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宛城卧龙

翻译版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享年98岁)、任继愈先生(享年93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友缅怀

君子之交淡如水——

周汝昌:淡交我敬先生久

晨报讯(记者 刘婷)记者致电“红学泰斗”周汝昌的女儿周伦玲,她表示,婉转地把季羡林去世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十分悲痛,作诗一首,转交本报刊登,以纪念两人从1950年就开始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

虽是“淡交”,但近年来季羡林的生日周汝昌也每每前往祝寿。据周伦玲介绍,1950年,周汝昌翻译季羡林的《列子与佛经之关系》一文,被刊载于1951年第六卷《StudiaSerica》上,当时周汝昌就十分敬重季羡林的学问,不仅如此,季羡林的为人更是让周汝昌叹服。2005年周汝昌出版《我与胡适先生》一书时,曾想使用季羡林的一篇文章作为代序,季羡林的一句话非常令人感动“我什么条件都没有,只希望能给你们帮上忙。”

古历己丑闰五月十九日惊闻季羡林先生谢世痛悼不已,敬赋小诗略展悲怀。

●周汝昌

大师霄际顾人寰,五月风悲夏骤寒。

砥柱中华文与道,渠通天竺梵和禅。

淡交我敬先生久,学契谁开译述关。

手泽犹新存尺素,莫教流涕染珍翰。

弟子朋友缅怀季羡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4: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师大黄征教授——

  公众对季老的价值认识不全面

  提到在学术上接受过季羡林的提携与帮助,南京师范大学从事敦煌学研究的黄征教授也打开了话匣子。“想起与季老的几次见面和书信来往,尤其是季老给我的学术指点和提携鼓励,使我能够在敦煌学研究领域走到今天,真是感慨良多,没齿难忘。”在欣然为黄征所著《敦煌愿文集》写序时,季羡林写道,我国的敦煌学研究起步较晚,最近十几年来,情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人诗说:雏凤清於老凤声。这是一批新人,这是一批雏凤,他们是我国敦煌学未来希望之所寄托之人。黄征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已坚守冷板凳十年的黄征因此受到了莫大的鼓励。

  曾有人对季羡林的国学大师称号提出过质疑,对此,黄征认为,季老很谦虚,索性自己请辞“国学大师”等称号,其实这些桂冠他受之无愧。“有人之所以提出质疑,主要是认为他的著作与国学无关。并不是只有孔孟之道才是国学,国学的范围相当广泛,季老的学问自然在国学之列。”黄征表示,许多普通读者对季老的著作了解并不多,大多只看过《牛棚杂忆》这样的散文小册子,对于大部分的学术专著并无涉猎,“1991年就出版的《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这样的论著,大家没看过也可以理解,”所以说,公众对于季老的了解并不全面,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学术价值。

  另外,从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来看,不仅要有重要著作,还要有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在这方面季老也有不少真知灼见。黄征告诉记者,由于敦煌学研究涉及侵略战争中侵略国对我国文物的掠夺等历史问题,一直以来就有“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敦煌学回归中国”、“敦煌学回归故里”之类的话,虽然也有一定内涵,但是不够开通,积极意义不足,以至于学术界往往会有些无谓的争议。在1988年北京召开的“中国敦煌学研讨会”的讲话中,季羡林先生则首次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一下子消释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敦煌学名分上的一个难解疙瘩,凝聚了全世界敦煌学专家的力量。“季老的离世,让敦煌学研究失去了一个领军人物,但我们会沿着他倡导的学术道路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张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4: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目

翻译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沙恭达罗》

《五卷书》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学术著作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印度简史》

《现代佛学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

《大唐西域记校注》 中华书局 1985年 ISBN 7-101-00644-2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年 ISBN 7801272846

《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

《世界文化史知识》

《敦煌学大辞典》

散文随笔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ISBN 7-208-03280-7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塌杂记》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1月初版 ISBN 9787802282179

《忆往述怀》 2008年5月第一版

《新纪元文存》 (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 出版 2003年8月第一版 ISBN 962-238-327-0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记者吕绍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新网7月13日电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11日辞世,胡锦涛等中国领导人以不同方式对其表示深切哀悼。

北京大学季羡林先生治丧办公室称,截至7月12日下午18时,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刘淇、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徐才厚、李瑞环、李岚清、吴官正、陈至立、马凯、孟建柱、戴秉国、罗豪才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不同方式向北京大学转达对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深切哀悼,委托北京大学向季老亲属表示慰问并敬献花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13 14: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季老

十二文修阿婆罗
世有齐奘参弥陀
欲问大师西去意
仰天一望水云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5: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译版 将作持续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添加诸位先生的悼念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5: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应该去北京给二位老人家 磕个头 以表达晚辈的敬仰
只是杂事缠身

在此做这个悼念帖 以为二位前辈在天之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梧桐雨丝 的帖子

问候梧桐女士

很是抱歉

由于编辑 任继愈先生语录

把您的回帖 做了编辑

在此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报讯(记者陈荞)昨天,记者从国家图书馆了解到,任继愈先生的灵堂安排在国家图书馆南区学术报告厅,当天下午6点左右,灵堂已基本布置完成。

国家图书馆相关人员介绍,南区学术报告厅有250个座椅,为布置好灵堂,施工人员临时将报告厅的座椅全部拆除。今天上午10点起,灵堂开始接受公众吊唁,吊唁将持续到7月15日。7月17日上午10点,任继愈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诗网 ( 京ICP备:12024093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403号 )

GMT+8, 2024-6-3 01:42 , Processed in 0.085056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