关于现代性的忧虑起码使我们的现代诗、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意识就此产生了可喜的“良性”波折——诗歌和诗人迈出的步伐,在迈出和未迈之间生长出更为完备、丰富和多姿的“步态”。诗的方向性多出了更多已明、未明的层次。它进一步改变了诗的“线性”流程和“逻辑”结构,让诗多频、复调和“涡流”的成分加重了。
现代性是一个大词、一个元词,它甚至可以与时间的共时、历时和元写作都是同构和同频的。这样的观念必然影响到赵芮民的诗歌写作,恰好在赵芮民诗集里就有巨量的直写时间和现代性的诗,我觉得像他的《时间史》一样,这些“时间诗”仿佛就是献给“现代性”的证词,它们自觉把诗意纳入时间和现代性的主题当中,力求使诗人面对自己就是面对世界,面对时间,面对胡塞尔所谓的“活之世界”和海德格尔畅言的“亲在之在”。因此“亲在之在”就是诗人唯一可以把握的时间之维,是现代性之于诗人和诗歌的本质要求。我一直认为,这样的“亲在”对严肃的诗人而言,始终具有双重的属性:一方面它强调存在和诗意的“公共性质”,它们是所有诗歌写作的背景和资源,诗人不可能不去占有它、依据它,去亲享亲历它们的纵深和阈限。另一方面又要去抵制和反对它,去拓宽被遮蔽的视野,去呈现新的地平线,去重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在追问和反思中实现更高和更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正好,中国现代诗歌也刚刚走到这个“坎儿”上,他们具备了可以同时用“公共性”和“私密性”的两端来组织展开具有双重角色的诗篇,我想引用《时间史》中一首小诗《悬崖》——
有一忽儿
灵感要求我写下悬崖

有一棵树
有一只鹰
有一块石头
要吊起自己

亮着灯光的人世
在深渊里
在众多的诗歌中,由于《悬崖》的简约和节制,也由于它容量的巨大,技术的纯熟,还有它语言的力度、平滑和柔韧,我甚至认为这应该是赵芮民之于现代诗歌的精彩之作。它简单明了,但诗歌的语言和意象推进速度却非常迅捷。仿佛只有写诗的同道中人才能把握住那些不断转移出去和接纳进来的层叠诗意,才能感受到欲生未生的诗意在语言、意象之间的扭曲和挣扎、消解和胎动,以及它们的被遮蔽,被唤醒,都被突然打开了!诗的第一段只有两句,“有一会儿,灵感要求我写下悬崖”,不仅是点题,而且是一个干净漂亮的“亮相”,像惊险杂技抖开一个精彩的小包袱!在语言的节制和诗意指向上为随后的包抄迂回起到很好的到定向作用,而且“悬崖”一词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文化意象,像博尔赫斯、帕斯、曼德尔施塔姆和王家新、杨炼等中外诗人都写出过精彩的“悬崖”诗。无论是帕斯的“短命悬崖”还是王家新的“游动悬崖”,都把悬崖一词当做最具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的统一意象。所以赵芮民驾轻就熟地使用了“悬崖”一词。他的“悬崖”还使下一段的“一棵树,一只鹰,一块石头”有了归属感,它师出有名,兼容并蓄,使一首诗的结构意识和“上下文”关系都显得紧凑,结实,环环相扣。虽然第二段的前三行明显有些拖沓,但它们前有“铺垫”后有衔接,到第四句“要吊起自己”就如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般起到“迅速串联”的作用,而且与“悬崖”一词还暗通款曲,使诗意和人的生存境况链接起来。让前面三个本来有一些笨拙的意象就如黑夜里的彩灯一样,随着“串联”和“通电”立刻竞相摇曳,顾盼生辉!同时也为下一段的突然转折打下铺垫,“亮着灯光的人世\在深渊里”。在诗意的突然“明亮”之际,瞬间沉入“晦暗”,让一首诗显得层次鲜明,节奏突出。当然,这主要是从诗艺和技术层面上讲的,但这首诗也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连。比如诗歌和诗歌语言的复调、对流、明暗、互否,形成既紧张又井然的语词氛围。悬崖——吊起——深渊,三个概括性的词汇,三个意象构成一首诗的主线,这个“主线”呈现出来的恰恰是一幅当代人最具现代性的悖论处境,同时,《悬崖》也写出了对人类生存的境况的忧虑和反思!我提议读者应该在此停下来,仔细读读这首诗,它一定比评论家的解释要好得多!
还有这一首《我带着很多过去与你重合》也写得精彩——
“我带着那么多过去与你重合
现在可以把感情忘记了
因为和你在一起
不需要这些
几乎可以说,以前所有的一切
都是为了趋向这一切
弯道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已来到殿堂
重要的是我俩已在一起
从此以后都是共同经历的人生
风已经历不同的事物
它还是把它们说服向死亡”
这首诗采取故事传奇的叙事策略,淡化场景、人物和细节,通过我与你,生与死,爱与失,书写出一种貌似不经意间,但刻骨铭心的生命记忆,而且把这种生命经验映衬在一种似是而非,影影绰绰的语境里,使一首诗具有了奇异的想象和玄思,让人一时找不到诗的暗道和出口,让一首小诗具备了不明就里和云遮雾罩的迷茫感,我感到这就是典型的赵芮民式“现代性的迷思”。按照现代性“交叠共识观”的理论划分,现代性的两个场域,一个是它的公共性视角,一个是它的个体化经验,公共性指向整体、社群和秩序,但它的前提是文化、价值的多元化,而个体化强调的是个体和自我,它要求的是个体化经验的确立,“私我”化写作的发育与养成。虽然它们是现代性的“两面”,但它们是互涉、互文和互动的,是一个“涡流”,一个“能量的动力场”(巴赫金语)。它们在根本指向上倾向于个人化的生成和公共性的放逐,因为诗人首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们的使命就是在多元化的公共性时空里养育丰满、丰沛和丰饶的心灵。沿着这个主线,我发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诗人的最大成就就是扭转了传统诗的方向,改写了20世纪以来的诗歌史和文学史。而我们的“现代诗教”形式恰恰是一种双向双重的“对话”关系,既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对话,也是自我与他者的对话,还有自我的分离、冲突、裂变和我的完整性的对话。须知,现代诗需要处理的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体性经验、抒情和想象力的表达,它必须分治、交融,融会贯通,在古老的诗歌艺术里升华出新的“自我”和精神维度。赵芮民的诗歌写作正是在这个维度上生成和长高的。只要细读,就能从他的诗歌里发现,就像在《悬崖》《我带着很多过去与你重合》等一系列诗歌里都有很好的发挥。这里,我只是简约地展示其写作轨迹,对更多的诗歌文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2、先锋诗
“先锋诗”实际上是专指现代诗歌写作意识和结构方式的“实验性”而言的。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现代诗歌的先锋和试验源头可以追溯到“朦胧诗派”,但它必须与七八十年代的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现实语境相联系。因为先锋不可能从一个本质主义的原点出发去草创和生长,而必然要依据多元的,复合的,可以穿越“历时性”的目光,必然要从历史“秩序”当中顽强溢出,从而获得更为庞大,复杂,鲜活的现实“资源”。七八十年代,中国文学、文化的主流(有时也表现为潜流)可以说成是——启蒙主义精神的高扬和个人主体性的觉醒。八十年代末,赵芮民还是一个早慧的中学生,但幸运的是他赶上了这一趟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末班车。八十年代狂飙突进的历史主潮,摇撼和冲刷着他所在的小城邯郸,一个时代和国家的警觉与一个人的警觉重合了!“朦胧诗”也正式由地下写作“登堂入室”。像北岛、舒婷、顾城……这些名字,在少年赵芮民这里,不仅仅是诗人,而更像是他的文学引路人和心中的文化英雄!因此他的文化初蒙就是诗歌。也因为年轻,他没有上一代诗人的因袭、灾难性敏感和创伤记忆,但八十年代的精神底色和生命姿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八十年代的文学主题词——“生命主体”“诗歌本体论”“个人写作”自然而然地覆膜在他的生命意识和无意识当中。这是赵芮民先锋意识的源头,像生于七十年代诗人总体的生命轨迹一样,他正是通过这个源头回溯到世界现代主义诗歌的潮流当中的。所以他一开始写作,其诗风就属于结束了“大一统”文化钳制后的“新时期”,就与六七十年代官方倡导,并大行其事的“古典加民歌”诗风大相径庭,背道而驰!请看赵芮民写于八十年代初期的第一拨习诗《黑风景》——
“夜是一种黑风景
而夜之黑使我失去眼睛
我不懂得,在空气中
滑行,就消失了
像因为静止而消失的风
我想起盲童
用手指在一张纸上写着自己的字符
星星
就像这些字符
飘散在空中”
我不想说这首诗多么中规中矩,多么规范,因为在写这首诗时赵芮民还是一个中学生,它带有明显的八十年代的仿制痕迹。它首先使我想起顾城的《黑眼睛》,在“黑眼睛”里顾城表达的是一种黑暗时代的叛逆,而赵芮民虽然也使用了类似的意象,但表达的却是八十年代一种人典型的迷茫与警觉,而且它还多出了一些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在诗歌里出现的“元写作”的方式:“用手指在一张纸上写着自己的字符\星星\就像这些字符\飘散在空中”显然,那种顾城式的诗歌主题被弥散了,它少了“黑眼睛”里的冲击力和压迫感,但它丰富出一个鲜明的新层次,虽然还带有年龄上的稚气,但诗的包容性更大了,它甚至通过这首诗让人看到了诗人写作的“地质时代”,使一首小诗具有了某种“知识考古学”的形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黑风景”里我们没有看到惯常青春期写作和少年诗人的“自嗨式抒情”的滥情,而是指向特定历史语境里对生命自身的追问。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是赵芮民自觉尝试的那种艾略特式“非人格化”努力使然,我觉得这可能是源于八十年代一种直觉式的先锋走向!这是宿命,也是赵芮民和年轻一代诗人的“自然”优势,他,或他们这一代年轻诗人遇上一个“好时代”,可以不必像他们上代诗人那样首先要革除自己的传统或陈腐诗风才能回到先锋和现代!而他们是直接的,自然的,这是一种良好、健康的文学自然生态。
所以我庆幸,不只是赵芮民,更多年轻一代的诗人都应该感谢八十年代,感谢八十年代艰难崛起的“朦胧诗派”,它不仅扭转了五六七十年代铺天盖地的“新华颂体式诗歌”(陈超语)的滥觞,更要感谢他们自觉创制的与“红色编码系统”不同的另一种更具现代精神、开放形式以及在词性上更具客观化的“新编码系统”的创生,它们使中国诗歌重新找回了现代和先锋路径。追溯赵芮民诗歌写作的思想背景、审美内涵和话语空间所依凭的先锋性、异类性和叛逆性资源,我感到都可以从八十年代、朦胧诗派以及它们编码系统当中找到渊源。当然,这一渊源还可以追溯得更远,比如,以惠特曼、莱蒙托夫、雪莱等为代表的“粉色民主”诗歌;以波德莱尔、瓦雷里、叶芝、庞德等为代表的“意象派”诗歌;以布勒东、圣琼 佩斯、阿拉贡等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年轻一代中国诗人的直接师承是“朦胧诗”,它们大都是从朦胧诗当中获得先锋的衣钵,从而走向广义的现代诗——现代主义诗歌。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一下“朦胧诗”,因为“朦胧诗”这个词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词不达意的语汇,是八十年代初一些习惯于意识形态批评、黑白“二分法”和沉醉于“万岁”、“打倒”声培养的用“意识形态编码”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对突然到来的新诗、新诗潮和“新的美学原则”崛起时对一种他们“看不懂的诗”的贬义性命名。所以我在多数时称之“朦胧诗派”,以对这一代先锋诗人或一代诗人写出的先锋诗表达我历史的敬意和道义上的尊重!这是当代中国现代诗的地平线,也是先锋诗歌的新地标,在八十年代围绕中国现代诗的纷争基本上尘埃落定之后,年轻的现代先锋诗人,一边在创造加固这一地平线,一边与它一起成长,增高,走向成熟。赵芮民他们这一代诗人走的是这同一条路,在他的诗里,既有属于个人化的独特体验,又有某种同代人内化的公共视域。比如《黑灯瞎火的身体》——
“你才华受损
还没有到暮年
就打瞌睡

真实的生活太累人
没有写诗容易
常常是你从现实生活中
回到家中
书房里等待太多的书本
早已罢工

我抬起笔
找不到纸
找到纸,写不出字

在你的时代
世界上几乎已经没有白纸
作家们说尽了每一个角落
你一写就拾人牙祭
你一写就是抄袭

看来活着时,身体——物质
占了主导
灵魂太虚
以致在人民中你只看见身体

整个身体黑灯瞎火
令整个世界一片黑暗”        
这一首诗取名《黑灯瞎火的身体》,题目就非常抓人,它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在晦暗、昏暗和“黑灯瞎火”的“自暗”里的通向“自明”的路径,它是一把“打开一座花园”的钥匙。这是一座语言的花园、意象的花园。它基本上删除了语言作为目的性、工具性的手段,从标题开始就直接进入“正文”,而这正是现代先锋诗的重要特征。因为现代诗的先锋性要求已经使诗没有了“到达某个目的地”的功利化目的,它直接从语言起步进入“舞蹈”,这也是赵芮民诗歌先锋性的基本特征。在进入文本时,非常注重通过“上下文”的结构力量和语言意象自身的撞击、摩擦张力而产生的诗意(或意义)。比如这首诗,语句短促,高潮迭起,在语言展开的过程中,通过精确的意象和意象的快速转换,让读者也快速进入新的语境。然后不断更换镜头,放大细节,传达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诗的最后一句“整个身体黑灯瞎火,令整个世界一片黑暗”——是一个悲观性的结局吗?显然不是,这是语言碰撞、结构推导的结果!但这一首诗最重要的意义是让人突然看到生命黑灯瞎火的一面,当然,生命也有灯火通明、柳暗花明的一面,但是完整的生命总是有一层、一面被遮蔽着或被忽略,而诗人突然把这一面打开了。所以庞德说“好诗就是发现”。其实这一面既像是诗人给你打开的,也像是我们自己打开的。原来,我的身体里也有呀!先锋是广泛的,人性的,自明的,它需要的是——诗的契机。
但近年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诗人、诗歌批评人一直有一种把先锋“泛化”的倾向。比如不断有人把上世纪“朦胧诗派”同期的七十年代的“地下写作”上升为先锋诗的范式。比如把“朦胧诗派”的早期诗人黄翔、亚默、食指等人,甚至有人连写了“将军三部曲”的部队诗人叶文福,写出过英雄主义诗歌的老诗人白桦也包罗进来……对此我觉得,我们缅怀和表达敬意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对20世纪具有“离心力”写作倾向的杰出知识分子而言,我们确实应该有更多的爱戴和尊重,但他们确实不是先锋诗人,先锋诗人是一个“窄面”,一群更具专业性的“少数人”,它缺少“众义”和“公义”上的公共性质,它们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卡夫卡式的“弱的天才”。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谨慎地使用先锋概念,尤其是先锋诗,先锋诗人,因为这里的先锋已经不仅仅,不再是针对主流和保守势力而言的,它在更多的意义上指向诗歌的专业和诗人的自我。我想它更为专业的称呼应该是“指向形式与实验性”它是一种写作自身的未竟的、流动的、正在改动过程中的状态。但还是诗更有说服力,请看赵芮民的《鳄鱼是困境》
鳄鱼是困境
鸟在盘旋
鸟影像鱼落入水中
无法打捞的幻象
转瞬又灭
鳄鱼困惑
走在土上的人
是土的一部分
不是金
这首小诗像赵芮民大部分精彩的诗一样,把不同层面、多个惊险意象压缩到一起,使一首如此短促的诗突然爆发出奔突的张力,而且是拧巴、悖谬的张力。恰恰是这些陡增了诗的精彩。这首诗意象新奇,但可以看出它不是为了新奇而新奇;它直白,但一点也不苍白,它有生命自身的骨骼、肌肤和质感,有诗人自己独特的经验、洞察和现实感。比如“鳄鱼是困境,鸟在盘旋”实际上鸟也是困境。“鸟影像鱼落日水中”是困境的深化,随即又强化了一句“无法打捞的幻象”这貌似也是一种困境的深化。实际上它是上下文之间起转化作用的一个关键句,这只有读到最后“走到土上的人\是土的一部分\不是金”尤其是读到“不是金”时读者才能感到。因为鳄鱼是在水中的,鸟影是在水中的,而“走在土上的人……不是金”金虽然不在水中,但在土中也可以视作在水中。它们在状态上是一致的。因此“无法打捞的幻象”在这首诗当中就显得非常的重要性了,它使一系列险象瞬间实现了直线链接,不同的意象也实现了互相支撑,互相借力和质疑,原来质疑、诘问也是需要勾通打通的。这就是现代诗学当中人们经常提到的“结构力”、“互文性”或“文本互动”的作用。而且,通过这一句,整首诗又呈现出另一层意思:鳄鱼在水中,鸟影在水中,人在土中,它们都是通过“无法打捞的幻象”和“转瞬又灭”实现并联并一步步加深的。加深的是什么?——困境!对,就是困境!但它们都是水和土的一部分,但诗到“不是金”这儿突然转折,新的歧义诞生了。也可以说一首诗通过“不是金”突然翻盘,区区三个字对冲全诗,压倒了全诗。一首诗形成一种极不平等的力学结构,但全诗又显得扎实、稳妥,极具力量感。整首诗呈现出与传统“线性逻辑因果”诗歌完全不一样的多重、多构,又互相支撑、互相诘难的全新面貌。所以我认为,这样的诗歌就是先锋的诗歌,虽然我并不想说写出了这样先锋诗歌的诗人就是先锋诗人。因为先锋诗人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在路上……
关于先锋诗,我记着阿什贝利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看来,先锋诗歌的开始与结束都是在思想和解释之外的。”请注意,这一句话有着非常强大的理论指向。在阿什贝利的语境里,“思想”是以全然贬义和负面的形象出现的。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在任何以思想为指归的话语系统里,语言都必然沦为工具,成为意义的“奴仆”。但先锋诗人——至少在语言哲学转向之后,或者从兰波、马拉美和瓦雷里以降——早就将恢复语言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作为诗人最重要的工作。所以在先锋诗歌写作当中反对“思想性”“意图化”“言志说”仍然是重要环节。即使明知语言的思想性是不可能反掉的,但也必须对这种倾向保持警惕。在这个远没有形成的“传统”里,语言是诗歌的手段更是唯一目的,对语言本身的自省精神必须贯穿现代先锋诗歌写作的始终。
3、深度意象
“意象派”早年也称“印象派”或“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拓荒者大都是它的主将,像波德莱尔、瓦雷里、叶芝、庞德等杰出诗人都曾拓宽过象征主义诗歌的疆域。但毋庸讳言,早期的印象派诗歌在方法论上比较简单,它大致属于“a是b”“a像b”或在a和b范围内走“整体象征”的路子。上世纪五四之后欧美象征主义诗歌迅速传入中国,但当时的中国文人们很快就沉浸到“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的涡流里无暇他顾,“文学”与国是比毕竟是“次一等”的。好在还出了冯志、穆旦这样一些深得印象派精髓的诗人,但这个流派却在中国影响最大,因为早期印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和写作实践也正好是按照“无意识、非理性、直觉化”的朴素印象开始的,这本无可厚非。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诗歌难免有单调,线性,甚至有目的性伤及审美趣味等问题。其实我们主流媒体到现在发表的大量诗歌依然以这种类型的诗歌为主,它们往往热衷于某种“小格言”“小哲理”,在方法上倾向于规范的整体象征和单体的明喻象征。比如早期的李金发、戴望舒、九叶派,后来的台湾现代诗,70年代的早期朦胧诗,80年代的“五七诗群”也基本如此。许多诗歌和诗人暴得大名,但如果细度文本就会发现其中的简单和羸弱。比如艾青的《慕尼黑》,曾卓的《悬崖边的树》,牛汉的《华南虎》《汗血马》舒婷的《致橡树》《望夫石》等等,许多都已经选到大中学的教材里了。当然,还有更有名,又更平庸的“大诗人”,在此,我就不想再一一提及他们的名字了……
深度意象诗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最早提出的,它没有标准的定义,但实践胜过理论主张,上世纪中叶在欧美诗歌界大行其势,最后风靡世界。其实从印象派到深度意象诗是一种必然,它符合诗歌审美的内在逻辑。因为印象派如果不能够深化就必然流于肤乏和单调,深度意象正好对这样的不足进行了纠正和弥补。它是对现代诗歌方法的一次提升,不少诗人和理论家把它划归后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范畴。本来,意象就是意化的象,意是人意,诗人之意。但深度意象却反其道而行之,要求诗歌不能仅仅“同意生象”仅仅去表达一种“人意”,因为他们主张“多意生象”、“象生多意”和意象的“无差别对接”,并认为“人意”之上还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天意”,一种广博的存在或自然意识。这一点在方法上像是借助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智慧,也像是接受艾略特“新批评”的“去个人化”倾向和客观主义趣味。他们力图把个人意识置于自然意识之中,让诗人自己成为自然意识的客体或组成部分,这让诗歌的文本意识大大增强了,诗歌的高度、厚度都得到进一步拓展。我一直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抑制了个人,让诗歌文本,语言指向,能指滑动获得了巨大空间的无限可能性。它的这一观点的引入,赋予了现代诗歌许多新的特征,勃莱曾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为深度意象诗删繁就简地归纳提炼出“贬明喻褒暗喻”的方法主张,让后来诗人们借以焕发出更加开阔的写作冲动。它们对中国的重要现代诗歌和主要诗人都有巨大的影响。如果要拉一个名单,我想差不多把中国所有优秀诗人就都拉进去了,恐怕没有谁可以神明说——“我是一个例外”。赵芮民是天然的深度意象诗人,确实是几十年如一日了。比如我们看赵芮民这样写《伤口》——
“它裂开了
就日夜承受荒芜
饥饿和嘲讽

他裂开了
就再无机会愈合
被一个人
携带一生……”
这样的意象和隐喻,我们马上就能感到它与早期的意象组合完全不一样,它们的喻体和喻象之间不“统一”,甚至是被“隔断”的。而这恰恰是深度意象诗歌原则所确立的新规范,“伤口裂开了”但它不是通常的痛疼、流血和危及生命,而是去“承受荒芜、饥饿和嘲讽”,能指、所指的关系被改变或置换了。这显然是加大了选择的自由和可能性,也加深了“伤口”在更多层面上的危机使“伤口”增加更深广的指涉意义;而“伤口裂开了\就再无机会愈合\被一个人\携带一生”则让“此一伤口”通往“彼一伤口”,甚至疯狂地暗示伤口就是生命自身。在此,诗人已经把“伤口”上升为一种“宿命”。显然,深度意象不仅强化了诗意,而且还巧妙地“抹平”了不同意象过度之间的裂痕。至此它们推导出一种更加自由的意象和隐喻形式——隐喻和意象的组合不再仅限于同类,同种,进而实现了抽象与具象的合并,不同语类的相接。意象、象征、隐喻变得更宽泛,更具关联性了。比如赵芮民这样写“灯和梦”——
“灯光泄漏了夜的秘密
却隐藏了它自身
沉睡的人觉得梦是真的
却遭到灯光的否定
灯,看见了溶洞,沉睡
却没有看见,人的灵魂

当醒着的事物
被圈进梦
没有谁知道,真
有几分可靠性”
与上一首写“伤口”的深度意象方式一样,“灯和梦”也使用不同类型的语言和意象组合方式,在各种语言意象之间的快速穿梭,带出的自然是全息式的生命省察和不同方向的簇新“出镜”。诗在“灯——梦——夜——睡”之间互相对照、援引和遮蔽,万花筒一般变换出不同的存在空间,鲜明的个体性的体验不仅扩展了诗的场域,而且展现出不同的层次,各个独立场域和层次之间不只是互生的,也是互否的,但它们互为背景,互为空白,让一首诗瞬间翻新,呈现出现代诗——也是深度意象诗的精彩纷呈,花团锦簇。在第二段里诗人又不失时机地引入“醒——真”,这并不是对上一段的否定或对冲,而是一种“歧义性”的引入和深层激活,使一首诗在互相支撑中互相遮蔽,互相解构中互相生成,也使一首诗显得紧张,结实,充满了力量感和复杂性,彰显了“折断”和“强接”力学和结构魅力。诗集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让人看到深度意象给诗人带来的通达和自由。西方的现代认知论认为,人类思维是通过大量基本隐喻进行概念化的过程,隐喻在诗歌里一直被视为传统的修辞方式。而我们所说的深度意象诗就是这种方法的最高形式,我感到赵芮民就是深谙这种深度意象方法的诗人,可以说,他这些诗集里的诗歌绝大部分都是深度意象诗歌,他用自己的写作给深度意象诗注入了诗艺和方法的活力。我在阅读他的诗集时,意外地发现一个有趣的秘密,他的大部分诗歌的题目都隐含着深度意象的方法,我仅选《杯子和月光》一本书里诗的题目为例:比如——
“他的名字是一个半坡”
“黄昏吃着树林”
“树是死者的一部分”
“叶子一生都守着树”
“被黑夜扣留的部分”
“一个疯子从梦中溜出”
“纸和纸的爱情”
“有时少女是钟声”
“一朵小花从记忆里回到前世”
“另一个我是偶数可以无限分割”
“白云是一块糖慢慢化去甜味却不肯消失”
“一卡车的白昼已经卸掉”
…………
这每一首诗的标题深度意象方法都跃然纸上,而且诗的标题之间都有无缝对接的渠道,方法一个标题就是一个镂刻般精致的艺术品。这让我突然想起上世纪四十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布勒东、阿拉贡等人曾喜欢这样一种语言游戏——每个人随意写一个短句,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就使之成为一首效果出人意料的诗,“绝对的超现实”。我在1985年最初接触超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真的感到无异于痴人说梦,甚至感到一种疯狂。但后面慢慢读了超现实主义的诗歌文本后,又觉得它们仿佛可以对接了。因为现代诗传达意义的功用在压缩,致使语言、词语、句子自身携带的信息自然会让它们自行找到各自的接口,语言自身的主体性瞬间成立了,生成了,带来了现代诗从未有过的可能性!有一段时间,暗自遐想竟让我欣喜欲狂……但我们必须内心里清楚,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至少现代诗还不能够实现与意义的切割,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加大它的这一倾向性,让自己在这一“微光”面前保持应有的喜悦与警觉,努力走在摆脱诗的陈规陋习前列。读赵芮民的诗时,我感到他也在做这样的努力。比如,他有一首精彩的长诗叫《一枝花》,我就能感到它的警醒与警觉,由于太长了我只把它的《结尾》部分引一下,算是一种现代诗的“赵芮民模式”吧——
“这一首诗没有结尾  在我的疲倦支撑的限度
我可以一直写到死
写到你读不完它  最后终于感不到它

这首诗没有序   就像它
不知怎么就开始了   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它似乎是一些梦中的情景:所以开始总感到模糊
我现在失去记忆

我是一个健忘的人:对一些细末的事物
和不相干的事理    正像你们知道的那样
我是一个诗人   而且:
    写了这首诗

我这样说是为了不致让你们认为:我是一个
虚构的人

我有纸 有墨水 而且
我自己握着笔

它是我自己的  为它  我花了一块两毛钱镍币

说这些当然不怕你们揭我的老底:
说我穷 正像你们认为的那样——
             我没有纸 没有墨水 甚至
             也没有这杆笔
我是虚构着写作的:凭幻想   用手指
写在墙壁

如今 我坐在椅子上:它已经多年了
而且已经陈腐   吱吱咯咯
坐在:墙壁、书橱和桌子中间(它们组成了牢笼)
像一个空洞的人:没有思想   没有动作
甚至没有灵魂

我是一个雕像  一团模糊:一堆泥浆

    屋子在很久以前就坍塌了 在这以前
    没有人   在这以后也没有人:
    我的话说给一片虚无的声音
    现在我退场

就这样消失   就这样消失  只剩下房子的
根基和这废墟”
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首完整的诗,因为它是长诗《一枝花》的尾声部分,虽然它命名为《结尾》,但它更像是《一枝花》的一个总述,如果非要给这首诗找一个“主题”的话:我想到了——写作自身!我认它有两个判断的坐标,一个是“这首诗没有序   就像它\不知怎么就开始了”;另一个是“就这样消失   就这样消失  只剩下房子的\根基和这废墟”在这里,赵芮民把“一首诗”与“一枝花”做了一次打通,它们本来就是一回事,诗与花是一个通题,一个过程,它们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就这么无始无终,徇复往返,接近于一种“混沌”。而诗人加入的就是这样一种没有时间节点的创作,它“虚幻”“虚构”“我的话说给一片虚无的声音”但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一枝花》就这样结束了,让我不由想起释家禅宗的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使我顿感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深度意象。它想象奇特,诗意充沛,我甚至相信这一首长诗,必然给他带来一次决定性的艺术突破,并通过这《一枝花》的创作进一步确定了诗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态度及策略!他在此找到自己的角度和立足点,实际上也是他对于诗歌的“真实”和“正义”的一种策略性回应。赵芮民写的是“一枝花”,但它却没有突出“一枝花”最艳丽的部分,它呈现的是形成“一枝花”的混沌和把一枝花从这个混沌状态拯救或解放出来的一个秘密过程。这样,“一枝花”就成为现代时间概念里“短暂的”“飞逝的”“不构成意义的”“偶然性事实”。所以赵芮民说“我可以一直写到死\写到你读不完它\最后终于感不到它”最后是“就这样消失\就这样消失\只剩下房子的\根基和废墟”诗人使用的是有阴影的语言,但这首诗却并不是一首悲观的诗。诗人只是强调,我们的工作是从我们基业上开始的,而这个基业是我们毁掉的基业,是我们基业的“根基和废墟”,是我们生命或精神的残垣断壁……我想这里面包括了赵芮民的思想观念,也涵盖了他的诗歌美学的深层意识。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他的诗歌里充满了悲剧意识,也充满乐观精神,更有多种思想意识的冲突、质疑、胶着、砥砺,以及“诗意”在胶着、砥砺当中形成的惊险平衡!
现代诗发展到今天这样一种局面,有太多的可歌可泣的东西。我记着,好像是顾彬说的“现在是中国新诗最好的时期,没有之一!”我想,无论时代怎样演变,但是,中国现代诗的大方向已经奠定。在21世纪的今天,我相信每一个严肃的诗人都有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和职责,比如“在一念之间抓住真实与正义”,比如在真实与虚无之间、在自由与关怀之间、在坚守和放逐之间发出自己的声音。你不能不面对自己更广阔的地域和比生命自身更无边的旷远!当然你不能不是一个纯诗理念的修行者,你又不能不是一个接受现实和历史肆意闯入的抵抗者!这使我不由地想起诗人王家新的一段话——“一个中国诗人,无论自觉和不自觉,都处在这两种最执拗的声音之中,这已经构成了它们最基本的写作困境。尤其是像我们这一代的写作者,似乎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两难’矛盾中,我们被自己所经历的全部历史所造就,既受恩惠,也被压榨,我们一再陷入同时代的纠葛之中,我们仍被这样那样的观念和‘情结’所左右。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中超越,会不会成为它的牺牲品呢?”王家新说的比我更犀利,所以我想见好就收,并以这一段话作为我和赵芮民,以及更多严肃诗歌从业者的自我勉励吧!

                        2023年4月2日初稿  
2023年4月29日二稿
王建旗,60年代初生于河北邢台,诗人、艺术批评家、中国作协会员,曾长时间担任邯郸诗社秘书长、邯郸诗人协会会长和诗歌艺委会主任;在故乡老苍会接受启蒙教育,随后务过农,做工过,长期在一家报纸从事编辑、记者和总编工作;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星星诗刊》和《文论报》《文艺报》《文学报》《人民日报》等全国重要报刊发表诗歌、文论和随笔,出版诗集、文论集8部,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多种选刊,作品偶有获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偶wa 发表于 2024-1-30 11:12
刮目相看 不能否认高产作品的质量 值的学习借鉴
问好

感谢评述,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某人 发表于 2024-2-1 00:39
你看明白了我第一句话的意思了么?

关于他出钱打擂台的问题,我那些话不过是男人之间的调侃,我相信他不会为 ...

我都理解的,不要计较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槿 发表于 2024-1-31 22:45
粗看了几首,整体不错。确实有叫板的资本。但作为诗人,最好的诗歌永远在路上,所谓的诗王也没有一个可以比 ...

说的很对,赞同诗友,本次比较的只是诗集的数量,这个好衡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4 08: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曼达洛人 发表于 2024-1-31 18:32
老师的诗写得很好,诗评也不错。但这样评价人家就太过刻薄了,也不中肯啊。
虽然秋日我也觉得写的不好。其 ...

感谢诗友仗义执言,您的力挺让我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11-15 13:28 , Processed in 0.123875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